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利用網絡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具體方案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3W

學校作爲德育工作的重要場所,要緊密圍繞如何適應網絡時代這一中心,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

利用網絡對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具體方案論文

一:充實、更新、拓寬德育內容。

當前,我校德育實踐在內容上主要強調“三個主旋律”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學校德育知識化、認知化和泛政治化,而較缺情感體驗及情感發展。只有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去開放自主的活動,去真切地體驗現實中的生活,將自己的熱情、身心融入進去,才能認同道德規則,才能把它化爲自己的內在道德需要,才能在實踐中體驗和遵循。如愛國主義教育要結合中國的國情和地方的實情,以多樣化的形式,充分發揮歷史資源建設的德育基地教育作用,讓學生親自上網蒐集或查閱當地的名人事蹟,參觀其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的博物館和紀念館,並寫下自己的感受來體驗道德情感,促進道德品質的生成。我國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爲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複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所以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意義,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傳統民族節慶的作用來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內容,禮儀、風俗的理解和維護,將道德認知有效地轉化爲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並外化爲行爲,達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統一。心理健康教育彌補了學校德育內容,爲德育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其某些內容也可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二:深入瞭解網絡環境下德育的效應和學生思想變化的特點。

我們不能一味指責學生自甘墮落,不好好學習,沉浸在網絡中,而應當認真分析爲什麼網絡中的事物能迅速地吸引學生?它是怎麼迎合了學生什麼樣的需求,這種需求爲什麼在學生正常的生活中缺失了?有人說:“90後作爲完全獨生子一代,承受的各方面壓力都很大,導致的困惑和緊張可想而知。”的確如此,如果學生在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找不到成功、感動的感覺,在學校和家裏都處於一種持續麻木的狀態之中,一旦上網遇到可以給人以感觀刺激、令人激動的事物,就會很容易被其吸引,甚至產生一種久違了的感覺。青少年處於身心發展的階段,生理和心理機制的發展尚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判斷能力,自我約束和控制的能力偏弱,同時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強,好奇心強,不少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會無條件地接受網絡提供的資訊,接受它的不良教育,良莠不分,兼收幷蓄。他們寧願沉溺於網絡虛擬世界,脫離現實。在網上,大家又互相學習、模仿,加上缺少了來自方方面面的理性監管,更易造成感觀刺激的泛濫。故而,網絡能夠吸引大批的未成年學生於其中並樂此不疲,是與其固有的特性和學生當前的遭遇分不開的。而此時網絡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消解青少年精神生活的積極因素,限制學校德育作用的發揮。

三:拓寬德育途徑,改進德育方法。

(1)引導學生主動接受好網絡道德教育

學生對計算機充滿了好奇心,網絡對中小學生更是充滿誘惑。除學生對網絡的獵奇心理,消除神祕感,正確地引導他們去接觸網絡是非常必要的。學生能在正確的資訊引導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中小學教育基本上已經普及了計算機課程,學校要重視此教學工作,抓住機遇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德育教學的滲透也不能僅僅侷限於課堂上的口頭傳授,對於網絡的道德法規和網絡安全法規就可以採取說理誘導法,對於資訊垃圾、計算機病毒等不良資訊對人類的危害,除了明確指出、深入剖析以外還可採取集體討論法等。資訊技術課程的學習是相對開放的可以藉助於過程性設計、協作學習、讓學生參與對不良道德行爲的正確評論等途徑實現。透過校園網絡,開展人生觀、價值觀、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建立一個學校德育網站,鼓勵學生在網上對中小德育形式,內容,目標各抒己見,並對學校發生的德育方面的具體案例在德育網上做到教師,家長,學生網上對話與交流。利用網絡的正面優勢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同時也防止了學生忽視正常學習、沉溺於網吧、陷入網絡陷阱的負面影響。

(2)注重德育目標的實現的方式、方法

重視對學生系統的道德知識體系的灌輸及道德目標的實現方式。不斷向學生灌輸道德知識,理解道德規範,形成道德判斷推理能力。爲了避免過程的枯燥,教師在灌輸過程中可以透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來自互聯網的美麗的道德故事,即採取“故事法”。故事中,人的智慧、真情的溫暖以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力量在觸動和召喚着學生的心靈。這種“欣賞型德育”可以透過各種德育內容的`審美化改造從而使學生自覺自願,並愉悅地接受道德的薰陶。學校可在校園網上建立一個“故事資源庫”供師生參閱。不能忽略了道德行爲的塑造與指導,因爲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形成學生的品德,使學生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地過有道德的生活。把知識轉化爲信念,把道德轉化成行動,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真正地下工夫,迴歸學生的現實生活,指導他們的現實生活,才能使他們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也就是要培養學生相應的道德行爲習慣。教師還要善於從正面教育的角度,客觀評價學生,善於提升學生中的典型事例,使他們在肯定、讚揚、鼓勵中,受到良好道德情感激勵。所以道德教育過程不僅要求學生積極的參加,而且更要強調透過學生自己的活動來獲得和實現道德價值。

(3)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及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把德育容入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

傳統德育方法,重視單向灌輸,較缺乏雙向互動和參與。重課堂式的教育,輕社會生活實踐和德育文化建設,表現爲德育時間和空間的封閉性。德育途徑應由課內向課外拓展,由學校向社會拓展。學校教育應是使每個學生都受到全面的教育,學校要豐富課餘生活,提倡健康、積極的集體活動,把學生的目光從網絡中轉移。課外活動,是培養人才的有效手段。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基本設施,師資力量來組織適合本校的學生參與的學科活動、科技活動、文化藝術活動、體育活動和專題講座等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活動。在活動中不但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了基本科學素質,鍛鍊了頑強的意志和毅力,而且增強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避免學生與周圍的世界產生矛盾的時候,就會去網上尋找“更完美”的朋友。與社會接觸,在社會實踐中認清自己肩負的責任,學會自我教育,對學生品德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在校內及社會上有許多的機會讓學生透過服務他人來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透過服務他人,學生可理解別人的需要,體驗對別人的同感、同情,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承擔精神,並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養成堅毅和豁達的品行,將社會的需要內化成自身修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