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15篇

學問君 人氣:1.62W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15篇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1

今年教二年級語文。一位教低年級多年的、有經驗的老師說:低年段的教學從一開始就應當注意學生的心理特色和接受能力。她很善於用孩子們能接受的方式和語速來講課,一步步很紮實。我的語速太快,雖然講了一大堆,卻只有十幾個好一點的學生理解了,其效果就是好的越差,結果第一單元測驗兩極分化較爲明顯。所以,永遠不要被幾個優秀學生的表現迷惑,充分考慮到全體學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學生明確的話和語速來授課,纔是明智之舉。象瞭解自己的右手一樣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後安排你的教學。一個班幾十人,程度差異很大,但會有個平均植和共弱點,前者告訴你學生學習的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教學程度高低;後者則是你選擇教學方式的依據。例如:批改作業後,我發現班裏學生拼音鞏固都不是很好,同時形近字、同音字也難以精確區分,相反,寫話部分卻表現出了他們靈活的思維能力,因此,此後的教學中就要有意識的增強拼音和生字教學,而訓練學生寫說的教學相應的就減少了。讓學生在讀文中學會抓重點詞,並接洽上下文理解乃至運用。雖然大綱中的低年級教學重點在生字詞,老教師們也以爲抓好生字是根本,但千萬別把這作爲放棄讓學生解詞的理由,否則吃虧的只能是學生和自己。解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根據上下文的情境、接洽學生的實際生活,其次可以造句、找同義詞等。

教學時多讓學生朗讀課文,再度中感悟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切忌盲目拔高、求深秋透,甚至脫離教材進行抽象的說教。

朗讀教學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與主人公或者作者的情緒共識,切忌告訴學生或讓學生說出應當用什麼樣的語氣去讀這一段,只要把重點詞語理解到位,學生讀懂了,再加上你的一點奇妙點撥和情緒感染,自然會水到渠成。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2

教學反思:

一、識字,重在識字方法的傳授、運用。

教學中以自主識字爲主,小組交流分享識字方法,接着全班彙報。

字理識字——

象:象形字。甲骨文似大象的形體。突出了大象的長鼻和大耳。金文變形,頭、鼻、耳的形象已不清晰,軀幹部分也輪廓化。象是一種大型的哺乳動物。又假借爲景象、模擬、仿效。

歸類識字——

“吵、嘆”口字旁的字。

“胳膊”月字旁的字。

編故事(歌訣)識字——

“疼”:冬天生了一場病,覺得渾身都疼。

“歪”:不正不正有點歪。歪歪斜斜,歪歪扭扭。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重在方法的傳授、運用。爲學生中高年段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漢字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要成爲中國文化的傳播者,讓每個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瞭解漢字的故事,走進漢字的歷史,激發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在識字的過程中品味漢字文化博大精深。識字時注意音形義的結合,能辨析形近字,正確使用漢字,儘量避免寫錯別字。

二、朗讀,重在情感的薰陶,情境的創設。

由於本課文字的特殊性,朗讀和表演的結合顯得很重要。教學中邊做動作邊理解“扯、推、搡”等詞語。理解詞語的同時揣摩當事人的心情和感受,然後把體會到的情感透過朗讀、表演表現出來。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在創設的故事情境中逐漸深入文字,將小猴前後情緒的變化讀出來、演出來;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情感。

不同的文字承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文字性格。朗讀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它能夠在編者、教者、讀者和作者之間搭建一座橋樑,彼此瞭解,產生共鳴。

學生對兒童話劇《小猴臉紅了》很感興趣,積極參與,與夥伴合作表演話劇,雖說未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卻也在這一方面勇敢地邁出了一大步。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3

“父親”是“鳥”的知音,透過看動靜、聞氣味,就能清楚地知道鳥兒們的活動情況,讓“我”既驚訝又佩服,並逐漸萌生出愛鳥的心緒。課文並沒有寫“父親”是怎樣保護鳥或爲鳥的生活環境提供什麼方便,而是透過敘述“父親”對鳥的深層瞭解來表現“父親”的愛鳥。而“我”和“父親”關於鳥的對話中也蘊藏着許多玄機,要讓孩子們理解課文,不僅需要反覆地吟誦,更需要孩子們用心地去體會、感悟。

片段一: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還有愛唱歌的鳥。

這是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我的孩子們讀出了許多資訊。首先從“最喜歡”想到了父親還有許多其他的愛好或喜歡別的東西,但相比之下還是“樹林、會唱歌的鳥兒”是父親的最愛,從中想到父親最喜歡的是大自然。

而從“一生”理解作者牛漢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父親已經去世了,因爲只有當一個人不在了,我們才能說這是他(或她)一生的事。

孩子們能抓住“最”字(字眼)展開想像,讓我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的敏銳,便由此隨機生成:讓孩子們說說你喜歡的事物有哪些,而你最喜歡的又是什麼呢?於是乎,孩子們從自己喜歡的水果、玩具、愛好、書籍……進行了說話練習,對“最喜歡”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片段二:父親突然站定,朝霧濛濛的樹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

師:讀完這句話,你有了怎樣的收穫呢?

