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通用8篇)

學問君 人氣:2.6W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爲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通用8篇)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 篇1

內容提要:對美的嚮往和追求是人類文明得以永不中斷地發展的重要動力,而教育活動始終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緊密相連。教學過程的各種教育內容,嚴格來講,都具有同一性。教育活動本身已經包含了審美教育。但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只重視對已知實踐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文教育質量,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語文教學應該不斷尋求正確的途徑和方法,使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提以順利實施。

關鍵詞: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近年來,教育發民突飛猛進,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不斷創新,教師素質普遍提高,人類精神文明支語文教學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語文教師不能再侷限開對學生知識的簡單傳授,而應該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審美教育當然也不能忽視。

所謂審美,即“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①語文教學過程,不僅培養學生對已知事物的認知過程,現時也是對學生進持審美教育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集中而有效地實施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也就是“以培養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對藝術的興趣爲主要任務的教育”②溝通中學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審美萬籟,達到真善美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語文教學的審美特徵,遵循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在把握中學語文教學的美育的基礎上,尋求正確的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中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社會主義的美育有着廣闊的領域,它既觸及人的感性,也訴諸人的理性;既作用於人的感官,也觸及到人的靈魂。它把真正的人的審美價值的培養和發展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創造能力結合起來,從而體現它在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培育中的價值定向和創造功能。

1、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爲目的,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進行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及心理健康諸因素的完整結合。素質教育強調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審美,學會生活,它非常明確地將審美教育列入其中。教師要依據學生年處的特定環境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透過各種渠道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根據審美教育的特點,採取循循善誘、寓教於樂的方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期,中華民族要振興,東方巨龍要騰飛,真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人才則是歷史賦予教師的重任。重視並加強審美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只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到深入淺出,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美的含義和實質,達到預期的效果。

2、學階段進行審美教育符合素質教育發展要求

審美教育是關係到人們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審美創造、組織生活並實現自身的美化問題。歷史上,各個階段、各個階層的思想家、理論家都很重視審美教育,非常默契地達成一個共識:審美教育不但能陶冶人的性情,振奮人的精神,而且能啓動人的智慧,開通人的思維,也是鑑別真善美的手段。當今青海年正處於轉型時期,他們的審美心理,特別是在如仿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很容易走入審美的誤區,那麼老師引導學生髮現美、創造美、鑑賞美顯得尤爲重要。

二、 語文教學中蘊含着潛在的審美教育的內容

語文教學在中小學的所有學科教育中,審美教育佔有相當的優勢。我國語文教育家蘇靈楊認爲:“語文教學進行美育的廣泛性和深遠意義,勝過中小學的其他課程,甚至超過了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③究其原因,在於語文教材與別的學科的教材不同,它選用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作範文,組成這些課文的語言文字,不是僵死的符號,而是表現出深邃的思想和蘊涵了深遠的情意的。尤其是文學作品在課文中佔了70%以上。我們知道,文學作品集中體現了人們關於美的觀念,是人們對於現實生活中的美的認識和掌握的最高形式。文學把社會現實和自然世界中的事物,按照美的原則加以選擇、概括、加工、改造、創造出鮮明、優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美來,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美感能力。

因爲有大量的文學作品作爲教學用的課文,語文教學就有了對學生進行審美形態教育的可能。因爲這些文學作品展現了自然美、社會美。同時,文學作品本身又是藝術美的結晶,而文學作品藝術美又從結構、語言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內容美中可以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作品中的藝術意境,藝術形象展現的優美、壯美、崇高和種種悲劇性、喜劇性,具有非常廣闊的審美窨。因此,利用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形態教育,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 語文課堂教學中美育的實施

語文課堂教學是審美教育的關鍵。一方面,由於有大量的文學作品作爲課文進行教學,由於有各種美形態對學生進行教育,因此,透過這樣的教學和教育,可以相應地提高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想象能力,審美情感能力和審美理解能力等進階的精神能力。另一方面,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又是師生之間,師生與作者之間的審美關係的演示過程。透過教學進行多項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又可讓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藝術的、審美的教學方式方法和各種手段,使個教學法過程充滿教學操作的美感,並帶來學生感官和身心的美感,令人賞心悅目、情懷激越,產生語文教學的更佳效果。基於此,以下將具體闡述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美育。

(一)引導學生感知美,激發審美情趣

文學作品雖是語言藝術,但和其他藝術一樣,具有形象的可感性。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絢麗燦爛、現國花城的旖旎豔麗、長江三峽的雄奇險峻、泰山雨景的迷濛磅礴,無不顯顯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祖國農村的美麗富饒、劉和珍、白求恩等英雄形象光彩照人,列不充滿着動人心絃的藝術魅力。語文教學要抓住形象進行分析,進行感情薰陶;運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展開作品描繪的形象,在作品與學生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橋樑,讓學生感知美、熱愛美,從而激發其審美情趣。

1、引導學生感知教材之美,激發審美情趣

按照《大綱》的闡述,中學語文教材所編選的文章,均是名家名篇,“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範”文章。這此文章作爲審美客體出現在師生面前,使我們讀來不是概念,不是抽象的,而是生動的形象、情感和思辨的美,這些特性刀便使語文教學有了一個審美的起點和目標,語文教學中的審美關係由此而建立。

美存在於自然事物中,社會生活中和文學的藝術領域。課文選編的大量文學作品,描繪了自然的事物,反映了社會的生活,創造了形神俱備的人物藝術形象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許多作品都具有這一美的形態。在《醉翁亭記》中(初中語文第五冊),歐陽修以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滁州琅琊山的優美:“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且幽香,佳期木秀而繁陰......”面對這變化的優美山色,學生們感到了輕柔和諧之美,所以審美愉悅不可窮盡。

中學課本中這樣的美的形態比比皆是,天山的景物,荷塘的月色,海濱仲夏的夜景,香山紅葉的濃郁......無不以輕柔妙曼和諧統一的美,給學生以欣賞的意境,想象的空間。所以,我們的教學中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激發起審美情感因素,調動起審美想象來,在課文間接表現的自然物的優美欣賞中,喚起並加強他們內心的審美愉悅,這樣,他們對語文學習的情趣纔會極大地調動起來。

此外,人們還應引導學生欣賞作品所描述的社會生活中的美和文學作品中藝術表現的美。

2、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感知美,激發審美情趣

在課堂教學時,應該上升到審美情感層次引發學生對美的不懈追求,而對美的追求,可以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審美情趣。青少年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會產生強烈的心靈震動和情感震撼,從而產生強烈的審美情趣。那麼語文教師應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使他們得到“耳濡目染”呢?

