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5篇

學問君 人氣:2.94W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5篇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爲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

一直以來,“計算”就是教師佈置給學生的任務,學生不知道爲什麼要去計算,計算課是“枯燥乏味”、“機械重複”的代名詞。而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佔的比重又相當大,這就要促使我們改革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計算教學中爲學生提供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數學,探索數學模型應當成爲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計算教學的功能發生了轉變,計算不僅僅是計算法則的掌握,計算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

一、創設真實生活情境,以用引算。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爲了支援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就是要透過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運算的意義,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而引到計算方法上,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所學的計算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聯繫在一起,從而明確了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以用促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既然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那麼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練習,讓自己所學的知識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學生感到數學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使學生處於問題情境中,透過學生的問題分別列出不同的算式,這些算式都需要用計算來解決,進而引出了口算方法的教學。在口算方法的教學中,透過讓學生展示不同的算理並出示算法。學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決問題了。這樣不僅讓學生經歷了口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口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在這種有目的的學習中主動建構知識,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同時也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算用結合,以用促算,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加強計算應用能力,以算激用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可見,學知識是爲了用知識。其實在生活中處處有計算問題,如生活中的乘車、乘船、買東西等等都要用到計算,讓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廣泛地有意識地接觸到現實生活,更細緻地觀察現實生活,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繫,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計算教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爲了計算而計算,而要把它和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避免計算的單一性、枯燥性,從而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應用的意識,增強實踐應用的能力。

由此可見,有效地進行“算用”結合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技能共同發展,使學生學得輕鬆,練習得紮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體驗到學習計算的重要性,促進課堂教學師生和諧發展並收到紮實的效果。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2

成功之處:

1、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爲,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重組。如在匯入環節中,我設計了利用長方體、(正方體)中的一個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來匯入本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使學生在親切中自然進入本課;另外,就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而言,學生能很快說出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時,就以這種經驗爲基礎,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折、量、比等過程中感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徵,這樣,讓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學習方式。

2、創設學習活動情景,把課堂變成數學活動探索的場所。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動。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透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透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透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3、注重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將研究圖形特徵所採用的方法定位爲這節課的重點。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研究長方形的邊和角?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特徵後,緊接着小結剛纔我們是用什麼方法研究的?然後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徵。其次,在引導學生練習數長方形與正方形比賽的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先由學生自己數第一幅圖,再指導學生數出第二幅圖後師生共同找出數這類圖形的規律,從而由學生依照規律完成後面習題的教學思路。再次,本課結束前,我又一次引導學生回顧了這一節課研究圖形進所採用的方法,並且加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總結學習方法,並且能利用所學的方法自主學習。

4、注重創設情境,合理運用電教手段。 從開始的課題引入到練習活動的各頂比賽,我都給學生創設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新知,而生動的課件演示恰到好處,更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驗新知。

不足之處: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編寫意圖不夠深入透徹,如在驗證正方形的特徵時,只簡單的說明先用研究長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條邊都折兩次,再用對角折一次。而沒有說清楚對邊折是驗證對邊相等的、對角折是驗證臨邊相等的方法。

2、在變魔術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環節的演示過程中,操作欠細緻,學生沒有很好的領略在這個演示過程中的奧祕。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3

本課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萬以內數的加法”,本課教學中存在一些優點和缺點,我有如下反思。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給我們提供的統計圖表提供了多個資訊,其中包括全世界已知的動物種數和瀕危,受威脅的種數,根據教學需要,我在進行教學時,將這兩部分大膽捨棄,只保留中國特有的種數一欄,這樣避免了因爲資訊多而導致學生無從下手的現象,不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創設了情景之後,放手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最後交流彙報.整節課,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這也課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在今後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發覺學生多數喜歡用口算,在必算時不喜歡進位1,有先口算後筆算的嫌疑(部分學生都是先填寫橫式)錯誤時又發生。我強調算理,規範學生的表述:先算個位……再算十位……。多數學生的描述比預料中的有相當的差距,口算運用的教多,筆算能力有所退步呢?看來接下來幾課時的“進位加法”筆算,任務艱鉅。

