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美術課的課堂教學學科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2W

由於素質教育的提出和實施,小學美術教學正在日益受到重視。然而美術學科教學法建設畢竟不及語文數學那麼完善。美術課堂教學中存在語言堆砌過多,形象提供不足,作業輔導和講評不適當等狀況,昭示我們應儘快搞清楚小學美術教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小學美術課的課堂教學學科論文

小學美術教學是小學各科教學的一部分,前人總結的普通教育學對小學教學基本適用,普通師範對小學教師的就業要求規定爲各科都能教,有它的合理性。然而美術教學和語文、數學等教學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美術教學有它的特殊性。

下面從知識技法傳授、練習輔導、作業講評幾方面談談對小學美術教學特殊性的認識,與同行們一起來分析美術教學的現狀,揭示美術教學的誤區,使今後的工作更科學一些。

1.關於傳授知識

留意看看美術技法工具書,我們發現有一個共同特點:美術知識的表述往往是前面薄薄的一部分文字,後面厚厚的一大半圖例。這簡短的文字加大量的圖例,是美術知識得以流傳的習俗,而決不是因爲美術家做不成大塊文章,只好以美術作品充塞工具書。我們可以從這樣一種特殊的表述方式中領悟到,美術知識的傳授固然離不開語言文字,但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和用心靈去感受的“美術語言”,只能由美術作品去說話,用語言作註解有時會說不清道不明。如果把美術和其它學科作橫向比較,語文課中語言的運用是至關重要的,因爲語言文字本來就是其學習內容;數學課中語言則是傳授數學知識、進行數學思維的首要工具;在美術課又是另一番景象,形象成了傳授知識的首要角色。形象作爲美術知識的載體呈現在學生面前,能直接傳播美術知識、技法的“形象語言”。語言固然也可以傳遞美術資訊,且必不可少,但它畢竟只能用語言符號描述形象知識,相對於用形象直接傳授美術知識,它就顯得間接乏力多了。唯其如此,在美術課中,作爲傳授知識的工具,課堂用語應爲形象服務,因爲我們所從事的是美術教學,是視覺形象,而不是語言文字或其它。

傳統美術教學已把精講多練列爲重要特點,對精講和多練引起重視,這是對的,但對發揮美術作品的直接傳授知識作用尚認識不足,不夠重視。課堂教學中老師手拿課本講上十來分鐘,然後學生照課本依樣畫葫蘆畫上半小時了事的情況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識,學生就難以得到了,至於發展視覺感受能力、審美情趣的培養更是談不上。試想,美術課充斥口頭語言的講述、講解、談話、討論,卻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讓學生感受造型藝術作品的視覺思維活動,抽去了直接從美術作品中獲取知識的機會,那還剩什麼呢?如果標籤貼錯了,那隻會壓抑而不是推動美術教學,在這裏我要強調的是,美術教師的注意力應保持在直接的視覺觀察,對美術作品的目力接觸,學生自己對美術實踐的體驗,直接的美術體驗纔是美術教學值得討論之處。我之所以堅持這一點,就是因爲將注意力轉移到美術作品其它方面的誘惑力既強大又普遍。美術作品的體驗很難用語言表述,很難抓住,也很難評價,而用語言表述作品中有些什麼東西、作品表達了什麼意思則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師便將精力投於此道。實踐證明,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製備具有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作爲教具,引導學生從具體作品中可以看到的東西出發,也就是從作品所傳達的表現內容的特定感覺出發,充分地感知對象,同時以作品講評,啓發談話的簡煉語言講解知識要點,是體現美術教學特殊規律的好教法,這種引導學生在觀賞對象中“看”到美術知識的教學活動,理應成爲美術教學的重要方法,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傳授美術“雙基”,提高運用形象表達感受的能力,提高美術素質,具有一舉多能的功能。

演示對於傳授美術基礎技法有着特別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演示能使技法操作過程一一呈現出來,從而使學生能清楚辨認材料性能、操作方法、製作步驟、作品效果等等基礎技法知識,這是看作品、聽講解所得不到的,是美術教學中又一特別需要的教法。值得一提的是,演示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被曲解爲“完成作業的示範”,或者說是“完成作業的規定”,老師在演示,學生亦步亦趨練完爲止。事實上這樣的演示反而成了束縛學生的框框,因爲學生在作業中的表現是老師的演示無法實現的。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角度分析,演示確是引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解決教學難點的好方法,不可不用;從提高學生美術素質的角度看,運用演示的教法應是爲了使學生儘快地掌握教學內容中的基礎技法,而不能使之成爲作業的最後效果的規定和示範。