課文的教學畢竟與一般的文學欣賞不同。除了某些美感直覺力強,能直接領悟到課文的部分形式美與內容美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學生要獲得課文的美感愉悅,還必須有教師的進一步引導。教師必須採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某種美感氛圍,才能達到美感愉悅的效果。我們可以採取如下一些方法:

(1)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營造愉悅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如果幽默風趣,就最能營造出一種和諧愉快的氛圍,可以使學生產生種種審美情趣,這就要求教得有趣。

首先,我們應力求使用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這樣不僅使優秀的學生因成功而發出笑聲,也儘可能使後進的學生在憐憫的氣氛中得到觸動。其次,我們還應力求用恰當的感情、語調去使用課堂用語,以激起學生的興趣。現在許多學校、許多班級的學生對語文這門課程產生了興趣危機,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文教師的語言乾癟乏味,談不上生動、風趣、幽默、令學生不感興趣,也感受不到愉悅。因此,語文教師應以生動的教學方法,營造出一種愉快氛圍,把學生帶入課文形式美和內容美的愉悅性感受之中,獲得對語文學習內容的深入把握。

(2)利用音樂感知課文,創設審美情境。

有的課文,助以相應的音樂,可以造成一種和諧美妙的氛圍。如教朱自清先生的《春》進,我們首先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把學生帶入一種令人感到愉悅的氛圍中;然後,又伴隨音樂,娓娓動聽地朗誦課文,讓學生完全沉浸在美感愉悅氛圍中;最後,主學生伴隨着音樂一起朗讀課文,進一步感課文帶來的美感及愉悅性。這就使學生在初學課文進獲得了感性的審美愉悅,對講議有了一種朦朧的、模糊的美感,對進一步的理性把握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例如分角色朗讀、排練課本劇,這都是很能好的方法。營造一種審美愉悅性的課堂自己人圍,不僅在於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和情感,更在於使學生容易進入課文的愉悅性美感享受之中,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

(二)挖掘課文中美的因素,培養審美能力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雖然不斷地進行改革,但以傳授知識爲主要內容的唯理性教學模式及按“知識點”的條條框框和思考題逐一分析、解答、落實的應試教學模式妨礙了學生對文章美的直覺感知和體驗,不能讓學生從整體上來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轉這種不良現象,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塑造、建構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並透過各種審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成語結構,利用課文中美的因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審美能力包括多個方面,以下將幾種審美心理能力作簡要闡述:

1、養審美感知能力

視覺、聽覺是審美感知的兩種主要官能。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關點。語言課的審美教育源於作品的語言,我們可以運用朗讀,使學生的審美感知的指向隱含於審美對象的美,激發起審美主體心理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也可以透過對作品語言的分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思想美和內涵美。

文學作品透過形象來反應生活,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對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的美進行剖析,讓學生感知美,這一點在前文中已作較多論述。

2、養審美聯想能力

審美聯想與一般認識活動中的聯想有所不同,它是審美意象的聯想。對於中學生來說,道德是加強對客觀事物的感知,獲得表象材料。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則要採取多種方法,激發起他們的情意,使他們相應的情意與感知或記憶中的表象事例而爲意象,展開審美聯想以開闊他們的思維。語文教師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聯想能力。

⑴ 分利用課文中許多意象的接近,來培養學生的接近性審美聯想

首先,挖掘課文中許多意象中“象”的接近狀態,開拓學生廣闊的聯想空間。其次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感知外在之象時,要激發、調動學生的內在之情意,形成審美意象,發展審美聯想。

⑵在教學中抓住象徵性意象的組合方式,培養學生的相似性審美能力。茅盾先生在《白楊禮讚》中就採取了一種層層推進的相似性審美聯想,從白楊樹-—北方農民 ——八路軍哨兵——民族精神,它們的相似點是:高大、挺拔、傲然幾立,堅強不屈,這種相似性審美聯想所形成的象徵意象的有相結合,表現出了文章深刻的主旨,它不僅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也加強了他們思維的深度。

⑶透過對比教學,充分發展學生的對比性審美聯想能力。如講《天上的街市》,就可以與神話故事《牛朗織女》進行對比訓練。這樣,不僅對牛朗織女的藝術形象會有更豐富的認識,而且對《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所寄寓的理想,對神話《牛朗織女》作者暴露所批判的社會,將會爲有更深刻的認識。

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努力發展學生的審美聯想能力。這種能力與其它審美能力的綜合作用,才能使教學上長到情感層次,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

3、培養審美想象能力

目前,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區的開以發還遠遠不夠,這無疑阻礙了語文教學的優化進程。因此,開發想象區,大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說顯得極爲重要了,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充實學生的表象基礎,加強情感中介,發展情感教育,利用課文發展想象,課文中深邃的思想意蘊、情感內涵,都能引發學生的種種想象。此外,我們還可以在課外延伸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即充分地利用好學生的“第二課堂”在進行觀察、感受的課外活動中,引導學生走向聯想、走向想象。

4、培養審美情感及審美理解力

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如果說作家在寫作中所創造的一切都滲透着情感,那麼語文教學則應是“披文以入情”的過程。一個教師的教學,只有吸引學生,才能使學生熱愛語文學習。吸引人,使人熱愛,就是一種情感因素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作出幾種嘗試:

(1)加強對教材的深入鑽研與情感投入。

(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起各種情感因素;

(3)深入理性內涵,動情曉理。

審美活動中的“理解”,其實就是一種思維活動,是作爲一種心理因素自由和諧地存在於審美過程之中的,是一種潛在的思維因素。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就要在對形象圖畫感知、聯想、想象的基礎上,融入情感。在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同時,加強審美理解的培養。如張志和的〈〈漁歌子〉〉所描繪的是一幅江南春雨垂釣圖,表現的是江南春色。教師在分析時應使學生深入其境,體味其情,透過意象聯想,可以了展想象,再造一個整體意境來,而境中之意,或說景中之情才能深刻體味,加深審美理解。

當然,以上所淡的審美感知、聯想、想象,情感與理解並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互相聯繫、互相滲透的。美的具體性和美感的情感性,決定在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時候,必須調動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累去進行聯想和想象,以豐富審美對象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義,明確美的情感所蘊含的理性。當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這些心理要素結合起來,並達到自由協調的狀態進時,一個審美感受、領悟、體驗系統,審美心理結構也就組合而成了。這時愉快的審美體驗也就產生了。在這種狀態中,人僅學生的認知和審美能力得到發展,而且學生的人格修養也得到完善。

