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15篇

學問君 人氣:2.5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爲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15篇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1

最初開啟一的課本,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內容、每一道實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的生存當中,與的現實生存細密相連。在現實中,我看重作育良好的要領和風俗,開端學會用的頭腦要領去視察和闡發明實生存,用的去管理一些一樣平常生存中的題目,還有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作育,怎樣才氣使樂意學並學好呢?

1、作育自動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孩子,大部門都受到學前,以是說,他們對並不是一無所知,但搪塞的興趣卻是不盡類似的。因此,在上第一節課《生存中的數》時,我先讓視察他們新的情況--課堂,讓他們探求課堂中的數,又領到校園舉行旅行,探求校園中的數,然後陳訴:“這即是,着實就在我們身邊,使對漸漸孕育發生了親暱感。

2、故意識建立生動的氣氛和生動滑稽的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氣讓孩子在玩中得到知識呢?我針對每課差異的內容,編排計劃了許多差異的遊戲、故事。。。。。。如:在上“相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爲單元先容自己帶來的物品,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光使相識了數,還爲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作育了孩子的相助風俗。再如:上《小貓釣魚》一課時,先讓視察貓家四兄弟的差異樣子容貌形狀,再讓戴上小貓的頭飾,舉行模仿演出,充實發揮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在“玩”中得到了知識。

3、引導從差異角度去視察、思考、管理題目.各人都知道本課本的實習題中,有許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須要我們捉住機遇,勉勵多動頭腦,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差異的?”時,許多的心情都很茫然,以是這時,只要有能議決思考來回復題目,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勉勵,表彰他是個愛動頭腦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跳繩》這一課時,大多生都列算式爲:2 6 (2個搖繩的,6個跳繩的),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 4 我故作驚異地問:“你爲什麼要列成4 4呢?”她說:“有4個小男孩,4個小女孩,共有8個小朋友在玩跳繩。”我其時特別開心,就藉機說:“你真是個愛動頭腦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 “伶俐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着實議決這幅圖還能列出許多差異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頭腦的孩子?”經過這一啓發,的頭腦馬上生動起來,着末不停深挖到憑據衣服、襪子的差異顏色來列算式,乃至更有的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通常拿出一道題,都能積極自動去探求差異的來管理題目。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捉住時機,並加以準確引導,信託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作育孩子的生存實踐本事許多孩子在入學曩昔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要是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存現實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要是不能與生存有用地討論起來,那就失去了它自己的意義。以是,在中作育孩子的生存實踐本事也是至關緊張的。如:上完《分類》課以後,部署到書店、超市等地方舉行視察,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舉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帶來了種種差異的工具,叫飾演“中。墟市小司理”把種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舉行歸類。這樣,使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真正融入到現實生存.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2

最初開啟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爲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再如:上《小貓釣魚》一課時,先讓學生觀察貓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態,再讓學生戴上小貓的頭飾,進行模擬表演,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透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跳繩》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列算式爲:2+6(2個搖繩的,6個跳繩的),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爲什麼要列成4+4呢?"她說:"有4個小男孩,4個小女孩,共有8個小朋友在玩跳繩。"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透過這幅圖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啓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分類》課以後,佈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學生扮演"中。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3

題目:小學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對學習數學知識、參與數學活動、提升數學素養都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目前一年級學生在數學語言表達方面存在不會表達和不願表達的問題。經過課堂實踐與思考, 我認爲可以透過學會傾聽, 在傾聽和示範中學習數學語言表達的方法;有序指引, 給予學生提供更多表達的機會;豐富閱讀, 在課外延伸中發展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等策略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進行有效訓練。

關鍵詞:核心素養; 數學語言; 表達能力; 小學一年級; 提升策略;

數學核心素養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 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由此可見, 語言表達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實現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當前小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參差不齊, 存在着部分學生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達出自己想法的現象, 嚴重影響了其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 如何在一年級時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培養成爲教師需要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一、小學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現狀

(一) 不會表達

不會表達, 指的是學生有表達的慾望, 但由於自身的年齡特徵或所受環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響, 尚不能做到表達得很好。具體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

(1) 表達不完整。一年級的學生, 語言組織能力較弱, 不能夠完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們的回答常常是一些零散的詞組或短語, 缺乏完整性。比如, 在教學《數一數》這課時教師提問:“在這幅圖裏, 你看到了什麼?”學生會回答:“蝴蝶。”教師接着問:“蝴蝶有幾隻?”學生回答:“5只。”從該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數學語言表達不完整, 這裏的“5只”指的是什麼, 並不能從他的回答中得出。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說出完整的話:“5只蝴蝶。”甚至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看到了5只蝴蝶。”

(2) 表達不規範。數學語言因其特有的學科性質, 應該是嚴謹的、規範的。但是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其邏輯思維能力較弱, 在進行語言表達時也往往缺乏一定的規範性。比如, 在教學《幾和第幾》時, 教師提問:“塗色的燈籠排在第幾個?”學生會回答:“第4個。”很少有同學能說出:“從左往右數, 燈籠排在第4個。”這部分內容學習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清楚且規範的表達物體的位置, 很多同學其實是能夠理解這個意思的, 但是在進行口語表達時卻不能說得很規範。

(3) 表達缺乏條理。數學的邏輯性要求數學語言的表達必須具有層次性和組織性。有條理的表達對思維的過程有着較高的要求, 而一年級的學生由於缺乏思維的高度, 因此在表達的時候往往是無序的。例如, 在教學《分與合》時, 教師會提問學生:“7可以分成幾和幾?”這時學生會回答:“7可以分成3和4, 7可以分成2和5, 7可以分成6和1……”顯然學生大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這樣的回答是雜亂無章的。

(二) 不願表達

不會表達是基於有表達的慾望, 而不願表達則是出於個人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原因, 對錶達產生了畏難和抗拒的心理。在日常教學活動中,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數學課堂交流時, 班級裏積極舉手發言的總是那麼幾個同學, 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光聽不說, 即使是被點名發言時也是吞吞吐吐, 甚至有的直接站立不語。這樣的現象首先說明一年級學生在進行數學語言表達時遇到了障礙, 不能很好的透過語言表達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其次是在情感方面, 對數學的學習缺乏興趣, 進而對數學課堂上的提問與回答也缺乏表現的慾望。

二、提升小學一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策略

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要達到有效的數學交流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一年級時教師就應有意識的對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

(一) 學會傾聽, 在傾聽和示範中學習數學語言表達的方法

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密切相關。在小學數學課堂上, 學生只有在認真傾聽了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之後, 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習的內容, 明確自己的想法並組織好語言。同時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中蘊涵了對數學語言運用的規範方法, 學生透過認真傾聽, 可以幫助自己完善表達, 使自己的表達能夠更嚴謹、規範、有條理。

從示範的角度而言, 意味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 數學語言的語言應是邏輯完整、規範而有條理的。例如, 在學習《比一比》時, 教師的提問應該是“誰比誰多, 誰比誰少”, 而不是簡單的問“誰多”, “誰少”。規範的提問不一定會得到規範的回答, 但不嚴謹的提問方式一定不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這就是示範的作用。在課堂上, 除了教師以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就是同學。一部分同學的表達同樣會對另一部分的同學產生影響, 在思維的碰撞中可以提升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因此, 教師也應指導學生認真傾聽別的同學的發言, 求同存異, 取長補短。