2、雖然重視了小組合作,但小組合作還要注意在學生已經獨立思考後再展開,否則學困生會受到思維活躍的學生的限制或中懶於思考,要留出大塊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學習,我在課上則有些急了。

3、課上在學生小組合作探討解決問題方法的時候,有個別學生的口算簡算

法比較獨特,因爲時間關係我在處理的時候採取了表揚並簡單重複的方式。要多關注孩子在課堂上思維的火花,有獨特的方法應該重視。

4、要有意識、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說完整話、大聲清晰的說話,儘快克服唱讀的現象。

5、在今後的教學中更重要的是突出重點,學生板演時讓他們說出計算過程。

6、還要多注意反饋,表揚好的,糾正錯誤。

在今後教學中我還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在課上多關注學生整體,課後及時反思。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4

教材分析

《摸球遊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並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透過摸球遊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並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爲今後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上,教材安排了“想一想”、“摸一摸”、“填一填”的環節,讓學生經歷實驗驗證猜測的全過程。透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教材安排了“試一試”,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隨機觀念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兩次的試驗就能形成的,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諸如以上那個的錯誤觀點,需要教師適時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我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主要把重點放在讓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探索的過程讓學生髮現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同時學會如何透過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進行合理大膽推測的。

學情分析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並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透過摸球遊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並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單從知識本身來講沒有多大難度,但一定要讓學生在摸球遊戲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到可能性的大小,爲今後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瞭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能對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描述。

3、結合具體情境,能對某些事件進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二、方法與過程

以摸球遊戲爲情境,透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繫,進一步培養學生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生透過試驗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難點:利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5

這節課設計的數學學習活動,透過觀察、猜想、估測、操作等活動,在多次的比較中,使學生逐步清晰對面積的認識。

一、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 。

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感知並形成表象。動手操作也是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有力保證。這節課每個人都鋪了樹葉和硬幣,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記憶非常久遠。

二、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有任務感

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只是用幾個簡單的故事,動畫來吸引學生已經不奏效了,更多的學生需要的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種解決問題的責任。這一節課的問題就是:怎樣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去經歷直接看比大小,重疊後比大小,鋪紙條比大小,鋪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過程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

三、爲學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間

在比較一塊長方形和一塊正方形面積的大小時,給了學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和時間,最初學生想出很多辦法但比較麻煩,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接下來他們就思考和實踐更好的方法,這個過程正是他們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由於每一次鋪完都有新的發現他們探索的興趣也就更高了。

四、讓學生感悟和體會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

在學生感知面積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操作,開始用不規則圖形——樹葉鋪,到後來用規則圖形——正方形來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個由近似到準確的比出面積大小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學習也是一個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由模糊到清楚的過程。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6

年、月、日的知識包含着許多規律,它雖然是天文知識,但與數學密不可分,並且其中奧妙無窮,學生非常感興趣,我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許多規律。一開始學生認識年、月、日,自主尋找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利用年曆,而年曆的形成、各月之間的聯繫、星期的循環等,在教材中體現較少,但這些知識對於學生繼續學習有很大幫助,於是教師設計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製作年曆。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又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星期的循環和日期的連續性。在教學時,學生給 12個月排序時速度很慢,使得“猜生日”的活動並不充分。我發現學生能夠理解“一個月的最後一天和下一個月的第一天”之間的聯繫,但是並不熟悉,導致排序的速度慢了。如果提前佈置預習作業,在課前體驗“一個月的最後一天與下個月的第一天”之間的聯繫,課上排序的速度快多了,學生也很高興,因爲他們自學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本課在設計時,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又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學習需要及認知規律對教材進行了適當調整,以製作“本班的特色年曆”爲主線,營造了豐富的、生動的數學學習情境,充分的體現了數學學習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趣味的”這一基本理念。

這節課在教學時,我還特別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爲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機會,“製作年曆”、“看年曆”、“找節日”、“猜生日”等活動都是學生自主完成的,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研究的過程。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7