(三)在學生感受美的同時,培養創造美的能力

學習的目的在於提高,在於創造。審美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爲了使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作文寫作水平得到提高,教師就應該注重指導學生昇華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審美能力提高的同時,創造出美文來。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好課文,讓學生領會、欣賞作品再現生活美及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依靠對字、詞、句、段、篇和語法修辭、邏輯等方面的分析以及相關知識的傳授,指導學生寫出有一定藝術表現力的美文,從而達到創造美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茅盾說:“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利用現有教材,讓學生從模仿開始,慢慢步入作文的大門是大有好處的。在美的感染和推動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仿擬課文,創造出新的美來。教師可以讓學生仿擬課文“說話”,使其在說話中重視出心中的美;可讓學生仿擬課文中提供的情境開展“活動”,使其在身臨其境中更好的體會文章的美;可以讓學生仿擬課文“寫作”,把生活中的美變成活生生的藝術美。

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想象被更多地運用到作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內在情感的驅動下,運用典型化的手法,對以往儲存在頭腦中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表達美、創造美,如學習了《童趣》後,讓學生從結構上模仿寫記敘文事情《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童年趣憶》:教學《七根火柴》,讓學生從材料上模仿續寫《在篝火旁》或者是教學《我的叔叔于勒》後,讓學生想象寫《于勒發財回家後》等等,這都是對學生由模仿到創造想象培養的重要手段。

在欣賞、感受過美之後,引導學生用作文的形式去創造美。儘管這是比較高的要求,但只要能用心對待,還是可以到一定效果的。

例如,我們學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方面領略到朋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 色該是多麼的幽靜、美麗。尤其是荷葉、荷花的形態美、神態美、音樂美、意境美的融合,給師生以高度的美的享受和陶冶。但是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作者也流露出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我們學過之後,可叫學生寫《夏日荷塘》的習作,並要學生避開“淡淡的”感情色彩,創造富有新意的荷花形象。結果就有一位同學這樣寫:“......當我看到那燦爛陽光下滿塘荷葉映襯下一片清新的荷花是那樣挺拔、那樣鮮豔,又是那樣純潔進,使我自然聯想到這不正是祖國的花朵,我們的未來嗎?看那充滿生機的長勢,不正是在優越的土壤裏我們茁壯成長,無限美好的象徵嗎?”這樣,既避開了特定社會條件下某些知識分子的情調,又賦予了全新的意義,重新創造了美的意境。因此,語文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有利時機,及時訓練學生的創造才能,使他們的審美創造力不斷地得到開發。

總之,語文教師就注重學生對課本中審美形態結構的感受能力的培養,從感知、想象到情感、理解等的審美能力的教育着手,以形成相對穩定的審美心理結構。只有對美的形態的感受、欣賞和創造能力形成,才能達到語文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產生豐富的、具有完美個性的人以及整個社會的穩定、協調和進步。

註釋:

① 呂叔湘《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125頁;

②呂叔湘《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864頁

③《語文天地》,2001第七期第37頁;

參考文獻:

①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②陳果安,王進莊等《論文寫作概論》,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③蔣孔陽,朱立元主編《美學原理》第五章,第四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④胡明揚主編《語文學概論》語文出版社,2000年版;

⑤胡寅主編《小學教育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⑥唐詩東《淺談語文教學與素質教學》(《語文天地》),2001第六期第32頁;

⑦高巖《談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實施》(《語文工團天地》),2001年第七期第23頁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 篇2

美學,即西文裏的“Aesthetic”,實際上可以翻譯成“審美學”、“感覺學”,它真正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是由十八世紀德國的鮑母嘉通首先提出來。它特指人類的感性認識,相對於理性認識的邏輯學。有觀點認爲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因爲藝術是美的本質最集中的反映。而在語文教材內容中的文學作品佔有較大的比重,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編寫的《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意見中規定文學作品(篇目)一至六年級約佔課文總量的80%,七至九年級不少於70%。文學屬於藝術的一部分,當然屬於美學研究的範疇,而美學研究得出的文學和藝術創作的經驗、審美的規律、鑑賞的審美特徵等反過來可以指導我們更好的按照藝術和美的規律去創造美、發現美、感知美,也可爲我們語文教師借鑑並運用於語文教學之中,如閱讀、寫作等教學。語文課程被定位爲中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的基礎,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課程總目標中有“能賞析、評價文學作品,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可見,語文教學離不開美學中的審美教育,美學理論對語文教學的指導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此處,我想談一談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涉及到的審美心理活動:

一、對審美客體(文學作品)的感知,是審美心理活動的開端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文學作品的感知是審美主體(學生、教師)在整個審美心理活動中的開始,是獲得美感的前提。這一階段的處理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到閱讀效果的優劣、審美心理活動的完整、對文學作品意蘊上的把握等。按美學理論,美感的第一層次:感官上的愉悅,所謂愉目悅耳。於是肯定有人認爲文學作品只是由文字來表現,覺得這些文字怎能做到審美主體的愉目悅耳。我認爲這個認識障礙來自兩個方面的忽視:一方面,文學作品使用語言文字的形式來表達,區別於靠視知覺欣賞的圖畫、雕塑、陳列品和靠聽知覺欣賞的故事、歌唱、音樂會等,後者的藝術形象更直觀、更具形象性,前者需要審美主體閱讀後才能把握其要表現的形象,更需要審美主體的參與。另一方面,透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可以發現語言的美,特別是用口讀出聲的朗誦(非默讀)的方式感覺更明顯,僅那朗朗讀書聲就會給人音樂般美的享受,給人感官上的愉悅。

那麼,如何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邁出這審美活動的第一步呢?先要排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懂得字義。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時自己發現問題並藉助詞典或註釋來解決,並由老師加以考察與指導。

可以採用先默讀預習、聽錄音、教師範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對通篇文章的大意進行初步地把握。最後,要着重進行朗讀活動,透過把握正確的節奏、語調、重音、情感基調等促進語感的培養,讓學生儘量正確地表達出作品蘊涵的豐富情感;透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朗讀形式,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在朗讀過程中充分得到發揮,並使學生的感官得到愉悅。我感到,忽視語言本身的語文教學是捨本逐末,語文教學本應迴歸到語言能力的培養上來,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從而對語文學科產生極大興趣。讓“讀的過程”成爲享受的過程,讓“讀”爲我們邁開對文學作品審美的第一步,這一步是否紮實,直接影響到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個審美過程的開展與審美活動最終的質量。

二、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是審美活動的深化

在閱讀過程中少不了人類所獨有的心理要素:聯想和想象。審美活動要取得成功,一定要使感知的內容大大超過直觀審美對象時所獲得的感受和體驗,這就需要聯想和想象。

所謂審美聯想是指人在感知事物時觸景生情,因而想起記憶中其它事物的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其實質是回憶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記憶中表象的復歸。比如,我們讀到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買橘子這段,就會聯想到自己的父親爲自己買東西或依依惜別時的情景;讀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櫓灰飛煙滅”不禁讓人聯想到有關的影視節目《三國演義》中氣勢磅礴、硝煙瀰漫的古代戰爭場面;可由“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聯想到“要把牢坐穿”的革命烈士,如此等等。可見,在閱讀過程中,聯想是審美客體調動自己的記憶進行積極的心理活動,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應適時加以啓發和引導學生展開審美聯想。有時學生缺少社會經歷和對生活的體驗,對文中的事物很難產生聯想的情況也是會發生的,如學《聽潮》,有的學生肯定沒見過大海,聽過海浪聲;學《螳螂》,大城市的學生不少沒見過此動物;學《晉祠》,肯定大多數學生老師沒去遊玩過,此類情況還有很多。那麼,老師可以運用情景的創設、多媒體的展示、進行相關的實踐體驗活動,補充學生的認知空白,從而促進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審美聯想,激發強烈的審美情感。

