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音樂教育中學生興趣的培養與調動

學問君 人氣:3.15W

審美疲勞是我們做很多事因爲重複或者一成不變而喪失興趣的最終結果,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音樂教育中學生興趣培養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音樂教育中學生興趣的培養與調動

法國著名的作家雨果曾說:“開啓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這句話真實地呈現了音樂教育在提高個人素質和素養方面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音樂教育本身不是單純地爲了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而是爲了啓迪智慧,促進人的全面成長和進步。

但是長期以來,音樂教育一直做得不夠穩定,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很多人認爲音樂教育是爲了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把音樂教育看得太高;其二,因爲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音、體、美這些非升學考試科目被學生和家長認爲會佔據學生正常的學習時間而往往被忽略,這就導致了很多音樂教師看到音樂課不好上,上課效果差的狀況。

目前爲了更好地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國家也意識到了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的重要性,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儘可能地在各個方面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發展和進步,音樂教育也開始受到了應有的關注。但是,從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來看,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這對於我們音樂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實現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結合教學現狀進行有效地調整勢在必行。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育教學強調要關注學生,要使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體,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這樣的要求事實上就需要我們的音樂課堂對於學生充滿吸引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學生興趣的培養和調動就非常重要了,怎樣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用豐富的教學內容去激發

審美疲勞是我們做很多事因爲重複或者一成不變而喪失興趣的最終結果。如果我們要想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有興趣,從我們自身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豐富教學內容。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樂曲作爲音樂欣賞教學的內容極其重要。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是貼近學生生活,表達學生的心聲;蘊含美好的寓意,抒發溫馨的心曲,襯托美麗的夢幻,展現熾熱的情懷,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產生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百聽不厭,提高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中去。因此,在選擇教材時,我特別注意到內容要由淺到深,要能展現音樂的精髓,體驗對學生創造思維及音樂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努力拓展學生視野

學生都是有一定的好奇心的,越是未知的東西他們有時越想知道。我們音樂教師要利用好學生這方面的心理,來安排教學活動和內容。例如,在瞭解樂器音樂特點欣賞器樂樂曲時,利用各種樂器的音樂特點,加以引導,先放各種樂器演奏的旋律片段,讓學生說說是什麼樂器演奏的音色特點等。有的樂器學生不一定認識,可只體驗音色,最後教師結合實物或掛圖講解,比如,長號,它的名字學生說不出,但說出音樂特點:渾厚,雄壯,大號低沉,小號嘹亮,富有戰鬥氣氛,大提琴深沉,小提琴抒情柔美等。最後教師要加以說明,以上聽到的旋律片段代表各種樂器音色的一般特點。比如,小號嘹亮的音色,富有戰鬥性格,在音樂中當需要表現戰鬥氣氛時,作曲家首先到運用小號,其他樂器用來襯托、輔助,使音樂達到預定的氣氛。這並不等於小號只能演奏這樣的音樂,相反,還可演奏很抒情或歡快的音樂,因爲凡能獨奏的樂器都具有豐富的演奏技巧,對於它表達的是什麼情緒,很多時候,還要根據音樂的旋律和節奏特點來確定。不同的樂器在表達音樂情緒上各有不同的效果。舉一反三,其他樂器亦同。這樣既調動了學生興趣,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三、瞭解節奏、速度對情緒的表達作用

在教學中,儘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歌曲爲突破口,讓學生談體會。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依據教材提供的樂曲進行教學,同時也可以把學生耳熟能詳的、接觸最多的音樂引入到我們的課堂中來,教師結合音樂學科的專業知識予以引導,學生再親自體會。教師這時只要引導學生稍加分析對比,就很容易理解節奏和速度在音樂中的重要地位,給以後深一層次的欣賞打下基礎。但節奏和旋律是不可分割的,體驗音樂情緒時,必須注意這一點。

四、感受和聲

在音樂中的烘托作用學生對和聲的體驗也可以從歌曲入手,逐步過渡到器樂曲。

所選歌曲要有明顯的對比性,比如,在欣賞內蒙民歌時先聽男高音獨唱,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去感受音樂:節奏———悠長緩慢自由;旋律———優美遼闊,高亢;音樂———圓潤抒情。接着對比欣賞無伴奏合唱的歌曲,開始,哼名,這是背景;天高雲談,茫茫內蒙古大草原,接着是女聲合唱優美遼闊,繼而男生合唱,自豪讚頌,然後是男女混聲合唱,力度得到鞏固和加強,和聲錯落有致,連綿起伏,音色、和聲層層變化、對比,進一步展現了美麗壯闊的草原景象,描繪出草原迷人的景色。透過以上對比欣賞,使學生體驗到了和聲的烘托作用。前者若是一副素描的話,那麼後者則可以說是一副迷人的草原牧歌彩色風景畫,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再如,《歡樂頌》這首着名曲目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開始以男中音領唱,繼而以獨、重、合的形式層層渲染,步步推進達到高潮。在欣賞時,教師讓學生注意每段的變化講述聽後的感覺。有的學生則說:“領唱好比一個引子,引入”歡樂頌“,獨唱則展示主題,重唱此起彼伏,合唱雄壯輝煌。”教師問:“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引起大家的思考,但大家不語。教師問,如果有一百個人都唱《歡樂頌》的主題音調會不會產生如此的效果呢?終於有人回答:“不會,如果缺少和聲就不會有這樣輝煌的氣勢。”教師給予肯定,並說:“沒有和聲的烘托,沒有人聲的對比,必然會缺乏力度、厚度。因此,和聲在表達音樂情緒上是舉足輕重的。”這樣就增加了學生對和聲的認識。

總之,現在的音樂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只有透過傾聽音樂,才能提高審美能力,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在學校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如果能循序漸進地讓學生不斷地欣賞,不斷地提高積累,學生一定會在音樂欣賞中找到快樂,在音樂欣賞中留住興趣,這樣纔會把音樂課上得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