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資訊技術環境下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

學問君 人氣:2.4W


  論文摘要:從課程大綱的修訂與完善、教學方式的改革與探索、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課程教學評價的改進與創新等4個方面開展資訊技術下現代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該研究對於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關於資訊技術環境下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

論文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師教育:課程改革

1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的背景

  爲了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教育部頒佈《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這是建國以來國家頒佈的第一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它的頒佈與實施是我國教師教育領域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必將對我國的教師教育事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教育部爲貫徹落實該標準,專門啓動“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這一項目包括培訓、考試、認證等3個部分。培訓內容是指達到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考試內容和培訓內容基本一致;認證是指按照審覈認定的考試成績授予教師相應等級的證書。關於這次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教育部師範司領導特別強調:這是新一輪國家級、強制性並涉及上千萬中小學教師的全員培訓。從這一發展形勢看,由於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頒佈與實施,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要求已大大提高,從而對職前的教師教育(師範教育)也產生較大的衝擊與影響——師範院校的教育技術課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都必須根據該《標準》的要求進行大膽的改革。

2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的主要內容

2.1課程大綱的修訂與完善
  傳統的教育技術公共課往往只強調在校大學生與在職一線教師在學習特點上的差別(職前的在校大學生缺乏教學經驗,較偏重於理論學習;在職的一線教師則有較多的教學經驗,更強調理論聯繫實際),而忽視二者之間的聯繫,因而在課程的內容體系上比較理論化,並且嚴重脫離中小學的教學實際。

按照教育部頒佈的《標準》,結合師範生學習水平和認知風格,對現行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大綱和實驗大綱進行修訂和完善。修訂和完善後的大綱以教育部頒佈的《標準》爲綱,既充分考慮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特點,適當增加理論性與系統性;但又嚴格遵循《標準》所強調的教育技術能力要求,把一線教師所關注的內容透過“活動”和“案例”等形式融入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學內容中,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改變原來“職前教學”與“職後培訓”兩張皮,“學”和“用”二者基本脫節的現象,使二者的內容體系既有區別,又存在有機聯繫,使“職前”“職後”基本打通,“學”和“用”二者較密切地結合起來。

2.2教學方式的改革與探索
  在原有“2+2”學時的基礎上,結合課堂講授和實驗教學,積極開展教學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出以下幾種資訊技術環境下可行、有效的教學模式。
  1)基於課堂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是指運用多媒體並藉助於預先製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由於計算機具有人機交互、及時反饋的特點,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遠遠超過傳統意義的錄像、、幻燈等視聽形象手段的結合,形成一種圖、文、聲、像並茂,人機交互的教學方式。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課堂教學部分,90%以上的教學內容都採用此種教學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基於實驗室的人機教學模式。人機教學模式是指人與教學設備(主要指計算機)之間以一定的交互方式爲完成確定任務而進行的人機之間資訊交換的過程模式。人機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的.教學方法,透過師生共同探討問題,協同操作,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求知,實現教學過程資訊互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實際的動手能力。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實驗教學部分,對每一個實驗都指定明確的任務。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具體的真實性任務爲線索,把實驗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經過自己的思考和教師的點撥,在與計算機交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透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完成實驗教學的各項要求。
  3)基於網絡的資源型教學模式。教育技術實踐領域學科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決定了該門課程的教學不能是一個封閉系統,現有的“2+2”教學安排遠不能滿足實際的教學要求。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需要也必須延伸到學生課堂教學之外。針對現在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基於網絡的資源型教學模式是解決教學內容繁多與課程學時不足矛盾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