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中學生物理教學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1W

一、如何搞好初、高中學生物理教學的銜接

高中學生物理教學研究論文

(一)教師專業發展要關注教學銜接問題高中教師除了具備紮實的專業基本功外,還有熟悉初中物理和數學教材及課程標準,瞭解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知道學生在初中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具備的能力水平。把高中學生教材研究的問題與初中教材研究的問題進行比較,尋找對同一問題或同類問題研究的最大梯度,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例如,新課的匯入,儘量從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舊知識對比、前後聯繫,對教材中嚴謹和科學的概念、定義、規律的敘述,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剖析內涵,從文字、圖形、公式、圖象等角度去表達它們。初中教師同樣要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不要認爲把初中內容教好就行了,初中教師也要適當瞭解高中學生物理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及考試大綱,瞭解自已的學生將來在高考時應該具有的能力要求。教學中在尊重教材內容及要求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適時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適當增加一些開放性和探究性的問題及訓練,以提高學生的推理、歸納和計算能力。近幾年筆者在本地區召開的學科高、中考複習與教學研討會上和日常教學視導中,面對一線教師經常提出上述要求。2013年本地區初中物理教師優質課評選活動改爲教學技能評比的形式,四項評比內容中,其中一項是專業理論知識筆試,滿分100分的卷面內容中就有高中知識25分。以後本地區初中物理教師教學技能評比將堅持本模式進行,其目的之一是讓初中物理教師適當回顧並熟悉高中學生知識,有利於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

(二)高一物理教學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首先要知道高一教材中有幾個知識點是教學難點。例如,瞬時速度、加速度、速度圖象的斜率、矢量的合成與分解、矢量的正負、摩擦力、受力分析、萬有引力定律等,而這些難點主要集中在高一上學期學習上。其次,教學中應以初中知識爲教學的“生長點”逐步擴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現要難易適當,要根據學生知識的逐漸積累和能力的不斷提高,讓教學內容在不同階段重複出現,逐漸擴大範圍並加深深度。例如,物體受力分析,在初中爲了適應初中學生思維特點,使學生易於接受,是從日常生活實例引出力的概念,從力的作用效果進行物體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產生原因。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高一在講過三種基本力的性質後,講授受力分析方法時,只講隔離法和根據力的產生條件分析簡單問題中單個物體所受力;在講完牛頓第二定律後,作爲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再講根據物體運動狀態和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單個物體所受力;在講連接體問題時,介紹以整體爲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的思路。這樣從較低的層次開始,經過3次重複、逐步提高,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物體的受力分析思路與方法,爲學生進入高二學習和高三複習,分析物體在複合場中受力情況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深入學校進行教研時,發現不少高中教師由於不瞭解初中教材和學生在初中的學習情況,教學中操之過急,過高估計學生的知識水平,在知識難點的教學上把握不住關鍵和方向,設計的教學思路和採用的教學方法未能突破難點,而提出的問題和佈置的練習,難度相當於高三複習階段所要思考的.內容,從而導致學生剛進入高一就產生了對物理學習的畏難心理。因此,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順應學生思維的發展規律,適當放慢教學進度,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增加教學層次,降低臺階,給學生一個緩衝、適應階段,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促使學生以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融入到後期緊張學習狀態中。

(三)加強高一物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從高一新生進校開始,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加強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與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強調科學記憶,反對死記硬背。具體做法:一是要求學生按照預習、聽課、筆記、作業、複習五大環節學習物理,並在不同階段指導他們有效的進行,對於預習,要做到帶着問題有目的地去預習。二是要求他們準備好一本總結本和一本糾錯本,在每節新課之後,讓學生對上課內容進行小結。一個單元內容學習完後,可以讓學生嘗試着進行單元總結,畫出知識結構圖,期末複習則抓住知識主線和重點及難點,畫出本學期學習內容的網絡圖,這樣不僅可以培養科學記憶、克服遺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將知識點連成線、結成網,學生的知識總結、遷移、應用能力都得到加強。應用好糾錯本,將練習和考試中做錯的典型習題記錄下來,並時常拿出來及時重作或“溫故知新”,這樣可以糾正學生的一些固有的、習慣性的錯誤,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形成良好、理性的思維習慣。教師適時佈置一些比較典型的習題,指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習題進行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培養良好的解題習慣,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一些學生在初中時物理成績還挺不錯,但進入高中學生,感覺物理越學越難,有的最後竟然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多數學生出現了“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時尚未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未能掌握正確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結語

從高一新生入校開始,教師要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規範作圖和解題的習慣及能力。從讀題、審題開始,對於文字較抽象的習題,教師要作適當的語法上的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剖析含義,引導學生畫出受力分析圖或過程示意圖,分析物體受力情況或運動過程,建立模型,尋找到解題的突破口。若遇到有些問題需要但當前尚未學到的數學知識點,教師可先補充這些必要的數學知識。對於習題中的隱含條件,教師引導學生善於捕捉並分析,尋求與之相關聯的物理量,應用好相關的物理規律,建立關係式求解。對於一些難題,正確並規範作圖,是成功解題的關鍵一步,但這卻是許多學生常常忽視的地方,因此,規範作圖要常抓不懈。計算題解題過程要求用規範的學科用語、符號、結果、單位,必須要有必要的文字說明、公式或關係式、數學運算。平時在批改作業、試卷時針對不規範解題的問題,不厭其煩地提出要求及糾正措施,並適時拿出近幾年高考試題,結合評分標準和細則,簡要介紹高考評卷時的評分情況,強調不規範答題帶來的後果。實踐證明,透過強化要求和長期的訓練,解題過程規範化將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會或掌握一些物理解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