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有關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範本

學問君 人氣:1.59W

篇一: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論文

有關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範本

一、現在課堂提問現狀反思點滴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多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着一些問題。

1.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着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着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爲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爲,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遊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瞭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瞭解了學生,纔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爲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聯繫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瞭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着老師想要再說說。

3.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

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鬆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纔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

(2)爲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爲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於什麼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爲什麼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

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於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範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穫,纔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纔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麼?”“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繫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篇二:二年級教學論文淺談怎樣上好低年級數學興趣課

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探索精神,讓學生最有效地獲得數學知識。近年來,我對“怎樣上好低年級數學興趣課”作了一些探討和實踐。我的體會:要上好低年級數學興趣課,必須把握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賦予枯燥乏味的數學以“活力”,讓妙趣橫生的“動感”數學進入課堂,牢牢抓住學生的心,使學生樂學。

一、做好“趣味”文章,使數學“活”起來

低年級的數學多數知識顯示枯燥無味、呆板、教條,課堂氣氛難以活躍。學習興趣激發就是數學課要充滿情趣,關鍵是在教學中教者設法把數學教活。

(1)運用數學編兒歌,易記憶

兒歌語句簡短,讀來朗朗上口,易學易記,深受小學生的喜歡。教學中,藉助兒歌等形式,發揮語言直觀作用,使學生形成愉悅表象。如教學數學大月、小月時,我給學生出示兒歌:“七前單月大,八起雙月大。”這樣,學生記得快,記得牢。再如,教學除號時,可以教給兒歌:“一條橫線畫得平,兩個圓點平均分。”不僅形象描述除號的形狀,還內含等分意義及書寫要求,強化了學生表象記憶。

(2)運用數學做遊戲,使內含形象化

一節“趣味”課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教學內容是否生動,教學形式是否活潑,課堂氣氛是否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動、貪玩,我就投其所好,把部分運算題編成遊戲做,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例如:在進行改錯題計算時,我編“醫生診病”的遊戲,將平時的錯例編上口號,讓學生分析各種“病例”錯在哪裏(找出病狀)、爲什麼會錯(分析病因)、怎樣改正(開出處方)、正確的得數是什麼(總結醫療效果)。學生透過“醫生診病”改錯的遊戲,很快掌握了計算方法。再如:爲了提高學生快速準確計算的能力,我編了“過金橋、奪紅旗”的遊戲。在黑板上畫一座橋,兩邊各有六道題,分別請兩個小組上臺進行計算比賽。同時全班同學在臺下邊拍手邊唱〈〈過金橋〉〉兒歌:“數學題兒一道道,一排排的像小橋,算對了

呀就過橋,算錯了就過不了。老師引我上金橋,學好數學奪錦標。“在活動中,學生們的積極性超越了一般。臺上的學生要又快又對的計算,臺下的學生也在邊唱邊助威吶喊,課堂氣氛出現了精彩的一幕。爲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我編了“摘蘋果,找準答案”的遊戲,先將10個寫有加減豎式的“蘋果”貼在事先畫好的蘋果樹上,然後將有正確答案、錯誤答案的卡片發給學生,學生上臺摘下蘋果,面向大家讓同學們評議,看誰是又對又快地摘到蘋果。當學生看到蘋果樹上一個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時,都迫不及待地要去摘。可是,這些蘋果不容易摘到,必須把蘋果上的算式題的數字相加(減),得數與自己卡片上的得數一樣才能摘。算式題變成了蘋果,對小學生自然增加了吸引力,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

(3)運用數學編趣題,使思維多樣化

學生的求知慾是強烈的,爲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思維能力。我運用一些數學編成趣題,開展“動腦筋巧題”活動。例如:有一塊木版就像我的課桌面子,用鋸子鋸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這題一出現,學生紛紛舉手,不加多思考的學生都認爲還剩3個角。我肯定了他們的想法是對的,並表揚他們已經動腦筋了就是好。還有一些思維敏捷的學生又舉起了手,說:“剩下4個角”、“5個角”。當我聽完這些答案後,請學生用紙來折一折、剪一剪。我跨這些同學“真棒”。並且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不能簡單地想,要從多方面想,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要進行多樣化思維,才能達到預定的結果。

二、“美育”,使數學變得“美”起來

人人都愛美,低年級學生對美好的東西更有強烈的追求和嚮往。如果將美育滲透到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去,把枯燥無味的算式、公式千篇一律,毫無變化的阿拉伯數字“美”起來,對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1)把算式題與花朵結合,數學變得美麗可愛

