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中化學教學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3W

高中化學教學論文篇一:高中化學教學論文

高中化學教學研究論文

高中化學教學論文:化學教學中的遊戲化學習初探

「摘要」

“玩中學”歷來是基礎教育提倡的一種形式,遊戲化學習就是其中研究較多的課題之一。怎樣進行遊戲化學習?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介紹了一些遊戲手段:比如利用多媒體演示遊戲、將通俗媒體(武俠小說、影視等)作爲遊戲的情境素材、將曲藝形式搬上化學課堂等。

「關鍵詞」化學教學 遊戲化學習 玩中學

“玩中學”歷來是基礎教育提倡的一種形式,《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角度闡明:新課程應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祕。可是迫於考試壓力,一些中學一線教師急於趕進度、搞測驗,連化學實驗也少有演示,幾乎完全掩蓋了化學學習中有趣的亮點。現實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聽課口味變得“刁鑽”,他們渴望的是課堂形式的互動新穎、課堂氣氛的輕鬆活潑,渴望的是老師教學手段趣味化、教學內容生活化。不少教育工作者爲了讓廣大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做出了一定努力,遊戲化學習就是其中研究較多的課題之一。

1.什麼是遊戲化學習?

遊戲化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採用遊戲化的方式進行學習。而在大部分師生心目中,“遊戲”的含義還侷限在電腦遊戲等數碼娛樂工具方面,認爲遊戲與學習背道而馳,沉迷遊戲更是家長眼中大忌。但是我們從《進階漢語大詞典》中羅列的多種“遊戲”含義中總結出遊戲的三大特徵:

遊戲具有學習的特徵——學習、投入、反覆體會。

遊戲具有社會的特徵——結交。

遊戲具有娛樂的特徵——遊樂、玩耍、欣賞、角力。

柳棟先生根據這三大特徵澄清了“遊戲就是電玩”的誤解,認爲學習遊戲化就是一類試圖將學習者的發展迴歸到人發展的自然形態的一種呼喚和努力的傾向,這類呼喚和努力傾向,要求我們根據學習者發展的根本規律來設計我們的教學活動、教學策略、學習工具,而不是簡單地用遊戲替代一切課堂教學形式。遊戲化學習的研究開始主要集中於幼兒教育和小學低年級教學中的遊戲性學習,兒童可以採用“玩中學”,那麼年紀稍微大點的中學生爲什麼就一定要學的那麼辛苦呢?值得教育工作者思索!席勒說:“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的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時,他才完全是人。”我們教育需要這樣的遊戲!

當前,國內趣味化、遊戲化的教學理論並沒有形成體系,網上幾個著名的遊戲化學習論壇所關注的話題主要是資訊技術作用在遊戲化學習中的體現,特別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手段進行模擬實驗的探究學習活動、教學遊戲課件的開發利用等。筆者曾經撰文《國外趣味化學網站薈萃》,整理了八個趣味盎然的化學英文網站推薦給讀者,如今該文在因特網上廣泛流傳,有的教師借鑑網站內容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化學遊戲活動,寓教於樂,取得了良好的互動效果。

2.中學化學課堂中的遊戲化學習

蘇聯教育家說過:“遊戲對孩子來說就是學習,而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勞動”,我們忍心讓孩子終日勞動嗎?所以遊戲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下面是筆者在化學教學中的若干遊戲化學習實例。

2.1 化學遊戲在課堂中的開展

在課堂上開展各種形式的化學遊戲,既可以作爲檢測知識的手段,也可以作爲技能培養方式,可以讓廣大學生在遊戲玩樂中輕輕鬆鬆得到提高。根據運用的手段不同可以分爲趣味實驗遊戲、多媒體演示遊戲、合作型動手遊戲、頭腦風暴遊戲等等。化學作爲一門實驗的科學,來自實驗現象觀察、實驗結果探究的吸引力自然不必多說。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們所使用的遊戲手段:

第一種是多媒體演示遊戲,比如在“垃圾”的選修課教學中,我們採用網上下載的Flash動畫“垃圾分類遊戲”,檢測學生是否能根據所學知識分辨主畫面羅列出的各種垃圾屬於哪種類別。垃圾包括一次性飯盒(可降解)、塑料袋、電池、紙檔案夾、剩飯菜、報紙、廢舊文具、炭粉墨盒、果皮、金屬易拉罐和用過的茶葉袋,垃圾箱種類包括“不可回收垃圾”、“廚餘”、“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學生可以拖動鼠標拉着某種垃圾放入相對應的垃圾箱。如果你做錯了,那麼垃圾箱就會做出提示,直到你完成所有正確的操作。

“環境保護”涉及知識面廣,我們沿用電視遊戲節目中的一種流行形式——極限聯想。比如針對“大氣污染”設定了二十個聯想題,每題分別給出四個提示語和聯想結果的字數,讓學生分組競賽,讓他們能根據這些提示積極展開聯想,看看誰能先提出正確答案。這種競爭性的遊戲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遊戲熱情,讓他們開動腦筋挖掘已有知識加以應用。

我們還採用遊戲卡片的形式開展教學,比如《元素週期表》的教學過程中,利用記錄有不同元素原子結構和性質的卡片,讓學生重溫門捷列夫的發現歷程,探究元素週期表的排列規律;還可以利用這些卡片元素相互之間的化學反應創設遊戲牌的規則,讓學生好好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玩一玩”!

