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物理教學理論的融合實踐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79W

摘要】物理是初中階段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擔負着培養學生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和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的重任。有鑑於此,廣大物理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理論結合實踐,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動手實踐能力。

初中物理教學理論的融合實踐的論文

關鍵詞】初中物理;理論融合實踐;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傳授教材內容,忽視了與生活常識的結合,這就導致學生感覺課堂內容枯燥、難以理解。筆者在多年教學經驗基礎上,認爲在課堂教學中聯繫生活實際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理論融合實踐的策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情境匯入,突出生活經驗

如果離開了生活現象,物理教材內容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由於初中生的生活經驗較爲匱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匯入情境,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能夠了解實際問題,提高他們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初中生透過情境化的物理知識,能夠消除他們內心對新知識的恐懼感,幫助其養成較好的邏輯思維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在新課引入環節,教師可以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引入情境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來自於生活實際。如,在“浮力”這一知識點的講課開始階段,筆者問道:“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質量較重的物體和較輕的物體同時放入水中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學生們紛紛回答:“質量較重的物體會沉入水底,質量較輕的物體會漂浮在水面上。”於是,筆者拿出一塊小木板和一個小鐵釘共同放入水中,結果發現小木板飄浮而小鐵釘卻沉入水底。這時,有的同學說:“小鐵釘下沉是因爲鐵的密度較大。”筆者笑而不語,又演示了另外一個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在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則會沉入到水中。此時筆者說:“同學們請看,牙膏殼的密度並沒有改變,這就說明根據質量和密度去判定物體是否下沉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和討論物體浮沉的條件。”透過這兩個生活化的情境實驗,筆者順利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從而爲後續的教學開了一個好頭。

二、課堂授課,插入生活現象

學生在初中階段正是增長知識和見識的好時期,因此,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就顯得尤爲重要。教師在課堂授課中,不只是插入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簡單物理現象,還應當引導他們從內心思考如何聯繫和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其學習的慾望,從而訓練他們養成物理思維。這種在課堂授課中插入生活現象的做法還符合新課改的精神要求和中考物理的命題方向。學生也可以根據生活現象快速理解相關的物理知識,透過查找易混淆知識點與實物之間的區別,能夠起到非常好的記憶效果。如,在“聲音的特性”這一知識點難點是音調的特性,筆者透過預設撕布和撕紙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得出音調與振動過程中的快慢有關的結論,從而引出“頻率”這個概念。接着又透過一曲阿炳的“二泉映月”,讓學生在輕鬆的課堂氛圍中體會到音調高低的變化,得到二胡的弦長短、粗細、鬆緊都會影響樂器音調高低的結論。同時,筆者還會爲學生介紹男女生聲音不同是因爲人體發聲頻率的不同,爲了鞏固這一結論,讓其試聽不同的聲音,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透過不同的聲音加深他們對音調特性的理解。透過筆者的生活化實驗的方式,學生根據實驗可以驗證教材的理論,會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印象。

三、開展實驗,培養學生能力

物理是來源於生活實踐的一門課程,實驗是對課堂理論的一種補充驗證方式。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提前預習實驗方案,瞭解實驗設計目的、原理、流程及預期效果,使他們在實驗過程中遇事不慌、心裏有底,能夠順利完成實驗並分析實驗數據得到相應的結論。學生透過實驗能夠加深理解物理理論,可以從理論走向實踐,這也符合新課改中理論聯繫實際的精神。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過程中,學生將小球從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滾下後分別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運動,並記錄下小球停止運動時的位置。筆者設定了幾道問題:①在三次實驗中,小車爲何最後都成靜止狀態?②小車運動距離的長短與它所受到的阻力有何關係?③如果小車在摩擦力爲0的平面上運動會是怎樣的運動狀態?學生們透過實驗驗證和推理得到以下結論:運動的物體,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會減慢;如果沒有阻力的影響,它將保持原來的運動速度,以不變的速度永久運動下去。此外,針對基礎好的同學,筆者要求學生分析亞里士多德的“物體的運動需要力去維持”觀點錯誤的根源,並補充實驗驗證過程。透過筆者佈置的實驗,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水平開展實驗,形成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提升創新和動手能力。隨着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物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聯繫實踐,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使其感受到物理現象就在日常生活中,讓他們能夠用科學和生活相結合的眼光分析問題,進而爲國家培養出以發展觀點看問題的高素質物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