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如何提高課堂生“本”對話的有效性

學問君 人氣:9.3K
如何提高課堂生“本”對話的有效性
摘要:生“本”對話簡而言之就是學生與文字之間的互動,是最普遍、最基礎的學習方式。而思想品德學科的生活化、時代性和開放性決定了生“本”對話的頻繁性和複雜性。因此,如何提高課堂生“本”對話的有效性,是每個思品任課教師都必須面對和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以能夠引發學生積極參與、充分思考、自主建構和實踐應用作爲生“本”對話有效性的判斷標準,在文字的選擇、對話的時機、對話的方式、對話的深入和對話模式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教材文字 思想品德 對話 有效性
        生即學生。本也稱文字,是指以教材文字爲中心的學習材料的總稱,包括教材、學案、試題、圖片、視頻、網頁、實物教具等。課堂生“本”對話就是在教師的引領、啓發和促進下,學生透過對文字的閱讀、思考、想象、質疑和創新等形式自主實現知識的有意義建構。它與閱讀最大的不同在於從文字中提煉的資訊經加工後反作用於文字,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是思想品德“具體——抽象——具體”學科理念的學習實踐過程。因此,提高課堂生“本”對話有效性就成了新課程在課堂教學方面所倡導的基本價值追求。對實現“輕負高效”課堂有着積極的意義:
        從課程理念而言,思想品德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做負責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爲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啓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引導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而生“本”對話是最爲普遍、最爲基礎的學習方式。是學生依據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建構新知識,從而實現其發展的基石。
        從教材的呈現方式看,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些基本觀點、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大多隱含在案例、材料中,比較系統具體的知識大多以“相關連結”的形式呈現。這種呈現方式遵循的是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爲主,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因此可讀性教強,爲生“本”對話的連續性和長期性提供了可能,但同時也要求學生對文字資訊歸納、總結。這樣就賦予了生“本”對話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從開卷考的背景分析,學生將面臨大量的`、嶄新的材料和試題文字,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取有效的資訊並快速遷移到學科知識上,是學生能力考查的一大目標,而這些能力必須透過平時課堂上生“本”對話的有效累積、長期的練習才能在考場上靈活、熟練的運用。
        綜上所述,提高生“本”對話的有效性是實現思想品德教學目標的客觀要求;是理解、掌握教材知識的重要條件;是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保障。可是本因生動、靈活的生“本”對話往往被“粗略地瀏覽教材”、大量的圖片、資料等閱讀、“爲活動而設計”的小品欣賞等所代替。這樣的生“本”對話無論從知識的獲得還是思維能力的培養或是道德品質的養成都與有效教學相去甚遠,是低效、無效的生“本”對話。因此,要提高課堂生“本”對話的有效性,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樹立新的“教材觀”,在教材文字的基礎上適當延伸和拓展,體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作爲人文學科的思想品德,其教學本身就應該是開放性的,課堂本身就應該是多維和多元的。在教材文字的基礎上添加一些新穎的、真實性和生活性強的學習材料,對教材進行適當地延伸和拓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活躍課堂氣氛,也體現了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開放性的學科特點,賦予思想品德教學新的內涵。
        例如,在學習《我們享有“上帝”的權利》一節時,筆者設計了“虛擬購物”的教學環節。將事先準備好的食品、學習用品、生活日用品(其中有過期的方便麪、盜版的書籍、劣質的文具盒)三類實物分給每個小組要求選購兩樣,並將選購的方法記錄在紙上。然後匯出消費者的地位和享有的權利。這樣的生“本”對話,跳出了教材的束縛,將實物作爲對話對象,把現實生活的真實生“本”對話情境移入課堂,避免了生搬硬套,學生在活動中情緒高漲、各抒己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面也很廣,並表現出持續的課堂高參與度,使思想品德課的學科價值在對話中不斷展現和提升。
        二、找準生“本”對話的切入點,利用情感的亢奮期,讓學生主動融入教材。
        由於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與情感體驗和教材文字所要表達的觀點之間往往有一定距離,空洞的說教又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教師就要利用有效情境,逐步昇華情感,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與文字意境的交匯處,切入主題,從而縮短生“本”對話的距離,實現生“本”對話在認知和情感上的交鋒、迴應、融合、共鳴。
        例如,在學習《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一節時,有位教師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座右銘引入新課,並對魯迅做簡要的介紹,再請同學們說說魯迅身上表現出怎樣的精神品質?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還有許許多多讓人感動的個人和羣體,請例舉這些人物並說說他們表現出怎麼的精神品質?同學們在表述和舉例中已對“愛國”、“爲民”、“勤勞”、“勇敢”、“和平”等價值觀有了初步的情感認同,感受到民族精神就是由千千萬萬、古往今來的中國人所承載。此時請學生對話教材文字,歸納出民族精神的含義等知識點。學生很自然地帶着求知的渴望,主動融入與教材的對話中。
        思想品德的許多知識要點從文字表達看雖然簡單,但所蘊含的意義及其深刻,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道得明的。這節課教師很好地抓住了“人”這一民族精神的載體,從單個的人以及羣體的人身上所體現的某種精神爲出發點,創設一種情感上的認同、遵從和自豪的氛圍,使學生在與教材對話前,爲個人所表現出的良好品質遷移到整個中華民族身上做好了鋪墊,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純文字閱讀有了生機和動力。因此,這樣的生“本”對話容易引發思想共鳴,實現生“本”對話的自主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