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學問君 人氣:2.26W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篇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一、命題情況分析

本次三年級數學期中考試試卷命題有填空、判斷、選擇、計算、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題型多樣,內容全面,但有大量內容超綱了。造成學生答題不理想,使本次考試失去了它原有考查學生學習成果的目的。

命題存在的問題:

1、試卷題量大,60分鐘完卷稍有倉促。

2、卷面總分102分與“滿分100分”不符。

3、卷面上第五單元的內容有30分,而這部分內容不在中考範圍之內。

4、計算題題量太多,分值也大(34分),且脫式計算及其文字題所佔篇幅過大,這部分內容是四年級的知識。

5、統計圖的座標不夠精準,很難找到數據的準確位置,且三年級學生應在方格中畫統計圖。

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基礎知識部分:

1、填空1、2、3、4、5、8、9、10題學生掌握較好,錯誤率較小,而第6題有大部分學生用1800除以4沒有餘數即閏年,殊不知整百年份應除以400。

2、判斷1、3、5題學生掌握較好,第2、4題超綱了,第6題失分較多。

3、選擇題學生掌握較好,

4、列豎式計算方面學生做得不理想,其中有4題是第五單元的兩位數乘兩位數,部分學生還在計算商中間有零的除法721÷7時,失分較多。

5、脫式計算的後兩題學生幾乎無法完成,裏面包含有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6、文字題學生也掌握不好,第二題超綱了,部分學生對第一題中的“5除525”不夠理解。

動手操作部分:

大部分學生畫統計圖不夠精準,問題也出在統計圖的座標上,三年級學生只能在方格中畫統計圖,這種畫法是四年級的教學內容。看圖回答問題學生完成較好。

解決問題部分:

1、第1題和第3題學生容易列式,但不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2、第2題和第4題學生容易理解題意,掌握較好。

3、第5題是學生很容易求出蘋果樹的棵數,但在計算楊樹和蘋果樹的總數時,很多學生誤把28棵當做蘋果樹,造成失誤率也較多。

 三、取得的成績

班別

平均分

及格率

平均分+及格率2

優秀率

差生率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1、學生的口算、計算能力有待於加強,提高計算的準確度。

2、在教學中,有意識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在教學中,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針對學生分析理解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要在今後的應用題教學中培養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中。教育他們要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對他們因材施教,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總之,這次考試成績展示出了教師的教學風範與水準,也暴露了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我們會用心總結經驗,以便教育出更優秀、更有前途的一代新人。也希望教研室在出題時多熟悉各年級教材,使試題更完善,更能考查出學生的學習成果。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面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單位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爲以後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幾點。

一、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

面積的概念在本單元是一個重要起始概念,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透過看一看,看圖片的大小,人身高的大小;摸一摸、摸自己的手掌、和桌面的大小,數學書的封面等;比一比、比手的大小和桌面的大小,黑板和數學書的封面大小比較等方法,最後形成概念。使學生透過觀察和重疊多種比較活動,獲得感性的認識,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二、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在前面的基礎上,透過實際的操作來認識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出示各種形狀的玩具和兩張卡片,讓學生比較這些圖形的面積大小,從而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學生透過實際操作和彙報討論,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關並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

在本節課中由於學生實際操作佔用的時間較多,所以在面積單位的確立中過的不夠紮實,需後面加強指導。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時間單位時、分、秒,並能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

《秒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時間單位:時、分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爲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時間計算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感覺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點:

教學方法:

1、設疑激情: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在匯入時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歡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場景,透過學生們的倒記時匯入新課,在舊知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下,由學生自己引出“秒”,學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揭示課題“秒的認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

2、引導探索:當學生產生探索慾望和興趣之後,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識。在教學中,我透過七個環節:認識秒針和1秒、體驗1秒的長短、1秒的價值、教1分=60秒、體驗1分的長短、小結。目的是爲了調動學生已有的數學感知,激勵學生再課堂上認真思考,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透過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正是因爲有了教師的放手,纔有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學生真正會成爲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探索秒針的走動情況;組織學生體驗1秒與60秒,觀察分針走動情況,讓學生知道1分=60秒;透過集體活動、合作活動、小組活動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續時間。