生1:我從“霧濛濛”知道那天清晨有霧,而且霧還很大,看上去霧濛濛的。

生2:周圍的東西都被霧蓋住了,都看不清了。

生3:“霧濛濛”是一個ABB式的詞語,這樣寫說明霧真的很大。

師:是啊,就是這樣一個霧濛濛的清晨,看什麼東西都是朦朦朧朧的,尤其是遠處的東西幾乎看不清了。

生4:“望了又望、聞了又聞”說明父親望了很多次,也聞了許多次。

師:父親爲什麼要望很多次,聞很多次呢?

生5:因爲霧太大了,父親需要更加仔細地、用心地去看和聞。

師:體會得真好,那麼我們還可以說什麼也是“ 了又 ”呢?

生:“寫了又寫”說明我寫得特別認真。“吃了又吃”說明這樣東西實在太好吃了。“看了又看”說明這本書太好看了。“跑了又跑”說明我跑了很長時間。“笑了又笑”說明這件事情太好笑了。……【這裏學生的發言相當精彩,不僅說出了“ 了又 ”,同時還說明了理由,課堂也一下子沸騰起來。】

師:你還從這句話中讀出了什麼呢?

生6:“上上下下”也說明了父親看得很認真,也聞得很認真。

師:是啊,儘管是一個霧濛濛的清晨,但父親的一系列動作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專注和認真。那他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片段三:父親說:“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

我知道父親這時也最快活。

其實這兩句話從字面上去理解非常簡單,就是說明了樹林和鳥,以及父親的快活,然而,我覺得假如就這麼一晃而過的話,可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主題不能很好的得以體現。於是,我向孩子們發問:“爲什麼說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也是父親最快活的時刻呢?”

生1:小鳥最快活是因爲它可以自由自在地唱歌,歌聲是那樣的優美,可能吸引了很多小鳥來聽,所以它們是最快活的。

生2:我覺得小鳥的快活是因爲它在梳理蓬鬆的羽毛。

生3:還因爲小鳥在大樹間飛來飛去,所以它們最快活。

生4:我來補充一下,還有小鳥還可能在樹枝上蹦蹦跳跳的,非常的快樂。

生5:樹林很快活是因爲聽到了小鳥的歌聲,它們覺得很好聽,所以就快樂起來了。

生6:樹林快活我覺得還可能是大樹把小鳥當做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快活了,“媽媽”肯定也會跟着快活的。

生7:因爲有了這些可愛的小鳥,大樹身上的蟲子都被消滅光了,所以大樹覺得自己很健康,所以就很快樂了。

【當然孩子們的回答不是像上面記錄下來的那麼有條理,這是我對孩子們回答的整理,但不難看出孩子們的思考是深入的,可見他們的用心之處。】

師:是啊,大樹和小鳥是相互依存的,因爲有了大樹,小鳥纔有了家;而有了小鳥的幫助(捉蟲),才使大樹如此健康地成長。那麼,父親的快活又是因爲什麼呢?

生8:我覺得父親的快活也是因爲聽到了小鳥動聽的歌聲,覺得非常舒服,所以就快活起來了。

生9:我也覺得父親是看到這麼多活潑可愛的小鳥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覺得很快活。

生10:因爲父親可能已經把大樹和小鳥都當做了自己的孩子,看着它們這樣的快活,所以他也快活了。

……

孩子們對於大樹、小鳥、父親的快活做了種種的猜測,每一種想法都是那樣貼切和自然,無意中也顯露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凸顯出父親是那樣的愛鳥、知鳥,領略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那份融洽,親密無間,好似一家人”。

另外,孩子們還從父親沒有看到鳥飛,聽到鳥叫就知道樹林裏有鳥,說鳥要唱歌了,鳥就真的唱歌了。父親對鳥的瞭解讓孩子們覺得父親簡直是“神了”,他就像一個鳥類專家,好似懂得鳥語一般,同時也讓孩子們懂得愛一樣東西就要真正去了解這一樣東西,只有這樣纔是一種真正的愛。

