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怎樣提問的思考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1W

論文摘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掌握提問的技巧:緊扣重難點,注重知識的條理化和系統化;注重提問的多樣性。抓住提問的時機;預想意外,作好準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怎樣提問的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歷史教學 提問技巧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我校積極開展了針對怎樣提高學生素質的探索。我也積極參與聽課、總結、研討、分析與評論。給我的感受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就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過程。在此,我就歷史課堂教學中怎樣提問談幾點體會。

一、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

要想在具體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弄清楚怎樣提問,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針對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學生能感興趣的且樂於解決的問題。歷史教師必須十分重視自身文化素質的培養和教學語言的訓練,注重歷史知識的積累,注重知識的不斷更新,注重文學、哲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的修養。要求歷史教師不僅應有豐富的歷史專業知識,還要廣泛涉獵文學、哲學、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等諸多學科的知識,且能將各種知識融通、應用於課堂教學。此外,注重演講口才的培養。教師要在深入淺出地闡述歷史觀點,有聲有色地敘述歷史故事,形象具體地描述歷史人物,必須有善辯的口才和嫺熟的講演技巧。而這種技能只有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堅持不懈地練習,掌握用語的深、淺、詳、略。控制語氣的輕、重、緩、急,把握聲調的抑、揚、頓、挫,才能使教學語言在論證時富有說服力,在闡述時富有滲透力。在描繪時富有感染力,從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提問首先應弄清楚哪些地方纔能產生問題

一個教學問題的產生至少應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它必須是學生還不完全明確的或未知的,要能夠在學生通往目標的路途中,讓他們發現不能很快地和直接地達到這個目標,從而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疑惑或心理上的緊張。

第二,它必須是學生想弄清楚或力圖說明的問題,要能夠引起學生對它的興趣,產生相應的探索慾望,並親身捲入問題的探究之中,在解決問題時作出努力。

第三,它必須是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相當的。要能夠讓學生運用自己現有的知識和智力。經過努力探索達到目的;而不是讓學生感到無論怎麼努力也不能克服困難,躍過障礙,因此而灰心喪氣。

這三個條件的掌握分寸,因教師的不同而不同,因學生的不同而不同,因各自的教學進度不同也必不相同。在具體的運用中有一定的難度,但絕不是無法掌握。只有在實踐中反覆探索、反覆運用,才能達到靈活自如的地步。在我所聽的衆多教研課中。我也明確地感受到這一點:經驗越豐富的教師,越能根據具體情況編擬不同層次、形式多樣、引人深思的問題。特別是初中學生,他們的認識程度、認知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設計問題時必須精心考慮的因素。

三、掌握怎樣提問的技巧

在具體的歷史課堂教學中。爲什麼有些教師所上的課自然流暢,輕靈飄逸,給人以行雲流水一般的優美感.而有些教師也同樣在問,也同樣在組織學生討論、探討,但就是給人一種生澀艱難、裝模作樣的,好像生搬硬套的一樣;爲什麼有些歷史教師上的教改課效果較好,而有些歷史教師上的教改課效果並不好呢?其實,跟沒掌握好提問的技巧有很大的關係。因此,還要探討怎樣提問的問題。

第一,提問應緊扣課本的重、難點,同時注重知識的條理化和系統化。圍繞課本的教學重、難點,抓住那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節點。將問題集中在重、難點上,以利於突出重點。攻克難點。特別是編擬能力提高的思考題和討論題時。必須突出這一點。但僅此是不夠的,因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感受歷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記住歷史,掌握歷史的基本知識點。因此,在新課程教改的探索中,必須注重基本知識點問題的設計。即將基本知識點設計成條理化、系統化的問題。例如:我在上初二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時,從第二課開始,就將近代中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探討;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時,我就將怎樣簡評中國的近代化探索之路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討論。在單元問題之下,再設計各課的問題。纔開始上一、二課時,只有少數同學能想到一點點,但隨着後面課文的展開,很多同學都能主動找出應有的答案。這樣的問題設計,既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並能讓學生的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又能讓學生牢記史實。

第二,注重提問的多樣性,抓住恰當的提問時機。

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該多樣性,因課而異,因材而異,因受教育者的.知識基礎與生理心理特徵而異。特別是初中歷史課所面對的全是11~13歲的少年,更應該注重提問的多樣性。變化多樣的提問往往能給學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躍的課堂氛圍,給學生髮揮聰明才智提供適宜的機會。另外,還必須選擇恰當的提問時機。因爲教學的方式方法是多樣的,不能絕對地說哪種方法比哪種方法好。或講演、或討論、或爭辯、或活動、或評述、或提問等等,該讓學生活動就儘量讓學生活動。新課改注重學生活動,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體現在這裏。但是,教師必須選擇好提問的時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就是在課堂上掌握好學生的“憤悱”狀態,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纔是對學生進行“開其意”和“達其辭”的最佳火候。

第三,提出問題之前,要想到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並作好應對的準備。

新課改提倡學生的活動,要求儘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具體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必然要組織各種各樣的學生探究活動。但由於初中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限制,學生必然會在探究活動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是錯誤的、或相反的答案。新課改的課堂教學中,既不能低估學生,但也不能過高估計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作好讓學生出錯的準備,敏銳地捕捉、及時地發現和糾正學生中的錯誤和缺陷,及時採取對策,巧妙地把課堂教學引導到正路上來。特別是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教師應隨時做到這一點。即預先想到學生可能混淆或答錯的內容,允許學生出錯誤;但教師必須及時糾正錯誤。

第四,要創造解決課堂提問的先決條件,即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

博觀才能約取,厚積而後薄發,豐富的知識是創造的先導。沒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其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就不可能縱覽古今,正確地總結過去、指導現在、預測未來,就談不上創造才能的發揮。學生的知識面愈廣,愈具有綜合性、滲透性,其創造能力就愈強。在這裏,必須注意的是,課內與課外,不能成爲互不相關的兩張皮,而要努力形成契合點。

當然,歷史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技巧是多種多樣的。還應該考慮提問的難易度、靈活性、與其它教學方式如何配合以及如何面向全體等等,都值得探討。

總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向更深層次發展,改革的進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爲基層教學工作者,既然投身於這一浪潮之中,就應實實在在地投入到素質教育的實踐,積極探索如何提高新課程改革中的課堂教學效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