3、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學中,我讓學生欣賞秒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更深刻地感受秒這一時間單位應用的廣泛性。練習中,我加入了我們生活中的例子。如:閱讀短文《小宇的一天》幫助學生理解,實際是綜合考察了學生對時間單位的應用能力。

4、交流評價:透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

法,一方面可將每一個成功的經驗收穫轉化成爲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爲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不時對照目標要求,形成自我反饋機制。在小組交流中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的學習。

學生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透過觀察鐘面,認識秒針與分針、時針的區別;觀察分針和秒針的走動,抽象出1分=60秒。

2、活動實踐的方法,透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體驗秒。爲了學生能更有效地學會用各種方式估測活動的時間,集體活動時我用鐘錶記時,來看看學生60秒能做些什麼事情,加強學生對1分=60秒的認識,從而感知60秒。

3、獨立思考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把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方法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是給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機會。如:教學中,認識秒針和1秒、體驗1秒的長短、1秒的價值、教學1分=60秒、體驗1分的長短、小結,每一次的教學活動都給學生留出時間想一想,然後再與同桌學生交流,最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說出來。

4、指導學生傾聽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課堂上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幾個人。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言,做到不重複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學生往往認爲自己的就是正確的,就是最好的,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總想辯解。這時,我就會對學生說:“比一比,看誰最懂得尊敬別人,能安靜地聽完別人的發言。”這樣不僅使急於辯解的同學靜下來聽,更促進提出不同見解的同學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具體,說完整。同時,讓學生明白並不是所有的意見都是正確的。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並重,相互促進。當在課堂上意見有分歧的時候,我們常常常會留給學生們討論的時間和空間,有時候會用“大家想不想聽聽老師的想法”來平息他們之間沒有結果的爭論。這時候學生往往聽得最認真。從整個教學設計來看,我能做到: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決不設計包辦代替。努力設計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地思維。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每次一上完公開課,我都會有很多感觸,在上完《24時計時法》一課後,看到同學們的表現,再看一看檢測的結果,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這一節課準備的全過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從教學重點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教學的重點抓的還是挺準的。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並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在這點上我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由學生得出結論,發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從練習的設計上看,巧妙、開放。

一個練習,多變,步步爲營,由淺入深,解決方法也多樣,給學生創造的、發散的空間。而且從學生感興趣的節目預告單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更是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在評價上,這點我做得也很好,能及時給與適當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激發了。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我一上完就覺得效果不佳,自己好像一直沒有進入狀態,學生紀律很好,但卻很嚴肅,使整節課學習氣氛顯得很緊張,這樣學生就學得不輕鬆,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再從從備課的角度看,備學生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在理解24時計時法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很快辯出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在這一環節我應多加練習,發揮教學機智,從而讓學生很好的掌握,但我沒能做到。對於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

總之,這節課的收穫還是不少的,結合自己的反思,我對教案進行了修改,在課後給學生在難點重點上又補了一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悉心鑽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的練習意義,確保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練習的優化。

這是一堂計算課,目標是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在探索檢驗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題:31×1223×1341×2134×12前兩題主要是爲理解算理服務的,後兩題是爲了鞏固部分積的對位問題。計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導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裏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從“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後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使今後學生面對沒出現過的題目、類型或其他生活中的問題,不再驚慌不已、束手無措也是我本節課要傳達給學生的:原來新問題也不可怕,也只不過是舊知識的重新建構。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如課堂提問的策略問題,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在今天第二部分積“0”問題的處理上,相同數位的對位上,花費了不少時間,因而導致課堂時間短缺,並且出現了很多重複教學的情況。我想有了失敗,纔會去找原因,纔會去思索,纔會不斷去實踐,在反思中不斷磨練自己。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鋪地面》是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這一單元的內容,對於面積的含義學生較難於理解,並且很容易和周長弄混淆。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在這基礎上引發本課內容,這樣有助與學生以後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間的進率。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講這節課時,我注重學生的動手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透過在練習本上分別自己剪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親身、直觀地去感受這些面積單位的大小。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學生都能夠在本上畫的.出來,透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要比用眼睛看有更深刻的印象。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單位之間的關係,我積極引導學生透過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裏畫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直觀的看到他們之間的關係是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個1平方釐米,從而總結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之後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進率,因爲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進率也是100。在認識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時候,由於這兩個面積單位太大了,但是爲了能讓學生能夠理解,我列舉了很多生活中的相關實例,從而便於學生理解。

