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學問君 人氣:2.1W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一、知識與技能:

1.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閒、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4.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

二、過程與方法:

1.自讀,自由選擇讀的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2.佈置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引導讀課後資料袋,瞭解常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啓發生活中的細心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養成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並交流從中受到的啓發;

2.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教學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蒐集有關在玩中獲得的樂趣或收穫資料。

2.瞭解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3.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結構。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質疑匯入

1.同學們,你們愛玩嗎?都玩什麼?玩耍可使我們得到許多快樂;玩耍常常被有些大人認爲是浪費時間,不物正業的事,然而在科學史上有很多偉大的發現都是在玩耍中發現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5.玩出了名堂》

2.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麼想問的嗎?師邊聽邊板書、歸類。

二、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1.同學們都很會思考,相信透過深入的學習課文,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接下來要先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小黑板出示自學要求。

2.剛纔大家自學得很認真,這些詞語,你們會讀嗎?(出示課件:要認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3.詞語讀得真不錯,這篇課文當中還藏着幾個多音字呢,請你快速默讀課文,把這些多音字找出來,(出示課件:看、磨、待、調)

4.這兩個多音字都在課文裏,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把這幾個多音字讀準。

三、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自由讀文,注意正確、通順。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2.我想知道文中所說的放大鏡和顯微鏡是什麼?

3.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就是將物體放大,放大鏡能將物體放大,顯微鏡能將物體放得更大,

4.接下來讓我們再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看看這一次是否能把課文讀得流利。

5.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6.那麼老師就請五位同學來輪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他們讀得是否正確?

7.他們讀得怎麼樣?

8.老師發現第三自然段有一個句子特別難讀。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老師先給大家讀一讀,請大家認真聽。(出示課件:第三段的最後的一句話)。

9.接下來請同學們帶着問題去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你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10.剛剛開始,有些同學對課題提出一些問題,我們共同來解決,逐個提出並自由舉手發言。誰能說說課文主要說什麼?(列文胡克透過玩放大鏡發明了顯微鏡,並且發現了微生物。)。

11.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資料。

12.你讀課文非常仔細,同學們,列文胡克是怎麼玩出名堂的?爲什麼說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讓我們下節課再一起去研究吧。

四、寫字指導

1.我們首先要解決寫字的問題,小黑板出示要求會寫的字:“堂、鏡、閒”

等字。

2.交流如何識記這些字。

3.非常好,強調“腿、鏡、待、調、訪、閒”等字結構。讓我們把這些生字再來讀一讀,注意要把生字的音讀正確。

4.同學們,你們覺得要寫好這些生字應特別注意些什麼?接下來我們來寫字吧。(先把每個生字在田字格里寫兩遍,再把詞語表中的詞語抄寫一遍。)

五、課堂小結,引伸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列文胡克是怎麼玩出名堂的嗎,爲什麼說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讓我們下節課再一起去學習課文吧。

六、作業:生字組詞;抄寫多音字。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

2.引導從具體的語句中體會列文虎克認真觀察、勇於創新的精神。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十五課的生字和詞語。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誰能來回憶一下,課文主要寫了些什麼呢?

2.聽寫本課詞語。

二、品讀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指名讀,齊讀。

2.議論一下,這一段告訴我們什麼?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

3.學習2~4自然段。邊讀邊找出具體描寫列文胡克是怎麼玩的句子,把它畫下來。

4.誰來說說列文胡克開始是怎麼玩的?

5.原來一開始列文胡克是把厚玻璃磨成放大鏡,這個內容是由課文的哪一段來寫的呀?(出示課件:第三自然段。)

6.那麼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列文胡克是怎麼做放大鏡的?

7.那後來他又是怎麼玩的呢?(出示課件:後來,他突然想到,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麼樣呢?他一試,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8.這句話中的“突然想到”,說明了些什麼呢?(說明列文胡克雖然在玩,但他同時也是在思考的。)

9.看來列文胡克是一邊玩一邊還在思考,這就是我們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話吧。

10.列文胡克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出示課件:列文胡克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呢?)(出示課件:他越玩越帶勁,就把一片放大鏡固定,另一片放大鏡可以隨意調節,這樣,就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透過顯微鏡,他看見水裏有許多小生命在擠來擠去;他看見了牙齒裏從未看見過的小東西;他還看到了一個小人國,一個平時我們看不見的世界)