孩子們就在這樣的讀文、解文的過程中,慢慢地領悟到父親和鳥的關係不同尋常,父親和鳥是那麼親密無間,好似一家人,父親簡直就是一個鳥類專家;感受到原來人和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是那麼美好,也領略到了人與自然是十分和諧,十分融洽;更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了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保護生靈的種子。

曾看到過這麼一句話:“閱讀本文,就像溫習着一個古老而真切的童話,讓你領略到人與自然本應是十分和諧、十分融洽。”是啊,教師就是這樣和孩子們在感性的交流與溝通中,讓孩子們很自然地認識到人與鳥、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相融相依,從而使環保意識植根於孩子們的心靈。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4

驀然回首歷經新課改的風雲歲月,我想自己受益最多的大概就是習慣了單元式備課,習慣了把握單元總體目標的基礎上研究設計出每一主題課文的教學分目標,同時這些目標具有相對穩定性,又有適機調節的靈活性。就這樣,每上完一節課,我常沉醉在自己與學生成功教學的喜悅中,也日積月累地記錄着師生間的不足,竭力尋找彌補的途徑,以促進教與學的反思實效。

在教學第三冊《好奇》這一單元時,我與該班學生的得失如下:

一、包括蒐集資料在內的各項課前準備應該是多渠道地進行,又要能反應學生的具體真實的生活。

1、電視節目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更啓迪了他們的智慧。現代社會日趨文明、富裕的今天,很多文化的傳承都有賴於電視、計算機等衆多通訊技術。當電視已基本普及時,人們從中獲益不少,電視節目日趨改善,豐富多彩,爲生活增添了幾多色彩,時至今日,人們從廣告、新聞、娛樂等節目裏收穫着許多書本以外更爲直接、形象、遠程、高效、豐富的知識資訊,增強了學生學習生活的立體感。條件的限制,我們不能把電視搬進課堂,相反的,我們可以發現引導學生把電視作爲準備性學習的一種手段,既可以避免浪費課堂上短暫有限的時間,又能讓學生真正地運用已內化的知識資訊於教材的學習理解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這種手段之所以能如此得心應手,最主要還是這本身就是他們的興趣,又是他們具體可感的最普遍的生活物質。當然,需要強調這只是作爲一種手段,切忌走向極端,家長的監督和配合尤爲重要。

2、鼓勵引導發現生活中的人文資源。學生除了有着令他健康成長的學校環境,他還生活在一處欲使他社會化的生活環境,在這一環境中,有形形色色的社會人,單純的他們無視這些人對其本身的社會化作用,孰不知,他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被潛移默化,並滿足心中的好奇心。教師的作用就體現在引導他們去發現、有意識地尋找在這些社會人身上對自己的作用,對自己成長的幫助。

3、計算機網絡資訊是學生最大的缺失。爲了能豐富拓展他們的視野,彌補在這方面的弱勢,我積極蒐集網絡資訊,爲他服務的同時,更多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蒐集資訊的多向性,提前讓他們對現代化資訊技術有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嚮往,而不是爲了玩遊戲,或者把視網絡資訊爲唯一。

二、師生攜手一起主動探索發現時碩果累累。

1、學生自主質疑,巧解疑。結合《語文伴你成長》中的訓練項目,我設計上由學生默讀——質疑——解疑,在這樣的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是我,收穫最多是學生。我想,課文的疑難點、難解詞應該是學生說了算吧,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言,他們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慾望,利用所有學生思維互補性,在交流問題、交流解疑方法的過程中,他們大多可以在重新申視自己的同時,從他人身上獲取更多的解疑方法和知識資訊。

2、把有情感的評價語言作爲文人文課堂的潤滑劑,再透過以上環節,我們一起來欣賞幾組精彩的學習片段:

我在教學《蘋果落地》時,生1:地球真的有吸引力嗎?

生2:是的,這種吸引力就好像磁鐵和磁性黑板會緊緊相吸這樣。

師:哇!你們真像牛頓這位科學家,一個懂得發現問題,一個懂得細心觀察。

生3:我還知道,月球的吸引力小得很,所以,宇航員到了月球上會飄來飄去,站不穩。(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3:我是看了電視上的《科技博覽》才知道的。

師:你一定很用心地看這種好節目吧,因爲,他能讓知道一些奇妙的科學知識。

生4:我也知道,因爲地球有吸引力,我們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纔不會亂飛……

爲了調整過於活躍的課堂,我隨機想起用我國首次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升空的喜訊及楊利偉本人的簡介,並用比較簡練的語言講述一番,並引導同學們留心關注新聞及相關電視,並把知道的寫進“採蜜本”。