在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破了平方分米與平方釐米間的關係,先讓學生透過計算面積總結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然後利用規律很簡單地總結出1平方米與100平方分米的進率關係。

練習有由淺入深,結合身邊的事物,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在生活中實踐應用。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背景分析】

《比大小》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中的一部分。分數大小比較的學習分爲兩個階段,三年級要學習的《比大小》主要是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和同分子分數(分子是1)大小之間的比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要到五年級才能系統學習。

本節課教材要求分三步進行教學:用分數表示圖中陰影部分——比較陰影部分大小——比較分數大小。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時,可以聯想到圖形的大小,這對學生理解分數大小的關係將會有較大的幫助。

由於是初次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所以本課要求學生藉助直觀的圖形,動手操作,透過“折一折”“擺一擺”“塗一塗”等活動,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分數大小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積累一些初步的經驗。

【教學實錄】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首先,從班上的人數比較入手:“孩子們,我們1班有多少人哪?”

“40人。”“二班有45人,45和40誰大呢?”“當然是45大哦!”

“45>40,這是兩個整數的比大小。”

“你們的數學書本是多少錢?誰能說出一個小數和6。14比大小?”

“5。5<6。14”“6。2>6。14”……

“整數能夠比較大小,小數能夠比較大小,你們說,分數能夠比較大小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分數的比大小。”

由整數、小數比較大小引入課題,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分數怎麼比較大小呢。

二、建構模型,解釋應用

(一)、看圖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較”的模式

●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大小、

先出示:3/4和1/4誰大呢?讓學生猜測,學生有的說3/4大,有的說1/4大,還有的學生默默無聲。於是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自己動手摺一折,先分4份,再分別塗上顏色,同桌之間比一比大小。折完後,再請學生來說誰大。“3/4和誰大呢?你怎麼知道的?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

學生1:(拿着摺好的圓形紙片邊比劃邊說)把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比3份少,所以1/4<3/4。

學生2:3/4裏有3個1/4,3個1/4要比1個1/4大,所以3/4>1/4。

學生3:我用長方形折的3/4和1/4,兩個圖形對比,1/4<3/4。

及時肯定學生的比較方法及解釋,出示一組同分母的分數比較大小鞏固。

●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太好了,同學們會比較分數的大小了,現在老師有道難題想請同學們幫老師想想,淘氣和笑笑在爭執1/4和1/2誰大?你們來說一說。”

請學生個別答,記住猜錯的學生。

請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再比一比,在組內先驗證自己的結論,然後每組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

“你們比較出的結果是什麼?”(有意識請猜錯的學生說)

(二)、理解分數,建立“意義比較”的模式

●做“試一試”第(2)題

1、演示課件

2、學生獨立做題,師巡。

3、指名學生彙報答案,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圖形各塗幾格和比較的理由。

●探索比大小的兩個分數的特點,進行分類

1、演示課件,出現六組分數和對應的圖

2、那這些分數有什麼特點?大家討論一下。

3、組織小組發言,歸納出比大小的兩個分數可以分爲兩類:有分母相同的,還有分子都是1的。

(三)、解釋應用

1、演示課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歸類編排題

2、組織學生做題,師巡視。

3、同桌交流比大小的方法和答案。

4、用開火車的方式進行全班反饋。

(四)、發現竅門,建立“法則比大小”的模式

1、你們能不能不塗色直接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呢?讓我們邊做題邊尋找答案。

2、演示課件,出示同分母和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混排題。

3、這麼多題,要比比誰最細心,老師巡視。

4、小組彙報答案。引導學生說出“分母相同時就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就大,分子小的分數就小”和“分子相同時就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小,分母小的分數大”。(課件出示)

5、用你們的方法來比比1/2、1/8和2/7、2/5

6、課件演示驗證。

(五)遊戲:

拿小棒:老師拿了全部的3/10,老師拿了幾根?你要拿得比我少,應該怎麼拿?同桌兩人玩一玩。要說出拿出了全部的幾分之幾?說一說,你們是怎麼拿的?