鮮花是美好的,低年級的小學生特別喜愛花。我在上“秋遊”這節興趣課時,安排的第一個內容就是“公園賞花”,我用色彩斑斕的

菊花、玫瑰花、一串紅等花朵作教具,佈置成一個公園的小花園。在這個花園裏的花朵上面都蓋着一個得數,只要學生說出一道算式的得數與花朵得數對應,這朵花兒就會開放。上課時,同學們興趣濃烈,答題積極,快速準確。題答完了,花朵全部展示在學生眼前,學生們既複習了數學計算題,又使他們沉醉在美麗的大花園中。

(2)把數學與動物結合,數學變得逗人喜愛

低年級學生大多數喜歡看卡通片,那時因爲卡通裏的小動物逗人喜愛。我抓住這個特點,運用到課堂中來。在“秋遊”課上安排了一個動手拼圖遊戲:把條件和問題分成動物的若干部分,只要把有關的問題和條件搭配好,就能拼出一隻可愛的小動物。同學們立刻笑眯眯地拼起來,好奇心使他們迅速找到合適的條件和問題,組成了一道道完整的應用題,而且逗人喜愛的小動物出現在面前了。

(3)把口算題與“登山”組合,數學變得催人奮發

使數學“美”起來,不僅要賦予數學形象美,滿足學生愛美的好奇心,更要挖掘數學的內涵,把德育美滲透到數學教學中。我在上“秋遊”興趣課時,又安排了一個“登山攀高峯”的接力賽。我設計了一座又高又陡的山,有四條通往山頂的路,每條路上都有一道道險關(即一道道算式題),算對題目,就可以到達頂峯。這個遊戲的場面非常激動人心,同組的“登山隊員”都爲自己的隊員吶喊加油,爭取冠軍。透過這種比賽,學生們不僅口算熟練,而且培養了一種齊心協力,團結奮發向上的精神,使數學變成了學習的動力。

這節“秋遊”興趣課是以“美”作爲主線,欣賞花朵、拼圖遊戲、登山攀頂等整個課程有聲有色,把秋景展示在學生面前,確實使數學“美”了起來。

三、運用“電化”教學,使數學“動”起來

傳統的教學方法靠教師的一張嘴,手中的一隻筆,一本書,一塊黑板,隨着現代化教育科學迅速發展,電化教學普及。這對上好數學興趣課,又添上一把“火”。把電化教學引進數學教學課堂,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動”了起來,效果顯著。

比如:把固定的畫面變成活動的課件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把呆板的算式變爲有生命的動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把數學的習題變爲生動的'畫面,色、味、聲俱全,使孩子們知道數學源於生活,數學離不開生活。

總之,要上好數學興趣課,教師還要有廣博的知識,要圍繞着“趣”字去組織,去科學編排,去巧妙構思,以自己的智慧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叩響學生心靈之門,引領學生在活潑、有趣的學習氛圍中到知識的海洋中嬉戲、遨遊。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篇三: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論文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着一些問題。

1.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課堂中過多的一問一答,常常使學生缺少思維的空間和思考時間,表面上很熱鬧,但是實際上學生處於較低的認知和思維水平。

2.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

3.候答時間過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

4.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着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有效提問的教學策略

有效提問是相對“低效提問”和“無效提問”而提出來的。所謂“有效”,《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問”,意味着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爲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充分體現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我們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備教材要“懂、透、化”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老師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卻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筆者認爲,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遊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2.備學生要“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

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瞭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瞭解了學生,纔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比如,筆者在執教三年級數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時,針對可能性有大有小這一知識點,想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語,這些成語能夠巧妙地體現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試講,本以爲很簡單的成語,很多學生竟然沒有聽

說過,更別說聯繫數學內容了。下課後,我及時反思自己,找來一部分學生,和他們聊天,瞭解他們對成語的認識和掌握情況。最後,我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了要提問的成語內容。再上課時,學生很順利地解釋了成語的內容,同時緊密聯繫到了課上所學的內容。課下,不少學生都對這一環節印象深刻,追着老師想要再說說。

3.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一般教師只看到讓學生解答疑難是對學生的一種訓練,其實,應答還是被動的。要求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己發掘問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訓練。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後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很自然地問一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沒問題。”如果總是“沒問題”,那這一現象就極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問題”了。對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認識,都永遠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終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學得輕鬆的,也有學得困難的。也就是說,應該“有問題”。

“沒問題”的問題,反映了教師的一種教育觀念,似乎只有順順利利的一節課纔是好課。其實不然,課上的這種“順利”,只會培養出唯書唯上的人,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課上的這種“順利”也會使學生缺少一種精神,一種實事求是、刨根問底的精神。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因此,培養學生敢於提問題、善於提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是數學教師肩負的責任之一,也是評價數學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

(2)爲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爲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範提問題。比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於什麼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麼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爲什麼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於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範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穫,纔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纔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

麼?”“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繫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