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及對策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2W

我國高校對新生入學教育雖然十分重視,實際工作中也收穫了一些經驗和成績。但從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整體而言,仍處於“有重視,缺投入;有方法,缺效果”的尷尬境地。所以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需要基於現狀,不斷豐富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現狀及對策論文

一、高校入學教育現狀

由於各高校層次不同,造成在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認識上存在侷限性,在高校層面缺少整體認識和部署,各部門缺少溝通和交流。所以大部分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僅採取固有的“軍訓加開會”模式。這樣的教育模式單一,新生缺少主動性,教育效果難以達到預期。

(一)對新生入學教育理解模糊

當前仍然有不少高校將新生入學教育等同於新生教育。其實不然,新生入學教育應當是新生教育的一環,是從屬關係。在時間上,新生入學教育應當是從新生報到時就開展的一項工作,是新生教育的開端,教學時間週期不宜過長,最遲應結束於國慶後的第一次班會。而新生教育則是貫穿整個新生大一第一學期,甚至第一學年。新生入學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及幫助新生儘快適應高校學習和生活的節奏,避免因不適而產生迷茫、失落或焦慮。大學新生教育的目的是對新生完成從中學到高校的角色蛻變,讓高校新生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

(二)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名人效應

許多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一直沿襲着“軍訓加開會”的固有模式,除軍訓外,大都侷限於開新生大會、新老生交流會。這種形式不僅過於僵化,而且產生的實際效果與新生實際需求相距越來越大。新生入學教育作爲新生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亮點來拉近高校與學生間的距離。近年來各高校都爲社會培養了衆多優秀校友。新生大會、新老生交流會只能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幫助,缺乏名人效應給新生在思想上帶來衝擊。單一的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只會讓其流於形式。

(三)入學教育過於隨意缺乏系統性

各高校在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時隨意性很大,而入學教育作爲一個系統工作,卻在教育內容的設定和時間上都過於隨意。在現實中,新生教育的組織和實施者都過於依賴高校思政工作者。加之高校各部門在此階段都缺乏相應的溝通、交流和投入,導致入學教育由於支援力度有限而缺乏系統性。因此與新生入學需求不相稱,所以經常被整個高等教育工作邊緣化。

(四)教育內容繁雜缺乏針對性

新生從中學向大學轉變的這一重要時期,各高校的入學教育內容不僅繁雜,而且缺乏針對性。現階段我國大學新生教育都是以校史校情、專業介紹、校規校紀、軍訓國防、心理、安全等方面展開。由於缺乏針對性,有的'教育教學內容在短時間內不同的場所多次被提及,容易造成新生聽覺疲勞,進而產生牴觸情緒。這樣的新生入學教育效果只會大打折扣。新生教育應是人文關懷下因材施教與大衆教育的結合,需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造成積極影響,促使學生開始進行角色轉變,進而體現入學教育的真正價值。

(五)過於依賴思政工作人員缺乏多元性

對人的教育分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自身教育。在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不同時間、不同誘因都會對人的發展產生不同作用。當代社會中,人們關注重心往往集中在學校教育,而忽略其他形態的教育。即便學校教育也未能被充分開發,各高校都會將新生入學教育的重擔交給基層輔導員。久而久之包括教師都會認爲新生入學教育與己無關,造成新生入學教育力量單一。不僅沒有其他形態教育接入和支援,連學校教育本身所給予的支援都十分有限,這樣缺乏多元性的新生入學教育只會離人們的期望漸行漸遠。

二、高校入學教育對策

以上種種現狀,導致新生入學教育流於形式,效果弱化,與其重要性形成強烈反差。借鑑國外高校入學教育經驗,結合我國高校入學教育實際情況。各教育工作者應透過各種方式,利用各種資源,盡所能將我國高校入學教育效果不斷擴大,以達到讓社會所期望的程度。針對現狀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提出如下對策。

(一)加強新生入學教育研究

加強新生教育研究的好處是,投入小,產出大。任一有效的入學教育方法或成果,至少能影響新生很長一段時間,有的甚至能影響終生。我國關於新生入學教育研究的質量呈上升趨勢,但是大部分任然停留在新生高校適應、角色轉變、教育教學內容等的一般經驗分析和總結上,探索的深度還遠遠不夠,部分研究還將新生教育與入學教育混爲一談。正確區分兩者間的概念,有助於在開展工作和研究時有的放矢。我國部分高校在入學教育的系統性、針對性等方面進行嘗試,取得了一些十分寶貴的經驗,但仍然處於獨自探索階段,缺乏有價值的新生教育理論與實踐平臺。

(二)豐富入學教育模式加強名人效應

現行的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可分爲兩大組成部分,既適應教育與養成教育。適應教育主要針對大學新生進行有關適應大學內環境與外環境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幫助提高大學新生改變自身特點和習性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由於缺乏理論支援,大都以生活適應和學習適應爲全部內容,而忽略環境適應、人際關係適應及心理適應。養成教育主要針對大學新生自身的內在思想表現與外顯行爲表現的教育與養成,是透過教育者有計劃有目的的管理和教育,以及受教育者切身或模擬反覆實踐和體會來完成的,是一個可長可短的訓練培養過程。由於缺乏規劃,大都以國防軍事訓練、行爲規範爲主,很少能涉及職業生涯規劃、人身價值觀教育。當代高校正逐步注重校友文化,校友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判學校綜合辦學實力的標準之一。將學校知名校友請回母校,以他們的角度去分享他們當初在校學習生活上的得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容易讓新生對學校產生驕傲感和認同感,拉近學校與新生間的距離,提高和強化入學教育的效果。

(三)根據當代大學生特點開展針對性教育

當代大學新生特點鮮明,認知能力強,目標不明確;悟性強,理性思維弱;競爭意識強,抗挫能力弱。大學生活強調自我管理,而以前由家長代爲承擔和安排的生活節奏突然消失,會讓新生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適應。如果沒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幫助,久而久之,掉隊的新生會感到焦慮、抑鬱甚至自我否定。瞭解和分析這些特性和問題,掌握教育對象行爲思維的共性規律,從而有針對性的根據對象確定內容,進而選擇正確的方式和手段,引導新生儘快適應大學節奏。

(四)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爲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一環

近些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許多大學心理教育都是軍訓結束後纔開始開設,而這期間入學教育基本沒有涉及心理教育,新生心理問題基本放空。這將有可能會造成有的新生心理問題已經產生或原有的心理問題加劇,等到相應心理工作展開後再解決,有的問題可能已經擴散,後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介入解決。如果能使問題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有效控制或者解決,鼓勵學生在接受新生入學心理健康教育後,透過各種渠道主動尋求幫助,使得問題得到及早解決,將對學校和學生帶來雙贏的局面。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和學生工作者需要聯繫實際,注重實效。讓新生在豐富多彩、內容充實的新生入學教育中找準位置、認清方向、確定目標。邁好他們進入社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