(二) 有序指引, 給予學生提供更多表達的機會

小學數學的課堂應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 而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在課堂上, 教師應該學會“讓學”, 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對學生來說, 講給別人聽, 往往比聽別人講更高效。學生能表達到什麼程度, 就證明他們的理解到什麼程度。因此, 教師應該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發言的機會,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只要他願意說, 教師應毫不猶豫的給他機會說。而對於缺乏表達慾望的學生, 教師也應該鼓勵其嘗試表達。學生受到了鼓勵, 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 這也許會是表達的良好開端。

在給與學生說話機會時, 對於學生的表達也要進行相應的指導。因爲有的學生很有表達的慾望, 囉嗦冗長的語言使得班級裏的其他學生無法理解到該生表達的意思。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有序的指引、相機的指導, 幫助學生找到正確表達的方法。例如, 在教學分與合時, 教師一般會提問:“8可以分成幾和幾?”可以讓學生一邊說, 一邊在黑板上板書, 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是沒有順序的, 一般是想到哪個就說哪個。隨後教師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嗎?”排好之後,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反思, “在說分與合的時候爲什麼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這樣有什麼好處?”透過討論後可以得出有序可以做到不遺漏。有序的表達是縝密思維的一種表現, 而數學就是這樣一門嚴謹的學科。

(三) 豐富閱讀, 在課外延伸中發展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的主要手段, 是瞭解世界的重要途徑。讀書是學習的先決條件。閱讀並不是語文學科的專利, 學習數學同樣需要閱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在閱讀過程中, 也可以潛移默化的感悟數學的語言。數學的文字除了基礎的數學教科書外還有很多課外的數學讀物。對識字量較少的一年級學生而言, 數學繪本是個不錯的選擇。在豐富多彩的故事圖片中, 學習數學的語言, 學生可能會更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有了興趣, 纔會學的更好。

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還離不開家長的幫助。我們可以鼓勵學生與家長多進行交流, 讓學生把在數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說給父母聽, 並告訴他們你是如何知道和思考的。利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對孩子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 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 思維過程需要依靠語言表達來呈現。教師只有透過長期的、有計劃地加強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 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學生才能夠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 參與數學活動, 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史寧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教學——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爲例[J].中小學管理, 20xx, (01) .

[2]季芸.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有序表達的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 20xx, (05) .

[3]席愛勇.數學表達: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髮展的實踐範式[J].江蘇教育研究, 20xx, (11B) .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4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由於其剛入學,還沒有形成任何學習習慣。作爲一年級教師,讓孩子們的學校生活逐漸由以玩兒爲主過渡到以學習爲主,並課堂教學中逐漸培養起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是一年級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培養使其能夠有效的形成數學知識建構,爲其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對於孩子來說,由幼兒園步入小學,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作爲教師,充分了解一年級學生現狀,採取符合其學習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幫助其儘快步入學習的正常軌道,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介於此,我在教學實踐中,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內容不斷探索,終於找到一些對於一年級課堂教學來說行之有效的措施。現分享給大家,希望各位同仁多提寶貴意見。

一、動手操作,發展一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由於一年級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而幾乎沒有抽象思維能力。其思維開始由由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爲主發展。這時期的學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思考,往往還需要具體行動和直觀形象的支撐。例如教學9加幾的加法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兩個可以裝滿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裏裝了9盒牛奶,另一盒裏裝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樣裝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總瓶數?喚醒學生“湊十”的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擺小棒,左邊擺9根,右邊擺5根,想一想,我們怎樣操作,能使我們一眼看出這些小棒的總數?由於有了放牛奶的經驗,學生很快想到從右邊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邊的9根湊成10根。然後和剩下的4根合起來就是14根。老師這時將學生的想法用算式寫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動和數學符號聯繫起來,從而使操作活動和抽象的算理緊密結合,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計算方法。再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時,可以提供給學生大量的感性材料,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動,來認識體會這些立體圖形的主要特徵。邊操作邊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長方體摸上去有什麼感覺?輕輕推一下,你發現了什麼?爲什麼長方體能在桌面上滑動?(因爲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麼感覺?輕輕推一下,你發現了什麼?爲什麼球能在桌面上滾動?(因爲它鼓鼓的,沒有平平的面。)把圓柱拿出來玩一玩,你發現了什麼?(有時會滑動,有時會滾動?)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圓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圓柱可以在桌面上滾,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滾,它們的滾動是一樣的嗎?(不一樣,圓柱只能朝一個方向滾,而球可以到處滾。)爲什麼不一樣?(因爲圓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沒有平平的面。而且圓柱的粗細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圓柱的上下兩個平平的面是一樣大的。)這樣學生一邊操作一邊思考,對這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和領悟。

二、喚醒一年級學生的經驗,使其以已有經驗爲基礎進行數學知識建構

數學,本源於生活。對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知識並不是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舊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學校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經驗的總結與昇華,每一個學生都從他們的現實數學世界出發,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建構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小學生學習數學離不開現實生活經驗。

一年級一冊教材中,“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是一個難點,主要表現在學生能根據已知條件判斷出多(少)幾,但不能正確列算式,表示比較的過程,也就是不能將比較過程和算式建立聯繫。他們有的是用數數的方法,想3再數2個數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幾等於5,所以列式3+2=5,還有的是記住公式大數減小數,然後套用公式得出結論。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較差,另一方面是對算理的不理解,而這個算理是很抽象的,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學習掌握它的確有很大難度。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了一個現實的情境,我們教室裏有一些男生,還有一些女生,怎樣才知道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你有什麼好辦法?同學們透過思考,得到一個方法,讓男生和女生站隊,一個對着一個,對齊之後看看是男生有多的,還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誰多誰少了。這樣的比較方法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比較多少時,他們通常就是這樣操作。他們在以往的生活中積累了這樣的比較經驗,只是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重溫這個經驗,學生透過重溫進一步明白比多少時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對應,在明確這樣的方法之後,出示主題圖讓學生比較學生和老師的人數:學生有8人,老師有2人,學生比老師多幾人?學生用圓形和三角形分別代表學生和老師,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擺出來,這時再讓學生指出哪幾個學生是多出來的?這部分學生包括與老師對齊的那2個嗎?如果把這2個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學生中比老師多的)怎樣求這一部分?然後再讓學生列出算式。這時學生體會到從較多的事物中去掉與較少事物一一對應的部分(也就是同樣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較多事物比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們知道,學生總是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熟悉的事物感興趣,對自己生活中體驗過的事情有熱情,爲了降低學習的難度,可以從學生經歷過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創設合適的情境,充分喚醒知識經驗。在此基礎建構屬於他自己的數學知識。

三、培養一年級學生習慣,使其能夠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

對於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來說,他們並沒有學習習慣,因而這正是培養其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要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小組合作等習慣。以保障數學學習的順利有效的進行。首先,要教學生學會傾聽,聽老師和同學的發言,懂得聽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學生複述老師或同學的話,以提醒開小差的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其次要教學生學會表達,要學會在傾聽的基礎上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用完整通順的語言說出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最後還要教兒童學會操作,學會輕拿輕放,有理有序操作學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動前給學生提出明確要求,並在操作過程中檢查學生有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此外還要培養學生按時完成作業,認真學習,有錯題及時改正等習慣。