2.2 通俗媒體作爲遊戲化情境素材的開發

情境創設在教學過程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學生在真實或虛擬的情境中更加易於將知識活學活用,獲得切身感受。這裏提到的通俗媒體指的是小說、電影、電視等,它們也可以作爲化學教學情境的重要素材。它們相對於學習而言都是屬於休閒消遣的形式,廣義言之稱爲“遊戲”也未嘗不可,在激烈競爭的學習生活期間,它們在教師和家長眼中的地位恐怕只比電玩遊戲略好,但是普及程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是學生樂衷的對象,我們如果從中提煉出與教學聯繫的內容加以利用,學生接受起來更能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爲呢?

武俠小說是不少教師所不屑的通俗文學形式,但金庸小說以其博大精深獨樹一幟,在國人中尤其是學生中間廣泛流傳。金庸小說文理包容,數理化知識亦有所體現,作爲化學教育工作者,筆者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關注起其中化學知識,並在化學教學中靈活運用。武俠小說中要涉及兵刃——必然可以聯繫上金屬的性質和冶煉。我爲了提醒大家金屬雖然堅硬但是有其延展性,就提到了《書劍恩仇錄》中這麼一段:鏢頭韓文衝的鐵琵琶被紅花會的高手先捏成鐵板,然後捲成鐵筒,再捏成鐵棍,雖然描寫誇張,但是足以說明金屬的延展性。

再如膾炙人口的《倚天屠龍記》其實就是圍繞一刀一劍——特殊的合金展開的故事。我向學生展示這麼一段打鬥描寫:“謝遜屠龍刀一轉,兩朵金花都粘在刀上。原來金花以純鋼打造,外鍍黃金,鑄造屠龍刀的玄鐵卻具極強的磁性,遇鐵即吸。”學生們馬上捕捉到這段描寫中的關鍵化學資訊——玄鐵的磁性,我繼續提供“屠龍刀”的顏色——黑沉沉,學生不禁想:會不會是磁鐵礦四氧化三鐵啊?該書中還涉及金屬冶煉、加工等知識,比如我給學生安排了這麼一個問題:連倚天劍和屠龍刀都無法折損的聖火令上的花紋文字是究竟如何刻上去的?有的學生透過查閱原書,瞭解到聖火令是用白金玄鐵混合金剛砂(SiC)等物鑄就,“在聖火令上遍塗白蠟,在蠟上雕以花紋文字,然後注以烈性酸液,以數月功夫,慢慢腐蝕。待到颳去白蠟,花紋文字便刻成了”。這種方法還可以和化學教材中玻璃刻字方法加以對比。

化學知識在影視作品之中的體現也可以隨手拈來,轉爲己用。我在講磷及其化合物時播放了《笑傲江湖》電視劇選段:令狐沖依靠死人骨頭中形成的鬼火在黑暗中擊敗強敵——從而聯繫磷化氫的自燃;講硫和氧氣反應時播放了視頻——武俠電影中常見的暗器蛇焰箭;講氮氣的性質時帶大家回顧了《滿漢全席》中用液氮注射進熊掌製作佳餚的片斷並請大家分析原理。

以上的想法做法並不是匪夷所思,其實當前也已經有教育工作者這麼做了,而且做得很好。作爲和生活密切相關的電視廣告詞,也是通俗媒體形式之一,“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被用作解釋炭的穩定性,“小護士”的SPF值也在生活化學課上廣泛介紹。所以,遊戲化學習也應該具有生活化的本質,成爲STS教育的一種教學方式。

高中化學教學論文篇二:高中化學新課程論文新課程教學論文

高中化學新課程論文新課程教學論文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

【摘要】化學實驗是新課程的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也發生着相應的變化。教師要多采用探究法教學,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成爲實驗教學的主體。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實驗教學;新課程

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新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科學態度、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啓迪學生的科學思維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新課程的中心,新課程的實施是圍繞着實驗來進行的。在新課程理念下,化學實驗教學也發生着相應的變化。

1、由教師的演示向引導學生動手實驗的探究式教學轉變

過去演示實驗教學的模式通常爲:教師按着教材向學生傳授有關新知識——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用實驗結果驗證新知識——師生作概括總結。這種教學模式過於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教與學的關係上,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新課程實驗教學要求激勵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老師的任務是引導、協助和點撥。要鼓勵同學之間、同學老師之間的實驗協作。