所謂審美想象要比審美聯想更具自由度,更富創造力,是對記憶中表象的一種創造。豐富獨特的想象力,可以使審美主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再造性想象與創造性想象,我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哈姆雷特”,意思是每個人的想象力的差別會導致想象結果的不同。雨果認爲:“想象就是深度”,“沒有一種精神機能,比想象更能深化更能深入對象,它是偉大的潛水者。”黑格爾說:“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想象是創造的。”老師的責任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把文學作品中的內容轉化爲、再造爲自己頭腦中的形象,這種轉化能力是閱讀能力的主要體現。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需要我們的大腦再創造,如小說《祥林嫂》中祥林嫂的形象,學生想象力的差別創造出來的更是不盡相同,有的傾向於重塑她的外在形象,而有的會更側重於她的內在性格。

三、審美情感的滿足,獲得情感的陶冶

審美情感與其它審美心理活動既相互滲透,又相互影響,在各審美心理活動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它也體現了美的最基本的特徵:愉悅性,但要比感官上的愉悅更深入一層,與審美客體的審美經驗有很大的關係。教師可以在閱讀中調動學生已有的審美經驗來提高美感的獲得。如我在教《老山界》時,先讓學生講一些紅軍長征的事,激發出已有的對紅軍的敬佩之情,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此課時,能與作者的情感溝通,產生共鳴,特別是對於“山上露宿”這部分,更易於學生理解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夜景的描寫方面,學生在欣賞優美的景物描寫語句時,感到是一種享受,也體會到了溶入其中的情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又如在教《陋室銘》時,學生不僅體會到了語言的韻律美,更受到了詩作的情感薰陶,“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兩句可拓展開,讓學生談談熟悉的諸葛亮的事蹟,從而更準確的領悟詩人表達的情感。但是,由於審美客體(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生活經歷的不同、學識與能力的不同等,造成了學生個體間存在着審美經驗的差異,勢必導致審美情感的滿足程度與受到情感薰陶效果的不同,我認爲作爲教師不可急功近利,既要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又要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逐步縮小這種差異。

四、理性的思考與評價,是美感獲得的最高層次

理性的思考與評價,即對文學作品在整體上的意蘊上的把握,起到陶情移性的作用,實現審美理解。錢鍾書曾說:“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有味。”(《談藝錄》)審美理解不是以概念的外形獨立出現的,它依附於想象思維並灌注在感性思維之中,不作出審美之外的倫理、法律、科學等現實反應,只是對審美對象產生某種審美思考與領悟。它消融在整個審美活動過程中,是理性上的愉悅。如杜甫的《石壕吏》最後寫到:“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學生不單是從用語方面獲得美感效果的,而是最終是用審美理解去感悟把握其悲劇感的,這種共鳴是很難再用語言去表達的,學生在這種悲劇感的強烈體驗中鞭笞醜讚頌美,進而在社會與人生中積極追求美,同樣取得了愉悅;又如在學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時,學生能夠對文中形成鮮明對比的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婦和“我”有明顯的美醜評價,從而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審美價值觀。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摒棄對教材內容的煩瑣分析,是向真正的語文教學的迴歸,也是要求語文少一點功利主義色彩,而多一些美的發現與感悟能力,增加審美活動的比重是符合語文教學的要求的,也符合學生在語文課裏中特有的心理需求。

以上幾點是從審美心理活動在閱讀中的表現來闡述的,這些複雜的心理活動絕不是獨立割裂的,而是相互滲透的,相互制約的,這也正好體現了人類思維的複雜性特點;這幾點也都顯示出審美活動離不開美的本質特徵:“愉悅性”。這也爲我們如何活躍語文課堂、把握學生語文閱讀的規律、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供了理論參考和依據。當然關於審美活動的知識不止這些,還涉及審美意識、審美趣味、審美意向等等概念知識,但掌握必要的美學知識更有利於我們有效地去實踐語文課程理念與提高語文的教學實效。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 篇3

語文是實用性和審美性兼具的學科,雖然語文不是專門的藝術性學科,但是其內在的藝術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要重視審美教育。本文將從以下幾個角度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進行闡述。

一、優化審美教育內容,爲審美教育建立良好基礎

1.感知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事物自然狀態下表現出來的美,這種美能使人心情愉悅。例如,在講《春》這篇文章時,全文透過對春意的描寫,體現出來的是春天萬物的清新雋永,作品既是寫景,亦是抒情,富有詩意,言語簡煉,值得學習。

2.感知社會美

對於社會美的感知主要是透過文章中人物的美與醜,來進行人性的對比,在感知人性美的同時揭露人性的醜陋。例如,《西門豹》這篇課文中就有很強烈的人物對比。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透過對比,將西門豹與巫婆加以比較分析,從而教會學生認識人性的美與醜。

3.感知藝術美

對藝術美的感知主要是透過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引導,透過對文章用詞、用句進行分析,再以講解的形式使學生加深印象,讓學生獨自體會文中的藝術美,在日常閱讀訓練中,可以讓學生透過朗讀的形式培養語感,並形成美的感知能力。

二、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爲審美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能否建立一個和諧穩定的師生關係,是決定審美學習的關鍵要素,師生之間的溝通在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想形成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首先就要把握好師生之間的關係,這就需要師生之間能夠以一個平等的身份進行交流和互動,只有在這種狀態之下,才能夠真正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要想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就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態度,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要公正公平,以客觀的審美眼光看待學生的理想和態度,要尊重學生的基本人權和尊嚴,把學生當作是獨立的個體進行教學,不能打壓和強權,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要學會把學生當作學習上的朋友。在某些問題上,教師可以適當聽取學生的意見,學生的思維大多是活躍的,有些問題教師無法解決,學生以另一個角度就可以很輕鬆地解決,這時教師就要虛心向學生進行“請教”,這樣不僅協調了師生之間緊張的關係,還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慾,保持他們自由率真的天性,以自由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形成這種平等對話的教育格局,才能真正達到審美教育的語文教學目標。

