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環境教育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7.1K

要提高學生整體素質離不開地理教學的環境教育。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環境教育學的論文,歡迎大家的閱讀。

環境教育學論文

環境教育學論文一

近年來,由於我國經濟的發展大多以犧牲環境爲代價,致使我國的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學生是新時代的接班人,培養其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初中地理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主戰場,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採用多種教學方式與手段,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使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到學生的心中,並將課堂中所接受到的環境保護意識轉變爲實際的行爲。因此,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成爲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自然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空氣、水、森林、草原以及土壤等都是人們生存所必需的東西。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地理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與掌握人類的生命系統,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就我國的現狀而言,森林植被面積在急劇地減少、耕地面積銳減、建築規模日益擴大、水資源面臨枯竭、白色污染以及空氣污染嚴重,這些環境問題嚴重影響破壞了人類的生活環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滲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樹立學生正確的資源觀以及人口觀等,並讓學生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爲環境保護貢獻自身力量。初中地理教學要牢牢把握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主旋律,使初中地理課堂成爲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具體途徑

1。藉助多媒體進行環境教育。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其知識儲備有限,邏輯推理能力還不夠發達。但是地理現象以及一些地理問題僅僅透過教師的口頭闡述,學生可能很難明白這些問題。尤其是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些都是環境問題的一個大概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速度,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方式將其環境等問題直觀地呈現給學生看。教師可以蒐集一些身邊的環境問題的相關內容,將其製作成多媒體課件,並結合上課的進度進行適時的插播。

藉助多媒體呈現圖片的方式比較形象、直觀,並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緊密,這能加深學生對環境問題的印象,從而達到了很好的環境教育的效果。在講解到中國自然環境等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將我國遇到特大冰雪災害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視頻中有擁擠的人羣,高速路被覆蓋的積雪阻礙了行車、樹木枯死等,透過觀看這些視頻加深學生的.印象,並在觀看的同時思考全球變暖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對人類所造成的傷害。

這樣,學生才能更積極地響應環境保護的號召,從小事做起,爲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透過這樣的方式將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使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保護教育取到良好的效果。

2。開展實踐活動進行環境教育。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實踐生活中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才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時,要重視地理教學與實際的聯繫性,透過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因爲初中學生的時間比較有限,因此,教師可以在全班組織興趣小組,興趣小組成員是環保意識比較強烈的學生,讓他們來推動地理教學的環境教育。教師要定期帶隊,結合實際情況,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其他同學共同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使得初中地理環境教育得到有效地開展。

例如:興趣小組中的噪音檢測小組可以走向校外,去學校附近的十字路口檢測噪音問題。對路口的音量、音頻進行監測,分別記錄下不同時間段的噪音音量。同時,學生要對噪音的來源以及噪音所造成的影響進行詳細的分析。之後,學生要畫出各種類型的統計圖,將監測結果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在課堂上,學生將自己監測的成果分享給學生,教師再讓學生們討論並給出意見如何面對這些噪音,如何減少噪音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透過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中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

3。與環境保護日相結合,增進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我國已經確定了環境保護日,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教育學生積極地行動,保護校園環境、身邊環境,再過渡到保護整個大環境。環境的保護需要每個人的行動。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時,要有意識滲透環境教育意識。綜上所述,初中教師在地理教學時要滲透環境教育意識,採用恰當方法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環境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本文主要提供了應用多媒體、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與環境保護節日相結合進行環境教育的幾個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研究地理教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總結環境教育的經驗,最終提升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環境意識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愛勤。初中地理教育中環境教育的錯位與整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56(02):36—43。

[2]譚振宇。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方式探析[J]。新課程:中學版,77(02):23—36。

[3]郭福海。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滲透方式探討[J]。魅力中國,2016,89(05):56—63。

環境教育學論文二

摘要:

隨着我國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環境教育是地理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本文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實施環境教育。指明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把環境教育作爲教育的重點,更要把教育眼光放在環境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上,在地理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培養學生能夠經常性地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關鍵詞:

地理;教學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其意義是深刻和廣泛的。早在70年代,英國學者盧卡斯就提出了著名的環境教育的論述,在中學教育時期,要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而高中階段所學的知識將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提高學生整體素質離不開地理教學的環境教育

我國在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最基本的目的,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已經成爲中國青少年的必修課,在地理教學中拓展環境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能夠讓學生自覺養成好的環境觀念和良好的人生觀,並且能夠透過地理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具有正確的環保行爲,進而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是提高中學生素質的主要內容,在學生的成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能體現學生的環保價值

“關於環境的教育”是指教育學生了解和掌握關於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個人環境的知識和資訊,不能孤立地理解環境,就環境論環境,而要將這三者看成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他們之間具有密切的相互關聯性。在我國的地理教材中就是以人地關係爲主線,涵蓋了豐富的自然環境知識、人文環境知識,比如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知識,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這些知識爲環境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這些地理知識進行環境教育。

三、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能夠爲學生整體教育的實施提供最好的學習目標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能夠提高中學生環境素質的知識,能夠充分地提高學生的自身環保意識。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問題、人口問題等都能夠使學生透過環境知識的學習,理解在任何社會發展過程中都可能會產生環境問題,加上人口問題,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如果人與環境不協調,將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災難。懂得社會和諧的發展要素,懂得社會發展中人類的重要作用,能夠珍惜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能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念和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對社會的責任感,能夠付之行動。所以,地理教學能夠爲環境教育提供學習的線索,提供科學發展的宗旨,在地理教學中能夠充分地展示出來。

四、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能更好地保護生態安全

讓學生知道環境問題的嚴重,是提高環境意識產生的基礎,學生經過身邊環境污染的案例,能夠切身的感受到環境惡化帶來的影響,提高環境教育讓其主動地去愛護環境,保護環境。提高環境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而地理教學除了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外,還要求具有實地考察和野外實踐的豐富經驗,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透過植樹造林等一些社會活動,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感受到保護環境的榮耀感,培養環境憂患意識。此外,地理學特別強調不同地區的環境狀況。提高全球性的環境教學,學生能夠全面的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學生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能夠積極的去探索環保,識別環境問題,並提出保護環境的建議。比如透過西北農民燃燒秸稈的例子,學生很容易就明白秸稈燃燒,對生態環境的害處。學生從這些案例中得到環境教育,能夠讓學生產生對環境的危機感,從而深切地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五、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能夠促

使生態環境更好地發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環境保護知識,加大對學生的宣傳和教育,能夠更加生動地把環境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去,並且地理教師還可以深入教材,積極地去挖掘,能夠尋找環境與現實案例的最佳結合點,能夠透過歸納整理,再加上教師適度的拓展與深化,能夠把環境保護的知識滲於教學中,提高環境教育力度,環境教育還促使中學生在將來對環境保護做出更大的貢獻。由此可見,環境教育不僅是環境知識的教育,還是環境意識的教育。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結合高中地理教學的內容,適當運用一些身邊的現實案例,對教材進行充分的補充、加上不斷的延伸和知識內容的擴張,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對中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透過這樣教育能夠使學生印象深刻,並且教育效果較好。透過對地理知識和環境問題的闡釋,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資源意識和人地協調意識,同時培養其正確的生存觀和持續發展觀。

參考文獻:

[1]鄭長龍。初中地理新課程教法。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7。

[2]王宗明。中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意義和途徑。互聯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