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音樂鑑賞課滲透民族音樂教育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2.95W

摘要:中國高等教育當中,音樂教育不可或缺,它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升、素質和審美能力的養成具備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分爲三個部分對民族音樂教育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發展進行探討:第一,民族音樂教育的意義;第二,民族音樂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第三,民族音樂教育滲透到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措施。根據這三個方面的分貝闡述和討論,主要是爲了讓讀者認識到民族音樂教育,繼而感受到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然後對民族音樂加以重視,旨在爲民族音樂教育提供借鑑,綜合各方力量爲民族音樂教育提供更加完備的發展條件。

高校音樂鑑賞課滲透民族音樂教育探討論文

關鍵詞: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民族音樂

我國高校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不斷進步,課程設定也向着更加契合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的方向不斷髮展,音樂教育作爲高校教育中的一大重點,也需要逐步完成其完善和更新,人文教育的被重視,讓音樂教育取得了很大發展,教師素質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也有提高。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音樂教育仍舊存在一些問題,許多高校以西方音樂爲主的教育模式尚未改變,因此,要想讓民族音樂教育逐步發展起來,首先需要在高校教育中重視民族音樂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傳統音樂的過程中,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振興。

一、滲透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1、弘揚傳統文化

我國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不僅給中國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途徑,也讓外國文化更廣泛地傳播到中國裏來,就音樂方面來看,西方音樂和音樂理念傳入中國,形成目前備受年青一代青睞的流行音樂,就高校課堂而言,許多西方音樂觀念和教學方式也帶入中國音樂課堂,這樣,讓學生對外來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和感受。但是,這樣重視外來文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瞭解非常稀少,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缺失,讓中國傳統文化在人們的生活裏無法展現其精彩。因此,高校音樂課堂中帶入民族音樂,能夠讓學生更多地接觸中國音樂,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幫助中國文化更好地傳播和發展,達到弘揚中國文化的目標。

2、提高教學質量

相比西洋樂,民族音樂的唱法所包含的內容和方法更加複雜多樣,每一個唱法中都蘊含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其唱法的訓練分佈在表演方式、情感模式、聲調選擇、留白技巧等各個方面。民族音樂講究聲腔的選擇和節奏的精確,細微的差別帶給聽衆不同的感受,在對民族樂近乎苛刻的學習中,會對教學起到更好的作用。

3、提升學生素質

當今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更加全面,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都需要得到展現,爲了達到培養人才的.目標,也爲了高校教育與社會人才需求的契合,各個專業教育都應該做出自己的更新。音樂教育像是人體構造當中的折點,在整個課程體系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民族音樂在音樂課堂中的加入,不僅對音樂課堂的完善和發展有積極意義,而且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首先,民族音樂的加入完善了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使課程結構更加完整;其次,學生在上課期間對民族音樂的瞭解可以培養他們對民族音樂、乃至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在未來的職業當中產生靈感,在幫助他們擴寬就業和創造機會的同時,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再次,對民族音樂和民族文化的學習能夠使學生的課程能力增強,而且增加了他們對民族事物的審美能力。在提升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二、民族音樂滲透到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音樂基礎差

我國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理念當中重視素質教育的髮簪,這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大進步,但同時也帶來許多弊端,因爲素質教育的廣泛發展帶來的就是應試教育,因此,美術音樂一類課程得不到學校教師的重視,高校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對這些課程的學習非常不足,初等教育中對學生應試能力的重視讓學生對文藝課程非常忽視。學校、教師、家長一致的行爲導致大部分學生缺乏對藝術的審美能力相當缺乏。長此以往,大學教育中的音樂教育便存在一些基礎性的障礙,這樣子不僅影響學生音樂欣賞的發展,也對學生心理構建有所阻礙。

2、學校課時較少

我國自小學開始的課程設定裏諸如音樂美術這樣的課程都非常少,應試教育之下,語文數學等科目成爲學校的主要科目,而美術音樂課程每週只有一節,甚至有時候還會不上或者被占課。而高校的音樂教育仍舊延續了這樣的做法,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課時非常少,而且因爲各方面條件不足,學生對這門課程也很難提起興趣。課時少讓學生對音樂審美有缺失,而西方音樂理念與中國學生教學、生活環境的不符合讓學生一時難以融入其中,無法對其音樂提起興趣。因此,民族音樂的加入會讓學生開始接觸我國傳統文化,而這些都與他們的家庭、生活等有着絲絲聯繫,讓學生產生興趣,在音樂課堂上也更具有求知慾望,如此才能使這門課程更快地朝着民族、特色、完善的方向發展。

