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農村小學素質教育

學問君 人氣:1.28W
淺談農村小學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已經在我國實施多年,作爲一名在小學一線教學多年的教師,我想就我國農村素質教育發展的現狀及意見,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實施素質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的戰略舉措。而目前的農村中小學教育中還有一些問題影響着素質教育的實施。
農村教育資源存在失衡。
         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發展爲基點,教育投資向城市一邊倒。而廣大的農村遭到有意或無意的忽視,這樣使本來有限的教學資源分配得不合理,導致教學資源配置嚴重失衡。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獲得的教育經費能投入到學校設施和教學設備上的也不多。大多用於日常教學工作中去。絕大部分中小學校沒有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實驗室等。甚至有些學校連個像樣的操場都沒有,體育課形同虛設。農村中小學校設有微機室電教室的也是鳳毛麟角。
         二、師資力量薄弱,隊伍不穩定。
          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從教師來源來看,有的是民辦教師轉正的,有的是“學歷合同”轉正的,有的是向社會招收的;從學歷層次來看,第一學歷合格率低;從年齡結構上看,老教師和年輕教師居多;從職稱結構看,高中級職稱少,絕大部分是初級;從學科結構上看,音體美和農技教師奇缺。(2)教學科研水平偏低。受農村文化的內在影響,經驗主義文化模式占主導地位,教學觀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對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文化衝突普遍感到不適應。(3)農村教師隊伍不穩定。由於城鄉學校差距懸殊,農村教師受利益驅動,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計想調入城鎮學校。農村教師隊伍呈現出不穩定的態勢。
          三、課程資源單一,缺乏現代化教學手段。
         農村學校受條件的限制,很少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開發校本課程,很少使用鄉土教材,致使農村課程設定單一,嚴重脫離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同時,在中等以上城市的孩子能夠在教室裏用現代化媒體和世界對話的時候,我們的農村孩子還不曾見過什麼是課堂投影儀。在這樣的環境中,素質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在現有資源的條件下對於農村素質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一)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切實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應當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並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識結構,具有綜合運用知識、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各種實際問題的本領。要積極地爲農村教師創造條件,鼓勵農村教師參加在職或脫產進修,提高學歷層次,提升教學水平。精心組織農村教師進行全面的新課程理論培訓,使他們能夠認真理解,理會和把握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教育觀念,改革目標以及相關的政策措施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解讀。精心組織農村教師參加資訊技術培訓,提高資訊技術素養。讓農村教師定期分批到城鎮學校“拜師學藝”,由專家引領,促進專業成長。         (二)加強農村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書育人水平
          農村教師在師德方面要不斷的學習和總結,不斷的約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門可將師德建設作爲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加強對教師師德的考評,堅持師德考覈與業務考覈並重,建立教師自評,教師互評,家長評教師,學生評教師相結合的考評機制。重點考覈教師教書育人的實績和職業道德狀況,教學態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師德考覈結果作爲教師職務聘任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三)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環境
         民主和諧的環境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托拉斯認爲,創造教學的核心目的就在於創造一種“起反應”的環境,而這樣的環境應是民主和諧的,激勵創新的環境。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非常重視“神聖的好奇心”和“內在的自由”。所謂“內在的自由”就是不受權力和社會偏見的限制,也不受未經審查的常規和習慣的羈絆,能進行獨立思考。民主和諧的環境是爲學生提供這樣自由的空間。這樣的環境不僅要靠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也需要變革教育體制與管理。倡導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個性的有一定選擇餘地的教育模式。倡導人本主義,解放學生的創造力。傳統的教育缺少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間。而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就是這樣的一種模式。正是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爲了一切學生。
         (四)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爲學生的終身發展着想
           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關鍵。新課程強調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課程不只是官方文字,教學不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成爲課程知識的建構與開發的過程。這樣,課程與教學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爲一體,教學真正成爲師生追求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
          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 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以改變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愛護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大力開展探究性教學。2.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因此透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倡導合作學習,並因此建立起新的“學習共同體”。 3.提倡體驗性教學。新的'基礎教育課程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積極主動參與學校和社會的各種活動。在實際活動中體驗、發現並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的實踐能力。4.增強師生之間多維互動。互動可能縮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個人與全體學生的互動,教師個人與學生個人的互動,教師個人與小組學生的互動等。不同類型的互動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間的交融與整合。在這種文化交融與整合中,學生既有機會學習成人的價值和態度,爲進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礎,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5.注重學習方式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只有學會學習,才能體驗到學習的過程,領會學習的真諦,才能促進智力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促進終身學習,才能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從某種角度講,“教學生會學”比“教學生學會”意義更爲深遠。教師要有意識地實施教會學生會學爲目的的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閱讀、學會觀察與思考、學會發現與歸納,並能透過自已的力量解決問題,創新問題,提高獲取新知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活力與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