核心提示:這學期的時間特別短,教學任務又比較繁重。本學期想根據教學內容打算打破常規來教學。在簡單分析了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點後,我理出了這樣的思路,不從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單純的把計算題提取出來,在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後再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學期的時間特別短,教學任務又比較繁重。本學期想根據教學內容打算打破常規來教學。在簡單分析了第一單元混合運算的教材內容和教學重點後,我理出了這樣的思路,不從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單純的把計算題提取出來,在掌握了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後再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月4日是孩子們報道的日子,沒有多少事情可幹,離放學的時間還有很長。在詢問孩子們是否在假期進行過簡單複習後,利用三、四節課的時間進行了順序的練習。因爲我知道,計算雖然在上一學期“關注細節”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學習習慣有了可喜的變化和進步,但是經過一個假期的放鬆和嬉鬧指望今天一下把他們拉回來,還是需要時間的。在課堂上,我們先一起做了幾個簡單的兩步計算的題目,孩子們先嚐試,然後讓學生起來講解怎麼做,確定“順序”是最重要的。雖然沒有給他們分類,但是第一層的練習題是同級運算的,在做題時讓學生慢慢體會這種類型的題目該怎麼去做,先學會方法再去追求正確率。在做題過程中,我還時時表揚那些算完知道驗算檢查習慣好的同學的做法,以便帶動更多的孩子儘快地適應學校生活。

在進行了基本的練習後,慢慢的加大難度。在含有兩級運算的時候該怎麼辦?還是透過實戰來進行練習,接下來是解決後面的帶有小括號的應該怎麼做。兩節課的時間,我們學完了課本第一單元所包括的三種類型的混合運算,絕大多數孩子都能知道計算順序,孩子們的學習狀態也在慢慢的回升。

開學來第一節課,先是嘗試了幾個簡單的混合運算,然後和大家一起來看書,解決書上的應用題。課堂上儘量讓孩子多說,把自己的思路表達出來。解決實際問題是班上孩子的弱點,本學期要作爲重點。從計算效果上來看,絕大多數孩子能夠會做,錯誤的原因主要包括:運算順序不清晰、計算粗心等。在後面的練習中要加強。

(二)

本節課的新知孩子們在之前就已經接觸過,並且多數孩子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開始先是採用我讀題孩子們獨立進行計算再集體訂正的方式。從孩子們做的情況開看,順序已經比較明確,粗心計算的問題仍然讓人頭痛。有的孩子寧願絞盡腦汁的口算、心算,也絕對不拿起筆來列豎式算算,看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計算習慣並非一日之功。

根據上學期孩子們應用題出錯較多的情況,這學期安排學生準備了練習題本子,主要把課本上的應用題抄到本子上,然後用鉛筆進行計算。我覺得形式還是不錯,關鍵是老師的指導一定要到位。一天一節的數學課怎樣讓孩子“輕負擔高質量”還要下大力氣。

(三)

這節課的主題是關於括號的問題。很多孩子已經明確在有括號的情況下怎樣進行計算,順序已經非常的明確。但對於括號的作用理解得並不深刻。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如:(32×15)—(32÷4)。其實在這個題目所加的括號並沒有改變運算順序,並沒有必要加。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口號的作用,我們練習了幾個題目,像如課本第14頁的第4題,我先把數讀出來,在告訴孩子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根據老師的表述看看括號需不需要加,加到哪裏。此題練習完後,孩子對括號的認識更加深刻。效果比較好。

(四)

關於0的運算孩子們平常還是接觸挺多也比較熟悉,看似簡單卻包含很多知識,特別是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0不能做除數”要做到充分的理解不是很容易。在聽取了高主任的課後,我又作了部分梳理,尤其是在板書上進行了規整。黑板的左半邊是0在加法、減法、乘法中的特性,單獨留出黑板的右邊解決除法的問題,板書也進行了簡化。如:

0+5=0 0+任何數=任何數

在處理本節課的難點時,先請孩子根據“0÷5=0”說說0在除法中的特性,有的孩子就提到“0除以任何數都得0”,接着就有孩子提出了反對意見,學生講完後,我把他們的意見進行了總結和歸納,並板書“找不到商、確定不了商”來解釋爲何“0不能做除數”。學生看似明白了,做題也能作對,不過我感覺還有部分孩子不是很理解