三、民族音樂教育滲透到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措施

1、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是人類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事物,生活之餘,音樂可以帶給人類很多不同的感受和體會。高校學生作爲一羣即將踏入社會的中堅力量,對他們心智的培養和能力的培養是高校的教學責任,對音樂的學習和審美能力培養是課堂上教學環節進行的主要方向,因此,教師在講述音樂時,需要在作品中加入中方和西方兩種風格,讓學生自己感受,對於中國傳統音樂,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更加重要的是幫助學生了解該音樂作品產生的年代和社會背景,在瞭解這些之後,教師也應該讓學生更加清楚音樂創作的來源和創作的方法,在瞭解本質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音樂產生更爲深入的瞭解,學生對音樂越來越深入的瞭解,也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高校學生作爲未來我國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主體也是他們。我國傳統音樂在高校音樂課堂的滲透,有利於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中國傳統音樂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感知和了解。傳統音樂的初步形成在於人們真實情感的迸發,它只是先輩們在表達自身情感的時候,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對此,要想在課堂上達到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音樂感知力運用良好。高校教師在教學中仍然要以引導和啓發爲主,傳統音樂對中國學生長長的淵源能夠帶給他們不一樣的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做到:第一,教師要根據傳統音樂的意境和情感等,引導學生自己先體會音樂,感受傳統音樂帶給他們的感受,在這樣自行的感知之後,教師可以設定分享環節,讓學生對自己的感受加以闡述,以期待引起學生們的共鳴或者各抒己見。第二,音樂課堂不僅僅侷限於對音樂的感知,也需要學生對音樂專業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尤其是對音樂節奏、樂理知識的掌握,只有在專業知識的支撐下,學生才能達到對音樂整體的學習和認知。第三,增對目前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在西方音樂、流行樂和中國傳統音樂中找到平衡點,鼓勵學生自行創作,將傳統音樂元素加入到音樂創作當中,達到對音樂全面的學習,這樣也能帶給學生更多的創作靈感。

3、加強教師的音樂素養

傳統音樂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滲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不僅需要國家和學校的支援,更加需要教師對這門課程的重視。因此,選取一些優秀的教學師資是學校應當首先考慮的事情。要想讓傳統音樂更快更好地走進高校音樂課堂,對教師應當有這樣的要求:第一,教師應當對中國傳統音樂非常熟悉,傳統音樂博大精深,只有教師做到對它的全面瞭解,才能夠有信心和能力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音樂教學體驗。第二,教師應當具備創新能力。新的音樂和新的風格不斷在社會中涌現,在這樣資訊資源廣泛的社會當中,音樂以不同的形式快速涌入學生的世界當中,傳統音樂要想在這樣多樣的音樂中佔到一席之地,需要教師將傳統音樂不斷創新,這樣的過程中,既達到對傳統音樂的學習,也能夠滿足學生對流行樂等的學習需求,由此形成新型的音樂教學模式,對傳播傳統音樂產生更加積極的意義。將中國的傳統音樂教學與當前高校的音樂教育相結合,必須有強大的教師團隊才能夠實現。

四、總結

今天,社會的全面、多面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更加重要,中國教育更應該藉此機會大展中國之特色,作爲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音樂教育應當擔負起這一重任,因此,音樂教育中滲透民族音樂教育是必然的趨勢,不僅可以傳播民族文化,也可以在國際上展現中國風采。在傳統音樂教育的基礎上,高校音樂教育完成對各類音樂教育的吸收和拓展,對目前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當前高校學生全面發展自身能力、提升綜合素質非常重要。即使目前民族音樂教育與傳統音樂教育尚不能達到完全的融合,還存在許多問題,但是民族音樂的大放異彩是大勢所趨,因此,學校、教師、學生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這些民族音樂的魅力,爲傳播民族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地方高校音樂鑑賞課滲透民族音樂教育探討[J].娜響.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012(7).

[2]地方高校音樂鑑賞課滲透民族音樂教育探討[J].尹娜.求知導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