總之,一年級是小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爲其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5

教學格言:努力以自己的教學美,開啓學生學習的樂與思。

愛因斯坦認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傳授的知識,能使學生產生興趣,那麼,他們就會主動地、興趣盎然地去領會。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爲此,我在數學教學嘗試採用快樂教學法。

我們常常會發現,即使你覺得平時再"笨"的學生,只要一到玩遊戲,或聽好聽的故事時,他也會玩得十分高興。這說明每個人的骨子裏多多少少都有快樂的因子,只不過有些人比較顯性,有些人比較隱性而已。教學中教師如能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活學生的快樂因子,對培養學生健康活潑的個性,創建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很有好處。我在一年級數學課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一、教學資源要有趣味化。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啓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

新課程倡導啓發式教學。啓發式教學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具有極大的優越性。要想實施啓發式教學,關鍵在於創設問題情景。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那麼如何更好的創設問題情境呢?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識的內在規律和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把數學特有的嚴謹、抽象、簡潔、概括等屬性,透過巧妙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這樣才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

例如在教學《第幾》一課時,我採用了講故事方法創設問題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畫了美麗的森林,然後依次貼上了小白兔、小熊貓、獅子、松鼠、小馬。變貼邊講故事:美麗的森林裏新來了一羣可愛的小動物。他們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現在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都住在什麼地方??這節課老師創設了一個生動而有趣的問題情境,我們一起編故事,一起講故事,讓學生猶如進入了一個美麗的大家園。透過更巧妙新穎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

2、改變例題和練習的呈現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已經爲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課本的數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也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但這些畢竟是靜止的東西,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還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級兒童往往對活動的事物更感興趣,如能把這些靜止的資源活動化,進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會牢牢地抓住學生的雙眼。

如在教學《10的認識》一課時,我把0~9十個數字設計成擬人化的"數字小朋友",讓這十個"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現。看到抽象的數字長上了手腳,成了會哭會笑的小精靈,學生的熱情異常高漲。

二、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1、讓學生"進入"課本中的練習題。

我在讓學生練習時,喜歡讓學生把書本中出現的人物當作自己。因爲這樣一來學生會覺得好象這道題目更貼近自己,感覺更親切。

2、給學生創造動手操作、親身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成功。

如在教學《連加連減》一課時,我事先製作了一些天鵝頭飾,並且請班裏的九個小朋友戴着頭飾表演天鵝飛來飛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這道活動的"例題",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很輕鬆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利用學生好動及好勝的心理特點,組織一些數學遊戲、競賽搶答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學習競賽以競賽中的名次或勝負爲誘因,可以刺激學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習效果。一般的學習競賽對於中等的學生影響最大,因此大部分孩子會在競賽中透過努力不斷進步。若採用競賽與自我競賽相結合的形式就會使先進的學生更先進,後進的學生也變先進。這樣還有利於防止學生的驕傲情緒和自卑心理。

例如在教學10以內加減法、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複習整理課時,我採用了小組競賽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競賽分爲三部分:口算、我當小考官和搶答思考題。每一項均爲全班參與,並從各組選出不同人次進行評判記入該組成績。由於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都很強,以比賽的形式上覆習課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課堂安排層次性強,同學自己出題考自己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激勵措施要量適當,並且多樣化。

新課程倡導對學生的評價不要只看結果,應該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激勵措施是這樣的:

1、善於發現學生優點,經常表揚。不論誰在學習上有優點,哪怕只是很細微的一點點,我都不吝表揚。比如一個學生的字進步了,口算速度快了,多舉手了,或解題的方法新穎,我都會及時進行表揚,這樣學生纔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後面的挑戰。

2、口頭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尚幼,往往對物質獎勵更喜愛。我就常常畫些小圖片,製作些頭飾胸飾,以表對他們學習的肯定。

3、把個人榮譽和集體掛鉤,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每個小組都有一架模擬的"梯子","梯子"的頂端是一面小紅旗,哪個小組的成員有進步,他們小組的梯子上就會多一個腳印。哪組最先攀上梯子他們就獲得勝利。學生很喜歡這種獎勵措施,誰都想讓自己的小組快快爬到最高處,摘得小紅旗。

我們可以感受到沉悶、機械化的數學課堂就猶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機。而如果課堂上能夠能適當添加上"趣味"這調味劑,教學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快樂教學"是當代教育界正在深入探討的課題。隨着我國教育體制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今天,"快樂教學"必將代替傳統的那種枯燥、單板的教學模式,苦學樂學會學,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6

正如高爾基所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將會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故而在當前的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激趣的價值,注重激趣的必要性,基於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開展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引導活動,使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活動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引入兒歌,激發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複雜性特點,傳統教學方式中單一的課程指導方式,往往會使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活動呈現出一片枯燥、乏味的氛圍,不利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1]。在當前的小學一年級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巧妙應用兒歌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2]。

兒歌朗朗上口,對小學生數學知識的深入學習以及數學知識的靈活記憶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可以結合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進行兒歌的編創。比如在指導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認識10以內的數》這一篇內容中,教師則可以編創以下兒歌,比如“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遊呀遊,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飄......”等等。這種方式對小學生10以內數字的學習與記憶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聯繫生活,激發興趣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正處於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望認識生活、認識世界。在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聯繫生活,激發興趣,注重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不斷提升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綜合質量[3]。比如教師可以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活動緊密聯繫,使小學生能夠從生活中認識數學,透過數學更多的解答生活中的問題。

比如在指導小學生學習《認識圖形》這一篇內容中,教師如果僅僅指導小學生基於課本中的圖形進行知識學習,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可能會不夠理想。教師可以透過趣味性的教學引導,使小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中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提問小學生:“小朋友們,我們班級的門是什麼形狀的呢?”等問題。在小學生初步學習完成《認識圖形》相關內容之後,教師可以透過:“小朋友們,你們的鉛筆盒都是什麼形狀的呢?”、“誰知道我們班級的窗戶是什麼形狀的呢?”等生活中的實際物品提問小學生,檢驗小學生的各項數學知識學習質量。

再或者教師也可以組織小學生一同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一同剪紙。教師可以將2名到4名學生安排爲一個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教師可以爲小學生布置“剪出正方形”等任務,小學生之間需要相互合作,快速剪出正方形的隊伍爲優勝隊伍。這種方式能夠在檢驗小學生知識學習效果的同時,營造良好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氛圍,使小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真正展現小學生在數學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三、巧用教具,激發興趣

一年級的小學生通常比較喜歡藉助實物的方式進行簡單加法、減法的學習,在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指導活動中,教師需要基於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性格特點開展教學活動[4]。比如教師可以巧用教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激發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比如在指導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得數是5的加減法”這一項內容中,教師可以首先在黑板上粘貼4個蘋果的圖片,提問小學生:“老師在黑板上貼的是什麼?誰知道?”等問題,注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有效互動。粘貼上一個蘋果,教師可以提問小學生:“現在黑板上有幾個蘋果?”等問題,而後教師可以透過繼續提出問題:“媽媽又買回來一個蘋果,現在我們有幾個蘋果了?”等,使小學生能夠陷入思考,透過教具,更加直觀明確答案。回答:“5個蘋果”。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對小學生數學知識的深入學習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師可以重複利用黑板上的蘋果開展教學引導活動,比如教師可以撕下一個蘋果的圖片,提出小學生:“同桌丁丁吃掉了一個蘋果,現在我們還有幾個蘋果?”等問題,增強小學生的數學知識靈活應用能力,使小學生能夠結合教具進行數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將枯燥的數學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

