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等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思考構建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3W

摘要:近些年,隨着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構建一個開放的、科學發展的美術教育觀念是社會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問題。高等院校美術教育專業要與學校的美術教育、社會公共美術教育模式形成相互促進的發展羣體,美術教育專業應該追求創新模式,打破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對我們的美術教育有一個新的認識和拓展,讓我們的美術教育完成它特殊的教育教學職能以及獨特的社會角色。

高等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思考構建論文

關鍵詞:構建;高等院校;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的實現和推廣自然離不開學校對美術教育的詮釋與開展。美術教育的開展要明確美育的內涵和作用,然而從高等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發展情況來看,與其他的美術教育相一致,在培養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傳統的繪畫教育形式,忽視了文學在美術教育中對人們審美的影響和培養學生的個人修養。專業的藝術高等院校在美術教育中顯示的是一種脫節現象,始終在自己的領域裏發展。隨着目前美術教育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與完善,美術教育不僅僅要在學科建設中滿足社會發展的對人才培養的需要,還要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出自身專業的優勢與學科建設。美術教育首先要從內涵概念入手研究,對其有着一定的認識與瞭解,再進行美術教育的發展定位,最終完成具體的學科建設工程

一、關於美術教育概論內涵的認識與理解

1.美術教育的基本內涵

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因爲受到藝術院系大環境的影響,對於目前美術教育核心思想的理解與認識嚴重不足,缺乏系統和整體性的教學方式,在繪畫教學中的慣性思維,導致在借鑑與應用一些美術教育思想時出現極大的偏差現象,很多學校美術教育中認爲繪畫就是美術教育。美術教育不是簡單的繪畫教學,要給學生們添加適當的理論基礎課,理論學科是學習所以知識的入門與根基,沒有理論知識的繪畫美術是沒有任何意義上的美術教育。構建完整的美術教育思想體系和課程安排,是我們在美術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缺乏思想的美術教育是無法體現現代美術教育的精神與內涵。各級高校的美術教育專業要培養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精英美術人才,要對美術教育的內涵進行全新的分析與鑑定,重新認識與理解美術教育的內容和精神涵養。

2.美術教育的定義與發展歷程

美術教育在教育教學中通常被理解爲造型藝術教育,其中包括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工藝美術與建築設計四個大的門類,對它們的基礎知識以及技法進行學習,側重學習造型元素、設計方式和組合技巧,加強學生們對美術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理解。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每個時期美術的教育有着不一樣的教育目的與教育思想,其中的內涵也是在不斷的變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至於人們追求高品質的藝術生活,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文化修養不斷的重視,美術教育已經漸漸超出了傳統的繪畫雕塑等美術門類的學習,它的思想理論延伸到對當代社會文化的學習以及視覺藝術的欣賞。美術教育強調教育和社會的互動交流,以及視覺表達和對學生們交流能力的培養。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美術教育的理論就開始形成一種以建設學科爲基礎的美術教育思想。主張美術教育不僅僅是專業課的修養,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基本學科的認識以及美術史學、美術創作。這一思想理論的提出對美術教育的課程產生了很大變動,把我們的美術教育作爲一個學科門類,透過嚴謹的課程學習來培養學生們對藝術的理解,從而實現高校開展美術教育的教學價值。隨着20世紀後半葉的發展,文化以及經濟的全球化,美術教育在世界範圍內又出現了新的思想潮流,美術教育開始主張多元化的教育思想。這些理論漸漸豐富和完善美術教育的課程與思想。

二、現代美術教育中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思考

高等院校實施新課標的同時,也就對傳統的美術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學觀念,美術學院作爲培養美術型人才的基地,不能堅守傳統的教學模式,要跟隨在改革發展的步伐,形式適合自己院校學生的美術教育課程教育模式。因此,作爲高校美術教育者,我們必須研究美術教學改革措施:一、關注學生知識的儲備,調整課程結構;二、美術教師不是專業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三、重視教育實習,培養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當代美術教育面向的不僅僅是在校學生,同時也針對社會上的廣大人民羣衆,它是一個綜合性概念。目前而言,從許多藝術高校的美術教育專業來分析,教育教學中首先是培養專業美術人才,確定美術教育專業教育教學的目標。其次,與其他普通藝術教育的師範類院校相比較,美術教育中的教學目標以至於教學方法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現代美術教育中要確定學科發展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符合社會的發展需要是美術教育的前提。我國城市化建設規模在不斷擴大,配套的公共領域也得到了發展,美術教育體現在公共美術領域發揮着極大的作用,伴隨着美術教育發展的內容,其所體現的社會價值越來越得到關注,在這一背景下,藝術院校的美術教育迎來機遇與挑戰,要結合公共美術教育形式統一的整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並且承擔我們公共領域的美術教育功能。高校美術教育應該藉助公共美術教育這一平臺培養更多的綜合型美術人才,並且普及公共羣衆美術知識,體現美術教育對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作用。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也就至關重要,構建完善的美術教育體系也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三、高等藝術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教育教學的構建

