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對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4.05K

下面是對初中的歷史課堂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

對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反思

近來,正在研讀工作室的第二本閱讀材料《國外歷史教學案例譯介》一書,感慨頗深。在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的可持續推進中,越來越深刻感受到改革越深入,難度就越大。從事初中歷史教學這十幾年來,有成功,也有失敗;有付出,也有收穫。伴隨着教育改革的春風,我不由地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爲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爲“改革”的種種看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們“與時俱進”,在深層次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們對教學更充滿着希望。作爲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施者,透過對比本學科特色和我校的實際情況,我主要談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的做法與體會。

在課程改革和打造高效課堂的背景下,究竟什麼樣的課纔算是“滿意課”呢?對這個問題,可以說,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華東師大葉瀾教授認爲,一堂好課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基礎教育而言,大致表現在五個方面:有意義、有效率、生成性、常態性、有待完善。我覺得這對我們的教學和教研非常有借鑑意義。現結合我的教學實際,談談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反思。新課程發展的核心理念是: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基於這一理念,我想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節好的歷史課它應該是着眼於學生的發展;面向每一位學生和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要想達到這一目標,一堂滿意的課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應具有創新性。

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它使教學活動中師生活動有明確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一堂課好壞的尺度。所以在創新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必須確定創新性教學目標,如果沒有創新性教學目標作統帥,那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創新的、高效的。

例如在講七下歷史《中外交往與衝突》中的“鄭和下西洋”內容時,我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按照創新教育理論要求思考後,確定了“透過學習本課,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國家的綜合國力成就了鄭和遠航這一偉大壯舉,增強民族自豪感;體會和平外交有利於促進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這是一個含有創新要求的教學目標,打破了過去常常用的“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意義”、“如何評價鄭和下西洋”等教學目標的制定。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這課時,不是對這一事件本身進行再一次濃墨重彩地描述,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鄭和是如何如何的偉大;而是挖掘隱藏在這一事件深層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教學重點放在解析這是航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壯舉上。而學生透過這樣的學習、探究活動,對鄭和下西洋所展現出的我國領先世界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航海水平及航海智慧有了充分的瞭解與認識,激發了他們勇於創新、勇於開拓的膽識和胸懷。當老師讓他們談對這一事件的感受時,很多學生都由衷地說出了“震撼”這個詞!可見這一目標的確定很好地體現了創新性,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既學到了新知識,又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還必須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並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爲主,多法配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穫。就這一點來說,其實也就是我們認爲的一節有意義的課。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所以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們提倡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創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感受、認識和探究歷史的氛圍,而不是讓學生消極被動地去記誦歷史。講授八年級下冊第9課《改革開放》的內容時,就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一課的內容承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具體介紹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是如何取得突破的,在城市是如何展開的。教材介紹的這部分內容對成年人而言非常熟悉,覺得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但它對於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爲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採用談話法、藉助老照片(含本地鄉土)、材料瞭解、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合作學習法等方法,爲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空間。比如,教師爲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的生活與改革開放有着密切的聯繫,積極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向身邊熟悉的人(父母、鄰居、學校的老師等)調查,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感受的到的變化,學生把蒐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對這種活動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從課堂上學生展示的調研成果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成果內容非常充實,反映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由於教師爲學生創設了這麼一個合作學習的平臺,學生透過這種探究活動,生成了自己對改革開放政策的認識,親身體會了歷史學習的方法。而且這種體驗活動是學生能做到的、也願意做的,它遠遠比讓學生坐在教師裏憑空設想“如果你生活在哪個年代你會有什麼感受?”要實際的多。同時,由於全班同學都參加到了調查活動中,且分工合作,因而使得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有了學習的收穫。

又如:在講授八年級下第五課《三大改造》時,我在提前挑選6位同學合作自編自導一個歷史短劇《雞毛飛上天》,學生課下查資料、問長輩、寫劇本、備道具,在課堂上給大家表演了這部反映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貧農、富農加入農業合作社時的心態以及改造成果的歷史短劇。學生透過觀看學習深刻認識到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實質,目標教學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給每位學生和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不管你用的是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都要儘可能地爲學生提供更多地自主學習的時空;儘可能地爲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只用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做了,當然也就是一節好課了。

3.一節好課,它還應該是教師爲學生構建的和諧、民主、自由的生態課堂,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好的課堂應當是,能夠爲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而寬鬆和諧的環境並不完全依靠講故事、做遊戲或生動的情景來創設。教師形象生動、富於智慧的語言,一個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啓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一個激起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究活動等等,都可以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形成技能,同時也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體驗。

《新文化運動》這節課上雖以講授爲主,但我把課講得主線突出、條理清晰,情緒飽滿、語言親切,繼承了傳統歷史教學中的精華。它不僅有利於學生迅速、準確、簡約地把握歷史發展的主要過程,落實歷史課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而且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匯入這一環節上,我沒有按照教材的編寫順序和傳統的教學方法,從按背景說起,而是從初中語文課魯迅小說《故鄉》片段切入,引導學生重溫小說的核心內容,並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這篇小說的地位,使學生認識到,它反映了當時文學革命蓬勃開展的社會現實,它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之一。這種設計爲學生創設了一個渴望學習的環境,引起了學生對新文化運動探究的慾望。同時,娓娓道來的細膩講授,也使學生受到了感染。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可以看到,他們被老師的情緒所感染,甚至下課了,還有許多學生圍着我,要記錄下本課結束時引用的陳獨秀的詩《青春》的片段。個別學生感受到了教師語言的魅力,和諧課堂的魅力!

當然,課堂教學也不會只是上述幾個特點,平時的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是每一節都是精品課。但只要我們瞄準目標,不斷學習,經常反思,將教學的某一方面發揮到最佳,使課堂教學具有自己的特色,又深受學生的歡迎,那這就是一節“滿意課”了。

以上就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淺顯的思索和做法,今天拿過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更多的希望大家能多提高貴意見,我相信你們的意見一定是我成長的最寶貴的財富。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多地是多種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的結合體,要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很喜歡一段話,也把它作爲我的結束語吧:既然已經選擇了做歷史教師,那就做一名讀書人,奮鬥着,鑽研着,不斷厚實文化底蘊,培植教育智慧,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