四、結束語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需要注重課堂教學激趣的價值,教師可以透過引入兒歌,激發興趣;聯繫生活,激發興趣以及巧用教具,激發興趣等方式,爲小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的平臺,使每一位小學生都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的質量。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7

扶溝縣大李莊鄉潘莊小學教師:劉發春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裏,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遊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爲教師要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一、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問題引入新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而且,也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

比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安排了這樣一段匯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存在着許多有趣的比嗎?將拳頭翻滾一週,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繞一週,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一個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一切,實際上是用這

些身體的比組成了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來計算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透過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再如,在教學"面積和麪積單位"時,我利用多媒體引進一段動畫:小明在操場上跑步,他跑了一週的路程是指操場的什麼?如果在操場中間鋪上草坪,要求鋪多大,又是指操場的什麼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動畫片斷來自於學生的生活,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匯入形式,所以他們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學習新知的情境中來。

由此可見,學生透過藉助這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引入新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爲主,因此爲了使他們能比較輕鬆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透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着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爲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繫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爲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鐘後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着笑

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透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另外,對於一些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盡力爲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臺,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教室轉移到室外,讓學生處於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比如,學習小數時,我帶着學生到商店去了解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籤,瞭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實際測量時,我帶着學生拿着測量工具到操場上去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並組織學生利用步測方法來計算操場面識;學習百分率時,我帶着學生深入麪粉廠、榨油廠和某些其他的工廠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產品合格率等。

經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挖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

數學知識需要得以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並熟練應用。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於實踐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逐步培養。

比如,2014年我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正好遇上第29屆奧運會即將在北京舉行,於是,我在課前準備了前兩屆奧運會中國隊奪獎牌的情況,課上讓學生自己編題,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學生興趣盎然,編出了不少分數應用題,如"上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奪得32枚金牌,其中女運動員奪得的金牌數佔5/8,女運動員奪得金牌多少枚?"

另外,我還組織學生進行預測:今年中國能奪得多少枚金牌?李浩奇說:"16枚。"高亞傑說:"比上屆多3枚。"李鵬超說:"能奪得本屆金牌總數的1/15。"於是我就問:"要知道高亞傑預測多少枚,需要知道什麼條件呢?要知道李鵬超預測多少枚,你認爲需要知道什麼條件呢?這是一道學生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題目,使他們感覺到不是在解應用題,而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不僅鍛鍊了學生捕捉資訊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四、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多年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於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在學生的練習中存在大量的人爲編造的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題材,諸如:糊紙盒、裝配機器等等。長期這樣的訓練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不利於學生思維發展。而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於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比如,在教學完求平均數應用題以後,我要求學生透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和整理來了解某家、某校或某村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元、角、分的教學以後,我利用數學活動課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師生互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遊戲等。在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爲希望小學獻愛心活動過程中,我就藉此東風,讓學生把家裏的零錢湊起來,計算出總金額,透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兌換和簡單的加減計算。

透過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而且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數學問題,養成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習慣,並逐步學會把簡單的實際問題表示爲數學問題。

綜上所述,我認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8

1.前言

小學一年級屬於學生的好動期,儘管對各種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好,思維也相對敏捷,但其自制能力卻非常差,加之這些孩子身上還儲存着濃厚的幼兒園氣息,對於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既感到好奇,又會覺得一無所知。針對這個學習階段的學生,教師必須加強重視與引導,改變其不良生活習慣,使之能夠儘快適應自身小學生的身份以及小學生活。

2.小學一年級數學有效教學具體實踐策略

有效教學已成爲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和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當中的一種基本原則,強調以最合理的速度與最佳效率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技能、知識、方法等方面的學習中,在整合與協調其價值觀、情感以及態度等三維目標的同時,促使學生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目標,從而最大限度的滿足個人與社會在教育價值方面的需求[1]。在具體實踐環節,教師應將提升學生整體素質作爲其教學的終極目標,透過投入有限的物力、人力、時間和精力,力求獲得最大程度的回報。小學一年級數學有效教學具體實踐策略,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實現。

2.1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熱情

在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熱情。以學生的實際情感因素以及其情感體驗作爲出發點,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透過深入揣摩課本中的教學意圖,再將自己定位爲課堂引導者,引導着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以遊戲作爲主要方法,透過創設問題,再借由各種多媒體教具,營造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利用自身所體驗到的真實情感,準確掌握教學內涵以及教學主題。透過這樣的方式,還能夠促使學生端正其學習態度,增強其學習信心,並引起學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鳴。

例如,小學生大多比較喜歡聽歌、做遊戲和看動畫片,如果能夠在教學環節引入動畫內容,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特徵,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吸引其注意力,並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動態、直觀的感受中學習數學。鑑於此,教師在講解《連加連減》的相關知識時,就可以利用投影儀,再結合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當中的動畫形象,以喜羊羊摘瓜與美羊羊送瓜的畫面展現教學內容,並邀請兩個孩子對內容進行解說,將其錄音之後,再以相關計算機技術將二者進行融合,最後便可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的教學方式,將數學課堂變爲動畫世界,能很快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其注意力。但是,採取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於教師的計算機水平也提出較高要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完善自我,加強計算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從而更加豐富教學課件的內容。

2.2加強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性探究

小學一年級數學有效教學強調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促使學生形成一種責任意識,再由這種責任感督促其積極探索知識,並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合作學習通常以小組學習的模式爲主,在合作、討論環節,學生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透過相互瞭解、相互質疑以及假設、推論等,共同探尋教師所提出問題的答案[2]。此外,在經歷過討論與交流之後,學生還能客觀瞭解其他同學的觀點與看法,從而加深學生對於知識點的認識,有助於學生完善其知識結構,提升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而在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針對不同觀點、不同討論結果進行客觀指導,促使學生逐漸形成自主鑽研、探究學習的好習慣。

例如,在進行“進位加法”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9加幾”作爲基本形式,設定幾個數學題目,再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以下內容:一隻小白兔去賣胡蘿蔔,籃子裏裝着9個胡蘿蔔,籃子外面有4個。小猴子問小白兔:“你總的有多少個胡蘿蔔?”小白兔盯着胡蘿蔔看了半天也想不出來。此時,教師提問:“你們能夠幫助一下小白兔嗎?”學生的興致非常高漲,都會找出自己的學具進行計算,但是在獨立計算了一段時間之後,部分學生已經得到了答案,還有部分學生眉頭緊鎖。此時,教師再說:“各小組的學生可以合作學習,大家一起想想辦法。”學生聽過之後,又會變得更加活躍,開始各自抒發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討論十分激烈。持續討論幾分鐘之後,教師終止討論,並安排各小組的組長陳述其討論結果,部分小組認爲小白兔共有12個胡蘿蔔,有的認爲有13個胡蘿蔔,有的認爲有14個胡蘿蔔。此時,教師需進行準確引導,指點學生拿出其學具,再根據題目內容引導學生親自參與至計算的過程中,從而計算出正確答案。