再比如,教學《我的影子》這一課時,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我的措手不及,剛好給了學生留有餘地的思考時空。生1:影子是怎麼形成的?生2:爲什麼影子不能像我們的衣服這樣有很多種顏色?……

三、句式、詞彙的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感,也推進了他們規範化普通話的形成。在《我的影子》這一課中,出現了許多典型的句式,應該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學會發現,並運用於實際生中。

四、對於怎樣讓全體學生喜歡上預習這份作業,我一直在探索。常想學生的提前準備性學習可以培養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訓練創新思維,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能使課堂上可以留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活化使用教材,但是,當我意識到班上還有大部分學生不喜歡提前準備學習,卻常常只是憂心忡忡,卻無從下手,於是想要避而無視,可是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這點不足尤爲明顯地成爲我理想中教學方法的頑石,所以,我想,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我該坦然地面對這一難題,多做些嘗試,相信自己是可以得到靈丹妙藥的。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5

一、情景激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激發興趣,激起學習的慾望顯得尤爲重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以認識動物形式貫穿整個課堂,在其中設計多種遊戲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遊戲中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積極、主動的去學習,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識字方法多樣化,過程簡練不重複,追求“識字生活化、情境化、遊戲化”,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課堂上教者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透過小組學習、合作學習、互動交際、角色轉換,促使他們動腦、動眼、動手、動嘴,調動多種感官協調參與。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在遊戲中識字,充滿童趣,克服識字教學的枯燥。整節課以“認識客人及記住他們的名字”爲大情境,以與美麗的客人朋友引出要學的內容,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將識字和生活,識字與遊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突破識字的難點。

三、以“讀”貫穿全文。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指名讀,自由讀,男女讀,同桌讀,分組讀,齊讀,配樂讀…不同層次的讀書活動,讓他們讀出拍手歌的押韻,有節奏,讀出對動物的喜愛,讀出有保護動物的願望。但讀書語速較快,老師的評價較少,單一化。較少糾正學生的錯誤之處。

四、教學過程中滲透保護動物意識。從上課開始開始就認識這些可愛的動物朋友,讀他們,瞭解他們,和他們對話……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情感始終傾注於動物朋友的身上,整個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與“動物”相處的過程,潛移默化地滲透着保護動物的意願。我們知道學生學會了相處,學會了關愛,就會去關愛同學、老師、親人,就會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保護動物。

五、能導學生觀察,發現漢字的組合、書寫規律。應該讓學會觀察田字格中的範字,瞭解漢字的筆畫、間架、結構以及每個筆畫所佔的位置,如學習“物”、“貓”、“雞”時,應讓學生先分清這三個字有何不同,分別佔什麼位置。仔細觀察同學的書寫,學會評價。學生親眼目睹同學的書寫,能對自己的書寫起到警示的作用;另外,讓學生進行評價,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鑑賞能力,對自己的書寫大有益處。教師能在練習寫字時指導學生的姿勢。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6

《家和牧童》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人物情感豐富,形象生動,內含深刻哲理,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文章。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家戴嵩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讚揚了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以感情朗讀、以讀促悟爲主線,突出了以讀代講的學習方式,鼓勵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促使學生較好的體會到了大家戴嵩的虛心精神:

1.從課題入手,瞭解家。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角,關注學生,教學纔能有所收穫。因此,我在揭題、讀題後,問學生:家是怎麼樣的人?學生說:家是會的人。我追問:會的人都能叫家嗎?學生笑着舉起了手:很本領的人才能叫家;很出名的人才能叫家。我又問:寫字很厲害的人叫——學生馬上說:書法家。接着學生說出了:科學家、發明家等。短短的談話,爲家在學生心目中豎起了不平常的地位,爲下文的學習,爲感受家的謙虛,打下了基礎。

2.從“著名”入手,走進家。

3、從對話入手,讚揚家。

正當學生入情入境,認爲家的無可挑剔的時候,教師及時引導:當家沉浸在大家的稱讚聲中時,人羣裏出現了刺耳的喊聲,讓學生像小牧童一樣讀一讀小牧童的話,然後問:說說你喜歡?爲什麼?交流後再回到課文,看看戴鬆是怎麼做的?品讀對話,有感情的讀好對話,讓學生深刻感受戴嵩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優秀品質,並對戴嵩說出發自內心的稱讚:戴嵩,你真了不起;戴鬆,我爲你驕傲!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小牧童的大膽率直,敢於挑戰權威的優秀品質。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7

