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美術教學素質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2.72W

第一篇:美術教學素質教育論文

一、技能、好習慣、良好性格

美術教學素質教育論文

繪畫是一個將想象變成美麗畫面的過程,也是將理想變爲現實的過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雖說不是絕對的,但想了不做,理想肯定不會實現。繪畫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勤於動腦、大膽動手、顧全大局、耐心細緻、堅持到底的好習慣。這既是品德方面的要求,也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必要條件。課例三:師:下面我們把草稿變成有趣又好看的畫,怎麼樣?生:好。師:怎樣表現效果會更好?生:用水彩筆;用油畫棒;白描也好看;線描加顏色。師:好,大家都會動腦筋用材料了,那大家就按各自的方法完成吧。在此活動中,學生能主動思考,果斷決定採用的形式和使用的材料,積極投入創作。這樣的訓練對其以後的生活、學習有很大影響,教師可以藉此培養學生主動、果斷、敏捷等思維和行爲習慣。學生製作,教師巡視指導:“這位同學已經使用水彩筆作畫了,看看水彩筆的效果好不好?”“這個油畫棒怎麼樣?”“再試試中性筆、簽字筆。”最後教師小結:“我們的工具種類多不多?誰製作的?誰買的?”學生回答後教師提問:“工人叔叔、阿姨發明了這麼多好東西,爸爸媽媽爲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條件,我們怎麼報答他們?”學生回答:“創作出好作品。”學生要常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父母爲自己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充足的學習工具,感謝教師、社會等。這使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情感得到了昇華,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二、愛國主義教育

美術教師要抓住每一次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春天到了,出去踏青,採集標本,尋找春天。在美術教學中,筆者經常讓學生創作這樣一些創意畫:《春天的柳湖》《我的家園》《家鄉的山水》《我們這的名勝》,透過愛家鄉的主題創作活動,鼓勵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自己家鄉值得表現的內容,用心、用畫讚美自己的家鄉,以期達到培養學生愛家鄉,進而愛祖國的目的。同樣,教師可以用“爲中華之崛起”“我愛北京天安門”“江山如畫”“爲中國喝彩”等主題進行創作活動,在美術教學活動過程中,帶領學生觀賞家鄉的山水、名勝,描繪天安門、華表、長城等,觀看“神五”的騰飛、“神十”與“天宮一號”對接等,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和建設祖國的信心。

三、結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藝術教育就是在“樹人”,從藝術和情感方面樹立學生的高尚情操。只要教師勤於動腦,不懈努力,學生一定會高素質地全面發展。

第二篇:美術教學素質教育論文

一、美術教育的價值取向

素質教育不僅是針對中小學而言,也涵蓋了高等院校。我們在考慮素質教育的話語背景時,也應兼顧不同教育層級之間的差別。作爲教育機構,二者的共性在於向學生提供相關學科的知識,培養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異則在於中小學具有相對明確的目標,而大專院校的教育目標則存在着工具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個不同的維度。這一點也在美術教育中得到了體現,應試教育模式更強調前者而受人詬病,素質教育則是力圖在二者之間找尋到平衡。具體來說,“工具主義帶有功利的目標開展美術教育,學習實用的美術技能,希望透過美術教育後能夠從事素描與創作,提升作品的分析能力。人文主義則從學生素質教育出發,透過公共美術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思想境界,使其能夠從平凡的社會與生活事件中,探尋生活的真實意義。”兩種價值取向並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差異,而是在培養目標的側重點上各有不同。就工具主義的價值取向而言,學生獲得了具有一定操作技能,能夠分析、評價和認識美術作品。當他們的視野不再被限定在相對狹窄的名作名畫時,也就獲得了更爲豐富的藝術經驗和審美感受,對於培養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無疑是有益的。但我們也要看到以工具論爲導向的價值取向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學生在獲得相應知識的同時,往往滿足於既有的經驗,而不去追求更具有深遠意義的藝術探索。就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來說,學生經過美術課程的培養、薰陶,不僅可以瞭解到世界各國藝術發展的脈絡,也能夠對相關的作品給出較爲中肯的評價,對於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是極有幫助的。但任何形式的美術教育都需要最終落實到美術創作實踐中,而不應成爲高懸於天際的理論空談。在傳統的觀念中,應試教育是側重於工具論,素質教育則是側重於人文主義傾向。二者看似水火不容,實則具有精神內涵層面的共同性。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不應糾結於應試教育或素質教育模式的差異,而是要從教育效果的層面思考問題。總的來說,由於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潛能,它在主觀上要求我們在制定教育大綱和課程設定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工具傾向和人文傾向的差別,在二者之間建築平衡點。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當全社會逐漸從功利性的教育指導方針中走出來之後,學生的個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釋放,他們不僅能夠用手中的筆去描繪屬於自己的藝術世界,也獲得了放飛夢想的翅膀。不難看出,當我們將美術教育活動置放於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曾經針對美術教育的各種非難就顯得不堪一擊。根源在於是否能夠從有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角度來加以認識,只有做到了這一點,美術教育的意義才能落實到社會實踐中。無論是工具論的價值取向,亦或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根本的落腳點都在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努力使其成爲具有高尚人文情操和準確價值定位的新一代。