11.列文胡克有了新的發現以後,他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呢?(他一定特別激動,因爲他有了新的發現。)

12.那麼同學們,讓我們帶着激動的、新奇的心情再來讀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吧。

13.大家讀得可真有感情呀!的確讀出了列文胡克當時激動的心情。

14.大家看看文中爲啥要加這麼多的引號?(出示課件:爲什麼這裏的“小人國”,“居民”都打了引號呢?誰能幫幫老師?)。(出示課件:小人國是指列文胡克在顯微鏡裏看到的另一個世界,而小人國中的居民就是指微生物。並不是指我們現在的人類,所以要加上引號。)

15.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其實已經告訴我們了,小人國裏的居民其實就是指微生物。現在我們一起來看資料袋(出示課件:資料袋)

16.同學們,課文中寫道:列文胡克玩放大鏡玩出了大名堂,(出示課件:爲什麼說列文胡克玩放大鏡玩出了大名堂呢?)請同學們讀讀三到五自然段,再好好想一想吧。

17.讀到這,你有什麼體會?

(出示課件:列文胡克透過玩放大鏡,發明了顯微鏡,而且透過顯微鏡,他最早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所以說他玩出了大名堂。)

18.又想對列文胡克說些什麼呢?

19.看得出來,同學們都很佩服列文胡克。列文胡克受到了英國皇家學會的尊重,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就讓我們帶着對列文胡克的敬佩之情來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吧!

三、拓展。

1.現在,你們對玩又有新的看法了嗎?

2.在中外歷史上,有許多科學家正是因爲具備了這些可貴的品質,最終也取得了大名堂。你知道還有誰嗎?(出示課件:愛迪生髮明電燈、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等)

四、課堂總結。

看一看,玩耍常常被認爲是浪費時間的行爲,但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是在玩耍中產生的。我們要玩,在玩中也要去思考,去觀察,這樣你可能就會有新的發現。

五、作業:那麼在課後,就請同學們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吧。

【板書設計】

15.玩出了名堂

看想收穫

玩鏡片——做放大鏡——玩放大鏡——做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教學反思】

對於三年級的小孩子們,這是一篇較結近他們生活實際的課文。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做成放大鏡玩,接着又做成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全文緊扣題貫穿一個“玩”字,啓發孩子們學習列文虎克的這種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細心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

我在實際教學中,先讓孩子們瞭解有關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然後以課題入手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走進教學。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注意培養孩子們獨立識字的能力,用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重點提醒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

放手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讀的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學文時我主要讓學生在理解中注意一下幾點:

教學中,我注意引導課文以“玩”爲線索,每段都是寫“玩”,並且提醒孩子們與“名堂”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爲貫穿全文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們帶着問題去閱讀。

另外在教學中,我注意了重點研讀課文的重點:三、四自然段,從三個方面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了名堂的:邊看門,邊磨鏡片,玩出放大鏡,發明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教學中,我知道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啓發,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本課的重中之重。我引導孩子們聯繫以前學過的課文,開拓思路,及時延伸、交流,進而趁熱打鐵讓孩子們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鼓勵自由選擇寫的形式,寫出自己的樂趣和收穫。

課堂教學中,我力求結合這段時間裏在“國標學習”中的所學所得,時時用“大語文”觀,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我的語文教學,以提高孩子們的整體語文素養爲目的去對待我的語文教學,對待我的學生們。

總之我們要努力地成爲學生歡迎的老師,就一定要有一定的專業修養,也要有一定的積極心態。專業素養的提高,需要我們認真地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讓知識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讓理論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實踐,也纔可以使學生獲取更多有趣、有效、有用的知識,從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也力求能學以致用,讓“國標學習”進駐我的語文教學,紮根我的語文教學。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在於融會貫通,特別是透過關鍵的內容來掌握知識,把握全文,一詞引全文、動全身。透過詞句對比分析這種方法,與語感體驗和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緊密相聯,是一種常用不衰的方法。

