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教育基本理論在教育改革中實現的途徑論文

學問君 人氣:7.24K

一、教育基本理論對教育改革作用方式面臨的困境

教育基本理論在教育改革中實現的途徑論文

教育基本理論對教育改革具有很強意義的指導作用,這種作用方式主要是透過具有基本理論素養的“人”來實現的,人在接受過具體的基本理論訓練之後,就變成了具有基本理論素養的“人”,再有這類“人”來進行教育改革,從而促進教育改革的實現。衆所周知,人無完人,既然是由“人”來參與的活動,那麼必定會有很多問題,因爲“人”本身就存在缺陷,比如說缺乏獨立性、自主性、支援力和影響力等等,而這一系列問題,正在影響着教育改革的實現。

(一)理論研究者依附於改革決策者:“官崇拜”文化具有不可挑釁性

有些人本身對教育基本理論是存有誤解和偏見的,這種錯誤的認識如果被帶到教育改革活動中,那麼勢必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比如說,有些人只看到了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卻忽視了教育改革首要面臨的現實問題,他們過分的追求教育本質、價值和功能等方面的問題,卻沒有看到目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判定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只是他們的想法過於急躁,目的性太強,這樣是不利於教育改革的實現的。還有些人認爲,教育基本理論是無需存在的,這種理論性的東西遠不如實踐性的動作來的重要,所以他們寧願花時間去親身實踐,而不願去鑽研教育基本理論,從理論中獲取實踐經驗。所以,在改革決策者“行動指向的文化”和理論研究者“知識指向的文化”之間,是存在着根本差異的。

(二)改革決策者對理論研究者忽視:研究者缺乏理性批判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還存在着改革決策者對理論研究者的忽視傾向。理論研究者也是教育改革的參與者之一,他們有權參與教育改革的全過程,他們的建議對於教育改革來說,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用,但是現在的事實卻是,很多改革決策者並沒有意識到理論研究者在教育改革活動中的重要性,忽視他們的存在,不聽取他們的意見,獨斷專行,而與此同時,理論研究者自身也存在一些妨礙因素,他們在改革決策者的面前,缺少自信,甚至會有很強的自卑心理,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他們惜字如金,不願開口,主動放棄了教育改革的參與權。此外,這種妨礙因素還體現在理論研究者缺乏理性批判。然而,批判不是初始狀態,更不是終結階段,而是中間狀態。批判不等於徹底否定,“只破不立”的非建設性批判是應取締的。在我們對別人進行批判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如何去改變這種錯誤,怎樣挽回這種局面,而不是去一味的批判別人,指責別人,只有在批判中找出對策,才能夠有助於避免理論研究者在教育改革中的孤立和失衡。

二、教育基本理論對教育改革作用方式的實現路徑

(一)問詢改革對象

理論研究者在教育改革的活動中,更多的是借用了教育行政部門的力量,而不是運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學生和家長。事實上,這種藉助於教育行政部門的手段,是不能夠立足的,與其運用強制性的手段,不如用自身的理論和行動去影響學生和家長,因此,理論研究者需要及時的與學生和家長進行溝通,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增進彼此瞭解,宣傳教育改革的相關問題,喚起改革對象的興趣與合作。教育對象是學生,學生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所以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意見,傾聽學生的心聲,瞭解學生的需求,只有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教育改革,纔是有作用、有意義的一場變革,才能使學生成爲真正的受益羣體。

(二)恰切推進改革

就當前的教育改革現狀來看,理論研究者對於推進改革的客觀進程上還缺乏必要的缺理性態度。這種缺理性態度主要表現爲以下兩個方面:

1.理論研究者由於心態急躁,有些急於求成,所以很容易忽視“最近改革區”。教育改革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慢慢實現的,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就不能夠利用激進方式徹底實現改革的最終目標,只能夠根據每一階段的情況,制定一個階段性的目標,然後再一步一個腳印,逐步的實現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如果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只想着“一步登天”,那麼教育改革是必然無法實現的。

2.在一定程度上,理論研究者是抱有“期待全體實踐者迅速表達改革熱情”的幻想和奢望。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遭到部分保守派的質疑和反對,其實在改革初期,積極投身到改革之中的只是爲數不多的實踐者,即便是改革之路已經前進了一大步,但是改革的實踐者也不可能是全員參與,要想達到那種局面,是有很大的難度的。教育改革是一項極爲複雜的社會實踐活動,關係到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成長,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研究者切記不能夠操之過急,必須時刻保持冷靜自如的心理,用平常心去看待教育改革,這樣才能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實現教育改革。

(三)參與行動研究

當前,教育行動研究在教育改革實踐中遭到了極大的挑戰,因爲不同身份背景的教師,具有很大程度的職域文化差異,要想讓他們之間相互合作互動,是非常困難的。例如,有些實踐者沒有正確的理解“研究”這一理論,從而對教育行動研究表示漠然;有些學校並沒有全力支援教育改革,不配合教育改革的推行,默默的隱退;有些研究者與實踐者缺乏溝通,或者是溝通上存在障礙,缺少權力促進者。長久以來,教師始終是以被改造和被髮展對象的面目存在於學校場域。實際上,學生的發展絕不僅僅侷限於教師的力量,教師雖然對學生的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絕不是決定學生髮展的全部。因此,理論研究者不應該是學校的“局外人”和“客人”,而是學校一切活動的參與者和當事人,理論研究者要參與到學校的日常活動之中,做出“主人”該有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