三、運用多種手段,爲審美教育的落實提供保障

1.讀透教材,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之中的內容包含萬千,教師帶領學生對教材內容瞭解透徹,這對學生的審美教學是很有幫助的。要想讀透教材首先就要教會學生對字詞進行把握,比如,《鄉村的夜晚》這篇文章寫道:“鄉村沉浸在恬靜的氣氛中。”教師這時可以向學生提問:“‘沉浸’是什麼意思,在這裏用到這個詞有什麼寓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回答,教師讓學生將自己的答案帶入到文章中去再次進行閱讀,就會透過多次的理解而真正體會到這裏所說的就是鄉村處於一片非常安靜的環境裏的意思。

2.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時,一些畫面是學生無法體會的,這時就需要教師藉助多媒體,將靜態語言轉化成動態畫面,再配以語言介紹。在講《祖國多麼廣大》一文時,教師透過播放幻燈片,就可以展示不同地方、不同季節的祖國之美,這既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又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3.設定情景,對學生進行指導性閱讀

在講《美麗的公雞》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閱讀。首先對學生進行指引朗讀,尤其是帶感情閱讀,然後讓學生角色扮演,以體會文章中每個角色的感情和特徵。審美教育就是教學工作者按照當今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意志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和情趣的培養,使他們能夠親身感受並實際操作,最終提高審美境界的一個過程。隨着當代社會對審美教育的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既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也很符合時代潮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是學生感知世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審美教育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學語文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勢在必行的。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 篇4

一、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想象能力

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教材透徹地掌握,聯繫課文內容將文中的審美因素與學生的審美經驗“接軌”。如,李白的詩句中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看到這句古詩,我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黃河的畫面,也會浮現出浩瀚大海的畫面……這種讓人浮想翩翩的波瀾壯闊的畫面,使審美的感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一篇課文審美因素存在的地方很多,教師要適宜地抓住文中的重點將其滲透,講解時要注重突出分心,例如人、景,將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與審美意識焦點的“情結”,誘導學生闡發、品味。如,《荷塘月色》文後第二題“:作者如何將荷塘月色的美麗進行描寫?……我們聯繫現在的感受,如果當時作者不這樣寫,我們還可以如何寫?試想最後的效果會怎樣。”這些結合實際情況、引導教學想象力不斷擴展的方法會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鍛鍊,親自感受,親身體會,充分表達。

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理解能力

每一篇課文中都會存在着不同的審美,語文課本身就是美的載體。例如,這些我們平時能夠耳熟能詳的一些詞語:偉大、平凡、善良、純真、光明、積極向上、鞭笞醜惡、黑暗……語文中作者的審美情感包含在豐富的知識中,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積極地引導和啓發式教學方法會使得在學習中瞭解人的自身,幫助我們更好、更全面地瞭解課文。如,讀蘇東坡的意境開闊、場面宏大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這篇文章中要想體會作品所表達出時間流逝的情境,世事的沉浮所表現出懷古的幽幽之情,讓學生從作品中體會深層次的寓意,把“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豪傑“”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聯繫起來,同蘇軾當時被貶黃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緒聯繫起來,體會作者對雄姿英發的周瑜建功立業的敬慕,體會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發“人生如夢”的心路歷程,由此而獲得自己的審美感悟。以上所談的審美感知、想象、情感與理解並不是清晰獨立和分明的,這些因素彼此之間是相互理解、相互滲透的,具有一種美的具體性和美感的情感性。教師對於學生的積極性要充分調動,並培養美的審美能力,學生會對審美對象包含有感情色彩,再加上知識的不斷積累,會使學生對美的理解以及美所展示出的意義明確蘊含在理性之中。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 篇5

【摘要】工具性作爲語文的根本屬性來說,是無可厚非的,但長時間在這一理念影響下卻產生了一些錯誤的觀念,導致了人們對語文工具性的認知佔有較大的位置,從而忽視了語文對學生在情感、品質、個性層面的打造效果,包括那些已經取得的語文知識對學生審美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高校;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人文社會科學教學與自然科學教學的最大區別是其帶有鮮明的審美教育功能,而只有充分發揮其審美教育作用,才能真正體現人文學科的教育價值。所謂審美教育即美育。語文教學的文學作品爲了追尋美學的表現,在語文教材內選取了衆多文章及文學素材,學生透過學習語言文字,積攢了充足的語言素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展現出語言文字之美。語文素材豐富了藝術形象以及文學語言,乃至美好的意境,均展現出較大的審美價值。透過反思語文教學的現狀,當前我們應當找出更加合理的語文教學體系。在未來的實踐當中,需要將語文教學當作美學的載體,其中不但包含了文學狀態的精美表現,也具有教學形態的審美體現。

一、審美教育的內涵

審美教育簡稱美育,指透過文學藝術和其他審美概念對學生採取的美德教育,而且結合學校在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令學生具備相應的審美能力。欣賞美、體會美、創新美,並以此爲根基讓學生追尋真、善、美,拋棄假、惡、醜。讓學生變成富有知識、智慧、技能乃至審美的人才。大學語文歸於文學,文學最根本的特點則爲審美,大學語文傳授應當依照文學特徵進行。在多媒體等方式愈發運用於課堂後,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教學的生動性,可是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式同樣都屬於教學方式的一種,能夠提高教學審美效果,但無法取代文學教學需要具備的審美性。身爲大學語文老師需要將文學的審美明確化,文學教學具有心靈化、個性化。不論採用哪種方式教學,老師均需透過具有深度的思想、具有個性的語言、自由的教學方式,打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暢遊於文學的海洋中。

二、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審美教育,是透過美的內容調動學生追尋美、熱愛美的情感及願望,培養學生體會美、感受美、締造美的能力,帶領學生構成正確、崇高的審美理念以及審美情趣。與其他方式的教學對比,審美教育位於從屬位置,重要性卻毋庸置疑。當前高校語文教材選擇的課文內容均十分優美,所以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十分有利。以美育對於語文教學而言,美育能夠培養人的情操、陶冶人的內心、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語文教學需要透過美來吸引學生,在教學中進行美育。不具備美育的教學則不能稱之爲完整的教學。教學的本質爲建立人在道德以及科學文化方面的素養,打造出全面的人才,最終展現出人類的美化。在語文教學中不可忽略審美教育,刻板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符合當前學生對學習語文的所需,乏味的理論已經無法激發出學生內在的激情。美育方式能夠將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出來,碰觸學生的內心世界,令其可以快樂地接受知識,提升分辨善惡、美醜、真假的能力。美可以讓人們的內心更加善良、純真、端正,人的內心與外表應當相結合。一味追尋流行,只能體現出內心的空虛。對於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而言,美育變成道德教育龐大的力量,打造出青年學生崇高、善良的內心。以學生的智力構造而言,人的智力因素包含了對於觀察、思維、想象、記憶、實際操控等方面的能力。對大學生而言,智力的發展應當採用形象思維,以此爲根基開發抽象思維,只有形象思維愈發豐富,抽象思維纔會更爲發達,這不僅屬於認識方面的規律,也屬於教育方面的規律。審美教育能夠透過感知層面的美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長期處在快樂的氛圍中,從而提升自身的觀察以及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空間,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讓學生在治理結構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提升人才成長的速度[2]。以語文教材特徵而言,廣義來講,語文也屬於文學,具備了文學的特徵。文學作品是依照美的規律打造而成的藝術品,透過對大學語文教材的瞭解,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絢爛的世界,將審美的對象提供給人們,成爲人們審美的集中體現。語文教學需要透過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當做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方法,從而將所有語文教學過程當作對學生給予審美教育的過程,在語文教育中展現出美的方面。