在教學《蒲公英》一課時,太陽公公的話是全文的關鍵,話中的詞語體現出強烈的美醜對比:“金光閃閃”“銀花朵朵”與“黑黝黝”。所以,在教學時我運用兩段話進行對比,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性,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了兩個句子的不同。又利用填空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透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的不同用意,在朗讀時,一個學生有意識的注意了朗讀的節奏,繪聲繪色的模仿太陽公公囑咐蒲公英的話,贏得了全班的掌聲。聽的學生透過之前的對比分析,在聽後也能夠說出優點。說明學生初步理解了太陽公公話裏的的意思。當然,對課文更深一層的含義沒有在此時深入挖掘,在這裏只是爲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我覺得運用對比的方法能夠比較有效的解決閱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報酬》是“書趣”這一板塊的第二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14歲那年爲鄰居修整草坪,巴羅先生以一本書作爲報酬補償給我,後來正是因爲巴羅先生的書,使“我”走上了成功之路。課文體現了書籍是最寶貴的財富,一本好書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道理。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我採用“提出疑問——重點分析——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古人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聖陶先生也曾告誡我們“語文課要以讀爲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於讀,則功莫大焉”。我在教學中也體會到,當一名學生把一篇課文讀得熟練時,他也就能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反之即使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分析課文,也收穫甚微,朗讀的確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更是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他們接受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我緊緊圍繞“透過朗讀,培養他們良好語感“的主題。品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巴羅先生對青年人的關愛,激發學生愛讀書的興趣。

品讀過程中,我主要在讓學生“愛讀,會讀”上下了功夫。

一、設疑激趣,引到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本課爲一篇充滿感情的記事文章,但由於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理解起來會很吃力。所以在教學中,我決定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透過表情朗讀達到理解的目的。爲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我都創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一邊讀一邊想,學會讀書。如:在引入新課時我設疑:巴羅先生付給作者的報酬僅僅是一本書,作者爲什麼說這是付給他的最高報酬呢?爲了弄明白這一問題,學生產生了讀書的慾望。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第二環節中,主要透過引導學生閱讀2——7自然段,感悟巴羅給作者的報酬。爲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分兩個層次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了精讀。第一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感悟到巴羅給作者的報酬是:送書,選書,引導作者讀書;第二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透過朗讀品味巴羅和作者的話,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而悟出巴羅給作者的報酬不僅贈書,還有那份珍貴的對作者由衷的關愛。這樣學生就理解了作者命題的深刻含義,也體會了作者對巴羅的感激之情,明白了作者爲什麼將巴羅的報酬當作人生最高的報酬。在處理讀的過程中,每讀一次書,我都設定了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學2——7自然段時,我把初讀的目標就定在學生能感知到巴羅先生給作者的報酬是書即可了。接着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品味,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到巴羅對作者由衷關愛這最高的報酬。爲此,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讀,去思考,去品味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情感。然後在說說、議議、讀讀中把文字讀透,體會透,並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通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在教學中我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把感知不到的內容感知到了,把理解不透的意義理解透了。最後,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加入你就是作者,你會對巴羅充滿怎樣的感激之情呢?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達到理解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產生感情共鳴的目的。

二、運用不同方法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讀”的指導和培養,運用多種讀來幫助學生去感受課文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幾種:

分角色讀,讓學生進入角色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把情感和體驗灌注其中,用朗讀把微妙的閱讀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表達出來。如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學生透過角色朗讀體會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

默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時空。每次閱讀我都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帶着問題讀,養成一邊讀一邊思考的好習慣。再透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瞭解學生的默讀情況和對課文的把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確定下一步教學。

齊讀:這種讀的方式在教學中我設定了多處。目的在於讓那些沒有機會朗讀的學生,也有機會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達出來。起到振作學生情緒的作用。

引讀:在課將結束時,我設計了引讀。目的在於進一步深化理解,昇華情感,爲下一步學生的說打下基礎。

在對讀的處理中,我根據教學的需要,機動靈活地將各種讀與理解文字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帶着問題默讀感悟文字,透過說促進學生理解文字,再透過朗讀將閱讀獲得的微妙體驗和感悟表達出來,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最後透過齊讀或引讀昇華對文字的理解。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是本着這樣一個理念進行的:透過朗讀,使閱讀體驗內化爲學生的人生體驗,豐富學生的生命庫存,提高學生的理解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總結出以下幾點不完善,以便作爲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過程中評價的方式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能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2.部分學生髮言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作爲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學生的激情,開啟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盡情的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樂此不疲呢?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這篇略讀課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課,是一首現代詩,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抓住秋天裏大自然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教學時, 沒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內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應放手讓學生自己運用精讀課文獲得的方法, 把課文讀懂;着重是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領悟到詞句表達的精妙,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具備獨立識字的能力,掌握了初步的理解詞語的方法,能夠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理解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習仿寫詩歌還不是很多。

