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體育能力本位教育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38W

1能力本位教育闡述

高校體育能力本位教育研究論文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簡稱CBE)是產生於二次大戰後,盛行於北美和歐洲等地的一種教育模式。它強調以能力爲教學基礎,以從事某一具體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爲出發點來確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評估教學效果,以社會需要爲培養的重點,保證了學生能力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2]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從職業崗位的需要出發,明確能力培養目標,主張以嚴格的科學教學管理和靈活實用的課程設定來安排教學體系。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下,社會對人才的培養不以學歷文憑爲唯一目標,而是關注個體的綜合素質,以培育適應社會發展現實需求的人才爲主旨。正因如此,能力本位教育興起後陸續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接受併成爲流行的教育改革思潮。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自上世紀90年代被引介入中國後,在教育界產生很大反響。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凸顯的當前,能力本位教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度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將有可能更爲明顯。

2能力本位視域下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的改革

2.1目前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的不足與缺陷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的設定依據是2003版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以下簡稱03《課程方案》)。經過近十年的實施檢驗,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背景,這一專業課程方案難免會顯現出諸多的不足和缺陷。當前,這些問題不容忽視和迴避,亟待展開理性思索和探討。

2.1.1課程目標不夠明確

課程目標是從廣度的視角定位教育與社會的關係,直接決定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然而,當前通行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目標存在問題。很早就有研究者提出質疑:03《課程方案》把培養目標放在“培養複合人才”上,其本旨在於既關注到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又考慮拓寬學生未來就業的渠道。但其中二者兼顧的設想“目標定位過高,且不太切合實際,同時還有錯位之嫌。”[3]宏觀設計的缺陷使“體育教育專業自身內部的體育教師培養問題還沒解決,就開始在本身專業基礎上或基礎內拓展其它專業”。[4]其實,03《課程方案》雖較以前有所改進,但其課程目標設定仍然不明確並飽受詬病的`真正原因,在於目標設定的指導理念有問題,從而直接導致體育教育專業人才難以適應社會需求,體育教育專業發展舉步維艱,甚至專業存在的必要性都受到了置疑。

2.1.2課程規劃不夠合理

由於課程目標的搖擺不定,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規劃也就很難做到合理。體育以這門身體實踐和技術應用爲主體位置的技術課程,近來年卻出現了技術學時大量削減,實踐能力培養失去應有的位置的尷尬現象。如表1所示,較97版課程方案,03版中的學科類課程比例進一步加大,幾乎達到術科課程的2倍。另外,必修課學時比例繼續下降,選修課學時比例上升。[5]在技術學時大量削減的同時,很多缺乏完整理論體系支撐和前期深入研究論證的課程被放入專業課程設定中。學生的體育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未被提到應有的位置上,卻又被迫接受大量難以消化的專業理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素養間很難形成有效的聯繫,導致學生實踐和理論兩方面都難以實際提高。有專項調查發現,體育專業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普遍對組織競賽和裁判能力感到欠缺,多數學生無法勝任”。偏離了能力本位,課程規劃弱化了體育專業學生賴以生存的體育運動技術,這樣的忽略的偏差等於降低了本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消極影響實在太大。

2.1.3課程實施缺乏實效

多年來,我國體育專業課程同高校其他課程一樣,在“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理念層面培養目標指導下實施。但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當前國民對體育文化需求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厚基礎、寬口徑”正是造成目前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難以適應人才需求的原因。因爲,所謂的“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是基於理想化的設想,真正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忽略了專業特長的培養,所謂的“通才”並不受社會青睞。特別是體育專業人才,體育技術能力是其區別於其他人才的關鍵,也是決定了他們在社會需求條件下呈現不可替代性的關鍵。所以體育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上,可以加厚基礎,但沒必要時刻關注拓寬口徑,因爲專業能力的精深更具實效性。然而,目前“厚基礎、寬口徑”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成份,這勢必影響到了體育專業課程的實施。正如李強和毛振明先生指出:“此類問題研究的專家,也仍然對基礎到何種程度爲‘厚基礎’,用哪些方式才能保證‘厚基礎’的實現”,以及怎樣覈查“厚基礎”的有效性等問題上認識模糊,“沒有清晰準確的回答”。指導理論混沌不清,實施過程當然不可能達到理想效果,許多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單位甚至陷入各自爲戰的怪圈。

2.2能力本位教育視域下的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定

既然參照能力本位教育當前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定暴露諸多問題,那麼今後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應當考慮社會實際需求,以專業能力爲導向來構建體育專業課程。其結構模式圖示如表2。