(五)

本單元的整理複習我班的主要目的就是查缺補漏,並沒有把所有的知識進行統一的整理和複習,而是根據平常學生掌握的情況,尤其是作業中出錯較多的題目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練習。看似簡單的一個題目,孩子們因爲計算速度不一致的原因導致容量較小,但是同時培養了孩子認真檢查驗算的習慣。尤其是當有的孩子很快做完,但是老師要求的時間還沒有到,空閒的時間幹什麼,那就是檢查,不停的用筆在打草紙上進行驗算。計算是我們複習的重點,特別是運算順序、括號的使用。適當的複習了應用題,分析了數量關係。

上課兩週了,最大的感覺就是孩子們的水平參差不齊,怎樣有效的利用好40分鐘,讓不同水平的孩子在上課的時間內得到最大限度的數學滿足,在後面的課堂中思考嘗試。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8

本單元主要學習的兩位數乘獲除一位數的口算計算,以及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結合本單元的測驗,我現在反思如下:

1、在課堂中應用多種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將單調的計算課堂進行的有聲有色。

2、利用點滴時間將學生的學生的口算能力盡力提高。

3、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設定各種生活情境。讓學生喜歡學習。

在測驗成績中反映如下:

1、學生的計算能力比較好,但是在細心方面要下一些功夫。

2、 在對題目的理解上,有些學生明顯比較吃力。以後要加強在理解能力的培養。

3、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答題習慣有待提高。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

2、藉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透過知識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

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匯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透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麼?(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瞭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彙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並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製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麼建築。(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藉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麼位置?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麼建築。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後製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麼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麼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板書設計: 位置與方向

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以學生“說”爲主。在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後,我又讓學生在小組內自由提問和描述,多數學生都達到了訓練的要求。當然,本節課的教學也還存在着一定的問題,課中我比較重視讓學生描述圖中的路線,對於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描述生活中的路線還不夠。在下節課教學時,要將看圖描述路線與描述生活中的路線結合起來,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0

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下面我就教了三年級兩個多月來的一些感受和反思。對於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於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於後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着。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嚐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着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纔會願意學這門學科。

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基於此,在教學中我試着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於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開放過度,合作流於形式等。在今後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1

這節課上課的效果不是很好,下面我主要說說我的不足:

1、在課堂的把握能力上,我雖然有些進步,但和有經驗的老師比起來還有很大差距。學生說跑偏了,我不能給予及時的糾正。

2、上課說話不夠嚴謹,隨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但沒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說才能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4、重點強調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師只說了一遍,學生聽了,但沒有記住。

5、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在講豎式除法時,需一步一步用規範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老師設計的梯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2

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悉心鑽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的練習意義,確保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練習的優化。

這是一堂計算課,目標是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在探索檢驗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題:31×1223×1341×2134×12前兩題主要是爲理解算理服務的,後兩題是爲了鞏固部分積的對位問題。計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導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裏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從“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後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使今後學生面對沒出現過的題目、類型或其他生活中的問題,不再驚慌不已、束手無措也是我本節課要傳達給學生的:原來新問題也不可怕,也只不過是舊知識的重新建構。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如課堂提問的策略問題,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在今天第二部分積“0”問題的處理上,相同數位的對位上,花費了不少時間,因而導致課堂時間短缺,並且出現了很多重複教學的情況。我想有了失敗,纔會去找原因,纔會去思索,纔會不斷去實踐,在反思中不斷磨練自己。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3

不足及啓示:

一、課前複習佔用時間太多,沒有做到好的開頭作用。

二、教學內容較於簡單化,解決的問題過於單一。

對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材呈現的雖然是學生新接觸的學習內容,但豎式的書寫學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豎式的計算有些學生也已掌握,這一內容已經不能夠成爲學生願意主動去探索的問題。

啓示:可加大教學內容的難度。

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次進位的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內容加入進來,可以在完成12×3、23×2、123×2之後,再回到最初的情境中,把12枝彩筆換成18枝彩筆讓學生計算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從而可以使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層次性,深度性,也使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學習提示太繁瑣,課堂氣氛不活躍