教學的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歌,從秋天的聲音中想象秋天景色的美好,體會秋天獨特的韻味。而體會詩歌的意義,鼓勵學生仿照詩歌的形式用自己最美的語言寫讚美秋天的詩文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課堂上,教學環節分爲六大塊:

㈠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㈡回憶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三讀法

㈢將自學提示框裏的話轉化爲本節課學習目標目標

㈣按三讀法展開三輪先學後教,交流檢測

第一輪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生詞。比賽讀文,看誰讀得正確、流利。

第二輪自讀課文,勾畫詩中描寫了哪些聲音?詩句美在哪裏?

課堂上透過課件展示,那些有關秋天的落葉、蟋蟀、大雁、豐收等圖片,豐富了學生的視野,開啟了想象的大門,爲學生體會秋天的美好提供了幫助。

㈤拓展想象,昇華拓展。學生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爲了運用語言,這一環節學生們將會在練筆中,寫出秋的韻味和風情。每人寫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組合成一首。然後請小組代表把合作寫的詩,在平臺上展示出來,並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

㈥佈置作業

1、爲自己寫的詩配上畫。

2、蒐集有關秋的詩歌。

3、感受秋天寫詩:《看看,秋的色彩》或《聞聞,秋的味道》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這幾方面感受較深:

首先,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我採用的情境教學法和想象閱讀法讓學生在聽中想象,說中積累,讀中感悟,寫中運用。讓學生在在各項實踐活動中,語文能力得到整體訓練與提高。

其次,品讀1——3節詩,然後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邊讀邊想象畫面,接下來是說畫面與感受,並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該節詩歌。這一環節,學生“以讀爲本、以讀想象、以讀悟情”。最後透過師生評議,個別讀,比賽讀,一起感受秋天的美好,突出重點。

第三,走進秋,走進大自然這遼闊的音樂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仿照詩歌用最美的語言讚美秋天。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難點。雖然孩子們寫出來的作品還很稚嫩,還需要推敲,但這種實踐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不足之處是朗讀指導沒有配上合適的音樂或示範帶,沒有出現朗讀展示的高潮,沒有體現好詩歌教學的特點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意境優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細膩的筆觸和華美的語言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一種嚮往和喜愛的情愫。課文語言精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對拉薩的天空描寫細緻而且形象,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激發學生審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感受美景、細細品讀語言,讓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薩天空的美和藍。

一、圖片展示,激發興趣

對於置身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天空顯得不無特別之處。學生剛接觸這篇美文,雖然讀來滿口餘香,但感情方面還是顯得陌生和遙遠。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令人神往、藍晶晶,作者濃墨重彩去描繪眼中溢滿的“藍”,讓人無限神遊於拉薩的天空上。此時,水到渠成地透過多媒體,展現拉薩天空藍的圖片,使得抽象的課文內容形象化了,靜態的課文內容動態化了,平面的課文內容立體化了,美侖美奐的畫面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文字之間的距離。叫人不由得對拉薩產生喜愛情感,爲課文的下一步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抓住比喻句,品讀“藍”

課文中出現了2個比喻句,第一個出現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將湛藍、透亮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在教學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抓住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即比喻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讓學生透過畫面和美美地朗讀想象兩者的相似點,學生很自然地能夠說出天空藍得深、濃、純,從而更好的理解了“湛藍”這個詞,而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又體現了這天藍得沒有雜質,純淨至極。在多次品讀中,拉薩天空的主要特點“藍”不言而喻。最後透過美美地背誦,昇華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接下來,仍然抓住比喻句,簡單過渡到最後一個自然段,將拉薩的天空比作聖地的窗簾,比喻貼切、生動。學生更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想去拉開窗簾走進拉薩看一看。

三、找喜歡的語句,感知文字,以讀促悟

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爲了體現這一全新的閱讀理念,我的教學設計立足於“閱讀文字”,引領學生反覆觸摸文字語言,“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實現教學的和諧互動,使閱讀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動態性的、生成性的對話過程,在教學第2-4自然段時,透過讓學生找、劃自己喜歡的句子,把時間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帶着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透過讀、談的方式來體會拉薩天空的美,讓他們學會感悟文字的語言。這種方式較好地實現了新課改中的教師角色轉換。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爲學生學習創造了溫馨和諧的氛圍。

