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論文

學問君 人氣:1.52W

摘 要:德育作爲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教育的途徑是多樣的,音樂教育因其專業的特點和教學方式的特殊性,爲德育的滲透提供了一定的優勢。音樂教育作爲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音樂教育者要充分發揮積極主導作用,瞭解音樂教育中滲透德育重要性的同時去研究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

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論文

關鍵詞:德育;音樂教育;滲透

德育不能只是理論的灌輸和空洞的說教,而是要貫穿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切方面和環節的中心線,是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原則。

一、音樂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德育作爲教育的主旋律,是永恆不變的,而作爲一種教育方式,其途徑又是多種多樣的。音樂和音樂教育是伴隨着人類文明的產生而產生,並且隨着社會的進步而不斷髮展。音樂教育與德育目標的一致性,爲音樂教育中德育的滲透提供了可行的前提。任何思想品德如果沒有情感做基礎,只能成爲乏味的教條。

在音樂教育中貫穿德育,有其天然的優勢。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的`反映並影響着人們的思想感情,音樂教育因其專業的特點和教學方式的特殊性可以爲德育培養良好的情感基礎。

音樂,是聲音和時間有機結合的聽覺藝術,是透過旋律、節奏、和聲、織體、等諸多表現手法來塑造音樂形象,表達人的喜怒哀樂和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情感藝術。音樂是生命的藝術,對形象的感知必須依靠學生的聽覺和想象。音樂藝術自身的魅力會給人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從而展示出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枯燥乏味的講解變爲生動活潑的練習,讓學生不斷的感受到音樂的美,並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音樂審美教育,可以促進人的素質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結合音樂教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透過音樂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優良品質的薰陶,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二、音樂教育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爲主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蘊含了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使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能力、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淨化,道德情操得以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教授一些歷史題材的經典作品,如《黃河大合唱》,在學習音樂的創作背景的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生在瞭解了作品創作的背景和音樂的內容後在欣賞和演唱的時候內心就會油然而生對祖國的熱愛和激情。如澳門迴歸時創作的一首《七子之歌》便喚起了學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以及對遊子迴歸祖國的迫切心情。

三、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性格品質

音樂的學習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而這些規律和特點決定了要學好音樂需要好的品質和性格,特別是在一些音樂技能的學習中,對一個人性格的培養和良好品質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和促進作用。一些器樂的學習,例如鋼琴學習的週期很長,面對每天枯燥的技巧練習,需要很強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地進步。學習的期間難免會有煩躁和厭煩甚至想要放棄的時候,可是爲了能夠彈出動聽的音樂就要付諸努力去堅持,對很多的學習者來說這都是對意志力的一個很好的考驗。音樂表演的過程也是對音樂表演者的心理素質的一個鍛鍊

當着衆多的觀衆表演和展示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自信心。有過舞臺表演經驗的學生會比一般的學生投入社會和工作時表現的更自信和落落大方。

四、音樂教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音樂教育形式的多樣性和特殊性使得音樂教育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例如合唱教學,學生在演唱自己的聲部的同時還要學會與其他聲部相互配合,清楚自己演唱的聲部所擔任的角色,在什麼時候需要強什麼時候需要弱,聽自己也要學會傾聽別人,這都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懂得集體和個人的關係。舞蹈、器樂合奏等等這些音樂形式同樣需要表演者的默契和合作。

這些表演的內容本身需要學生的團結協作才能完成,而練習和排練以及演出的過程也同樣可以體現着集體主義的精神。在對學生進行這些多種形式的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同時就可以滲透對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

五、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

音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學,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只有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廣泛涉獵音樂教學法,多渠道選擇德育的途徑,適時點撥,恰如其分地引導,並透過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推向主體地位,才能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思想道德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本人載自論文庫

要在音樂教育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教師也要善於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巧妙地把德育融入審美教育中,寓教於樂,寓教於理。真正的做到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在對學生的道德、情操、性格等方面的發展潛移默化影響的同時,對激發學生的情感,拓展知識,發展想象力和創作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音樂教育者要肩負德育重任

二十一世紀需要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音樂教育應義不容辭地起到廣泛而深遠地作用。音樂教師是音樂的重要傳播者,同時更是教育工作者,育人是教育的核心,要把學生培養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懂得真善美的人,這對音樂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教師必須肩負起德育的重任,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育模式、豐富教學內容,注重自身的素質修養,用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和從音樂教學過程中透露出來的高尚品德來教育、感染學生,以培養出真正德藝雙馨的棟樑之才。

參考文獻:

[ 1 ]鬱文武,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 M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