2.3聯繫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活動

學習離不開生活,是對生活客觀存在的具體反映。實行新課改之後,要求教師不斷豐富教學手段,不能再侷限於課本內容以及傳統教學方式,防止學生成爲計算工具和記憶工具。而應當將教學重點放在發揮學生的無限潛能,開發其智力,激發其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分析問題、找尋答案、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數學知識均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充分應用於現實生活[3]。因此,小學一年級數學有效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密切聯繫學生生活,透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情境,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就在其身邊,與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此方式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主動參與至課堂教學中。

例如,在《0的認識》這一課時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透過創設教學情境的形式展開教學。首先,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一隻小兔子,然後介紹說:“小兔子非常愛學習,所以它的媽媽獎勵了它三個胡蘿蔔。”與此同時,在小兔子前畫上三個胡蘿蔔。“小兔子非常開心,它要開始吃胡蘿蔔了。”接着,教師擦掉一個胡蘿蔔,再提出問題:“你們發現什麼問題了嗎?小兔子還剩下幾個胡蘿蔔呢?請用數字表示。”學生回答:“小兔子還剩下兩個胡蘿蔔,可以用數字2表示。”教師又將剩下的兩個胡蘿蔔擦掉,提問:“小兔子又吃了兩個胡蘿蔔,還剩下幾個呢?用什麼數字表示?”學生回答:“小兔子已經沒有胡蘿蔔了,可以用數字0表示。”在這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學習的趣味,同時還學到了與“0”相關的知識。

3.結束語

小學一年級數學有效教學,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對於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有直接的幫助。因此,學校及教師需要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熱情、加強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性探究,並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不斷提升小學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有效性,從而實現提升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效率的整體目標。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9

思維是無形的,語言是思維的直接外在體現,爲了促進少年兒童發展思維,需要從語言的角度入手,透過訓練兒童的語言能力,大幅度提高兒童的思維能力。經過筆者對教學經驗的總結髮現,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喜歡說話但是不懂得怎樣表達自己,能夠進行一定的寫字和算數但是很難將其說出來。所以,我們就需要加強語言訓練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所佔的比重。

一、進行語言訓練必須結合算式的意義和方法

一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加減法算式,極大的影響了課堂教學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激發學生興趣,對其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例如,進行“9加幾”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使用了多媒體課件的方式進行演示,使學生充分理解“9加幾”的實際意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透過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教會學生將“9加幾”的具體算法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舉例來說,“9+4=13”這個算式,首先教會學生看大數,其次是將小數分成兩個部分,因爲9和1湊成10,所以把4分成1和3,9和1湊成10,再加3等於13。讓多個學生說,變換算式說。學生學會了9加幾的具體算法,再讓學生思考8加幾、7加幾、6加幾、5加幾的算法,學生很快就算出得數來了,算出得數再讓學生說計算方法。這樣反覆訓練,既鞏固了算理,又加強了思維能力,強化了語言能力的表達。

二、兒童數學語言的理解和積累

剛開始對兒童進行數學語言的培養時,可以採用實物演示、圖畫演示、擺弄學具等直觀形式,將數學語言中的常用詞語展現在學生面前,完成兒童數學語言的理解和積累。例如,在進行課程準備的過程中,可以對着課本的實物圖,引導學生說出圖中人和物的數量,分類,方位,同樣多,多些、少些,瞭解他們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打好兒童進行知識學習的良好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認數、讀數、寫數的結合,以及不大於的加減法運算,並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使用“先”、“再”、“又”、“原來”、“一共”、“剩下”、“游來”、“游去”、“送給”、“第一次”等常用詞語,進而引導學生區別這些詞語的意思。接着懂得用同樣意思的詞語來代換,如“第一次”、“第二次”可換成“先……再……”,“剩下”換成“還有”、“餘下”,“一共”換成“合起來”,“兩次”、“兩天”等,幫助學生開啟思路,豐富語彙,積累詞語,並學會正確使用。

三、在兒童回答問題過程中鼓勵使用完整的話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知識範圍、識字數、詞彙量、抽象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等情況,尤其是數學語言更難以準確表述。我在教學中針對學生這一弱點,從用完整的話回答問題開始加強訓練,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舉例來說,筆者在進行“比多少”的教學過程中,將3個桔子、4個香蕉、6個蘋果畫在黑板上,然後向學生進行詢問:“老師剛纔畫了哪些水果?各有幾個?誰和誰同樣多?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誰能用完整的話回答。”略加思考後,很多學生的小手舉了起來,其中一名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畫了4個桃子、4個蘋果、6個梨,桃子和蘋果同樣多,梨比桃子多,梨也比蘋果多,桃子比梨少,蘋果也比梨少。”學生表現得很積極,興趣很濃,教學效果良好,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了數學思維的發展。

四、在表述圖意中進行語言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一年級教材圖文並茂的特徵進行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目含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理解圖意的積極引導,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舉例來說,教師在進行“3+1”的加法教學時,教會學生看圖說話:在投影儀上可以看到,3個小朋友在做遊戲,(畫面上有3個小朋友在跳繩。)這時候,來了另外一個小朋友想要加入,(再出現一個小朋友並畫上圓圈。)一共有幾個小朋友?要求一共是幾個小朋友,就要把兩個圈裏的小朋友合在一起(在兩個小圈外面再畫一個大圓圈),也就是把3和1加起來。要求學生看圖說出意思來,用自己的語言完整地表述一遍。這樣既形象地說明了加法的意義,又滲透了集合思想,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圖意,又進行了語言訓練。

五、透過對解題思路的靈活解說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當前,我們使用的教材在呈現教學內容時,通常採取直觀的畫面使學生容易理解。通常來說,筆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對學生看圖進行引導,讓同學們對圖畫的含義進行討論,再結合文字進行資訊分析,要求的問題是什麼,思考用什麼方法計算,爲什麼要用這種方法,讓學生一步一步將自己的想法說清楚說完整。遇到缺條件、少問題的題型,讓學生自己去補條件、提問題,並且根據所補的條件和所提的問題列出相應的算式;遇到能用多種方法解決相同問題的題型,就讓學生說方法,能說幾種是幾種。例如,一年級下冊第72~73頁《買衣服》一課,學生提的問題是:“買一條圍巾可以怎麼付錢?”(一條圍巾31元)我啓發學生用多種方法付錢,例如,付3張10元1張1元,付6張5元1張1元,付31張1元,付5張5元3張2元,付2張10元5張2元1張1元,等等。

六、透過示範和模仿進行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

教師在進行學生數學思維的啓蒙過程中,必須起到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讓同學們透過模仿進行數學語言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使用的語言必須規範,才能起到正確的示範作用。例如,在進行“一樣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用不同顏色的模型進行示範,一邊擺放一邊說:“老師左邊放了4個紅球,右邊放了4個藍球,紅球和藍球一樣多。”請學生跟老師說一遍。又如教學“比多比少”時,結合練習五第9題,學生看圖基本上知道和誰多誰少,但道理還不懂,老師可這樣說:“一個對一個有了多餘所以多少。”接着讓學生邊比劃、邊模仿老師的話說。這樣的訓練,不僅讓學生在模仿中進行語言訓練,又瞭解比多比少的實質,還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七、結語

綜上所述,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能夠透過多種方式進行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同時這也有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爲將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10