因此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在實驗教學中儘量發揮實驗的探究本性,增加學生動手機會,儘可能地將知識點設計成學生動手的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探究實驗。教材中的許多地方都可以如此處理。如教材中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可設計成探究性實驗步驟如下:

(1)在試管中加入少量過氧化鈉,向試管中滴入水,並立即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觀察現象並分析結論;

(2)用膠頭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應生成的溶液,滴入裝有4 毫升水和兩滴酚酞試液的試管中,觀察現象並分析結論。又如,教材中苯酚與溴水的反應,乙醛的銀鏡反應,乙醛與新制氫氧化銅的反應等許多實驗均可設計成探究式實驗進行教學。這樣,在實驗結束後,學生就觀察到的現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結論進行相互交流、展開討論,對出現錯誤和偏差的實驗要進行分析總結找出失敗的原因,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表達交際的能力。讓學生體驗、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豐富學生探究活動的親身經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教師應細緻地鑽研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合理改進實驗和補充實驗

教師在平時備課的過程中要努力挖掘蘊含於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不拘泥於教材中已有實驗,對現象不明顯、效果不好的實驗進行必要的改進,這需要教師在課餘時間多進行實驗研究,反覆實驗,尋求現象最明顯的實驗途徑。教師還可以將教材中可

供探究的知識點設計成探究性問題透過實驗進行教學,使實驗貫穿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如新課的引入,重點、難點的突破,知識的深入,複習、習題、課外活動等等。如在氮氣一節氮的氧化物的性質教學中,二氧化氮與水的反應教材只給出了反應方程式,沒有進行實驗探究,此處教師可增加探究性實驗操作如下:

(1)展示收集滿二氧化氮的試管;

(2)把盛有二氧化氮的試管倒立於水中,開啟膠塞;

(3)待液麪不在上升時,用拇指堵住試管口取出試管,試管口向上,移開拇指;

(4)向試管內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

觀察現象並回答以下問題:

①水面爲什麼會上升,顏色消失說明了什麼?

②鬆開手指後,氣體由無色又恢復紅棕色說明了什麼?

③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了什麼?

透過挖掘蘊含於教材中的可供探究的素材,將本部分內容設計成探究性實驗,既加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嚴肅認真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表達交際的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可作類似的處理。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根據需要增設實驗還可將教材中已有實驗進行合理改進,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冊[實驗2-2]可作如下改進:將一小塊切去氧化膜的鈉放入一段從破試管上截取的5 釐米左右的玻璃管內,用鑷子夾住玻璃管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等鈉開始燃燒時撤開酒精燈,來回晃動玻璃管,使鈉能與足量空氣接觸,等玻璃管冷卻後觀察燃燒產物的顏色。透過這種改動,得到的過氧化鈉顏色純正,避免了鈉在石棉網上燃燒產生大量黑色物質對實驗現象的干擾。在對教材中內容進行實驗探究時,設計探究問題的難度要恰當,要符合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幫好學生打好進行科學探究必備的知識基礎。透過實驗,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

3、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聯繫生產、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視野。高中學生會接觸到許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注意聯繫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家庭小實驗就是加強化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生產聯繫的一種手段。實驗中要不拘泥於器材、場所的束縛。勤儉節約,開動腦筋,利用身邊的罈罈罐罐進行實驗。例如,採取何種方法可除去飲用水中的沉澱物;發酵粉加水或加熱產生二氧化碳的驗證;用方便材料製作分子模型;測定雨水的PH;用食醋和純鹼稀溶液改變花的顏色;製作橘子電池;用熟蘋果催熟青香蕉、綠橘子;區分毛織物和化纖織物;用草酸洗墨漬;用小蘇打或面鹼清洗鍋碗瓢盆上的污漬;用鐵刷子將鋁鍋擦亮後很快鋁鍋表面又變暗;用雞蛋清做蛋白質的鹽析與變性實驗等等。課餘家庭小實驗的完成,不僅能驗證理論知識,透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加強化學與日常生活、生產的聯繫,而且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爲學生提供了大量動手的機會,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激發了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親身感受化學知識的作用。另外,還可以如帶領學生到玻璃廠、燃氣公司、自來水廠、環保局等單位參觀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廣泛深刻地滲透進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利用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繫,或者與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現象,作爲情景素材創設學習情景,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4、追求綠色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所謂綠色化學實驗是指設計對環境沒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負面作用的實驗。綠色化學實驗是社會對化學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它對於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應重視環保教育,意在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以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統一協調發展。化學實驗,特別是像製備硫化氫、二氧化硫、氯氣等有毒氣體,做銅與硝酸、濃硫酸的反應實驗等,往往毒化教室、實驗室的空氣,直接影響師生健康。實驗時將有害氣體儘可能作化學處理,以消除或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同時我們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例如,在生產和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硫化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廢氣,爲了使它們不擴散到大氣中去,你用什麼方法將它們除去?在組織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最後歸納爲:對於酸性物質,一般可用鹼液吸收。同理鹼性物質也是如此。

