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教育心理學改革路徑探索論文

學問君 人氣:1.26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校教育心理學改革路徑探索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校教育心理學改革路徑探索論文

摘要:

教育心理學是高等院校教師教育專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以培養職前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和實踐教學能力爲核心目標建設,是提升職前教師和教師教育者專業素質的關鍵課程。隨着新政策的推出,改革後的教育心理學考覈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研究探討基於教師資格證考試制度下的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問題迫在眉睫。基於此,該文在分析高校教育學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對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學課程改革路徑展開積極探索,爲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以不斷提升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質量,幫助學生達到新教師資格考試培養要求。

關鍵詞:

高校;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分析

1、引言

2015年,教育部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教師資格全國統一考試製度,即教師資格“國考”。教師資格考試製度改革後,師範生畢業後自動獲得教師資格證的特權將一去不復返,而非師範類高校或專業的畢業生也可以透過教師資格“國考”獲取教師資格證。但是無論對於師範生還是非師範生來說,教育心理學知識都是其在教師資格證考試和未來教師職業生涯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改革後的教育心理學考覈[1],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要研究探討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問題,以確保教育心理學課程能幫助學生適應新教師資格“國考”要求,提高高校教學質量[2]。

2、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學現狀

2.1課時有限,難以滿足教學需求

現階段,多數高校開設的教育心理學課程往往只集中在一個學期內,爲24~32課時。與有限的課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新“國考”標準中,教育心理學的相關內容在《教育知識與應用》《教學知識與能力》兩部分中都有所體現,其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面也非常廣泛,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心理健康及輔導基礎等多個方面。高校現有的課時設定顯然無法滿足新“國考”標準的教學要求。由於課時緊、教學任務重,導致很多教學內容只能一帶而過,難以深入講解,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成效。

2.2課程內容設定不合理,難以滿足學生職業發展需求

在新“國考”制度下,很多高校爲了應對統考、提升教師資格考試過關率,其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完全被新“國考”標準“框死”,甚至有部分高校直接以歷年教師資格考試真題代替系統性學習,導致很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基本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對基本理論的掌握也不紮實,無法將所學教育心理學知識與教師職業活動進行有效聯繫,課程內容缺乏實用性,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

2.3教學方法單一,難以滿足課程需求

由於課時有限,在教育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爲了趕教學進度,仍採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已成爲教育心理學課堂的教學常態。隨着電教技術的普及,多媒體設備早已在教育心理學教學中推廣應用,部分教師雖然製作了精美的課件,但教學內容僅侷限在課件內容上,甚至有少數教師根據課件照本宣科,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3]。

2.4教學評價方式有待完善,難以發揮其促進作用

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學評價標準仍相對單一,部分高校仍將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作爲評價、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主要指標。雖然有的高校已經意識到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平時成績也僅僅是對學生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的考查,而忽略了對學生心理、情感、態度和價值認同的關注。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始終抱有一種“可有可無”的心態,難以真正發揮教學評價對學生學習的促進、鞭策作用。

3、高校教育心理學改革思路

3.1突出教育內容的價值

在教育心理學內容的構成上,要求學習教師心理、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等內容。在教師心理中,從教師角色着手,側重教師專業發展、心理健康等知識點;在學生心理層面,注重學生心理認知發展,重點講解皮亞傑、維果斯基、埃裏克森、弗洛伊德等理論,強調個性差異化教學;在學習心理學層面,主要強調學習理論、學習動機、學習遷移、學習策略、技能培養、知識建構和品德等方面的內容。此外,在教學心理層面,要將課堂管理、學習評估和測量等內容進行統籌。總之,教學內容應從全局觀念出發,形成系統化、整體性的基本知識框架,重點突出教育心理學學科的素養、知識、應用和能力。

3.2突出教學課時的適度性

在“國考”時代背景下,高校在兼顧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應注重課時安排的科學性、適度性,實現“標準”與教育心理學課時、內容相統一。鑑於此,教師應重點關注和把握學生的學情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圍繞整體教學內容、人本理念進行課時安排,以增強教學效果。

3.3突出教育形式的前沿性

在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手段日益更新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學的教學形式仍在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更新和發展,諸如智慧教學、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方式未能引入教育實踐,這就需要教師圍繞學科引入最新的教育教學技術,在課程教學形式上引入國內外先進工具,體現課程教學形式的前沿性,確保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能契合時代教育改革需求。

4、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路徑

4.1根據“國考”標準,適當增加課時數

就當前高校師範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普遍存在重專業知識傳授、輕教育基礎理論知識講解的問題。因此,爲滿足師範生以及想要考取教師資格證的非師範生的報考需求,高校應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合理調整教育心理學的課時佔比,增強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效果。透過增加研究性學習課時,讓學生將已掌握的理論付諸應用和實踐,使其在學科探究中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首先,在研究性學習的課時安排上,要組織學生以自主、自發的形式建立研究小組,引導各組成員圍繞課程領域設定研究課題,再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商討調查和研究課時。在完成歷時幾周的調查任務後,根據課堂安排引導各組派出代表展現選題計劃,由其他學生進行提問,教師則從旁進行點評,爲其提供修正意見,最終確定調查計劃。其次,教師可以圍繞調查計劃組織學生進行教育見習,讓各個小組以實地調查的形式完成報告。在具體調查內容上,可以從課堂差異性、學習習慣、學習動機、課堂參與度等問題入手。最後,由各個小組提交研究性調查報告,對其實際運用教育心理學的情況、規範進行分析,判斷研究性學習是否能夠達到理想目標。透過增加理論性和研究性學習課時,能夠讓學生了解教育心理學常見的'研究方法、流程,使其在調查實踐和結果分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使其提高知識和技能水平,從而更加契合“國考”標準。