三、高校語文學科審美教育的現狀

(一)在選擇教材上,還不能完全擺脫中學語文教育的模式語文是十分重要的溝通工具,成爲人類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其中的工具性能以及文化薰陶的力量均十分主要,工具與人文特徵的良好結合纔可以令語文的內涵更爲完善,在教育中的作用才更爲完整。可是因爲我國特殊的國情以及原本教育氛圍的影響,在選擇教材上,還不能完全擺脫中學語文教育的模式。這體現出高校選擇的教材大多爲提升學生基本知識、技能以及職業考覈有關的類別,可以提高學生思想方面以及個人修爲方面的內容則較少出現在高校教師及學生面前,其實也只有這一方面的內容纔可以加快學生前進的步伐,與社會發展相協調。

(二)在教育內容上,從欣賞美轉移至傳授知識漢語語言乃至語文知識的傳授成爲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透過我國目前高校語文課程教學的分析,教學內容大多數把重點擺在內容講解以及知識點的不斷記憶方面,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對作品深處的體會僅處在表層,並未觸及到其核心部位,語文教學也並未具有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能夠求真、求善、求美的效果。教學內容中,將對美的重視轉移到傳授知識方面,成爲高校語文教學錯位的體現,從而令學生對學習語文毫無興趣。而在爲人方面,則體現出欠缺公德心、自私無情。體現於寫作方面,則在文字方面毫無真實情感。

(三)教學教法中,情感教學在總體教學中較爲模糊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相結合,纔可以打造成語文課程教學的所有內容。對於高校語文教學而言,不但在選擇教材方面、取捨教學內容方面均將對學生的薰陶給予忽略,在教學方法上也產生了錯位。有的機械化教學形式把學生的理念束縛於技能、對策、方法的尋求中,而對文章的非功利性質的傳授則並不重視,導致學生由一個內心鮮活的人,演變爲只知道在語文課程裏獲取對其有利的內容,成了本末倒置的狀況。語文學習不但是在學習語言,還屬於瞭解文化現象以及人類文明進化史的過程。刻板的教學方式並不能將靈魂中的睏乏狀態得以轉變,在高校語文老師和學生追尋成績的另一面,失去了對所有美好事物以及情感的體會。當學生無法感受作者寫作目的以及內心體會時,寫作的價值也隨之降低,這則屬於在浪費知識資源。

四、提高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對策

(一)依照語文特徵,寓美於教學

1.開發和運用蘊含在文章內的美育資源文章內的美五彩繽紛、十分豐富。在《我的空中樓閣》中,則展現出優美的景象。透過對“眉黛似的遠山、蒼勁的山谷、隱約可見的小屋等”清新雅緻、唯美絢麗的風景圖的描繪,均讓人體會到迴歸自然的歡樂、幸福之感。在《都江堰》中,將都江堰中水的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展現出生命之美、攝魄之美。在教學當中,這些令人欣喜的美感具有充分的生活哲理性,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讓精神爲之振奮[3]。在教學中,我們需要打造教學情境以及氛圍,有效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聲情並茂地進行朗誦,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便讓學生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透過審美而受到自然美的薰陶,以此調動學生髮現美、打造美。

2.感受教材內的語言美教材中大部分課文均是文字優美、受人傳頌的佳品,包含着豐沛的語言美,應當在學習中進行開發。在《荷塘月色》內,透過一些動詞,展現出月色夢幻般的奇景。在《再別康橋》一文中,不斷運用疊字,從而加快了詩歌中的節奏感,猶如肖邦的小夜曲一般帶給人夢幻的體會。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如何正確感受美、體會詞句、分析語句的意義所在,持續提升欣賞語句的美的能力。

3.鑑賞文章內的人格美“文學即人學”,學習語文就要從中感受作家的人格力量。在《荷塘月色》中,文章極爲優美,朱自清內化在荷塘月色中的人格美,恰好是對學生人格昇華的絕佳內容。

(二)學校需將審美教育當作教育理念,融匯在高校教育當中

1.開辦文學作品欣賞選修課,重視文字閱讀書本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能夠指引學生進行閱讀,比如外國名著《復活》《哈姆雷特》《戰爭與和平》等,比如我國著名的《三國演義》《紅樓夢》《家》《圍城》等,透過閱讀提升了學生的文學修養以及審美能力。並且透過多媒體技術設施,打造選修課,以便有利於學生對古詩詞、名篇名著進行欣賞,從而提升學生的鑑賞能力。對於審美教育而言,有利於提升學生分辨美醜、善惡、是非的能力,將欣賞品味提升至一定的水準[4]。

2.建立健康、美好的校園文化,實施大學生審美教育學校需要不斷探尋第二課堂,讓學生體會到文化的魅力所在。可以進行一些文學沙龍、詩歌朗誦、文化藝術節、校園網站等活動。聘請一些專家、學者進行文學方面的講座。並且鼓勵建立一些社團組織,透過不同平臺將具有不同經歷、專業的學生匯聚在一起,展現出自身的優點與特點,從而符合所有學生成才的心願。

3.以藝術教育作爲重要方法及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來自生活,在學習生活的過程,美育更加融入其中,比如在美術、音樂、舞蹈等方面均存在美育的效果。比如在《二泉映月》中,盲人音樂家阿炳透過清泉將生命中的孔竅打通,讓我們感受到流動的泉水,體會到阿炳對生命以及自然的熱愛之感。只有打造出審美環境,給予充分的審美空間,才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令其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總而言之,大學語文教學不但需要在課堂中真正展現出審美教育,還需要注重目前社會以及現實,注重當前關注的問題,注重目前語境對學生的影響。大學語文教育不論融合了哪種教學理念,最終都是爲了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後能夠透過自身的專業能力以及內在能力應對繁瑣的問題,在社會中擁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喬麗彩.淺談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管理.2014(10):229.

[2]牛江濤,李洪義.淺談大衆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審美教育[J].大舞臺.2011(03):162-163.

[3]袁昌明,李代萍.關於大學語文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北方文學.2011(5):173-174.