新課程的改革帶給了教育教學工作者新的挑戰。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若想使數學的教學效果更爲顯著,就必須要一切以學生爲中心,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並且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髮掘和創新科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喜歡學習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和學好數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尤其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剛剛入學、年紀較小,大多還未能對學校的學習生活有所適應,在上課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聽不進老師的講話等情況;但同時,他們也對周圍處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喜歡觀察和探究。所以,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這些特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的創新策略進行探討。

一、科學引導課堂氣氛

一堂課課堂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着教學的效果。如果課堂氣氛不好,教師就需要不斷地組織學生注意聽課或者管理紀律,從而浪費了很多教學時間。然而,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因爲年紀尚小,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和紀律不好是在所難免的,教師對他們加以引導也是必須的。但是引導也需要方法,如果教師只一味地按照傳統的管教方式進行說教和管理,就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教師的恐懼情緒和牴觸情緒,也就更難令他們將這名老師所教授的知識聽進去了。因而,對課堂氣氛進行有利與科學的引導是新課程教育目標下一名小學教師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那麼,要如何才能正確引導課堂氣氛呢?我們不妨利用一些創新的觀念來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令學生都願意積極主動地參與進數學這門課程的學習當中。比如說,小學一年級學生正是處於渴望被大人誇讚、認可和表揚的年齡,他們的表現慾望一般較強,非常喜歡比賽,教師就可以利用這點經常性地在課堂上組織一些小比賽,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激情。再者,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喜新厭舊的情緒是很常見的,他們經常對事物只保持三分鐘熱度,所以教師在組織這些比賽的時候,可以時常變換一下比賽的項目和方式,有時進行數字書寫比賽、有時進行加減運算比賽;有時分組形式是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有時分組形式是男女混搭等等,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比賽形式中充滿學習熱情,同時比賽本身也是一種學習過程,可謂一箭雙鵰。

另外,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自制力比較差,即使課堂氣氛再活躍,他們也很難在一節課堂上從頭到尾都保持着集中的注意力,所以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相關兒歌來對課堂紀律進行整肅,以代替傳統的說教方式。透過這些既簡單又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充滿樂趣的方式,便可以很好地對課堂氣氛加以引導。

二、教學方式靈活多變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結果,興趣是活躍人心理的最佳成份,只有對某項事情有了興趣,人才會願意主動去做。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數學這門課程的內容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數學是一門很抽象的學科,它既沒有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又沒有精彩多變的故事情節,小學學生是很難對它主動產生興趣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想方設法激發出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說,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

1、情境的創設

情境的創設舉個例子來說可以是下面這樣,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說:小朋友們,大家都知道小兔子最喜歡吃蘿蔔,有一天,小兔子到田裏拔蘿蔔,不一會兒它就拔出了2根蘿蔔,於是它吧唧吧唧吃下一根,你們能說說剛纔小兔子吃蘿蔔的過程嗎?然後引導學生回答:小兔子拔了2根蘿蔔,吃了1根,還剩1根,所以2-1=1。教師繼續說:但是小兔子覺得只吃1根蘿蔔不夠飽,所以它又吃了一根,你們說它現在手裏還有幾根蘿蔔?學生就會回答:小兔子本來還剩1根蘿蔔,但是它又把這根吃了,就沒有了,所以1-1=0。再進而,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們解釋出“0”這個數字的概念。這樣的教學方式設計可以把原本枯燥的數字變成學生們所熟知並感興趣的事物,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將知識收納入腦中,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願意學、容易學。

2、遊戲的利用

在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符合教學內容的小遊戲來輔助教學,使學生們的學習氛圍更加輕鬆愉快。比如在教給學生們認識“7”這個數字時,教師可以利用搶乒乓球的小遊戲來進行教學:在7枚乒乓球上分別貼上1-7的編號,並設定6個帶有1-6編號的凳子,讓7名學生隨機搶到一枚乒乓球,並根據編號找到相應的凳子坐好,比賽他們的反應速度;這樣等6名學生都坐好之後,卻有一名學生沒有找到位置,學生們也就會自行明白到“7比6多1,6比7少1”這個概念。

3、語言的生動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更容易被比較生動有趣的語言所吸引,所以若想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教學語言的生動是非常必要的。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在教某一項內容時編一首相應的兒歌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10的組成”時,可以編這樣一首兒歌:19好朋友,28最親密,37一起走,46小姐妹,55手拉手。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兒歌中牢記10的組成。

三、結語:

教育教學工作者們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策略進行不斷地創新、研究與實踐,才能使學生們得到最好的發展,才符合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理念。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11

內容摘要: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施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愉悅地學習,輕鬆地學習,快樂地體驗,並逐漸獲得成就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來提高課堂成效。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數學興趣,樂學。

正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成效是我們數學教師探討的共同話題,去年我們學校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開展了"三有"課堂教學模式,透過近一年對"三有"課堂教學模式理論的學習,結合我們自身的教學實踐,採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效果比較顯著。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係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情感是教學的催化劑,愛是教育的原動力。在課堂上,老師真誠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動的話語,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以真誠的笑容面對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學習之中。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珍惜學生每一點滴的進步。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成功或失敗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鼓勵,特別是失敗的時候。尊重、珍惜和理解是師生和諧的紐帶,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潛能的情感動力。要善於鼓勵學生,以藝術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適時的鼓勵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已的潛能,鼓勵性語言要簡短精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要理解學生,以情感的交流喚起學習數學的熱情,經驗告訴我們,心情舒暢,樂觀開郎的情緒能使人浮想聯翩,思維活躍。因此,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全方面的情感交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用愛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與生活。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入門的先導,更是推動孩子學習的最實際的內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的思維纔會處於活躍狀態,纔會去自主發揮他們的探究性和創造性。興趣在活動中

產生,興趣的激發和培養也離不開活動。學生透過課堂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不僅有助於他們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認識鐘錶"一課時,讓學生拿着準備好的鐘錶,觀察上面有幾個針,引導讓他們說出時針、分針、秒針之間的區別,如長短,粗細程度等,這樣透過學生的自己動手操作,自己觀察,隨後老師對他們的回答給予肯定,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教學效果明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採用直觀操作、多媒體演示、學習競賽、遊戲、謎語匯入、編學習歌謠等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取教學活動的方法和體驗,增長數學知識。在各種活動中學數學,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拓寬了學生的數學視野,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新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的能力

合作學習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強調和提倡的新型學習方式之一,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合作學習首先要合理分組。一般情況下,四個人爲一組,每組各選一位優秀生爲組長,在學習中能以強帶弱,共同進步,爭取不讓組內成員掉隊。在教學中,我常採用下列辦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鼓勵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都能積極的相互支援和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清楚的理解對方的想法與觀點,積極承擔自己扮演的角色。對那些內向的、怕羞、不敢說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和引導。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有困難了。首先,要樹立傾聽的意識。教師應該告訴孩子們: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別人,而傾聽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種方式。其次,當衆口頭稱讚那些願意認真傾聽他人的學生,建立起榜樣。最後,評一評哪些學生學會了傾聽。達成共識。讓學生對組內的認知衝突進行有效解決,從而解決問題,理解知識,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彼此信任。

三、課堂教學應具有幽默性,讓學生樂學

在數學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可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產生一種積極愉快的感覺,減弱或抵消一部分緊張和疲勞,從而創造一種使師生雙方心情舒暢的教學環境。因此我們鼓勵