以上教學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不足之處:

一、預設不夠合理成熟

1、原想透過找比喻句的方式,自然過渡文字,實則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這種修辭手法,想要一下子找準確,確實不易。學生更容易與“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樣的誇張手法混淆,1分鐘可以解決的問題,到了孩子這兒就是3-4分鐘,且效果並不明顯,達到了副作用。這不太明顯的比喻句其實可以放入學生找、劃的句子中,進一步感受拉薩天空的“藍”,教師可簡單告知,作者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將拉薩的天空比作聖地的窗簾,生動、形象。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比喻手法,品讀優美語言的同時又昇華了對拉薩天空獨特特點的理解。

2、透過找喜歡的句子,想使課堂生成更加靈活。而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喜歡的句子往往是自己容易理解的句子,如文章的3、4自然段,通俗易懂,語言也很優美,孩子自然首選這些句子作爲自己喜歡的句子。而這和我原本的預設相悖,本文重點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對於這一段的理解相比後文,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於是在品讀到此句時,下課鈴就打響了。教學環節預設不夠細緻,導致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時間把握失控,頭重腳輕,顯得很不和諧。若能緊扣住“藍”這一主線,讓學生去找一找,劃一划具體描寫描寫拉薩天空藍的語句,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或許效果更佳。學生也很容易找到“純淨”、“明潔”這樣的關鍵詞。

二、品讀不夠到位、透徹

文中有這麼一句“有貼着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淨;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如果讓學生光從字裏行間去理解含義,去體驗作者的情感,是比較困難的。我抓住了排比修辭手法和找近義詞的方法讓學生記住了這一句,課後試想,這種記憶很有成效,但只是暫時的,還是應該透過語言本身來感悟記憶。透過圖片的展示,抓住兩個關鍵詞“純淨”、“明潔”,感受“湛藍”,再抓住“越發”和“更加”二詞,出示圖片,只見藍天之上,白雲悠悠,白雲下邊就是一座雄偉的山峯,山前是一片綠茵茵的草地,草地邊緣則有一條清亮亮的小河緩緩地流過。引導學生看圖進行對比,瞧,拉薩的藍天與白雲、藍天與綠草,色調上產生的對比多麼強烈,多麼明朗,拉薩天空的純淨、明潔在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拿起書本細細地讀文,孩子們就深深地沉入了拉薩美麗的風景中,彷彿身臨其境,喜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透過範讀、指讀、評讀、配樂讀等方式,讓學生邊聽邊體會,邊讀邊感悟,使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文字所描述的情境,把自己融入到課文的情節中去,我想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加的人性化,操作起來也會是事半功倍的。

三、教師課堂語言需要精煉。

上課語言羅嗦,語言不夠精簡。雖然在課堂中,我已經有意識在改變,但效果不太明顯,仍需要繼續努力,透過一次次的磨練,儘可能的讓課堂成爲學生主動學習的陣地,而不是一味地灌輸。

四、課堂應關注每一位學生

關注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方面還做得不夠,這樣優美的文章,也應讓他們參與進來,透過優美地朗讀,展示孩子的特長和進步,更好地激勵學生,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應該調整好心態,關注每個孩子的發展,我想這樣的目標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攜手共創。

課堂教學藝術,本身就是一門需要不斷完美的藝術,我在不斷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爲紮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讓自己的課堂不斷迸發出蓬勃的活力與朝氣!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我執教的《講信用》一課今天上午在學校各位領導和班主任老師們的“檢閱”下結束了,沒有當初期盼的那種輕鬆的感覺,心裏反而沉甸甸的,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現在的感受,那就是“上好一節語文課,真難!”

作爲一名執教者,從最初課文的選擇,主題的確立,到最後課堂教學的設計,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推翻、再修改。整整七千字的設計和說課,我是逐字、逐句、逐段的在進行反覆推敲。如何上好這節課,如何在這一節課上體現“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如何讓學生在這一節課上得到語言的薰陶和能力的發展,如何讓學生透過這一節課,懂得做人要講信用這個道理,如何讓所有的教學期待都變成現實……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讓我切身感受到了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真難,上好一節語文課,更難!