一、隨文識字,提高識字效果

低年級識字教學是重點。學生識字、認字的過程、如果在一遍遍的讀字,分析字形的過程中 進行,太枯爆,學生沒有興趣,效果也不好,爲了克服這點弊端,我採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即讓學生自主讀文,在讀文過程中藉助書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書(字典)進行自主識字,在自主讀文的過程中去認識生字,爲了檢驗學生生字認識的準確性,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開展生生之間的第一步糾正字音,認讀生字的過程,再進一步在全班展開“我把課文讀正確”的展示活動,爲認識生字打下了堅持基礎。正因爲如此學生在把課文讀正確時就已經達到了認識生字的目的。爲了使學生在每一遍的讀文中,都能對生字有一個重點的認識,我讓學生把生字塗上顯眼的顏色,由此,運用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的心理學原理,讓學生反覆在讀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二、讀懂自然段,培養閱讀能力

低年級第一課時的語文教學,除了識記生字之外,還要初步瞭解課文的內容,爲了落實這個目標,我採取的是讓學生以讀懂自然段爲基礎,理解文章脈絡,從而瞭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即讓學生自主地去讀每一個自然段,瞭解這段寫了什麼,讀懂了什麼?進而爲第二課時提出不懂的問題,更深入的學習文章和詞語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做可以將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方式與教師對文章的理解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瞭解和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

三、以讀爲本,讀有目標,讀有層次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學習中我採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的活動。如:自己讀,合作讀,指明讀,開火車讀,男女賽讀等形式。不但如此,學生在讀之前心中有明確的讀的目標,這樣的閱讀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每一步都紮實有效。

四、充分感性,建立表象

教學中, 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爲學生展示了一幅幅與課文內容相配套的亮麗的畫面,讓學生在抽象的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對課文有深刻的感性認識。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直觀的畫面,與文中一個個美好的詞語相呼應,又有利於學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詞語。

五、問題

1、讀文時應有意培養學生回讀的習慣: 在讓學生讀懂自然段的環節中,在一遍自讀之後,有一部分學生能有所瞭解,也有另外一部分學生沒能瞭解,這時,如果老師充分照顧全體,引導學生進行回讀,既一遍沒讀懂,再讀一遍……,如此設計能面向全體,同時,讓學生逐步養成回讀的習慣,這也是一項很重要的閱讀習慣,可以爲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搭建好基礎。

2、生動有效的引導。

3、要讓孩子寫的充分: 語文教學中每堂課都要安排寫字練習,而且要讓學生寫的充分,寫的從容。我這節課中由於前面的檢查生字的環節用了大量的時間,造成寫字時,只剩了短短5分鐘,所以學生寫字寫的很匆忙,寫字的效果不高,爲學生留下了書寫的負擔。爲了克服這一點,我想,我今後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把握好時控,爲寫字留下充分的時間,加大課堂的密度,提高40分鐘 的效果。

4、我作爲一位語文教師,自身的基本功還要不斷的加強,語文教師要有深厚的語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課堂上應對自如,讓每堂語文課都能充分讓學生感受中華語言的魅力所在。

5、教師的評價語言上要更豐富、更具有激勵性,才能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抓住課堂的興奮點。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既有精神的薰陶又有精神的享受,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8

《白雪公主(一)》這篇課文是選自《格林童話》中的一個故事,故事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閱讀。我在教學本文時,抓住“讀”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完成教學。

首先,我讓學生通讀全文,接着讓學生講一講自己喜歡的人物,並說出自己喜歡的原因,再找一找書中的原句讀一讀。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有的學生說喜歡白雪公主,因爲她美麗,面板白裏透紅,頭髮烏黑髮亮;也有的說,白雪公主不僅美麗,而且她善良;有的同學說喜歡獵人,因爲他聰明、善良;有的同學說喜歡七個小矮人,他們不僅善良,和白雪公主生活得很快樂。他們都是善良的人,而王后特別的狠毒:嫉妒白雪公主的美麗,就讓獵人殺死她,當她得知白雪公主沒有死時,又用毒蘋果毒死白雪公主。學生透過讀課文,很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其二,透過讀文,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學會了理解課文的方法。每次學生說明原因之後,都能引用原文的句子證明白雪公主他們的聰明和善良,王后的狠毒。如:從“白雪公主又累又餓,就從每隻小盤子裏拿了一點兒東西吃,又從每隻小杯子裏喝了一點點酒(jiǔ)。”看出白雪公主的善良;從他們高興極了,輕聲說:“別吵醒這位美麗的小姑娘,讓她睡個好覺吧!”還有,七個小矮人都很同情她,說:“如果你願意幫助我們做些家務(wù)活兒,就請留下來吧!我們不會讓你受委屈(wěiqu)的。”可以看出七個小矮人的善良等等。