課堂中採用幽默性的教學語言,但不是所有的幽默語言都可以拿到課堂上來,課堂教學語言的幽默必須遵循教學性、規範性、科學性、啓發性,同時應做到適時適度。這樣對課堂教學纔會起到催化和促進作用。

四、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規律、方法,逐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結合數學知識的特點,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如嘗試學習的方法、發現學習的方法、閱讀學習的方法、操作學習的方法、遷移類推學習的方法等。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假設、比較、逆向等解題方法。學生藉助這些學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應用數學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許多數學知識,不僅需要學生理解,更要讓學生記住它。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歸納了理解記憶法、規律記憶法、重點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歸類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歌訣記憶法、實踐記憶法等十種記憶方法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記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聯繫生活進行教學

數學教學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與生活"的道理。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讓數學真正服務於生活,並且能注重培養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用數學"的意識。那麼,如何處理數學教學與生活的完美結合,構建和諧的數學課堂呢?那麼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應該聯繫生活、貼近生活,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課堂,使之產生親近感,變得具體、生動,誘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後,讓學生動手動手做一個時鐘模型,並說說自己在各個時段都幹什麼,然後聯繫實際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這樣不僅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中,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12

剛擔任一年級的數學科時,翻開教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以下是本人從教一年級將近兩年的一點點體會: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

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 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 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爲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透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跳繩》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列算式爲:2+6 (2個搖繩的,6個跳繩的),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爲什麼要列成4+4呢?”她說:“有4個小男孩,4個小女孩,共有8個小朋友在玩跳繩。”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透過這幅圖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啓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

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繫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分類》課以後,佈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學生扮演“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13

題目:淺談教育遊戲在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摘要:當兒童步入小學生活之後, 就意味着他們要接受系統的數學啓蒙教育, 如何順利引導小學一年級學生順利適應小學生活與數學學習特點, 做好幼小銜接教學銜接, 是每一位一年級數學教師都應重視的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 教育遊戲在幼小銜接教學中發揮着十分積極的作用。對如何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開展教育遊戲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教育遊戲;

“成功的祕訣在於興趣”, 一年級小學生心性簡單、直接, 數學教學活動是否能夠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 直接決定了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思維活躍度。因此, 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 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成爲教學的首要任務。遊戲對兒童有着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在教育遊戲中滲透數學知識, 可讓小學生快速理解知識內涵, 使其在娛樂中自然而然地習得數學知識與技能。另外, 幼兒園是以遊戲、活動爲主要教育活動的, 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用教育遊戲, 還可讓小學生感到熟悉、親切, 使其獲得心理安全, 而這則可使其更快速地適應小學生活。爲了保證教育遊戲的有效性, 下面, 筆者將從遵循教育性、豐富遊戲教材、做好遊戲評價三個層面, 討論一年級小學數學教師應用教育遊戲的具體做法。

一、遵循教育性

將教育遊戲應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數學教學效率, 教育遊戲是爲小學數學教學服務的。因此, 數學教育遊戲必須要符合一年級數學教學內容的要求, 切忌爲了追求數學遊戲的熱鬧化、娛樂化而割裂了遊戲與數學課程之間的關聯。

就如在“位置”一課中, 小學生應建立基本的空間意識, 瞭解左、右這兩個方位特徵。爲了幫助小學生感知左、右方位, 筆者以“正話反說”這一遊戲展開了教育遊戲。遊戲規則爲:小學生所說出的方位詞, 要與實際動作相反, 若筆者說出“舉右手”, 小學生便應舉出左手;若筆者說出“向左轉”, 小學生便要向右轉。小學生必須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同時還應具備敏捷的反應能力, 否則便會失敗。在這個遊戲中, 絕大多數小學生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 他們能在遊戲中感知左和右, 瞭解左右位置的相對關係。

 二、豐富遊戲素材

爲了迎合小學生好動、活潑的心理特徵, 以及小學生喜歡透過趣味性實踐活動獲取知識的認知特點, 各個地區的數學教材都收錄了許多教育遊戲, 教師應予以利用與實踐。另外, 除了教材中已經存在的數學活動, 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生活資源、現代資訊技術等來豐富遊戲素材, 使小學生可一直對教育遊戲保持興趣。

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一課中, 筆者利用電腦中的“青蛙過河”遊戲組織小學生進行了加減法練習。這個電腦遊戲的規則是這樣的:在一片荷塘裏, 有一羣小青蛙, 每個小青蛙上都有一個1~5以內的加減法算式, 小學生只有透過電腦鍵盤錄入正確的計算結果, 才能幫助小青蛙順利過河。以電腦遊戲展開計算練習, 可爲小學生呈現一個十分生動、鮮明的遊戲畫面, 這種近乎真實的遊戲畫面更有代入感, 對小學生的吸引力也更高。在“分類與整理”一課中, 筆者直接利用小學生的書包, 要求小學生與自己的同桌兩兩分組, 在小組內對二人書包中的物品進行分類整理, 每個小組都應說出自己的分類標準。在分類整理中, 小學生會自發思考各個學習用品的相同點, 而這便可使其初步建立分類思想。

三、做好遊戲評價

一年級小學生的紀律意識、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較薄弱, 在教育遊戲中, 會出現許多不可控問題, 如遊戲紀律渙散, 遊戲意外, 小學生對數學教育遊戲不感興趣等。爲了及時瞭解教育遊戲在數學教學中所發揮的功效, 教師應做好遊戲評價, 根據評價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針, 保證遊戲的有效性。

在每一輪教育遊戲活動結束之後, 筆者都會先讓小學生分享他們在遊戲中所獲得的感受。就如在上述“青蛙過河”遊戲中, 有的小學生認爲這種計算遊戲可讓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有的小學生認爲可在課下自覺進行遊戲, 有的小學生認爲自己在遊戲中熟練掌握了1~5的加減法計算方法……從本質上說, 讓小學生分享自己的遊戲參與感受, 屬於小學生的自評活動, 而這不僅可讓小學生了解數學教育遊戲的意義, 還可幫助筆者瞭解小學生參與遊戲的學習情緒與態度, 掌握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待學生分享結束後, 筆者會透過練習檢測、談話等多種方式來進行教師評價, 反思教育遊戲是否促進了預期目標的實現, 以及教育遊戲存在的不足, 確定需要改進的方向等多個問題。

總而言之, 教育遊戲可實現寓教於樂, 讓一年級小學生以遊戲展開數學學習, 可充分開發小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使其對數學課堂充滿期待。在教育遊戲的引導下, 小學生也會自發開動腦筋, 思考獲取遊戲成功的最佳途徑, 只要教師能夠將教育遊戲與小學數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 便可發散小學生的數學思維, 使其形成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薩.小學低年級數學遊戲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南師範大學, 20xx.