反思這節語文閱讀課,我認爲有優點也有遺憾,現從目標完成情況和課堂效果等方面進行反思:

我爲本節課確立的研究主題是“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爲了凸顯這一主題,我在設計的時候,抓住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設計了“信”字結構分析,相同意思詞語的積累,中心句的學習,欣賞精彩的語言描寫,獨立創作名人名言等環節,結合字、詞、句、段的訓練關注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能力。

特別是感知文章的寫作特點這部分,我先是透過抓住重點詞指導學生朗讀,體會到人物內心的想法,然後再引導學生透過對不同人物的態度的對比,來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質,最後再利用板書簡潔、明瞭的點明出作者的寫作方法。使學生一步一步的認識到,作者是如何利用語言描寫和對比描寫的手法突出宋慶齡講信用的。既得到了情感上的薰陶,又獲得了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充分體現了語文課要有語文特色這一主題,同時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的統一。

但遺憾的是,因爲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不夠,前面在進行中心句的學習和訓練時,耽誤了時間,致使後面一個很關鍵的環節: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相似的經歷沒有進行。這大大影響了課堂的整體效果,也失去了一次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的絕佳機會,令人扼腕嘆息,特別是我在課下讓學生完成這部分訓練時,聽到學生精彩的發言,更覺得沒有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很遺憾。這讓我深刻的反思到自己平時上課,不善於把握時間,沒有調控課堂的意識,總是認爲,這節課的內容講不完,還有下節課,每節課應該完成的目標在心裏沒有明確、清晰地把握。長此以往,養成了隨意的壞習慣。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國慶節放假前得知開學後要講先行課,假期裏我就開始了備課,做課件。今天的第一節課我按時講了課,可糟糕的是我沒有很好的掌控時間,以致沒有處理完文字就倉促下課了。課下,我反思自己的課堂,結合本學科組同事的建議,反思如下:

一檢查生字詞費時太多。

我借鑑網上的課件,將課後生字條和田字格里的生字寫在“小雨點”上,點擊出示。我本想利用比賽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可是因爲開火車進行,給每個同學讀字詞的機會,既沒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還耗費了時間。可以選擇兩名同學比賽,生字只出示生字條裏的。對於出錯的生字多讀兩遍即可。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浪費時間真是不應該。

二指導朗讀要求過高

我本來設計把一二段的朗讀作爲重點指導。在第一段要讀出秋雨的溫柔和清涼,讀出秋天不知不覺的到來,我將需輕讀的部分設爲紅色字型,孩子們思維定勢認爲紅色的就要重讀。我示範讀“輕輕地”,孩子們卻在我的引導下放低了讀書的聲音。孩子們讀出了感情,可我覺得不夠到位,就反覆引導,也在無形中浪費了時間。

三教學環節設計面面俱到

在概括課文內容環節上,因爲本課是散文,學生概括不出來。可以換爲課後問題:“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秋天的雨的?”

在處理第二段時不用把句子一一出示,可以出示整段。先講修辭——比喻、擬人。讓孩子們去找比喻句擬人句。處理第三段時,可抓住動詞。第四段可用問答的形式理解動植物的活動。重點了解松柏穿上油亮亮的衣服。體會此段比喻擬人的用法。

簡簡單單教語文,我卻將之變得複雜起來。唉。不過感覺自己設計的好的地方也有幾方面:

一出示秋天的圖片,讓同學們仿寫比喻擬人句,加以指導,就出現了些有新意的句子。這也給孩子們畫秋天提供了素材。

二講中心句和總分總的結構。這爲園地三的習作提供了寫作的模式,我贊成石頭的“先入模後出模”之說。

三對“五彩繽紛”的處理還可以,先找出顏色再來用詞語概括,學生概括得很全面。

講完課,心緒難平,可是想想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纔好對症下藥,纔會更進一步,未必不是好事。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一)培養審美情趣,激發愛校情感

寫作文的目的不僅在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做人原則。那麼說明文的寫作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呢?本次作文在這方面作了一下嘗試西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我們的學校》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利用良好的校園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激發他們的愛校情感。因爲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處處都蘊藏着豐富的審美內涵,校園中的自然美,教室裏的裝飾美,教學中的創造美,以及師生的儀表美、情感美、語言美等,無不對學生審美觀的形成產生着重要的影響。然而,天天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可能對此熟視無睹。但透過這樣的活動會重新喚醒他們激情,他們會重新發現我們的校園是如此美麗,身心受到很大的感染,自己在這樣的優美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自己的言行與特定的校園環境相協調,並且產生對自己校園的熱愛之情。蘇霍姆林斯基說:“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

