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見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9W

 摘 要:從高校發展的社會環境出發,探討高校教育現在的發展狀況和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關於高校教育改革的幾點建議,希望可以作爲相關教育教學改革方面的參考。

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見的論文

關鍵詞: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大學生;人才培養

一、高等教育現狀概述

隨着社會的發展,國家對教育的支援力度不斷加大和人們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1999年各大高校順應發展潮流紛紛不斷擴招。高校擴招響應了社會的需求,給高校帶來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急需解決的問題,下面就學生、教師、高校各方面給出研究看法。

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每個孩子從小的夢想。寒窗十載就是爲了金榜題名。緊踏榜單而來的是新的生活,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長經歷等等的人在夢幻般的校園相遇。都是懵懂的少年,關於未來的發展幾乎沒有什麼概念,對所要面臨的課程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學校在接收學生後,應積極教育引導學生,不僅包括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方面,還要注重大學期間的主要任務、可能所從事的職業、專業前景等方面的引導。不僅研究生需要學校制定培養方案,本科生也需要明確的培養方案,針對每個人的具體條件的培養方案,可以包括學術型的學生、應用型的學生和創業型的學生。

現代大學物質基礎條件已有根本改觀。高等教育211和985工程建設,以及一系列對高等教育多樣化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使得不同層級、不同規模的高校之間逐漸進入有序競爭狀態。但是,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校建設規模龐大、學生數量劇增、專業分化過細、知識結構單一與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大學生專業技能難適應勞動市場需求、大學生綜合素質普遍偏低等矛盾,不僅使得高校無法打破債臺高築之困局,而且還嚴重影響到高等教育的更高階段——創新人才的培養。

經濟時代大學教育的角色應從提供學生知識與技術轉變成營造有利於人力投資的環境,使大多數的就業人士都可以成爲具有創意、專業知識與技術的知識工作者。社會再次呼喚大學回歸其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的主流傳統。以創新人才培養爲特徵的中國大學創業教育,正是在此種社會經濟與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這種超越於傳統“學術型”“職業型”之上的“創業人才”培養實踐,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客觀要求,它是我國大學從精英教育到大衆教育變革、從“專才教育”向“通識教育”模式演進的內在動力作用結果,更是我國現代大學教育多元化發展理論的創新機制。

二、關於高校教育改革方向的幾點建議

從系統論的角度來說,學生、學校和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一個整體系統,學生在校生活直接面臨學校管理而又要積極面對未來準備走向社會;學校既管理學生又要引導學生如何走向社會融入社會;社會接受學生的就業同時檢驗學校的教學管理效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必然導致系統的結構和作用出現偏差。保證系統良好的結構穩定和功能穩定的就需要有及時準確的系統反饋結構,透過反饋可以把外界條件包括制度和環境等多方面的變化及時地反映到系統內部,系統可以迅速作出相應的調節以保證其自身的功能。現在高等教育高校環節出現了一些問題,教育改革跟不上社會或者說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導致系統失衡,大學生就業率低是最直接的一個表現,所以需要強有力的調節機制來使系統快速平衡並促進社會的發展。所以具體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由於高校專業課程制度僵化,學生畢業後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大量事實證明,近百年來,知識的時效性在快速縮短,從2l世紀開始,科學知識在短時間內發生了急劇的增長。當今世界平均每天發表一萬餘篇論文,平均35秒有一篇論文問世,各種書籍每年增加25萬種。1976年的大學畢業生到1980年所掌握的知識已有50%陳舊了。20世紀50年代大學生的知識能用30年,90年代大學生的知識能用l0年。所以高校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引起學生對所從事的領域的濃厚興趣,尤其在專業課教學方面老師應提供學生目前的專業領域的發展趨勢、熱點問題、疑難問題、科學發展動態和跟蹤瞭解學術前沿的方法,使學生具備自主知識更新的能力,以確保在高速發展的資訊科學時代不會被淘汰。

(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著名國際諮詢公司麥肯錫在公佈的《應對中國隱現的人才短缺》報告中指出,雖然中國大學生的數量是美國的兩倍多,但由於中國的教育體系過於偏重理論,所以只有不到10%能夠滿足跨國公司的要求。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國的人才可以走向世界的一個關鍵是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應該努力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可以對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的應用有清晰的瞭解,與此同時實習還可以使學生直接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爲畢業後更快地融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打破舊的學科專業體制,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的學科體系

《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在接受訪談的全部用人單位中,有59.1%的用人單位認爲當前大學的課程設定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單位明確提出當前大學教育中的課程設定不合理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制約因素。現在國內高等教育專業劃分過細,淡化了邊緣交叉學科知識,有的專業學生在就業時因爲招聘人員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此專業而屢屢碰壁,可見高校的學科設定與社會需求是脫節的。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人才又代表着國家的未來,所以高校的培養體制、培養方法應受到高度的重視。一方面要了解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學生的培養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向企業宣傳高校的專業設定,提供邊緣專業(社會了解較少的專業)實習機會,讓學生在實際中宣傳他們可以做什麼,既可以把學生推向社會也可以檢驗高校該專業的設定必要性。

(四)鼓勵學生積極創業

一般來說大學畢業生增長速度不會超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這時社會會比較穩定地發展。而現在前者是後者的好幾倍,導致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以降低待遇來博得工作機會,同時也導致低學歷人羣的就業難。所以在國家提供了良好的創業政策環境的良好條件下,高校應積極響應這一政策,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創新產業,創新品牌,同時拉動就業。具體實施可以透過宣傳自主創業政策、解讀創業程序、開設創業培訓班、建立創業交流的羣體等等多方面進行。

三、小結

我國自古重教,現代社會發展就更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直接的體現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發展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發展,所以必須保證這個環節不能在整個系統中出現偏差。良好的反饋機制和良好的調節響應方法是確保系統穩定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從大局出發,全面配合高等教育的發展,同時高校本身也要作出巨大的改革,積極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以及時調節自身適應整個大的社會環境的需要與發展,爲國家社會經濟生活等各方面不斷注入新活力新氣息,確保社會主義社會穩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燕凌,劉強.大學創業教育發展之原因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8,(6).

[2] 袁貴仁.素質教育:2l世紀教育教學改革的旗幟[J].中國教育學刊,2001,(5).

[3] 黃俊杰.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野暉.中國大學生初次就業率70%高出教育部官員預期[N].第一財經日報,2005-11-17.

[5] 樑國勝.中國創業教育將逐漸升溫[N].中國青年報,2007- 1l-06.

[6] 張志剛,邱金英.與時俱進:面向新世紀的大教育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