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化學課堂容量如何把控論文

學問君 人氣:2.93W

摘要:傳統上對“課堂容量”主要關注於知識容量及教師“教”的方面,存在較多的認識和實踐誤區。在覈心素養視野下,須從學生立場出發,制定出“合理容量”:做“加減法”,增大課堂容量的有效長度;關注學生整體,拓展課堂容量的適切寬度;堅持問題導向,提升課堂容量的應有高度。實現課堂的長度、寬度和高度的有機融合,促進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

化學課堂容量如何把控論文

關鍵詞:核心素養;化學教學;課堂容量

“課堂容量”是聽、評課時倍受關注的話題。總的來說,主要集中於“知識容量”的考量,關注於教師“教”的容量,而忽視了學生“學”的容量。這種考量主要指向於課堂容量的“長度”,而對其“寬度”尤其是“高度”關注不夠。從本質上說,這是學生立場缺失的表現。對於中學化學而言,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重新審視化學課堂容量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課堂容量的現實困惑

1.基於統一教學來預設課堂容量在完成任務、達成目標的教學價值觀引領下,基於教學預設(主要是課時教案、導學案等)來判定課堂容量大小最爲常見,以滿足課堂容量的長度爲圭皋。而課時的劃分及教案(或導學案)的內容安排主要參考了與課本配套的教師教學參考用書。這種預設是基於編者的應然觀念及教師的既有經驗,具有統一性,並非完全適切差異巨大的學生實際。2.迫於應試需求來調控課堂容量一些課堂爲了追求所謂的教學質量,對高頻考點的“重點內容”進行過度強化,對於重點內容,教師反覆講並不斷深挖,學生被動地反覆練習。這種教學貌似課堂容量有高度,但教學目標單一,重複教學多,導致課堂的實際資訊量小,學習活動機械刻板。由於強化了應試的重點內容,對一些拓展類、應用類、科普類、實踐類的內容則一帶而過。如化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對物質的結構、性質、轉化等着力較多,而對物質的用途往往一讀了之,導致學生對於化學的學習變成了乾巴巴的性質條款和反應方程式的記憶,理解過於僵化,未能達到化學學科素養髮展上的應有高度,也使學生失去了對化學的學習興趣。3.教學媒體失當異化了課堂容量現代教育技術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一些課堂中技術媒體使用失當,將包括化學實驗操作在內的學習過程均以播放課件的形式呈現,上課如放電影一般,節奏快、補充拓展多、練習反饋頻繁。學生沉浸在“虛擬”之中,實踐感知的時空少了,這只是拉大了課堂容量的長度及寬度,未必能提升課堂容量的高度。對於化學這種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自然科學而言,不利於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和發展。

二、課堂容量的基本考量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5個方面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將化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化學思想觀念的建構、科學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爲一體,體現了化學課程在幫助學生形成未來發展需要的準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1],這爲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關照下的課堂容量的基本維度必須作如下考量:第一,教學目標維度,即系統考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因爲無目標達成的課堂容量是毫無意義的,所以班級授課制狀態下,教學目標的科學設定依然是個十分現實的工作。第二,教學對象維度,即全面考量講授內容(教師)與學習內容(學生)兩個方面。因爲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所以教師的傳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度和達成度。第三,學習形態維度,即充分考量教學的顯性(知識、技能等)與隱性(情感等)作用。因爲對於絕大多數學生而言,化學專業與之相關不大,但與化學密切相關的思想方法及生活常識、環境意識等卻終身受用,所以,化學的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爲重要。基於以上維度,筆者認爲,當下的課堂容量有三種基本形態:第一種,基本容量:依據課程標準、學習內容,按學期計劃分解到每個單元、每個學時。第二種,目標容量:按學業水平考覈要求(高考、中考等)設計的教學容量。第三種,實施容量: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的可操作的課堂教學容量。只有充分考慮以上三者,才能制定出科學的“合理容量”,即充分考慮學生在認知、方法和情感等方面的獲得,實現課堂的長度、寬度和高度的有機融合,提高課堂教學效能。這樣纔會實現既不違反教學計劃,又有學業質量保證,更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教學。

三、核心素養視野下課堂容量的把控

“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爲化學教學給出了時代命題,也指明瞭課程改革的方向。筆者認爲,應從落實核心素養的高度來重新認識並實踐課堂容量的“長寬高”,以真正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益。