三、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課後反思】

在本課分數大小比較主要包括兩部分的內容:一是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分母小於10);二是幾分之一的兩個分數大小的比較。

由於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是建立在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的概念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的。透過比大小這一課,進一步初步認識分數。本課時分數大小比較主要藉助直觀圖形,讓學生透過看圖,直觀地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從而讓他們感受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積累一些初步的經驗。其實,在本課的教學中蘊涵着三種分數比較的方法,即三種比較模式。

1、看圖比較大小,建立“形象比較”的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我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整個的模式中包含三個比較環節:用分數表示圖中陰影部分——比較陰影部分的大小——比較分數大小,教材給出的教學情景的目的也是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學生在比較時,可以聯想到圖形的大小。所以我把例題交給學生自主探究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我把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組內把自己看到的圖形,想到的理由進行交流。

2、理解分數,建立“意義比較”模式。

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說出填分數的理由和比較分數大小想法,再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圖形各塗幾格和比較理由,然後根據分數的概念得出結論。在探究比較中,注意比大小的兩個分數的特點,進行分類:同分母和分子都是1的分數。這一部分不是由老師教給學生,而是由教師引導、激勵,啓發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推理,歸納。

3、發現竅門,建立“法則比較”的模式

在這裏,應特別重視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和推理,最後歸納出:分母相同,比較分子,分子越大,分數越小;分子是1(分母相同),比較分母,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的法則。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老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要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要變聽數學、看數學爲做數學,關注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關注孩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關注孩子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教師要關注孩子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給孩子以富有個性的評價,激勵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我們的數學將不再枯燥,讓我們的數字會跳躍,圖形會唱歌,我們的數學從此富有生機,充滿樂趣。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認識方向》是在認識了東、南、西、北,知道了平面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基礎上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在現實的情境或者平面圖上辨認上述幾個方向。

透過課前預習調查,我發現學生中對這四個方向瞭解的同學約60%。於是我透過複習舊知入手,試圖找到學生的知識生長點,透過複習,我發現學生對東、南、西、北這四個主要方向掌握的還挺不錯,全班只有兩三位個同學不能正確指出圖中的東、南、西、北,所以學生都能夠說出平面圖上的方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這四個方向)。於是我開始引入新課,問: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麼方向?(請同學們用學過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進行對應。)下面比比誰能夠透過一節課就學會,好嗎?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課件後,我先是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上有些什麼地方,要求學生說說汽車站、火車站、電影院、少年宮分別在學校的哪面?再要求學生像老師一樣提出誰在誰的哪面這樣的問題,當學生提到如“超市在學校的哪面”的問題時,我及時評價,這個問題提的好,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下像這樣不是正對着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超市是在哪兩個方向的中間,接着介紹這是右上角(東北方向,並畫箭頭板書出這個方向),用右上是東北面幫助學生記憶這個方向。然後再提出你還能提出一個也不是正對着的問題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學提出問題,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說是什麼方向,如果有學生說是“北西”、“南西”等說法時及時糾正(先橫着讀在豎着讀,簡記先橫後豎)。在這個環節後,我又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說方向,如:電影院在少年宮的哪面?學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透過多認多說進行鞏固,最後再進行練習。

在練習的環節,最後一道練習情況並不良好,我忽略了學生層次的差異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爲生活中的方向與平面圖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將平面圖上的方向正確引入到生活中,這是一個關鍵。學生習慣上知道上北下南,於是教學生面對實際方向,按“東南西北”四個字的順序沿順時針方向90度90度的轉動。這樣仍然有一部分同學難以掌握,需以後解決。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一、在情境體驗中理解意義

本課的設計,使學生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用數學眼光去發現生活裏的“有餘”現象,例如用花盆佈置聯歡會場、分食物、擺學具、包裝麪包、校運動會的很多情景等等。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氣息,感受生活中的餘數問題需要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在心理上驅動着強烈的求知慾,在情感上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重點透過分食物和擺學具這兩種生活情景,瞭解到平均分有兩個結果:一是剛好分完;一是餘下少許不能再平均分。透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討論、辨析,大家都參與了有餘除法、餘數等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學生們獲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在情景體驗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二、在操作比較中探究方法

本課的教學透過學生幾次自主操作,在比較認識中探索有餘數除法,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獨立地完成從表內除法到有餘除法的學習,並且自己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在操作比較中,學生還注意對事物的觀察、分析、探究,自主發現問題,使他們逐漸養成自主探索、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三、在實踐應用中加深認識