[2]裴敏瓊.遊戲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 20xx, (21) :168.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14

喚醒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經驗,使其以已成長經驗爲基礎進行數學知識建構,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將數學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放在首要位置。童玩理念是指教學過程中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將小學生個人作爲發展的主體,以“玩”的心態帶動小學 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一、創設情境,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小學生的年紀十分幼小,對童話故事、謎語遊戲的興趣要遠高於學習。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像教師在講解關於“計量單位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先要選好要學的單位,長度單位、重量單位、體積單位等,與之對應的是釐米、千克、毫升,教師要依次進行講解,就拿千克爲例,教師可以設計“小朋友稱體重”的遊戲,假設這裏是體檢室,要大家進行體檢,那麼同學們的體重的計量單位就是千克,某學生40千克,某學生39千克,這就是千克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數學知識是透過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得來的。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其自主參與一些貼近生活的數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到所學的知識和生活息息相關,這樣不僅令學到的知識得以鞏固,而且會對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價值更加崇拜。教師在“商場購物”一課中設計了有趣的數學活動,活動目的爲了提高學生對人民幣面值“元、角、分”的認識,上課時將班級假設爲“某某商場”,學生5個人分爲一組,分別扮演顧客、售貨員、記賬員、收納員、以及評判員等角色,然後將某些“商品”進行標價售賣,遊戲開始後模擬商場購物進行貨幣交易,此過程中要模擬生活中真實購物的場景,不僅問價還要討價還價,交易時注意錢的換算,貼近生活的情境會加深對數學應用的認識,讓學生生活能力和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二、組織活動,豐富學生的數學內涵

實踐活動的感染力非常巨大,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將自身的多種數學感官體現出來,激發數學實踐的興趣。同時學生還可以積累更多的案例素材,數學應用的表象更加清晰的建立,對材料分析、比較、概括、整理等能力都有很好的幫助,所以教師要多多開展數學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內涵。在進行“圓周長”課時學習時,教師佈置課前任務,讓學生提前將捲尺、細繩、直尺、硬幣準備好,關鍵的道具還有容易摺疊的圓形紙片,教師先讓學生用細繩和捲尺測量圓形紙片和硬幣的周長,然後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形,讓學生測量它的周長,學生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測出了黑板上的周長,教師接着問:如果測操場的周長還能用繩子去量嗎?學生髮現問題後,教師要及時地點撥,推匯出圓周長和圓直徑的關係。

任何科學知識的深入學習,都是爲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將童玩理念和數學教學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接觸數學的本質核心。在“自制年曆卡片”活動中,教師要向創設環境,將精美的年曆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同學們,學生欣賞年曆時,教師要對年曆的歷史、文化和用途加以解說,引導學生了解關於年曆的認識,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年曆。製作過程中,學生會自主加深年曆的瞭解,對年曆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也有了深入的掌握,這就是在數學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文化內涵。

三、營造氛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

童玩理念教學中,教師要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爲學生提供一個輕鬆、舒適的數學環境。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原本複雜的數學問題充滿挑戰和趣味性。就像在“乘除法練習”中,有一個小例子:森林着火了,猴子們要過河避難,每個大木筏只能載六隻猴子,小木筏能載四隻猴子,一共有四十八個猴子,那麼都乘坐大木筏要幾個?都乘坐小木筏要幾個?首先讓學生養成思維能力和對數字的敏感程度,結合實際內容就會將題目解決出來。還有在“表面積變化”相關數學知識學習中,教師可以將幾個體相同的正方體拼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長方體。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要不斷思考,進而完成以下的表格。

然後學生們透過觀察,互相交流討論,總結出表格內四項要求的關係,教師此時要用挑戰的方式提問學生們:如果用更多的正方體拼接會是什麼情況?像6、10、100等。這時學生就會根據剛剛總結出來的規律進行推導計算,直接算出結果。透過這個遊戲,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對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有了全新的認識,提高了數學思維,做到知識與能力共同發展。

在童玩理念的教育實施下,小學數學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時要具備足夠的課堂掌控能力,在應對各種臨時狀況時要處理的得心應手,保證課堂質量。另一方面,童玩理念的針對性很強,低年級的小學生更適合這種教學,小學生的可操作性強,實踐的效果就會十分顯著,所以教育者要設計出合理的實踐方案,儘量滿足各個年齡段學生的數學需求。綜上所述,在童玩理念下進行數學教學是一項新的嘗試,但其實踐理論和過程研究還要不斷的完善,讓這一理念不斷推廣,滲透到每個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幫助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完成教育任務。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論文15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着重抓以下幾點:

一、認真聽講的習慣。

二、積極思考的習慣。

三、大膽發言的習慣。

四、養成動手操作的習慣。

五、"認真作業"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學習習慣,養成,引導,創造,滲透。

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紮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在教學實踐中着重抓了以下幾點:

一年級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辦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紮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在教學實踐以下幾點:

1、上課認真聽講。

聽講是課堂上接受資訊的第一道大門。學生聽講能力強弱與否,是決定接受資訊多少的首要因素。課上我要求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講,主要採取正面引導的方法,看到哪個學生聽講特別認真,我就隨機表揚。而看到個別不認真聽講的學生,自己就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級學生很單純,都愛聽老師表揚,因此正面引導的效果會好些。

一年級學生由於其特殊的年齡特徵,其思維更形象性。在教學中,我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直觀性,儘量利用多媒體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採取多種遊戲方式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在課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2、積極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積極動腦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是單純地"教"

知識,而是透過引導幫助學生做、去想知識。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也引起我的注意。如在進行10幾減9的減法時,我纔剛開講,有的學生就叫起來:11-9=2、12-9=3??千萬不要以爲學生都會了,知道答案的學生都是上過幼兒圓的學生,而那些沒有上過幼兒圓的學生則一無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樣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則僅是形式上會背出答案而已,而對於具體的思考過程,計算方法並不是很清楚。於是我問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你們是怎樣算出的?你能當小老師說給其他同學聽嗎?這就使那些能說出答案的學生不得不沉下心來考慮如何解釋。對那些不會計算的我則引導,同學們,他們都能算出,我們不能輸給他們,趕緊想辦法。這樣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就幾乎能全部掉動起來了。

3、大膽發言的習慣。

發言需要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要把內部的知識轉化爲外部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使別人能聽懂。發言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我在課上儘量創造更多讓學生髮言的機會,注意學生表達的準確性。但1節課要學生能發言的機會畢竟有限。有的學生按捺不住,提意見:"該到我了。"我向孩子們解釋,不可能全班的小朋友都來回答問題,只有敢於舉手的老師才叫。這節課叫不到你,下次有機會一定叫到。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如果正確,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學生回答錯了,說明他們對知識還沒有真正理解透。而他們的錯誤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如果能很好的引導,就會有助學生掌握知識。

4、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作業是教學的昇華,作業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1)認真審題。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在課堂上教給學生讀題方法,要求學生邊讀邊想,理解題意。

(2)規範書寫。教給學生寫作業方法,格式書寫整齊美觀,寫數字清楚規範要求學生限時內完成作業。

(3)細心演算。演算是小學生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技能。我們訓練學生沉着、冷靜的學習態度。計算必須慎重,切勿草率從事。不管題目難易都要認真對待。對認真演算有進步的同學給予鼓勵表揚。

(4)檢驗改錯。在數學知識的探索中,有錯誤是難免的。我要求學生在做完作業以後認真檢查,發現並改正錯誤。

結束語

總之,一年級學生由於特殊的年齡特徵,光靠老師的工作是不夠的,家長的力量不可忽視。所以,我藉助每一次家長會向家長滲透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讓他們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和家長交流一些輔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爭取家庭輔導與學校教育達到和諧統一。只有多渠道、堅持不懈地抓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工作,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才能培。養出大批具有良好數學素質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