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研究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8W

摘要:面對新的環境和學習任務的較大變化,許多大學新生在思想上、心理上產生諸多困惑與矛盾。新生入學後的適應性問題突出,已經引起了學校乃至社會上的廣泛關注。研究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切實做好教育工作,有助於幫助大學新生順利地度過適應期,儘快地完成角色轉變,使其能夠順利地完成大學學業。文章在對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做一般理論闡述的基礎上,以解決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爲切入點,以華北電力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新生適應性教育過程爲案例,具體探討研究如何強化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問題,並提出了相關的對策措施。

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研究教育論文

關鍵詞: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對策

大學生的適應性是指提高大學生隨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是個體在現實生活環境中維持一種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狀態的過程。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是指大學對新生進行的適應大學環境系列教育活動的統稱,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在高校中健康成長與成才。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於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每一位新生來說,大一既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點,又是一個重大轉折點。重視新生的大學適應性問題,切實做好教育工作,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適應期。儘快地完成角色的轉變,是高校學生教育工作者當前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新生在大學適應性階段存在的問題

新生在入學後的過渡期內所表現出的不適應情況是多方面的,並且這種表現因人而異,程度上也各不相同。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六種情況。

1.生活上的不適應

大學生活的獨立性,如自主、自律、自理等,既是大學生活特定條件所決定的,也是學校教育中對大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現在的大學新生普遍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真正離開父母的庇護開始獨立生活時,許多新生出現了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義、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有些學生甚至因爲在生活上脫離了長輩的呵護,不能合理安排好日常生活,其生活基本陷入無序狀態,表現出懈怠情緒,併產生頹廢思想。

2.心理上的不適應

首先,多數大學新生在高中時是班上的佼佼者,有較強的優越感。但是,在人才濟濟的大學,自身具有的優勢已不復存在,自我評價的誤區和“中心”地位的失落,致使一些新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心理障礙”。其次,由一名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換,在心理上需要一個調適過程。最後,每年的新生中都會有在高考中發揮失常的學生,他們看着昔日成績與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學紛紛進入較好的院校或較好的專業,心理上易產生嚴重的不平衡甚至會產生棄學念頭。

3.學習上的不適應

大學與中學在課程設定、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明顯的差異。沿用中學學習模式,會造成學習上疲於應付,學習成績不理想。不少學生適應不了快節奏的大學學習形式而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大學階段強調以自學爲主,課餘時間較多。面對大量的課餘時間,一些學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去充實和完善自己,表現出空虛、無聊的情緒,產生莫名的煩惱。甚至有部分大學生在入學後不適應大學自主學習的方式,使得他們學習成績下降,失去以前的優越感而產生落差情緒。

4.發展目標的不適應

中學階段,學生的奮鬥目標很明確,就是爲了考大學。學生周圍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各種壓力容不得他們在學習上有一點懈怠。到了大學,他們主觀上有一種要“歇口氣”的思想,客觀上大學寬鬆的學習氛圍使他們誤認爲可以鬆口氣了,不少新生奮鬥目標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飄忽不定,跟着感覺走。

5.人際交往與課餘生活的不適應

大學新生在中學時期人際交往面比較窄,範圍往往在比較熟悉的人之間,如父母、老師、同班同學等。進入大學後,這與高中時期“兩耳不聞窗外事”相比有明顯差別。在全新的環境中,新生迫切需要與班級學院的同學交流溝通,走進社交場合,結交更多的朋友,以一種開放的態勢去和人接觸。但是,面對新的環境、陌生的人羣,一些新生產生了社交恐懼心理,要與學校各方面的人員打交道,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了恐懼、冷漠、孤僻、自我封閉的現象,隨之也會出現某些孤獨與壓抑。

6.理想與現實落差的不適應

步入大學校園之前,大學對於中學生來說充滿着神祕感和新鮮感。透過書籍、媒體以及老師、家長瞭解到:大學是一個金碧輝煌、令人神往的科學殿堂;大學是一個環境幽雅、情調浪漫的伊甸園。於是他們頑強拼搏、寒窗苦讀十二載終於踏進了大學的校園,可這時才發現校園是那麼的平常,周圍同學是那麼的普通,生活也是那麼的平淡,隨即心理的落差出現,難以適應大學生生活現狀。

