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的實用性

學問君 人氣:1.84W

1、合理處理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論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的實用性

(1)整體把握內容、靈活處理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材,根據現有教材,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等,實施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案例1: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教材105、106頁呈現了兩個例子來學習中位數,教材試圖透過第一個例子的教學,讓學生理解中位數的內涵,掌握求奇數個數據的中位數的方法,理解中位數與平均數各自的特點和適用範圍。透過第二個例子的教學,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中位數的概念,掌握求偶數個數據的中位數的方法,並再次體驗中位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因此,從教材的編排來看,兩個例子要用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用兩個課時進行教學,就可能隔斷時間的有機聯繫。我們對教材做如下處理:在教學第一個例子的基礎上提問:“如果再增加一位同學楊冬的成績24.5米,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又是多少”,這樣,就把第二個例子的內容整合到第一個例子的教學中。教學內容一氣呵成,便於學生的有效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整體觀念,能整體建構的知識絕不分散建構。同時,還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充分考慮他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對教材中的一些內容進行適當整合,實施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

(2)活化手頭教材,適當補充教材。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都認爲教材已經給了我們一幅“錦繡作品”,教學時只需要“照本宣科”就行了,從而極少去思考教材呈現的知識是否全面、是否合理。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是教學的一個起點,而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憑藉自己的智慧、靈感、經驗,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完善或加工,必要時還需作適度補充,努力挖掘教材的內在價值,讓它更好地爲教學服務,爲學生髮展服務。案例2:在教學了“折扣”這一內容後,我出示了這樣一題:“某書店爲了推銷《數學詞典》,打出了這樣的廣告:《數學詞典》每本10元,購買200元以上(含200元)的給予九折優惠,購買500元以上(含500元)的給予八折優惠,假如我們班上42每人均要購買1本,你能不能設計一種最好的購買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錢併購買到《數學詞典》。”這樣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知識,都能很快設計出以下的幾種方案:方案一:每人都買,各人付各人的錢,全班共要付錢:10×42=420(元)。方案二:全班合起來買,總價超過200元,應按九折付錢,10×42×90%=378(元)。方案三:想辦法和其它班合起來買,使總價超過500元,這樣可得本班應付:10×42×80%=336(元)。學生透過將這三種方案相比較,顯然可以知道是第三種方案最好。這樣透過生活案例將數學知識引導到生活中來,充分挖掘教材的現實意義,又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提升課堂效率。

2、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條件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強調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它目標的實現爲前提。”它不僅強調知識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讓學生在參與綜合實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中,經歷知識技能的形成與應用意識,學會獨立思考;不僅強調讓學生“參與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的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思維能力”,改變用“純數學”去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交流,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能力,“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在關注其它三個目標的同時,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案例3:在教學“圓錐體積”時,讓學生分組做實驗:一個圓柱形容器、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形容器還有沙子或水,讓學生用圓錐容器向圓柱容器中裝水(或沙子)從而證明V=1/3sh的成立。實驗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嚴格、正確地運用直觀操作,真正把操作作爲獲取知識的手段。對於實驗失敗的小組,要引導學生查找實驗失敗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確之處,繼續實驗,直到成功。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取了知識,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獨立探索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對於學生來說,自己發現的東西纔是最有價值的,自己親身體驗過的知識,印象才深刻。

3、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1)依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兒童的心理特徵,從學生喜歡的活動入手,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情境不僅是匯入,而是相關學習活動的認知基礎。數學是抽象的,但是對兒童來說,他們往往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讀”數學現象。案例:在教學《分類》時,我運用主題圖設計了一個小故事,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逐步呈現圖中凌亂的生活場景,學生頓時興奮起來,熟悉的生活環境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整理房間”就成了他們迫不及待要做的工作,自然,“分類”的方法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呈現出來,這樣,使教學活動在動態中進行,學生學起來親切、有趣、易懂。這種情境是學生學習分類的認知基礎,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種教學方法,激發了兒童學習的興趣。

(2)運用“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活動,並把數學知識技能目標和諧地融合在學生的學習經歷與體驗中,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案例:在教學《重疊問題》時,首先透過學生投票統計並提出問題:“喜歡籃球的有8人,喜歡足球的有12人,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20人。“對嗎?”教師輕輕的一句追問,立即激起了學生的思考。原來直接用加法求總數的簡單問題遭遇了新的情況,學生開始關注資訊之間的關係,產生整理雜亂資訊的必要。這時,放手讓學生整理學號,當學生調整學號時把既喜歡籃球又喜歡足球的放在中間,老師提問:“這裏有16張學號卡,究竟是幾個人呢?”學生馬上想到可以把重複的學號疊在一起或乾脆拿掉一張,老師再次引導:“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人家一眼看出:喜歡籃球的有幾人,喜歡足球的有幾人,兩種都喜歡的有幾人?”透過討論學生覺得可以用筆圈一圈,於是韋恩圖自然生成了。教師又巧妙地再次組織如下活動:“如果讓你上來貼,你會把學號貼在圖上的哪一部分?爲什麼?”透過這個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韋恩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做到該讓學生研究時放手給學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決不浪費時間,從容不迫的巧妙引導大大提高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4、有效的課堂教學語言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直接用具

着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課堂言語表情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橋樑。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認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上用凝練性的語言將之表達出來。教師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的表情,往往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樣的一節課,同樣的設計,在我們的教學中,有的老師常用“阿婆”語言,總是不放心學生的理解能力,反反覆覆,羅羅嗦嗦,學生聽得味同嚼蠟;有的老師常用“流水賬語言”,整堂課表情呆板,語調平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如此的講解,學生的學習興趣無從談起。因此教師應在備課活動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吸收,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語言,力爭能在最短時間內讓絕大部分學生聽懂並樂於接受,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總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小學數學教師更是應該把有效、高效的數學課堂作爲自己畢生追求的最終目標。認真組織課堂教學,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中,讓每一節數學課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有收穫,人人都有蘋果吃!讓我們以有效課堂爲指揮棒,在數學學習的天空裏,與學生一起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