2.關於練習輔導

學生掌握美術知識的過程不同於掌握語文數學知識。學習美術知識技法,除了接受老師講授的那一部分,還有一大半靠練習中去體驗,去領悟。美術的練習過程本身也是體驗、理解知識的過程。另外,語數作業強調獨立完成,因爲那個相同的答案一經抄襲或交談就沒有了練習的意義。而美術練習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羣體的互相影響中進行,哪怕是畫家培養自己的子女學畫也寧可送去業餘繪畫班學習。因此,美術課的'練習時間中,根據需要和可能組織同學互相看看,討論作業,是符合美術教學特殊規律的。美術課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屬於組織紀律問題或抄襲作業問題,反而是體現美術教學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術課的這種在練習中學習知識的特性,在專業美術學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應用於教學,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開花結果卻艱難得多。我們常會看到高年級學生低着頭、埋怨自己無能,面對美術作業愁不能完成,然後在這種心理驅使下,雖努力爲之仍交了一份連自己也不滿意的作業就算了。久而久之,美術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發展”中形成一塊美術低能的缺憾。研究解決此問題,對於實現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價值,於是我常留意于思考這個問題。調查研究表明,學生的美術能力並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術技能的低下。例如五年級安排了一個學習水墨畫的單元,在檢查學生的學習結果時,學生對於用墨有焦濃重淡輕之分、用筆有中鋒和側鋒之分,用水有乾溼之分的淺顯知識都能對答如流,取出一張練習過的示範畫讓學生指出哪裏是中鋒用筆哪是側鋒用筆,則正確者較少,命學生畫一隻練過的小雞,則效果更差。又例如六年級的操作水平確是普遍存在“低幼化”現象,但欣賞課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樣是沒有見過的名畫,經老師講解都有所掌握,欣賞後寫一段文字,還都有一番見解呢。看來學生好象天生喜歡接受口頭表述的知識,而對操作技能反應遲鈍。其實不然,剖析美術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內幕,我們可以發現美術教學內容中認知的那一部分和技能的那一部分相比,其難度和所花時間差距較大。

墨分五色的認知用3分鐘即可掌握,可是,掌握在練習紙上畫出五種墨色的技能則需30分鐘,甚至更多。儘管美術課的時間分配總是練習時間多,但由於練習質量問題和練習時間不足,難以使認知和技能平衡發展,於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技能水平拉開了距離,這是技能低下的原因之一。可這還沒有涉及問題的根本,學生掌握技能較難,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突出技能傳授,突破技能教學的難點,在技能獲得的重要環節——練習時間抓緊抓好輔導。但老師往往只重新課講授,輕作業輔導,表現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總是投於如何講授新課,而很少過問如何輔導練習,在觀念上認爲練習是知識的運用,是學生的事。甚至有的校長聽美術課也只是注意講課如何,學生練習時就離去了,認爲聽課就是聽老師如何講課。其實,美術的練習不是簡單地象語文、數學的練習那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知道了墨分五色,並不能畫出五種墨色,這後面的練習需要作更多的輔導。課堂練習時間老師不作巡視輔導,或巡而不視、視而不導地走一圈了事,學生誠如在黑暗中各自摸索,其作業失敗率自然是居高不下,這是由於教學不當造成技能低下的又一原因。我們老是埋怨學生年級長高了,可美術作業仍然很幼稚,《中國美術教育》載文稱此爲“低幼化現象”,形成此問題固然有心理髮展的規律性,從課堂教學研究來分析,沒有把好練習輔導關也有不可推御的責任。我們應正視這一教學上的失誤,重視練習時間的個別輔導,儘可能使每一次作業達到練習要求,以提高技能輔導的效率來推動作業質量的提高,這也是教學上所能做到的改變“低幼化現象”的切入口。目前,在備課和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作練習時間的個別輔導研究較少,提高學習效率還大有文章可做。我認爲一次作業至少要進行二次面向全體學生的巡視輔導。第一次是作業開始的3~5分鐘內。每次作業總有學生在構思構圖等問題上做得不妥,這類學生的練習若不予以及時糾正,則後面的大量練習時間即便很認真也是失敗成定局。作業開始,教師快速巡視一遍,畫面佈局不當之類的問題及時糾正掉,爲全體學生的作業可能達到成功創設一個好起點。第二次是續第一次後至完成的較長時間內,主要是觀察分析學生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掌握運用情況,以及個性創造性能力的發揮情況,據學生的知識能力起點予以不同輔導,使教學內容中規定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在這一時間內予以落實——一個學生一個學生地落實。如此抓課堂練習效率,學生只會說不會操作的“低幼化現象”定可改觀。

從真正意義上說,兒童美術作品是兒童獨特的個性和創造性的表現。正因爲兒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靈,沒有拘束,儘管他們沒有具備畫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膽地訴諸形象,創造富有特點的美術作品。兒童個性和創造性表現在美術作品中,決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樣。這種“不一樣”的存在,要求教師對每一學生的個別輔導也“不一樣”。練習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全體學生用獨特地觀察、思維、想象,大膽表現各自的獨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