其三,透過讀文使學生正確地認識了人世間的“真、善、美”。此種教學方法,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有興趣,高興。由此讓我反思到好的教學方在課堂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9

透過這次的公開課,我又發現了很多不足。

一、時間把握上有待加強。在備課的過程中,擔心的是時間綽綽有餘,可是在實戰過程中卻發現時間遠遠不夠,以至於指導寫字這個環節沒有切實有效地開展,而是像蜻蜓點水,草率結束。

二、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值得思考。在整堂課上,我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問題,一直想讓學生往我預想的那個答案靠攏,而課堂上學生的感悟是多元化的,當學生講的感受和我預設的問題答案大相徑庭的時候,我束手無策,我只能無奈地請她們坐下,再加上中途發生了我一直擔心的問題——多媒體死機了,緊張的心情讓我無條件地重複學生的話,我想一個經驗十足的老教師也許就能水道渠成地將學生引導過來。我想我是欠缺的。

三、朗讀得多,但還是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爲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爲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也沒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10

今天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第18課《一次有趣的觀察》。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試着讓孩子們合作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

在孩子們分組合作之前,給孩子們提出了合作學習要完成的三個任務。1、小組認讀生字;2、解決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並評一下小組成員誰的問題提得有研究價值,對於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可以給一面紅旗,剩下的則畫一個三角);3、試着看看課文可以分幾個部分(這個任務有些難了,不過,看孩子們的吧,能完成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

開始合作了,孩子們興趣很高。以前,我大都是讓他們合作完成生字的認讀,這次我把學習整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都交給他們了,這對他們來說,還是第一次。很快,大部分小組進入學習狀態,個個拿着小字卡,像模像樣地互相提問,遇到認讀不好的成員,他們會使出渾身的本事解決同伴生字的認讀問題。二十多分鐘過去了,我讓孩子們坐好,這回輪到我出場了。

先檢查了孩子們生字的認讀情況,從abcd四個組中,各叫起一個小組,嘿嘿!這算是抽樣檢查吧。除一個小組的兩個孩子組詞稍書慢一點外,其他孩子認讀比較順利。接下來,我瞭解一下都有多少人提出的問題得紅旗了,舉手的孩子不足全班的四分之一。這些小傢伙們,已經有了自己判斷能力,他們完全說得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得紅旗,什麼樣的問題不可以得紅旗。記得在學習第16課《郵票齒孔的故事》時,有孩子剛提出:郵票打孔是誰發明時,下面便“啊”聲一片,因爲,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阿切爾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明瞭郵票打孔機。提問題的孩子不好意思地坐了下來。是呀,如果把課文讀完,這就不是問題了。學習第17課《畫風》的時候,也有孩子提出:他們爲什麼畫風?這個看似問題的問題,其實並不是什麼問題,既然不是問題,自然也就不用花時間去研究它了。在孩子們的提問中,幫助他們提煉問題,也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了。

在巡視孩子們合作學習時,我看了幾個小組討論第3個問題的情況。一個小組只是把課文分了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很正確。我讓他們簡單地寫一寫每一段的意思,因時間關係,沒能檢查他們最後寫的是什麼。轉到另一個小組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在那裏一個勁地寫,而旁邊的孩子不停地說着。看他們的分段情況,嗯,不錯,也是分了三個部分,同上一個組一樣,只是他的段意寫得太長了。在第二節課點評他們小組的段意時,告訴他們,他們第一段那麼長的文字,用兩個字就可以代替:懷疑。是呀,課文中的“我”正是對大人的話有所懷疑,才決定自己親自動手試試看。當我問起第二段可以用兩個什麼樣的字代替時,下面有孩子說道:觀察。不錯,正是觀察,而且是非常認真的`觀察。說到第三段時,不用我說,他們很快地說出“結論”,自己的結論,也說明“我”相信了大人們的話。

最後,我與孩子們一起評出幾個完成任務較好的小組,並給他們發了扁豆、芸豆、豇豆的種子,並告訴他們,他們可以把這些豆子種在教室裏,有六個小組可以在班上種豆兒了。後面的事就是讓他們觀察,寫(畫)出觀察日記,並證實課文中講的“扁豆的蔓兒是向右繞着爬的”。嘿嘿!課文中講的,我也不相信呢,自己眼睛看到的纔是真實的。我知道,我知道,有時候自己眼睛看到的也不是真的,但至少在種豆兒這個事兒上是真實的。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11