透過情景體驗有餘除法,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有餘除法,從而更理解有餘除法的意義和更熟悉有餘除法的算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可能性大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裏的第二個學習內容。這一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體會現實世界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並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教材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活動和遊戲,透過創設這些具有啓發性的情境,使學生在大量的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本節課教材主要設計了有趣的摸棋子游戲爲素材,課中我改爲摸球,爲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執教了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生,要看到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

首先,在學生充分理解了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從聽故事引入,讓學生猜測黃狗會不會答應狐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抓住了知識的切入點。

其次,在學生已經會用正字進行統計數據,並會製作簡單的統計圖的基礎上,大膽放手讓學生親歷試驗的全過程,用所學過的知識,總結出新的實驗結果。

二、創設有效的,貼近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設計了幸運52的情景,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情境中,樂學,善學,並不斷地接受挑戰。學習情境還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於是我設計了一個商場購物轉獎的生活情景。並設疑:商家爲什麼這樣設計一等獎呢?你想設計一個這樣的轉盤嗎?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並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很高。

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新課改以來,我們經常看到小組合作,不過有時小組合作多流於形式,今天我們在研究課堂實效性的時候,又有一些人走向另一個極端,乾脆廢除小組合作,看到小組合作就覺得就是在搞花架子,其實,必要的小組合作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模式。在今天的教學中,我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驗,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大量的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

並在小組合作中讓他們人人有事做,透過分組摸球試驗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在小組共同努力下,總結出試驗結果,這樣的合作學習,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活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從可能性的存在,可能性的大小,到判定可能性的運用,讓學生的生成落實在開放的真實有效的學習活動中,並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不迴避小概率的發生

在可能性大小的知識中,學生容易產生偏差,例如:在摸球試驗中,個別小組摸的是白球數量多,黃球數量少,在教學中我不迴避矛盾,讓學生明確這種情況的發生是有可能的,只是和全班同學的摸球情況比較,摸到白球的次數還是少一些,黃球的次數還是多一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地建立正確的概率概念。

五、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繫

練習中我插如了運用可能性的大小來把成語分類,使學生能根據數學知識理解成語。增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繫。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科之間是相通的。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成功之處:

1、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爲,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重組。如在匯入環節中,我設計了利用長方體、(正方體)中的一個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來匯入本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使學生在親切中自然進入本課;另外,就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而言,學生能很快說出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時,就以這種經驗爲基礎,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折、量、比等過程中感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徵,這樣,讓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學習方式。

2、創設學習活動情景,把課堂變成數學活動探索的場所。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動。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透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透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透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3、注重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將研究圖形特徵所採用的方法定位爲這節課的重點。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研究長方形的邊和角?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特徵後,緊接着小結剛纔我們是用什麼方法研究的?然後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徵。其次,在引導學生練習數長方形與正方形比賽的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先由學生自己數第一幅圖,再指導學生數出第二幅圖後師生共同找出數這類圖形的規律,從而由學生依照規律完成後面習題的教學思路。再次,本課結束前,我又一次引導學生回顧了這一節課研究圖形進所採用的方法,並且加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總結學習方法,並且能利用所學的方法自主學習。

4、注重創設情境,合理運用電教手段。 從開始的課題引入到練習活動的各頂比賽,我都給學生創設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新知,而生動的課件演示恰到好處,更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驗新知。

不足之處: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編寫意圖不夠深入透徹,如在驗證正方形的特徵時,只簡單的說明先用研究長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條邊都折兩次,再用對角折一次。而沒有說清楚對邊折是驗證對邊相等的、對角折是驗證臨邊相等的方法。

2、在變魔術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環節的演示過程中,操作欠細緻,學生沒有很好的領略在這個演示過程中的奧祕。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知道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而這節課是研究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考慮到這一點,我在教學例題之前,出示了一個準備題:“猴王把一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目的是複習已有的知識,爲學習新知識做鋪墊。教學實踐證明,這確實達到了預想的效果。當出示例題時,學生就能準確說出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四分之一。

這節課另一個設計比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題。在學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後,請學生說說爲什麼這麼拿,並且上臺來展示分的過程(其實這裏有兩種思考的方法:一種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分好之後,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種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後直接拿出6 根小棒。顯然,後一種方法更快。)。透過分法的交流,在進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能迅速而準確的拿出來。最後,我把每個分數和對應的根數列成一個表格,引導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得份數越多,每份數就越少,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上完課後,聽課教師進行了評課,讓我對這節課有了新的認識。

