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略論文化治理在企業治理中的地位

學問君 人氣:9.03K
略論文化治理在企業治理中的地位
[摘 要] 本文透過對不同治理理論邏輯出發點的辨析和對文化治理哲學基礎的追溯,分析了文化治理在企業治理中的統馭性作用,並提出文化治理的三個原則,即利益協調原則、個性化原則、人性化原則。
  [關鍵詞] 文化治理 邏輯出發點 治理原則
  
  一、治理的邏輯出發點
  治理作爲一門學科,有它的出發點,學術界把1911年泰羅發表《科學治理學原理》作爲現代治理學的出發點。但是治理作爲一種科學,還有邏輯出發點可循的。是邏輯串起了治理學的各個部分,並使之成爲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所謂邏輯出發點,就是思考題目的起始點。西方現代治理學對治理的熟悉是立足於效率的,可以說最初研究治理學就是爲了促使勞動效率的進步。泰勒提出進步勞動效率要做四件事情,“科學劃分工作元素;員工選擇、培訓和開發;與員工經常溝通;治理者與員工應有同等的工作和責任範圍”。但是,一個人的效率究竟是有限的,當勞動效率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就會變得機械。於是治理學家又將目光轉向組織效率。提出專業化條件下的分權治理。所以,縱觀西方現代治理學的發展史,效率題目是邏輯出發點,追求效率的提升是邏輯主線,由於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學,他們把治理的核心回結爲科學和戰略,,回結爲做事的正確方法。
  中國傳統治理思想的邏輯出發點是行爲的價值判定,即確定行爲的是與非、先與後。這和現代企業治理誇大文化治理的理念有相似的地方。隨着治理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熟悉到文化治理是企業治理各個維度中具有統馭性作用的核心維度。
  二、文化治理的哲學基礎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價值標準體系。企業存在的意義、志向、動力、追求和***都由這一價值體系而生。文化治理的核心題目是價值觀的確立。價值觀是組織意識形態層面上的東西,一種價值觀的形成必然有其獨特的哲學基礎。當代文化治理的哲學基礎是人本主義哲學思潮。
  人本主義最初作爲歐洲資產階級用以反對封建神權,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及人的權利、尊嚴的思想武器,經哲學家幾個世紀以來的不斷髮展,成爲了當代組織成員向異化其主體地位的資本關係和組織關係提出***並維護其權利的武器。現代企業組織必須意識到,爲了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理性處理好同社會及其他組織的關係,處理好組織與組織員工的關係。資本的本性必須有所收斂和妥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企業價值觀的核心是人性觀,以效率爲出發點的治理理論越來越顯現出它的侷限性。
  文化治理誇大人的主體地位與權利,這是一種有悖於資本性的價值觀,對傳統意義上被稱爲“經濟人”的資本擁有者或治理者的確是一場意識上的洗禮。應該說,以傳統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爲基礎的西方治理理論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必須解決這個題目的時候了。文化治理恰恰協調了企業的資本性和社會性之間的矛盾。
  三、文化治理的統馭作用
  日本企業治理模式在競爭中的成功導致的20世紀80年代美國治理學家對美日治理模式的比較研究被公以爲是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治理理論的肇始。在這次跨文化比較研究中,美國研究者將治理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排列出來加以對比分析,結果發現美國企業的治理在很多方面並不比日本落後,關鍵性的差異在價值觀方面。美國企業治理儘管講效率、重科學,但忽視了人的精神氣力。以文化因素爲標誌的日本治理模式,更有利於激發員工的價值認同感,開發員工的潛能,形成企業與員工相互忠誠的、比美式法律契約更爲緊密的“心理契約”。由此,引發了企業治理重心的文化偏移變革。
  文化治理之所以是整個治理系統中最重要的職能,是由於它能保證一個組織往做正確的而不是錯誤的事情,能爲組織提供動力系統、追求方向和***源泉。組織的文化治理職能是一切其他治理職能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一切其他治理職能便會失往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