(二)讓優美的語言美化我們的說明文

談到語言美,人們會想到優美的敘述、生動的描寫,大家也總是覺得語言美與說明文好像是沒什麼必然的聯繫,認爲說明文頂多也就語言準確樸素罷了。在說明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重內容而輕形式,對於語言藝術往往一帶而過,甚至絕口不提。這種做法,如入寶山而空手回,說明文的魅力,也在學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我認爲越是簡單樸素的語言越值得我們去體味,真正文質兼美的說明文,也是很注重語言美的

只要加以引導,學生同樣會寫出文筆優美的說明文。選取的三例學生作文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從以上兩個方面論述,我們可以發現說明文寫作中也有許多值得品味的方面,但說明文中值得品味的又何止這倆方面。說明文的道德情操、愛國思想、生活常識、條理清晰的理性思維等等,哪一樣不值得我們去細細的品味、玩賞,“茅草根雖細,卻能越嚼越有味”,只要我們深入挖掘,聯繫實踐,(《母親的恩情》教學反思)努力從質樸中尋求不樸素的東西來,實現說明文寫作教學的“美麗化”爲時不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說明文寫作教學中大有可爲的,如果廣大教師都能樹立這樣的觀念,我們必定能改變目前說明文寫作教學中的諸多弊端。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北大荒的秋天》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大荒無比熱愛之情。課文的重點是讓學生品味詞句、想象意境、訓練朗讀。爲了更好地讓學生以朗讀的形式來感受這片景,體會這份情。在教學中,我注重將生動形象的畫面,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情感相結合。在第三自然段教學中,我先透過多媒體展示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圖,一下子帶着學生走進北大荒,感受天空的一碧如洗,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接着,讓學生朗讀課文,結合畫面說說北大晃的天空有什麼特點?從文中哪個詞看出來?再讓學生說說“一碧如洗”的美麗景象。再透過多媒體畫面展示四幅流雲圖,看看傍晚天空出現流雲時又是怎樣的情景。學生個個瞪大眼睛,情不自禁地喊“哇——太美了!”正當學生情緒高漲時,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讓學生想想“色彩斑斕”還可以換成哪些詞語使意思不變,相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在教學中我還重視了比喻句和擬人句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區別、練說和仿寫。透過學習這課文,學生懂得了運用比喻和擬人,可以讓自己的作文更形象生動。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爲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全文語句優美,情感濃烈,將秋天衆多的景物巧妙地串連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課前,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圖畫,增加對秋天的感性認識。課中主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將收集到的資料(黃黃的銀杏樹、火紅的楓葉、金黃的田野)展示在學生面前,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火花,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一種“樂之者”的美好學習境界,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細細品位。

我認爲這節課,較成功之處一是複習匯入比較巧妙。如鞏固生字詞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爲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當然這堂課還有不少遺憾:一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時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讓學生自學,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沒有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它的妙用,從而更加體會句子的優美。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說說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沒有拓展開。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後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 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纔是活的。只能有待於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1

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課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課文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在課堂上,學生讀了課文後,我問:“課文中描寫的民族小學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我希望學生能講到類似這樣的答案:“我覺得這所學校很美麗。”“我覺得這所學校裏的同學很快樂。”……但現實和願望總是有距離的,這種距離可不一定會產生美感哦。

一個女孩子站起來說:“我感覺那所學校有點古老。”她說得雖然有點偏,但還不算糟。接下來,一個男孩子站起來回答:“我覺得那個學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請一個學生,他說的話讓我一驚:“老師,那個學校很窮。”……不行,這樣任由他們說下去,我會被他們牽着鼻子轉,越轉越遠,還能回到課文的意境中去嗎?

