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提高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5W

教學質量的高低是衡量素質教育效果好壞的重要標誌,因此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推進中學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貫徹學校辦學宗旨,使學校獲得社會認可的主要手段;是推動教師轉變教學思路,提高課堂質量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提高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考論文

一、中學教育教學質量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的問題。

教學理念是教學實踐的指導,隨着我國中學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現代化教學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然而在革新中學教學理念的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1)墨守成規,即一些教師尤其是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由於教學習慣已難以改變,導致其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沿用着傳統的教學理念,利用模式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實踐;

(2)矯枉過正,一些教師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積極開展教學實踐,但是在實踐中卻往往因爲用力過猛,或對新教學理念的內涵理解存在偏差,造成教學實踐的失效。

2.教學模式的問題。

教學模式是規劃課堂教學環節的基礎,隨着現代化教學設備在課堂的普及,以及教學理念的革新,許多中學教師開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但是探索中卻存在着一些問題,例如一些教師在教學中過於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對課堂實踐缺乏合理的規劃,一股腦地將新課程改革中的創新教學方式全部呈現在課堂中,導致學生對各種教學環節應接不暇,進而壓縮了消化知識的時間;還有一些教師缺乏課堂掌控力,在備課過程中無法預見創新中可能出現的變數,從而使課堂創新活動陷入無序狀態。

3.教學目標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規定,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還包括情感目標,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德育和情感教育融入到知識傳播的過程中,但是從目前的教學效果來看,在多數中學中,教學情感目標要麼成了一句空話,要麼是泛泛而論,而這樣的教學引導對於中學生情感的培養以及價值觀的樹立非常不利。

4.現代教學設備的使用問題。

當前,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爲現代教學中最重要的輔助手段,但是許多中學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卻存在許多問題:(1)過度依賴課件。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固守“以課件爲中心”的片面觀點,將課件推到了控制課堂節奏、決定教學內容的地位,而這種本末倒置的教學實踐必然會降低教師的創造力,影響學生的知識接收質量;(2)“機灌”現象嚴重。多媒體運用於教學後,一些教育工作者認爲這是對灌輸式教學的一次革命,但是從目前的教學效果來看,知識灌輸的主體從教師變成了計算機,灌輸式教學模式不但沒有被打破,反而更加嚴重。

二、提高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1.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

要想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學校和教師首先要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即解決“教育是什麼?”這一關鍵性的問題,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種既注重知識的傳授,也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的理論,它強調以培養學生能力爲核心,以知識爲載體,讓師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實現教學互動,進而實現“教書”“育人”的雙重目的。

2.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師的綜合素質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強化職業道德,轉變教學態度,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聯繫;其次要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因材施教,以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即保證教學內容要和中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相銜接,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教學目標要求以及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有利於幫助中學生構建合理、完整的知識體系;最後積極參與到教學科研活動中來,並透過對集體研課和課堂教學的分析,完成教學反思,進而在教學中建立放手讓學生獨立觀察、放手讓學生動腦思考、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放手讓學生表述、放手讓學生分析解決問題、放手讓學生創新互動模式,以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3.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科學認識現代教學設備在教學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實現教學設備的有效利用。教師在利用教學設備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課件的輔助作用,教學是一項以人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爲基礎的實踐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主動站到教學實踐的一線,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掌握教學節奏,以確保教學效果;

(2)不斷挖掘多媒體技術的潛力,利用現代化資訊手段,豐富課堂內容,改變知識呈現的形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3)即時聽取學生反饋,控制課堂節奏,避免知識傳授速度過快引起學生“消化不良”。總之,要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關鍵,因此教師應該以優質的教學資源爲輔助,構建高效的備課體系、科學的教學模式、準確的教學評價體系,進而實現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學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136

[2]趙穎.淺論中學教育教學管理及策略[J].才智.2015.14:69

[3]邵志豪、李楨.中學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與實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11: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