二、美術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明晰了美術教育的學科定位和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透過適當調整美術教育模式的方式來應對素質教育可能帶來的衝擊。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美術教育活動通常可以劃分爲兩個範疇:中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和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前者長期採用一塊黑板和一隻粉筆的教育模式,教師透過板書、演示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並以佈置作業的方式給予資訊回饋。後者則分爲專業的美術教育和公共課的美術教育,專業的美術教育能夠爲學生提供較好的教育,但公共課的美術教育則多數停留於名作欣賞的層面,較少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也很少有師生互動的環節。上文論述的教育模式在我國應試教育體制下長期存在,並相沿成習,在很多院校普遍推廣。它曾經作爲特殊時期的主流教育方式爲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美術人才,也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隨着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進入到21世紀後,人們獲取資訊的手段越來越便捷,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背景下人們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要嘗試着推廣新的教育模式。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就是以學生爲中心、以教師爲主導、重視學生主動性、挖掘其潛力的培養。首先,我們看到在應試教育模式下,美術教育在中小學日常教育活動中佔據的課時量十分有限,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社會各界對美術教育的關注都十分有限。甚至在以分數爲唯一評判標準的語境下,某些學校一度出現廢除美術課程的狀況,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在課程設定和教師配備上多下功夫,讓美術課程成爲學生培養的構成要件。其次,美術教育活動要爲學生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讓他們能夠將美術課作爲“主課”來看待。當學生看待美術課的角度發生轉移之際,也就意味着美術教育曾經面臨的問題不再重要。接受教育主體的主動性得到了調動,美術教育曾經面臨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美術教學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它是否能夠產生實際效應,或者說美術教學能否爲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提供較爲直觀的影響力。我們必須承認,美術教學工作的確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產生直觀的“效應”。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美術教育的影響力需要漫長的時間來檢驗,它不像某些自然學科能夠爲學生提供較爲直觀的影響力,也無法改變學生的現實境遇。因此,試圖解決美術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價值”問題,就必須從更爲深遠的層面去界定美術教學,它提供給學生的是他們作爲獨立的行爲主體應有的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也就是幫助學生從更爲廣闊的意義表達空間中去理解周圍世界,並努力尋找到一種可以言說複雜情感的手段。隨着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全社會看待美術課程設定的態度和觀念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美術教學在中小學課堂和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不再是尷尬的調味劑,而是能夠讓師生的心靈世界得到淨化的工具,更是展現人類對外在事物認知的手段和方式之一。我們正看到活躍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美術教學的“人文價值”不斷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它的“工具”作用也不再侷限於狹小的空間,素質教育的話語背景爲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