1、板書應圖文並茂,突出重點。

今天,我板書的核心內容是三句完整的話。我的初衷是透過這些文字,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難點,並能完整的說出幾分之一的含義。而事實上,這樣做並不好。學生在說幾分之一的含義時,就有依賴思想,會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讀,沒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的話,只要寫出重點的幾個字就可以了。 “圖文並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寫重點”,能迫使學生去思考,將黑板上的重要資訊連成一句完整的話,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表揚”、“糾正”、“示範”。

對於學生的回答要給予明確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還可以同時調動其他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養成注意傾聽其他學生髮言的習慣。例如:①表揚:學生說得很到位,可以說:“他說得真好!誰能象他這樣說一說。”②糾正:學生說得不正確或不完整時,可以說:“他說得對嗎?誰來說說你的想法。”③示範:如果請了幾個學生說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師要先示範說一遍,然後說:“誰能向老師這樣說一說。”

3、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

以想想做做1爲例。做完4小題填空之後,可以先比較①—④題,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共同點:都是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然後說說①②兩題的相同點(每份都是1個);再比較③④兩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是把 6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數也不同);最後可以問:“你還能發現什麼?”(這些分數都是幾分之一,每份是1個也可以是幾個等等)這就是所謂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這節課帶給我的啓示是豐富的,在總結與反思中不斷前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一、 以遊戲教學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學是小學生的天職。南宋朱熹說過 “ 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 ”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新的數學課程改革標準中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已成爲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而遊戲是學生生活離不開的一部分 ,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一些教學知識用遊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助於學生在遊戲過程中學習鞏固新知識。本人在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教學中,一開始就運用猜謎遊戲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使他們興奮起來。在遊戲裏滲透解決應用題的兩要素“兩條件,一問題”,爲例題教學做了鋪墊。

二、以 “生活情境”的匯入,引出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於捕捉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儘量地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並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三、 以“生活經驗”的藉助,思考數學問題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生活,受生活的啓迪。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着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聯繫學生實際,藉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上下車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小孩子同樣也有上下車的經驗,當生活經驗被挖掘時,學生會發現“數學就在我身邊”。 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小樹有多少棵》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的第一課,是關於“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乘法”。

教學中,我採用了“梯度匯入式”,主要是考慮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相差較大,優者優,劣者劣,是很明顯的差別。像3×20這種題目的得數,他們不用考慮,就可以直接說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學生會不清楚,這是本班學生的學情。

課上,從匯入開始,我有意識地利用生活情境複習之前的乘法口訣表(從購整捆的鉛筆匯入),爲本節新課“小樹有多少棵”作了鋪墊。當從主題圖中獲取數學資訊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孩子們興致盎然。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 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 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曉茵等相對接受能力較不好的學生也能根據複習的內容順勢遷移到本課學習中。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每捆20棵樹,3捆就要把3個20相加……”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樹合起來的總數……”

“就是把20+20+20,等於60(棵)……”

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說法,儘管不那麼完整,我都給予肯定。當提出4捆小樹、5捆小樹時,孩子們也就明白該怎麼樣做更好了。

要求學習的目標是學生形成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這是遷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練習中,有出現“3×230×2300×2”這類題目,再讓學生計算完觀察,然後發現問題。大部分學生只會說“積每一次多一個0”這樣的話,對於乘數和積之間的關係表達不那麼順暢,但是在交流中發現孩子還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當乘數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時,積也跟着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在作業中,發現孩子們的寫字情況並不好,也許是新學期剛開始,有待今後改正。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第一學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反覆的實踐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一、在實踐中感知周長含義

對於“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從而真正理解周長,形成表象。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指周長:

指一指手中不同圖形的周長;

2、說周長:

說說在透過指周長後你對周長的理解;

3、畫周長:

用彩筆畫一畫手中樹葉圖形的周長;

4、找周長:

找一找我們身邊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長。

透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周長”這一概念的表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空間觀念。

二、在體驗中解決周長問題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手中工具採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尋找不同圖形的測量方法,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夥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規則圖形),有的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不規則圖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滾動(圓形).體現了從多種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