根據學習提示,彙報展示環節不夠理想。教師一味地反覆強調筆算乘法的方法這一問題,沒有提出新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使得他們沒有被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吸引,失去學習的興趣,促使課堂氣氛顯得沉悶而不活躍。

啓示:可增加比賽,從而增進學生的學習熱情。

計算教學的算理、算法很重要,學習起來也很枯燥無味。在教學上如果能夠設計一些激發學生挑戰的形式將會激發他們學習熱情。比賽這一形式就是一個好的辦法。可以開展口算比賽,比哪個小組算得多且算得準;可以開展口算積分比賽,比哪個小組搶到的口算題最多,並算得準等。

這樣補充設計後,教學內容就會充實些,教學難就會深刻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濃厚些,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活躍些。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4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時間單位比較抽象,所以我認爲本節課的難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秒的具體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時間觀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如:我讓學生隨着秒針走動時所發出的聲音一起感受1秒的長短;再如:我還讓學生在課堂上親身體驗1分鐘時間的長短——有的學生在1分鐘寫出了22個漢字、有的學生在1分鐘寫出了60個數字、……,在這一系列的親身體驗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對1分、1秒的時間長短有了體驗,而且也初步建立起來了1分、1秒的時間觀念。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時間觀念,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我還在課堂上給他們補充了一些1分鐘之內所做的事情,如: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能播180個字,銀行點鈔機能點1500張人民幣、……這些課外知識的增加,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爲他們建立1秒的時間觀念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我還增加估測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 )秒。(2)從教室前面走到後面用了( )秒。(3)你係紅領巾大約需要用( )秒。這些題目的設計不僅檢測了學生對秒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如:對學生珍惜時間的教育的力度不夠,多數學生雖然能從1分鐘可以做許多事中體驗時間的寶貴,但很明顯他們只認識到了,並沒有付諸實踐,這也是教師需要引起重視的。

小學數學三年級教學反思15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就是教師該孜孜以求的問題,下面就結合我上的《年月日》一課,談談我的些許思考。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幾乎天天接觸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是有差異的。而且,學生關於年、月、日的知識應該也是非系統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錯誤的理解,但是都爲他們學習年、月、日打下了基礎。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首先安排時間讓學生自己觀察年曆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讓同學們交流自己瞭解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進一步學習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維,讓學生體驗研究的樂趣。

在教學如何記住大、小月的時候我不是把方法直接教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透過交流會的同學就教給不會的同學。這樣做,既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又使知識豐富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體驗。讓學生有相互交流中獲得了知識。我既讓學生自己尋找熟記大小月的方法,又讓學生學習課本中熟記大小月的方法;既爲學生提供了思維發散的空間,又爲學生提供了統一認識的依據;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尊重科學的精神。老師要儘可能的爲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感悟、體驗的過程,使教學充滿無窮的可能性,洋溢生命的活力。

三、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

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改變了這種指令式的教學,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作爲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設計了具有較大探究空間的問題—”你發現了什麼?“來組織學習活動。學生觀察年曆卡,根據自己所發現的知識暢所欲言,發現什麼就說什麼。怎樣觀察?發現什麼?按怎樣的順序反饋?還有什麼問題?這些教師都不越俎代庖、硬性規定,而是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

四、重視參透德育教育:

而對於主題圖所意圖要滲透的思想教育我安排在了後面的環節,利用課程資源的有機整合,把抽象的時間和具體事件聯繫起來,體現對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關注,又加深對年月日的感性認識。本節課我結合教學內容滲透了這方面的思想教育,力求做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而且說一說生活中有意義或不尋常的日子活動環節,無不體現了愛國思想教育和孝敬父母等一些思想教育,這種思想方面的教育能夠在一節數學課中達到了很好的結合,還是挺有成就感的。

當然,本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我認爲自己在處理一些細節甚至在對學生“自主探索”時,有些地方放的不夠,如學生在教記大小月方法時,教師不應過多的指導,只要在學生說錯時給於糾正就可以了。在以後教學中,還應相信學生,大膽放手,以順應課改精神,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