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審美教學

學問君 人氣:3.23W
淺談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審美教學
 【摘要】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美無處不在。教師在授課中應時刻注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應開源引流挖掘美,潛移默化昇華美,指導學生去感受美、判斷美、創造美。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教育;滲透方法
  
  一、開源引流挖掘美
  
  從形式上看,詩歌凝練、含蓄的“音樂美”,散文清越、雋秀的“神韻美”,戲劇動作、對話(唱詞)、背景組成的“衝突美”,小說人物、環境、情節構成的“整體美”,都能勾起我們審美的衝動。從內容上看,有的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有的歌頌了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有的讚美了人與人之間誠實、正直、友愛的高貴品質……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那些體現形式美與內容美統一的關鍵字、詞、句,給學生造成一個個“美的閃現”:荷塘的月光、泰山的紅日、巍巍的中山陵、彎彎的石拱橋、滾滾的長江、滔滔的黃河,松樹、白楊、梅花、茶花、麻雀、蜜蜂,魯提轄、賈寶玉、崔鶯鶯、祥林嫂、周樸園、羅密歐……可謂大千世界絢麗多彩,美不勝收。可以說,有文學就有美學,文同美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課文的講授與審美教育千古綿延,力求做到和諧統一。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堪稱名篇佳作,可謂文質兼美。透過閱讀,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紛繁變化、絢麗多彩的生動畫面,感受到人情之趣,激發想象,豐富情感,產生“移情”的力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人先描繪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圖畫,楓葉紅醉,荻花飄飄,秋風瑟瑟,悲涼的氣氛襯托出“沉鬱之美”。接着以較大篇幅描繪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彈奏技藝和“如聽仙樂耳暫明”的叫人慾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樂效果,以詩句的形式盡情揮灑着“音樂美”。然後以枝葉巧生、虯枝盤旋的`筆法,鋪設明暗相生的兩條線索,忽分忽合、濃墨重彩地交織,表現了較高層次的“人性美”。可以說,詩歌本身感人至深的關鍵點也正在這兒。
  
  二、潛移默化昇華美
  
  如何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受到美的薰陶,把美育內化爲鑑賞能力,把對美的感受昇華爲自身的品質呢?(1)妙語匯入新課,創設美的氛圍。新課伊始,切忌一上講臺就板書課題,閱讀講析,教師不妨精心設計三五句導語,創設一個美妙、和諧、新奇的氣氛。這樣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追求美感的慾望。(2)聲情並茂朗讀,獲得音韻美感。朗讀在語文教學進行美育滲透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讀,尤其是教師的範讀,是一種語言藝術。教師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朗讀技巧,處理好輕重、緩急、停頓,枯燥的說明文也要努力讀出趙丹朗誦菜譜的韻味來。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如涓涓細流浸入心田,似綿綿春雨沁人心脾,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迅速進入形象思維,引發學生回憶、思索、聯想,喚起學生對文章形象的愛憎褒貶的審美判斷。(3)品味文學形象,提高鑑賞能力。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象、場面、事態、環境等。形象無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人物形象是文學的核心,中學課文中的孔乙己、諸葛亮、屈原、竇娥、夏瑜……這些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生活,揭示其本質和規律,表達了作者的愛憎褒貶。中學課本中的環境描寫表現出來的形象美,更是比比皆是。如魯迅筆下的“百草園”,有蟬鳴、蜂窩嗡;有紫紅、碧綠;有菜畦、井欄……一片生機盎然,妙趣橫生。王實甫筆下的“長亭送別”,開篇旦唱“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歸”,寫盡主人公心中多少落寞惆悵、離愁別緒。至於蘇軾暢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豪情壯志,柳永低嘆“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孤寂愁苦,自然是引人遐思無限,唏噓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