2.2.1課程目標應與社會需求接軌

教育服務於社會是教育社會責任的直接體現,爲社會發展提供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教育服務於社會的根本要旨。在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教育觀和人才觀已由重知識向重能力、重素質轉變。因而,以能力教育爲本位必然成爲21世紀教育環境下體育社會化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因爲,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社會需求引導教育改革面向推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於學生整體能力的提高。就社會現實來說,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解放出來後,維持身體健康的必要身體運動需要依靠參與體育鍛煉來彌補。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對於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運動需求提供了人才保障,所以在今後他們將有很多機遇和崗位。但是,學界研究當前體育教育專業發展現狀時卻指出,“衆多的機遇和社會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需求之間產生明顯的反差”。其中主要原因在於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目標已經脫離了社會實際需求。從能力本位教育出發,高校必須對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目標反思,以社會需求指導課程發展的方向,以社會需求把握當前社會與未來社會對體育專業學生能力的要求。學生具備了社會發展所需的能力素養,可以獲得必要的平臺爲社會提供體育指導;大衆對於體育的需求也會因爲有了專門人才的技術支援而得到保障,體育教育專業建設將會很自然地步入良性發展。

2.2.2課程規劃以能力培養爲導向

針對當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側重理論知識,以學科課程爲主而造成的理論知識偏多、偏深卻對實際技能訓練不足的現狀。在課程規劃時,改變課程專家與教學專家決定課程規劃的傳統,密切把握社會需求現狀,以能力培養爲目標,改變原有的以運動技能爲主導的、狹窄的專業課程培養規格,培養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體育師資和體育專業人才。[10]也就是說,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要想拓寬路徑,應當在能力本位教育指導下開展課程規劃。所以,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要按照專業能力任務來開發課程內容。在課程開發上,廣泛動員體育課程專家、學校決策人員、高校體育教師等各個層次的行內從業人士有效地參與其中。在實證調查和縝密論證的基礎上,從專業能力培育角度來考慮課程結構的調整、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課程的全面實施。避免過多引入不成熟理論和忽略體育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規劃方式,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籌劃合理的學科課程與術科課程的比例,一方面,在學校教學中儘可能推廣成熟的體育理論;另一方面,設定一些反映新形勢的熱點課程,比如跆拳道、輪滑、攀巖、高爾夫、瑜伽、街舞等有廣泛社會基礎的新興課程。這樣規劃完成的課程纔可能與社會需求一致,才能體現課程目標的基本理念,從而促進體育教育專業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的合理發展。

2.2.3課程實施以專業能力爲本位

課程改革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在於課程的實施上。“以能力爲本位,以學生爲中心,以行業爲導向”是能力本位教育視域下高校課程實施的指導思想。[11]課程實施實際是將課程付諸實踐的動態執行過程,其中的核心因素是學校、教師和學生。“以能力爲本位,以學生爲中心”,目的在於改變以學校和教師爲主動執行者,以學生爲被動實施對象的傳統觀念,以能力本位統領教學實施中的核心因素。高校體育專業課程實施要以專業能力爲本位來開展工作。在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教學要以學生爲中心組織教學,強調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情況採用適應個性化差異開展教學的重要意義。在分析學生的能力特徵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案,採用的靈活多變教學方法和合理實效的教學程序組織教學,融“教、學、做”爲一體,透過理論學習與技術實踐交替來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術科課程實施上,同樣自能力培養出發,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重視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運動技術的提高,並在拓寬基本運動技術的同時加深運動專項的精研。另外,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適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建立科學、系統、開放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解決學生的體育技能訓練、專項訓練和社會實踐的協調發展。專業能力本位,突出學生中心位置,強調專業理論,重視專業實踐,關注能力考覈和社會需求的反饋資訊,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當然具有較強的適應社會工作的能力。

3結語

能力本位教育之所以能在當前的世界教育思潮中受到廣泛重視,正是由於它時刻關注到教育與社會現代化發展間的密切的、深入的聯繫。它將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與教育對社會的責任契合一致,有益於形成有利於社會進步的人才積累,並保障專業人才可以獲得必要的發展機遇。高校體育專業課程體系作爲實現未來體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其改革過程應該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來拓展思路,參照社會需求制定課程目標,以能力培養爲導向指導課程規劃,在課程實施中突出專業能力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體育專業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才能培養出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的高層次體育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