1.做“加減法”,增大課堂容量的有效長度

課堂的有效長度取決於減少低效甚至無效的活動。充分規劃好45分鐘內各教學環節和教學方式是確保課堂容量的有效長度的基本要求。這其中,要大膽使用“加減法”。“減”,即要減去不符合學情的教學環節的長度,重點要減少教師“講解”用時、減少“複習匯入”環節用時等。化學課堂上教師“講”得太多已成通病,老師們常說,化學課時少,應試壓力大,沒時間讓學生討論、做實驗等,還是自己講放心。這反映出教師的教育理念不新、教學方法刻板。教師只有將自己“講”的時間減下來,才能讓學生自主學習,體驗“學”的過程,讓學生逐漸“會學”。實踐表明,許多化學課在“複習舊課”階段用時較多,多數在5~10分鐘之間,主要開展“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兩項活動,即以提問、檢測等形式進行前一節課的複習教學,再以問題或新情境匯入新授內容。這一環節的內容,多數建立在教師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基礎之上,而對學生“學”的促進意義不大,必須減少這個“預設長度”。正視教學的生成性,才能使教學更有意義和生命力。實踐表明,認真研究學情,佈置並開展好課前預習工作,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課堂教學時間是完全可以減少的。如筆者在高一“物質的分離與提純”教學中,佈置了複習初中內容,設計出“將海水製成粗鹽和淡水,然後再將粗鹽製成精鹽的操作步驟”的預習題,讓學生複習並整理初中已學的過濾、蒸發、結晶等操作,課前重溫了溶液中相溶或不溶組分的分離方法與提純方法,縮短了複習匯入的時長,上新課時再以“將泥水、碘水、油水三瓶水變成純淨水”爲情境,讓學生看書、討論後擬定提純方案,一步步地深入推進,課堂教學內容自然聚焦於萃取、分液、蒸餾這三個新知識點及各種分離方法的綜合應用上,課堂容量的有效長度即凸現了出來。“加”,要求拉長課堂內學生思考、講述、討論、操作的長度,這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同伴互助,有助於學科核心素養髮展的落實只有減少了教師課堂主導的長度後,才能加大學生學的長度。

2.關注整體,拓展課堂容量的適切寬度

課堂容量的寬度,包括學生受益面和學習內容寬泛度這兩個方面,其中受益面是焦點,要關注學生整體受益和個體受益這兩個層面,以兼顧學生的整體發展和個體化發展。實踐表明,很多教師以“一刀切”的方式實施“大容量”教學,希望以此擴大學生的收益面,但因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美國教育家邁克爾富蘭說:“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確定性。”[2]教學中,應正視這種“不確定性”,不是以教材和教參中“應然”的內容爲據,而是以學生基礎及其發展情況爲據,充分考慮學生“習得”的多與少,把握課堂教學起點、生成與拓展量。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環境下,處理教學生成時應以解決多數學生的問題爲教學主要任務,不要過多糾纏於個別學生的問題,而應透過課後的個別化指導得以解決。在資訊技術支撐下,線下學習、泛在學習爲拓展課堂容量及支援個性化教育提供了無限可能,教師應努力實踐。必須指出的是,對化學學科而言,實驗操作、現象討論、應用感知等既是主要的學習內容,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這方面的教學要有時間和空間保障,要適度拓展。加強這方面的教學,化學課纔有“化學味”,才能使學生形成化學學科素養。

3.問題導向,提升課堂容量的應有高度

課堂容量的高度取決於學生的'思維水平,即在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維度的發展。“問題導向”的教學是提升課堂容量的有效途徑。在實施“問題導向”教學中,問題的來源及設計至關重要。“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高效的學習方式都是學生主動參與式的學習,所以,在教學中應減少師生之間機械的“一問衆答”式的所謂的“問題”,透過實驗操作及後續討論、質疑辯論等引入問題並解決問題,加大思維容量,提升課堂容量的高度。同時,應關注問題的適切性和導向性。問題的適切性要求教師瞭解學情,基於學情尋找並設計問題。如筆者在“核外電子排布”一節教學中,透過批閱“預習單”瞭解到多數學生無法理解“核外電子始終處於高速的無規則運動”和“核外電子按能量大小分層排布”這對矛盾。基於此,筆者將這一問題作爲重點展開教學。透過課件演示、觀點碰撞,逐步闡釋了這個問題,消除了學生的認知誤區。問題的導向性要求教師從培育核心素養的高度出發,設計立意高的問題,引領學生的探究與發展。如,筆者在“塑料”教學中,以“你所瞭解的塑料”爲題,引導學生認識塑料的製備、優缺點、發展前景等問題,認識化學工業對生產生活的重要作用、對環境的危害及化學工藝優化改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從而提高對化學問題的認識。並佈置了“課後觀察、瞭解塑料製品使用中的社會問題及改良工藝等”實踐性作業。這些長線型、調研型、實踐型作業,有助於學生在接觸社會、動手動腦中不斷提升綜合素養[3]。綜上所述,只有透過科學調節課堂容量的長度,基於學生整體適度拓展課堂容量的寬度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來提升課堂容量的高度,才能確保教學基本任務的完成、學生學習空間的拓展及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提升。充分認識課堂容量的長、寬、高,才能建立課堂容量的立體觀,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確保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邁克爾富蘭,等.突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曹少華.試論基於經驗立場的化學教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0).

TAGS:論文 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