我略一思索,換了一種問法:“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你們一定能發現這所民族小學是很吸引人的,看看這所民族小學好在哪兒呢?”──這下,學生們的思路沒有像脫繮的野馬了,他們說出了這樣的感受:“民族小學的學生的服裝很鮮豔。”“那裏有很多美麗的植物,有絨球花和太陽花,還有鳳尾竹。”“那麼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上課很專心。”……

不同的問法,不同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教師需要認真思考。這關係到教學目標能否達成,關係到教學過程是否通暢,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是否有效。課堂是可以預設的,同時,課堂也是生成的靈動的多變的。許多時候,老師做不到先知先覺,學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趨,時時處於被掌控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問得精問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廣度,又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度。如果拋出問題後,學生打起了“擦邊球”,甚至是“出界球”,教師得隨機應變,靈活變通。因爲在這時候,“以不變應萬變”之術是無效的。不妨換一種問法,想辦法引導學生進入有效學習狀態,去感受去體驗課堂學習的充實與快樂。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本篇課文描寫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我以課文的最後一句話引入,圍繞一個“美”字展開教學。然後我讓學生反覆品讀語言文字,感受北大荒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見底,原野熱鬧非凡。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用許多表現色彩的詞,細膩生動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點。我問學生:“這一小節中,你喜歡哪個句子?爲什麼?”學生很快找到了這句話:這些流雲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着五彩斑斕的錦緞。接着,我讓學生細細品讀句子,想象意境,讀着讀着,學生都能抓住“銀灰、橘黃、血紅、絳紫”這四個色彩的詞,感悟到流雲色彩的變化多端以及流雲色彩的美,從而感受到天空的一碧如洗。這時,我結合課後第四題,讓學生再找幾個這種類型的詞。學生因爲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所以很快就能說出幾個,如“雪白、火紅”等,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色彩的認識。

所以我覺得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項資源,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起來。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3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透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根據文字的這一特點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透過人物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己的設計雖抓住了課文的脈絡和大的框架,對一些細小的枝節考慮不周全,學生練習的板塊還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指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而這句又是一句長句,學生不能把它讀準確。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4

這一課因爲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詞彙也相當豐富與華麗,這就帶來了生字多的弊端,課前我佈置了學生預習並查找相關資料,但忽視了學生纔剛剛進入三年級,“預習”對他們來說要求不具體,他們還不清楚怎麼纔算是預習了。佈置了課前朗讀,更忽視了學生之間的朗讀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第一課時學完,文章也沒讀流利,有些句子讀不通。反思這些問題,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一是課前預習時,預習的要求不明確,有些學生認真的,自學了生字詞,讀了很多遍課文,讀流暢了。而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卻連文中的字詞都沒讀準。

比如第三小節中的幾個景點,“孤山”、“白堤”、“蘇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詞,很多同學都要讀錯。發生這種問題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第一課時設計中的漏洞,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錯誤,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點,關注學生的課文朗讀。因爲詞語多,難理解,教學設計時只想着要把一些難的詞語融入課文,讓學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過程中,在文章中學詞語。想着如何把這些詞語串起來,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爲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認真地讀課文,沒有整體把握文章,所以詞語學得也那麼生澀和彆扭。透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課上安排適當的時間給學生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視的,有了這個教訓,以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這個朗讀的環節我會特別注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5

《花鐘》,最終上完了,心裏的大石頭最終能夠放下了,最終能夠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境煩躁,所以前陣子根本沒有什麼心思認真備課。剛聽到要上花鐘,我的心頭一蹬,因爲我不大喜歡上說明文,可也沒有辦法,校要求上同課異構,其實我早就該克服自我的心理,上什麼課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課文。看了教材覺得課文的第二、三很難把握,所以決定上第一課時,所以選擇了第一段,選擇這一段進行教學,第一段作者介紹了9種不一樣的花開花的時間,這段文字作者寫得形象、生動,運用了擬人的寫法寫出了各種花開放的樣貌,而這部分的教學資料既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而這個教學點如果教師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寫好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樣貌的語句。

準備這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1)無論是上第幾課時,教師要有發現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讀文字的基礎上,找準教學點的基本點,挖掘教材該講的資料,捨棄不該講的資料,(包含很多學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資料)並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資料,教學的環節不要過多,一節課不要面面俱到,什麼都想抓,可是卻什麼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學生什麼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設計的資料少了,省下的時間把文字挖深了、學深了,學生那纔是真正的讀懂課文。最好的課堂設計是環節簡單,但資料充滿,課要貼合文字,挖掘文字的內涵,僅有在課堂上充滿濃濃的語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由於新接班,第一次上公開課,我對學生的上課的情景根本沒底,今日的課堂當學生無法回答正確的答案時,我反覆地引導孩子從而導致了自我的語言的繁瑣、囉嗦,而這點我卻沒注意,看來修煉課堂語言是當務之急。

3)往後的課堂要繼續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節課都要讓自我有一課一得,一課一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