4.2重構教材體系,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在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應以新的“國考”標準爲內容模板,重構課程體系,以提升教師資格證過關率爲基點,以提升學生的教師職業實踐能力爲出發點與落腳點,立足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水平,根據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重構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首先,精簡壓縮基礎心理學導論部分。導論部分應重點講述心理學研究方法,但應適當壓縮心理實質講解以及對腦、神經系統相關內容的闡述。同時,應直接引入心理過程中的核心概念,並對其意義與作用進行重點闡述,但對於心理學相關概念、理論的發展歷程、作用機制等,則無須進行細緻講解。其次,整合學生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健康以及發展心理學的相關內容。高校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應根據基礎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培養青少年積極情緒等相關內容進行重點講解,並相應增加“問題兒童”心理鑑別方法與診斷要點,同時還要增設特殊兒童的融合培養,問題兒童的識別與干預、感統失調兒童的心理輔導辦法、積極心理塑造等專業性選修課程。最後,改革課後作業設定方式。教育心理學課後作業應改變以往只注重一般概念性的考查方式,結合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學現狀、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增設部分探究性課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增強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的實用性、針對性[4]。

4.3豐富授課方式,培養學生實踐素養

在新“國考”形勢下,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學應改變“填鴨式”“滿堂灌式”等傳統授課方式。根據新“國考”標準,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並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素養,促進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第一,創新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師傳遞+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中,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獲得知識主要依靠教師的單向傳遞,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興趣喜好則有所忽視。因此,新形勢下的教育心理學教學,應根據教學內容,綜合運用“自學+輔導”“問題+探究”“傳遞+接受”等多種教學模式,充分遵循“以學生髮展爲本”和“以學生爲學習中心”的原則,體現學生在健康心理學課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各類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增強教學成效。第二,創新教學方法。新形勢下的教育心理學教學應在繼續沿用講授法、談論法等教學方法的同時,根據新“國考”要求以及教學任務、內容的特點,靈活運用情境教學、任務驅動、項目教學、合作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以高效達成教學目標。第三,創新教學手段。在新形勢下,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手段也要與時俱進,應充分藉助各種資訊化手段與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線上+線下”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家校協作教學,引導學生模擬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還應積極引入MOOC、翻轉課堂等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手段,促使學生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對教育心理學知識進行意義性構建,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活動。第四,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傳統教育心理學教學大多更傾向於理論知識的傳授,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新形勢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應適當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所佔的比例,透過實踐練習,引導學生將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教育教學問題相結合,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此外,還應積極爲學生提供教育見習與實習機會,充分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使他們更好地應對教師資格證“國考”以及未來教師工作中面臨的種種挑戰。

4.4實行多元化考評方式,發揮學業評價的促進作用

在新“國考”制度下,教育心理學考覈評價方式也應積極向多元化方向改革。科學的考評方式,不僅具有診斷教學問題、反饋教學成效的功能,還對學科教學起到引領作用,對師生的教與學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新形勢下的教育心理學考評方式,不僅要注重對期末考試成績的考覈,更要注重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種種表現的評定,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行爲表現作爲學業成績評定的重要指標,以真正發揮學業評定對師生教學活動的診斷、反饋、引領、激勵、促進作用,從而指導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參與心理學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此外,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還可有效促使學生在整個教育心理學學習過程中都能集中注意力,真正體現學業評價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切實增強學習成效。

4.5注重資源整合,增強教學成效

在新媒體和網絡資訊時代,學生不再侷限於教師這種單一的知識獲取渠道。相較於日益更新換代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固有的授課形式難免出現乏味、低效現象。在上述提到的在線平臺、網絡直播、智慧課堂等形式下,教與學的關係開始出現轉變,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針對部分章節,教師可從慕課、MOOC等平臺中選取國家級優質精品課程,再將這些資源作爲學生的預習資源,讓學生在課前以線上聽課、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知識框架的初步構建。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透過校園網、雲平臺等方式接收學生的預習反饋,在課堂上直接解決學生的疑惑。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準備說課、教學設計和PPT,組織學生從教學目標、教態、表達等方面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使其能夠在智慧化、資訊化的條件支援下,掌握運用課程知識的能力,全面增強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效果。5結語總之,在教師資格證統考制度下,高校作爲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的主陣地,應根據社會發展形勢,全面審視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釐清其與新“國考”標準不適應的種種表現,透過增加課時數、重構教材體系、豐富授課方式、改革考評方式、加強資源整合等多種改革措施,構建更加合理的教育心理學課程體系,以更好地滿足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培養需求。

參考文獻

[1]謝園梅,董敏,邵美華.近十年中國高校心理學課程改革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教育觀察,2020,9(29):97-100.

[2]吳欲濤.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過程中教育心理學的作用分析[J].智庫時代,2019(24):184,281.

[3]張彩琴,沈沛汝.體驗式教學模式與高校公共心理學課程改革[J].廣東蠶業,2019,53(1):60-61.

[4]韋雪豔.公共心理學的課程案例集成與問題式教學模式實效化教改探索[J].科教文匯,2008(31):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