一、試卷分析:

本次小學語文二年級期中試卷主要由“聽寫、比一比組詞、近義詞、填量詞、填合適的詞語、照樣子寫句子、按課文填空、讀短文回答問題”八大部分組成。

試卷能緊緊圍繞教材出題,覆蓋面廣、試題形式多樣、難易適度,既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能使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潛能,作出個性化的解答。總體上沒有出現偏題怪題,多數學生都能交上滿意的答卷,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學習語文的信心。

現對學生答題情況分析、反思如下幾點:

二、主要出現問題:

1、考前重點複習了聽寫詞語、形近字組詞以及量詞的運用,所以這三大題同學們完成的還不錯,錯的比較多的就是“密”與“蜜”的區分並組詞,基礎知識還得加強。

2、近義詞這一題整體還可以,就是“彎”的近義詞,85%的同學寫成“斜”、“折”。

3、根據答題情況看,學生心裏知道答案,但字寫錯了或不規範引起丟分比較嚴重,比如第五大題“填合適的詞語”中“繁華的()”大部分學生想寫“大街”,但“街”字寫錯了,丟了分。今後應特別注意生字教學及學生書寫。

4、從“按課文填空”中來看,同學們課文都能背出來,這點還是很欣慰的,只是要寫出來可就笑話百出了,如:“名勝古蹟”就有同學寫成“名盛古蹟”,“手有餘香”就寫成了“手有佘香”,還是在漢字的掌握上,在今後的教學中,能背還要能寫。

三、考後反思:

1、考試這種形式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難事,但有些孩子由於習慣態度方面,自身方面等等,對試題的意識性不大,平時自己對語文課上該掌握什麼也沒有明確的目標,都是老師在操控,相對自主性少了點。這次考試題型,平常教學中都有訓練,所以孩子們都不陌生,但若有新題型孩子們就有點把握不住了。還有就是學生還是寫錯生字、寫錯筆畫,這樣種種問題,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和應該研究的問題。

2、後進生的問題。後進生學習態度不端正、貪玩。有些家長疏於管理,有的同學就鑽了空子,不寫家庭作業。今後對後進生常抓不懈,爭取學生家長的配合,雙管齊下,讓後進生變成奮進生。

3、進一步強調學生的書寫。要求學生正確、工整的書寫,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還覺得,認認真真地寫一遍,強於馬馬虎虎的寫三遍。對於筆畫較多、結構特殊的字,教師示範,引導學生尋找識字規律,把識字、寫字緊密結合起來

4,進一步優化閱讀課,精講細練,重感悟、重積累,力爭優秀篇目達到熟讀成誦,不僅僅是應對考試,更重要的是積累語言、豐富語言,加強學生的語文積澱,以達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目的。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12

《美麗的丹頂鶴》描寫了丹頂鶴的美麗外形和它們每年到黃海之濱越冬的遷徙習性,引起學生對丹頂鶴的喜愛,滲透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文章的語言很美,文中所描述的丹頂鶴也很美,就連課文中一幅幅插圖也很美。所以我的教學設計也緊緊圍繞着“美”這個字來展開。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過“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於是我首先在熟讀課文的前提下,讓學生去發現丹頂鶴的美,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句子。學生找到相關句子後,說說爲什麼覺得這兒美,再總結出:色彩美,姿態美,外形美。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重點讓學生透過讀發現丹頂鶴的顏色之美。在這個自然段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給丹頂鶴塗顏色的環節。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同時有更深刻的教學作用。學生要想畫出一隻美麗的丹頂鶴就必須熟悉課文,能體會到丹頂鶴的美麗。而當學生給丹頂鶴塗上顏色時,一隻只栩栩如生的丹頂鶴不僅躍然紙上,更滲透進孩子們的內心。透過畫也能帶動孩子們更好的讀出丹頂鶴的美來。

語文教學中另外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讀,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如:個別讀,加上動作表演讀,想象讀,範讀等,讓學生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透過讓學生讀課文,在讀中感悟和體會出丹頂鶴的美。

透過對“第二故鄉”和“無憂無慮”的理解來明白爲什麼黃海之濱是丹頂鶴的的第二故鄉。也根據學生的特點讓孩子自己說一說自己的第一故鄉和第二故鄉。透過欣賞視頻片斷將對丹頂鶴感性的認識上升到另一個高度,透過視頻的展示來更好的講解文章中關於丹頂鶴生活習性的內容。也豐富了孩子的課外知識。