高中化學教學論文篇三:高中化學教學論文

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教學

摘要: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可以採用興趣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 資訊化教學, 探究性教學等教學策略實施有效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高中化學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新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一、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學有效性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爲宗旨。教學有效與否,要透過學生來表現。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爲了學生髮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2、教學有效性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教師在課程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不能爲追求形式拋棄對教學效益的追求。

3、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要以教師自身的發展爲基礎。教師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師採取的教學策略,教師對教學批判反思的能力,這些與教學有效性相關的因素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發展。

二、傳統化學教學對有效教學的.不利影響

1、教學目標的設定只重視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提高。

傳統的教學目標中,大多數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對於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爲了讓學生掌握這些化學知識,教師會組織和要求學生反覆練習和鞏固,認爲學生做對題了,化學就學好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和培養。由於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情感變化,以至於學生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不但達不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反而還容易讓學生產生“熟能生厭”的厭煩心理,使得學生對於化學學習失去了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主動性。這樣,教師就會教得很辛苦,課堂氛圍也會毫無生氣,自然教學的有效性更是無從談起,久而久之,課堂教學就形成了一種教師疲累、學生厭倦的惡性循環。於是,課下時間又成了教師彌補課上教學的主要方式,這自然就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淪爲空話。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其地位是高高在上不容動搖的,學生在傳統教學活動中始終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沒有發言權,只需要坐在教室裏聽講,然後反覆練習即可。這樣的教學是不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和學生的發展規律的。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沒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了嚴重限制,個性發展也會受到制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過程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比如一些個性活潑張揚的學生受到壓制,學習積極性受挫,失去了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無法發揮,自主學習能力無法提高;學生只學到基本的化學知識,無法實現全面發展;學生沒有體驗學習的過程和經歷,學習效果低下。

3、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不夠。

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交流的過程,學生透過和教師就化學資訊和知識的探討和交流以及情感的互動,來獲得化學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最終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傳統的教學課堂多數是教師的知識輸出和學生的知識輸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單向的。這種單向化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忽略了對於學生人際交流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課堂是死板的、枯燥的,因此,要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改變單一的知識傳授,變單互動向爲多向互動。

三、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合理性建構

1、師生交流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交流互動是主體間的相互聯繫與能動的反映,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分享思維、經驗和知識,彼此交流情感、體驗,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求得了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以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標。

2、學生是發展的、具有獨特和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自身發展是有規律的。爲強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熟悉並掌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的特點,並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3、“以學論教”,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爲。創設有效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髮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的師生關係。

4、組建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系統,構建課程整合網上協作教學模式。

大力推進資訊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以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爲目的,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髮展爲宗旨的教學技術應用觀。同時要本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各種傳統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把現代教學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把握所有教學技術手段的實用價值,積極促進各種技術手段的協同互補,從而促進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

三、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中學化學有效的教學策略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要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透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內在動機,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實驗法,質疑解惑法,化學競賽,開展化學課外活動等。

2、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化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複雜的化學知識和身邊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對於我們的重要性,從而激勵學生認真學習化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並用所學化學知識解釋這些現象,學以致用。在這個發現的過程中,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激發他們持久的學習興趣。

3.轉變教學觀念,實現師生互動。

關注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互動,是從根本上克服傳統課堂弊端的出路。教師要秉承“透過學生、爲了學生、圍繞學生、激發學生、服務學生”的宗旨,透過一個轉變(師生角色的轉變)、兩個前置(問題前置、學習前置)、三種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種形態(展示進行交流、點撥實現提升、糾錯進行落實、開放實現拓展),實現教師真正地關注學生,與學生互動共成長。

4.明確教學目標,落實“堂堂清”。

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做到一切以學生爲中心、以目標達成爲核心。要致力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力、生成力、表達力,解放學生,解放自己,降低課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學習效率,讓課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學生的身動、心動、神動和肯學、想學、會學成爲課堂的基本元素。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落實“堂堂清”,該掌握的要當時掌握,該會運用的要當堂運用,該檢測的要當堂檢測。

5.改進教學方法,打造“生本課堂”。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改變學生學習行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重在引導學生小組學習,鼓勵學生獨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質疑,透過展示實現交流,透過糾錯實現落實,透過點撥實現提升,透過開放實現拓展。教師課堂教學中要:

一、看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人數。

二、看學生參與的質量。

三、看學生的預習筆記。

四、看小組討論結果。透過“四看”,關注學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於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