[4]李楊.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21):135.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 篇6

高中語文作爲主要的三大科目之一,其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使命。然而,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很多高中學校並未真正認識到文學名著閱讀對於語文整體教學水平及學生自身素質提升的重要作用。最終,很多學生的文學閱讀能力不高,藝術鑑賞審美素質過低,一些老師的教學目標定位失衡,授課方式也體現出諸多紕漏。因此,化解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問題,成爲高中語文教育版塊備受關注的熱點,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高中語文文學名著教學的審美種類

高中語文教材的內容文學名著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時代等層面反應了古今社會及人類各種羣體的思想意識、生存狀態等等,充分了解並理解這些文學名著,可以顯著提升高中學生的文學修養及審美能力,這些文學名著所體現出來的“美”,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理解。

1.社會審美

社會審美應當以社會生活作爲基本的出發點,提倡從社會生活中發現人性美,發現人性的閃光之處,提倡在社會生活中挖掘人性的美好[1]。社會審美往往與人們等價值觀念、思想感情形成內在的互動,人們的價值觀念、思想感情需要構建在正面的積極的現實基礎之上,因此,對於透過社會審美而反映出的與人性美、人性光輝相去甚遠的內容則不被人們所接受所認可。社會審美作爲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其要求學生善於發現作品當中對人性尊嚴、道德、正確理念。重視社會審美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提升學生的道德層次,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自然審美

自然審美提倡學生在文學名著中發現大自然中的“美”。大自然往往是人們的棲息之地,也是人們參與從事各種活動的基本場所。大自然也爲我們尋找和享受心中期待的美景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素材。人們在大自然中所體會到的“美”是一種直觀的感受,這種感受往往最真實最直接,能夠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當然,大自然的美各不相同,學生在文學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透過作品對大自然的'美也會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可以透過文字描寫去想象大自然現實中的美,這個想象的過程是審美意識形成和鞏固的過程,也是學生實現心靈洗滌的過程,會讓他們感謝大自然的恩賜,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山河。

3.藝術審美

藝術審美就是作者在現實事物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主觀想法,繼而將結果以藝術形式加以充分的表現。李太白的《將進酒》,十分到位的表達出作者排遣愁緒、自作豁達、豪放樂觀的思想性格;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將作者的家國之痛表現得淋漓盡[2]致。可以說,語言是思想感情的有效載體,透過語言文字可以讓我們去了解理解一個人的心路歷程。高中文學名著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文字裏體會作者的人生境界,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當代社會對審美教育的要求

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思想境界文化水平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們更加強烈的嚮往精神世界層面的“美”,我國對於精神文明建設也是相當重視。但是,反觀現在的高中語文教育,在文學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其審美教育落實的效果並不理想仍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在當今社會形勢下,很多青少年懷有玩世不恭的心理,以標榜另類時尚爲榮,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爲頻頻發生。因此,當代社會格外排斥這些不正確不健康的現象和行爲,其要求青少年應當具備應有的審美能力,知道何爲美醜,分辨何爲是非,知曉應爲與不爲的範疇。可見,重視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不良心理,促成他們提升審美意識,形成正確健康的思想道德,摒棄浮躁的氣息,更加積極向上的面對學習和生活,免受社會不良風氣的消極影響。

三、推行審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升教師的審美能力

教師作爲知識的直接傳播者,其同樣肩負着審美教育的職責。因此,教師應當從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入手,着力完善自身的審美意識,使自己將審美能力更好的傳輸給學生,更好的感染學生,讓他們真正理解審美教育的重要性。最終,教師才能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利於審美教育的有效開展。教師要學會對閱讀作品中的美感進行傳遞,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真正感悟到文學之美。例如《邊城》、《飛鳥集》等文學經典,有的是帶有濃厚的民族風情的,有的是具有豐富的內涵意蘊的,在閱讀的時候不能簡單地對文字表象進行分析,而應該深入其中,以《邊城》爲例,教師自己首先要領悟到《邊城》這部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民族風情,然後才能對學生進行講解。在講解的時候,從“片段賞析”到“讀後隨感”,可以採取閱讀和寫作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從淺層閱讀到深層領悟,再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寫出讀後感,實現再創作。

2.優化課堂教學手段

文學作品是藝術作品,具有藝術之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創作背景、時代特徵等加以全面的闡述,讓學生對文學名著有一個全面的把握,便於更好的瞭解作品,體會作者的人生,體會作品形成背後的艱辛。最終,有助於學生在思想意識方面有所觸動,更好的投入審美教育活動中。在閱讀課堂上,可以採用移情作用的創境法,首先在課堂上設定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跟着教師的講解步伐進入情境中,對作者相關表達的情感進行體現,進入作者營造的氛圍中,產生移情作用,最後形成情感上的共鳴。例如《紅樓夢》這部傳世經典,有很多可以用於教學的素材,在“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章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對場景進行還原,用藝術形象之美來培養學生的情操。

3.課外延伸閱讀

文學名著閱讀不單單體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還應當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拓寬自己的閱讀範圍,讓他們逐漸增多閱讀量,從而使文學名著閱讀從課堂教學內容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愛上閱讀,不僅利於他們審美能力的提升,還可以增加文學知識,拓寬文學視野。在課外延伸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學會累積知識,重視實施的獲取和佔有,從名著作品中真正領悟到語言之美。閱讀是一個主動的、有創造性的心理過程,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要讓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例如在課後可以給學生多推薦一些與高考相關的名著,例如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紅樓夢》等,都是對學生有很好教育意義的作品,《三國演義》中的一些典故經常作爲高考內容,在閱讀時可以對《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經典片段、人物的性格特徵等進行閱讀和分析,從中學習到更多。《紅樓夢》中有很多詩詞作品,這些詩詞具有語言美感,學生在閱讀《紅樓夢》時也可以加強對其中的詩詞作品的分析,不僅瞭解了名著作品,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詩詞賞析能力。

四、結語

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推廣審美教育,是符合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必須給予審美教育應有的重視,明細審美教育的層次內容,並回應好當地社會對於審美教育的要求,採取可行的策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萬福成,李戎.語文教育美學[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15.