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在美術教育方面飛速發展,報考美術專業的考試也漸漸增多。傳統的藝術教育類美術學院以外,各種師範類、綜合類高等院校也建立起了美術教育。美術學院的美術專業也在逐漸增多,像藝術設計與動漫專業的產生。這些美術教育專業的發展體現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底蘊的不斷加深,人民羣衆的自身素質也得到提升,對綜合型的美術型人才需要越來越大,給我們高校的美術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1.建立開放式的課程結構爲適應公共美術教育在藝術院校的發展,針對培養社會型人才需要,更好的發揮美術教育專業發展的優勢與推動作用,在構建開放式的課程結構方面就顯得尤爲重要了。第一,我們要對原來的美術教育課程進行調整,更多的開展以研究性爲主體的課程體系;第二,要對社會發展面臨的新的形勢、性質進行相關性的瞭解和研究,構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多元化課程結構,同時將公共美術教育需求應用到現代美術教育專業課程的建設之中,填補學校與社會教育中缺乏聯繫的空檔,建立出以公共美術教育爲發展目的的課程教學結構。2.加強實踐教學與教學資源的利用美術教育中要加強對實踐課程的建設,其中包含這對美術實踐以及社會實踐的課程建設,在實踐教學中強調出美術教育的重要性。美術教育專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學院整體的資源進行推動,利用學院的教學資源共享,對實踐類美術教育進行學習,即完成了美術教育中的整體教學與互動,也達到了培養藝術繪畫學習以及美術教育內涵的培養。教育教學中可以引用社會話題參與美術教育的討論中,同時還可以將美術教育與社會實踐相聯繫,在互動中學習美術知識,從而讓美術教育以及社會美術教育的發展得到緊密聯繫,相互促進。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是一種透過對美術史學的綜合學習來培養羣衆們的審美觀念。3.傳統的繪畫教育是美術教育的基礎美術教育應該追溯到傳統的繪畫教育,以傳統的繪畫優勢重新設立課程目標以及相關的學習方法,讓同學們重新來認識繪畫在美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與意義。在高等院校的繪畫教學中,繪畫的技法與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將不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學習的關鍵在於透過對課程的學習瞭解美術的發展歷史、學派風格以及作用等內容的綜合性學習。美術教育中的繪畫不僅僅是畫好一幅畫、擁有嫺熟的'繪畫技巧那麼簡單,而是用心體會學習繪畫的過程,深刻了解其背景與思想,展現當代美術教育的意義,從而加深人們對繪畫乃至美術教育行業的認識。構建一個嚴謹的、科學的美術教育課程是美術教育專業的必然結果,也是學院美術教育的一大特色,專業知識的硬性體現。

四、高等藝術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發展的意義

構建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體系不同於其他類型的美術教育,首先,高等院校的課程領導人要明確教學的方向,深刻認識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其次,在美術專業的課程編排中,要避免對專業無限制的細分,要注重學生美術基礎知識的培養,合理的對專業進行劃分;在設立課程是要明確專業課與基礎課的比例,專業課的學習認知離不開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加強美術教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繫,更全面的接觸各方面的知識體系學習。最後,教師在教學方面,應該不僅僅重視專業技能的傳授,掌握一項專業的技能,更要注重學生的個人素質以及創新精神的培養專業院校的美術教育的傳統與氣質隨着時間的發展不斷的累積與沉澱,學院美術教育會有着自己獨特的美術教育魅力,在時代的發展中,美術教育會繼續秉承着傳統的底蘊,樹立明確的專業定位和文化涵養,也體現了在時代變遷中美術專業的人文精神和人類發展的創新意義。

結語

縱覽全局,當代院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是在“大美術教育”的前提下,推陳出新,隨着社會文明進步的不斷髮展學會創新,與時俱進,走出原有的美術教育模式,結合現代美術教育思想觀念和不斷進步的審美要求,遵守科學的合理的美術專業知識,最大程度發揮學院美術教育在大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意義,推動整個學術教育行業的不斷髮展與進步。現代美術教育教學的方式相對而言是比較傳統的,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漸漸完善教育體制,吸取國外優秀的教學模式,而不是照搬應用,結合自身美術教育特點,形成一條特色的、適合我國院校發展的創新美術教育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潔,羅紅.論學校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4).

[2]李勇.構建專業藝術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思考[J].美術研究,2008(1).

[3]錢初熹.視覺文化的轉型與學校美術教育的發展[J].美育學刊,2014(3).

[4]夏其磊.高等職業院校美術教育(教師)專業的人才培養改革思考[J].藝術科技,2014(6).

[5]楊濤,對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發展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