最後讓孩子們欣賞很多野生動物的圖片,並將圖片的最後定格在“地球”上。先讓孩子們自己說一說自己看圖後的感想。再說一說地球和人和小動物之間的關係。並最後延伸出一個更高的主體“我們要愛護我們的地球,愛護我們身邊的動物”,進而引導孩子樹立愛護我們周圍的環境,愛護我們的校園、我們的班級的思想。

上完這一節課,我相信孩子們對丹頂鶴都有了全新的認識,也體會到了很多課文之外的內容。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13

本節課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有可能變成好事的道理。我在新課改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恰當運用遠程教學資源進行教學,課後反覆認真反思。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情境,如:“蘇雅滿意地端詳自己畫的圖畫”我讓學生拿起手上的書本當作是一幅自己畫得相當滿意的圖畫去滿意地端詳;“蘇雅哇的哭起來”我讓同學隨着蘇雅的心情變化由高興變得又氣又急,讀出非常難過又非常着急的語氣,聲情並茂的教學情境把學生的心緊緊抓牢在課堂上;“爸爸,你的主意真妙!”學生讀時興趣盎然,高興得不由自主地跳了起來,在讀書中感受到人物心情的變化,把整節課推向高潮。

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重視課堂小結。學習了《蘇雅的畫兒》一課後,我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就有可能變成好事”的事,他們的回答真是精彩紛呈。有的說:“我的衣服破了一個洞,媽媽給我補了一個喜羊羊的補丁,看起來更好看了。”有的說:“我畫畫的時候,本來想畫一隻天鵝,結果畫得太低了,就畫成了小鴨。”有的說:“我的裙子太長了,我把它剪下來一截,結果又短了,我就把媽媽的別的布縫上了,結果多了一層花邊更好看了。”有的說:“我本來想畫太陽,畫的有點大,我就把它畫成了呼啦圈。”......我覺得多給孩子們訓練空間,老師當個忠實的聆聽者,這樣才能鍛鍊孩子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14

《回聲》是一篇科學性很強的文章,透過一個簡單的童話故事,形象地告訴了學生,和回聲有關的知識。網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點放在了向學生介紹回聲的形成這一塊上。但是我認爲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識字朗讀纔是我們教學的重點。作爲這課的第一課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識字和朗讀上。本課的生字是“呱、哩、圈、紋、碰、返”六個子,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且很有規律,呱(口+瓜)哩(口+裏)圈(口+卷)紋(糹+文)返(辶+反),他們的讀音有類似的地方。而且有三個口字旁的字,識字是很有規律的。我的教案中設計了兩個合作的環節,小組合作識字和小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主要體現合作的是第一個環節——小組合作識字。在這節課中我花的時間最多的就是這個環節,總結了一下,覺得原因還是有很多:

1、讓學生把方法寫出來比較耗時,可以改成口頭交流,比較省時,效果也應該會不錯。還有個別學生組詞時有錯誤。

2、反饋花了大量的時間,是否可以尋找更好的方法。

3、學生對這個方法掌握得還是不夠好。

4、任務分配還沒有到位。 我想透過這堂課,在以後的班級小組合作中,我還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找一些更爲省時的方法,學生之間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嘗試琢磨。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學反思15

在執教本課後自己感覺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以讀爲本、以讀促悟”。

由於這篇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接近,所以在教學手腕上,我注意以讀爲本,不斷激勵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接洽生活實際進行反思,琢磨人物內心世界,豐盛內心的感受。透過初讀、再讀、品讀、選讀、分角色等情勢,讓學生體會感悟出李麗自始至終都非常有禮貌,林園園則很自私。並結合文末小泡泡中的提醒,讓學生和林園園對話,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進行溝通和交換。

語文課在我們小學課堂中該起怎樣的一種作用呢?又該如何是教學呢?語文顧名思義:語言與文學的統一,語言是人類用來溝通交換的。在協調的氣氛中引導學生對文學的欣賞,我想有學習《藍色的樹葉》,學生已經能感受到文字的含義了而今天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多是教師帶着學生對課文的詞句進行剖析理解,這個與傳統的語言教學相符嗎?怎麼看都像是在上思品課。教學的研討永無止境,然而完全背棄傳統的文學詩詞教學是否不妥。我還在思索,願在今後的語文教學路上走得更堅實!

二、以生爲本,使學生真正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上,我沒有給學生設下框框,也沒有給學生過多的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自由施展,相互填補,老師只是站在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度,把學習的自動權交給學生。課堂上學生爭奪參與各種讀說的訓練,自動性、積極性很高。“讀、思、議、說”的時間佔了課堂教學時間的四分之三以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的原則,使學生真正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

當然本節課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時間安排不夠合理,今後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充分備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