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張齊賢對宋初儒學政治文化的構建及其政治實踐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W

淺談張齊賢對宋初儒學政治文化的構建及其政治實踐論文

雷海宗在闡論中國文化演變時,以把水之戰爲界將中國歷史文化分作古典的中國與種族、宗教發生質的變異的中國兩個階段。這便是20世紀40年代蜚聲海內外的文化形態史觀再三揭示的中國文化的兩週。這種理論範式認爲,魏晉以降,中國社會在精神方面呈現出與其國力相類似的衰頹狀態,隋唐的偉大時代前後還不到二百年,宋代的三百年間是一個整理清算的時代、北宋立國之後,挽救唐末五代頹喪的政治文化風氣就成爲國家重整各類秩序和確立政權合法性的不可或缺的任務。興文教,抑武事政策所重視的文,決非單純的文教,而是蘊涵着復興儒學傳統政治價值理念,在政治文化方面重整倫理綱常不易權威的一種努力。

淺談張齊賢對宋初儒學政治文化的構建及其政治實踐論文

一、張齊賢的政治生涯與個性

張齊賢(942一1014,宋京東路曹州冤句縣(今山東省菏澤市南)人,遭逢後晉兵亂,遂徙居洛陽(今屬河南省)。開寶九年(976春夏之際,太祖臨幸洛陽,張齊賢以布衣獻策馬前,召至行宮,齊賢以手畫地,條陳十事:曰下並、汾,曰富民,曰封建,曰敦孝,曰舉賢,曰太學,曰籍田,曰選良吏,曰慎刑,曰懲奸,內四說稱旨,齊賢堅執以爲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及還,語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張齊賢爾。我不欲爵之以官,異時可使輔汝爲相也。不管宋太祖是否對太宗說過這樣的話,張齊賢在太祖面前表現的從容淡定和無畏的精神必定給後者造成了深刻的震撼。太宗耀進士,欲置齊賢高第,有司偶失掄選,上不悅,一榜盡與京官,於是齊賢以大理評事通判衡州。由此開始了長達三十年之久的仕宦生涯。張齊賢人仕後,在地方爲官七年,先後任過忻州(今屬山西省)知州、江南西路轉運使。

二、張齊賢的政治實踐與政治思想

張齊賢開寶九年的畫地十策,是他未出山之前對國內政治難題的通盤性解決思路,儘管內四說稱旨,齊賢堅執以爲皆善與太祖的'思量有一些差異,但太祖對他的有關政治問題的系統性考慮方式及穩健的解決路徑還是比較讚賞的。張齊賢的政治治理思想,體現在地方治理和對外謀略兩個方面。而在這兩個方面他都踐履了自己所倡行的忠義理念。

三、結語

《宋史忠義傳》說:十大夫忠義之氣,至於五季,變化殆盡。宋之初興,範質、工溥,猶有餘憾,況其它哉!藝祖首褒韓通,次表衛融,足示意向。厥後西北疆場之臣,勇於死敵,往往無懼。真、仁之世,田錫、工禹傅、范仲淹、歐陽修、唐介諸賢,以直言說論倡於朝,於是中外給紳知以名節相高、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矣。在這種政治倫理精神的激勵下,宋代十大夫爲國家效力的自覺性和以天下爲己任的責任感表現得格外強烈。他們崇尚超邁的道德人格,積極參與現實,參與政治,格守道德規範,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獨立的人格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