[2]黃雪豔.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D].雲南師範大學,2015.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 篇7

小學低段的學生正處於審美的萌芽期,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讓他們能正確區分善惡、美醜,能以善爲美,進而能熱愛美、創造美,這纔是小學低段審美教育的目的。而語文教學正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主要陣地。多年實踐證明,透過以下途徑進行美育教育,不失爲一種有效的途徑。

一、理解教材,感受美

語文學科是一門飛揚着作者靈性的特殊教學內容而形成的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課程,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格素質。特別是作品中優美的文字,鮮明的形象,更能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和自豪感,它能使枯燥的文字化爲美好的形象,把乾巴巴的道德說教變成吸引人,令人心悅誠服的鮮明形象。

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羣島》時,我採取誦讀——自悟——想象的手段,先讓學生多次誦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感悟其語言魅力,特別是文中生動形象的比喻、結構嚴謹的排比、恰如其分的誇張。然後再自讀自悟,最後是聽,朗讀想象。讓孩子們輕輕閉上眼睛,跟着老師的朗讀,一起去遊覽富饒的西沙羣島,我則播放輕音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聲情並茂地朗讀起來。朗讀完畢,孩子們依然閉着眼睛,如癡如醉,沉浸在西沙羣島奇異的景色之中……他們睜開眼睛時,我問他們看到了什麼,孩子們爭相回答:深淺不一、色彩絢麗的海水;形狀各異的珊瑚;多得數不清的魚兒;海灘上美麗的貝殼;海島上成羣飛翔的海鳥……相機引導:“這麼美麗富饒的海島,你們喜歡嗎?”“喜歡!”“我能住在這裏,該多好啊!”“長大後,我也要像這些解放軍戰士一樣,守衛這美麗的祖國的南大門。”看到孩子們一張張嚮往的小臉,一雙雙明澈的眸子。我想:這堂課是成功的,孩子們已於自覺不自覺中接受了一堂生動形象的美育課,他們已懂得從祖國語言文字中去欣賞美、理解美。

二、觀察插圖,發現美

小學低段語文課本上有着豐富的插圖,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蟲魚,風土人情,童話故事等各個方面,這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無不吸引學生暢遊其中而獲得美的享受。比如,學習《遊園不值》一詩時,光靠口乾舌燥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理解詩的意境,從而獲得美的享受的。而再看看插圖:園外探出的俏麗的杏花,牆內若隱若現的一抹嫣紅。這就能勾起學生無限遐想,此時再誦讀千古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學生早已隨着詩人的腳步,來到了這春意盎然的杏花園邊,內心早已涌起那種無以言傳的暖意,同作者產生了共鳴,當然已入情入境,受到了美的薰陶、感染。

三、置身自然,體會美

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逐漸學會體味美、聯想美,進而學會理解美、熱愛美、創造美。教師可以利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進行審美教育。因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歎爲觀止,它是美育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它充滿生機,爲人們的審美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和掌握的一種審美對象。

如:春天到了,可組織學生踏青尋覓,去感受春的嬌媚,春的生機。那潺潺流淌的小溪,溪中歡快的小魚,花園裏的奼紫嫣紅,草地上的綠意盎然,田野裏泥土的芬芳……秋天裏,我們還可以去登高望遠,去感受秋的魅力,秋的博大。明淨高遠的天空,依水照鏡的垂柳,紅臉垂首的高粱,吐絮如雲的棉花,果園裏撲鼻的清香……學生們已完全與大自然融爲一體,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大自然懷抱中,豈有不愛我河山,愛我祖國之理?還用得上道德說教嗎?

四、創新學習,探究美

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語文課堂生活,才能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價值取向。選入教材的課文大多是有深邃的蘊意,文章言盡而意無窮。如果教師允許學生富有個人情感的閱讀,就有可能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結果。我在教學《獨坐敬亭山》一文時,讓學生們在充分看圖,多次朗讀本詩,體會意境後,問:“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們的答案不一,可真富有童趣。有的說“這個地方可真美,沒有環境污染。”有的說“李白真會享受,獨自欣賞美景。”有的說“這些鳥兒可真無情,爲什麼不留下來陪一下李白呢?”還有的說“要是我,我纔不會覺得孤單寂寞,相反還會覺得清靜悠閒。”這些不一的回答,真令人賞心悅目。閱讀,求的就是獨特的感受,這種獨特的感受,纔是人性的,如果是千篇一律的答案,何談美感!

五、積累感悟,鑑賞美

一位教育家曾說:“教育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爲池塘;沒有感情,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培根說:“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所以,培養兒童的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是尤其重要的。

作爲教師,就應當找準相應的契機,在閱讀材料蘊含情感的關鍵處着意點撥學生心靈的琴絃,誘發他們的情感以引起共鳴,從而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平時,我們準備了一個摘抄本,讓孩子們平時學會摘抄優美詞句和名人名言,在課前五分鐘一起品讀、欣賞,從而產生愉悅的審美情感。

六、口語交際,延伸美

低年級口語交際亦是審美教育的陣地。低年級的口語交際大部分洋溢着人文關懷。尋找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動物間的相互幫助,學習禮貌待人接物……無不有着美的一面。教師完全可在教學中抓住閃光點,尋找契機,相應讓學生感受真誠、友善、美好。還可以抓住兒童特點,進行專題討論。如:《我愛我家》、《我與地球媽媽》、《我最愛看動畫片》等。還可以創設情景,進行模擬活動,進行生活化教學。如:在教學口語交際《購物》時,可先讓學生回家去了解日常用品的價格、性能。第二天在課堂上,請一位同學扮演售貨員,幾名學生分頭去買商品,透過他們逼真的表演,孩子們知道了買東西要討價還價,要物有所值,更知道怎樣禮貌購物、文明購物,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待人處事的能力。

因此,作爲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師,要自始至終不忘審美教育,將美育貫穿始終,滲透於點點滴滴的教學行爲中。在這種大語文的教學環境中,孩子們肯定會具有不一般的審美能力,會將美視爲人生珍寶。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 篇8

在多元化教育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學應逐步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審美教育的教學方法,以有效、有趣的課堂教學促使學生樹立審美意識,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對學生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隨着素質教育深入發展,小學教育不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該透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智力、發展學生品德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科學知識與審美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不僅是小學教育階段語文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極其重要的,也是極其必要的。

二、對學生審美教育的方法

1.創設優美的審美意境,樹立學生審美意識。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真正走進課文意境中,深入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同樣在審美教育中,教師在自我感受美的基礎上,創設審美意境,引領學生走進“美”的境界中。創設審美意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與課文有關的實物,使學生透過真實的觸摸、觀察、感受它的美好;可以利用抑揚頓挫的語言表達,使學生的思想跟隨教師的思路行走,感受教師對美的理解,樹立審美意識。

2.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應用的現代教學手段,其應用效果最好的就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技術以其強大的資訊容量,豐富多彩的資訊內容,直觀有效的資訊展現方式,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使學生能夠感受自然美,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感受語言文字運用的美妙之處,這同樣需要現代教育科技手段的輔助才能完成。因此,在小學語文審美教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

3.利用對古詩詞的聯想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古詩詞的學習與理解,是小學語文教學階段的重點內容,也是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從古詩詞所展現的優美意境,引導學生品詞語析句感受美、鑑賞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比如,在對杜牧的《出行》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聯想感受:遠上秋山彎曲石徑,山頂白雲繚繞的幾處人家,楓林晚景的美不勝收等。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