二、案例研究的實施過程和措施

大學新生由於生活環境、學習方式和社會角色等方面的轉變,必然要經歷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能否順利度過適應期,對大學新生的成長和成才至關重要,若有些問題處理不當或認知錯誤,就會導致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進一步,就會阻礙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和健康成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大學新生適應期的心理問題,教育引導他們儘快走出“迷惘”,邁好獨立人生的第一步。

基於上述背景,本案例負責人和參與人在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期間,以華北電力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09級新生爲研究對象,立足於大學新生適應性心理髮展和提高,結合該專業新生入學時的實際情況,樹立“面向對象,立體整合,快樂匯入”的理念,對如何開展針對性強、特色鮮明的新生適應性教育工作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對新生而言,大學是一個全新的環境,新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人際環境、管理環境、參照環境和校園文化環境。環境的突變,使得不少新生在踏入高等學府後難以適應新環境,如學習目標迷失,還有心理調適不當、人際交往困惑等等。針對這一問題,本課題組主要着手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努力。

1.開展主題講座

2009年10月開學伊始,在做好一般的常規性入校教育的同時,本課題組還專門舉辦了幾場針對新生的適應性主題教育講座。這些講座的主講人包括本校專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深教授、心理學教師以及高年級優秀學生代表。這些講座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圍繞着“大學怎麼過、大學怎樣過好”這個主題,從經驗和理論上新生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講解,並進行現場交流和溝通。這一做法起到了打預防針和舒緩劑的功效,讓同學們有了心理上的準備。

2.新生諮詢調查

爲了充分把握新生的實際思想狀態以及客觀存在的各種問題,在新生入學半個月並對大學生活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以後,本案例組利用院系心理實驗室的一些便利條件,採用專業測試軟件對新生進行了心理測試,同時還透過問卷和談話的方式進行調查。測試和調查內容主要涉及發展規劃、環境適應、自我意識等幾個方面。結果顯示,同學們整體上還是能夠適應大學生活的,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適應問題,主要表現在:思想情緒比較大、現實和想象中的大學落差比較大、新的人際關係不適應、發展目標不明確等。其中兩個比較典型的事例是:一個新疆民族班的學生覺得專業不理想甚至萌生了退學的想法;還有一個來自雲南的學生,高考時是當地的佼佼者,上過光榮榜,可來大學一比較,比自己優秀的還大有人在,強烈的反差也帶來巨大壓力。

3.總體交流、重點溝通

在諮詢調查的基礎上,本案例的負責人和主要參與人利用週六、日休息時間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總計進行了60多人次個別諮詢,主要就“人際關係、新生適應、學習規劃”等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同時,針對一些典型同學進行了重點溝通,比如對那名想退學的新疆同學,案例負責人多次推心置腹的與他交流,將本專業的優勢以及往屆畢業生的發展做了透徹的.分析,使其情緒在一定時期得到了穩定。

4.充分組織和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

學生社會組織對新生認知有很重要的影響。爲此,本課題組透過所在院系的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積極開展寓教於樂的特色活動,加強適應教育,科學塑造大學新生羣體。在新生開學不久,就透過學生社團組織了學習經驗交流會、社會實踐交流會等專項活動。此外,還鼓勵本班同學積極適當的參加一些社團組織,在參與這些組織活動中認識學校、適應學校。如本班有一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與同學交往較謹慎,也不願意主動接近別人,而參加社團組織一段時間後,隨着與同學、老師交往的增加,人也變的開朗積極多了。

5.注意與學生家長溝通

大學新生正處在從青少年到成年人的過渡期,這一時期也是一個心理斷乳期,因此,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多方面齊抓共管,共同關心這一特殊羣體的成長。針對新生入學出現的情況,本課題組也積極加強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和聯繫。透過電話和郵件等一些形式,就新生面臨的一些問題加強和新生家長的聯繫和溝通,以增強學生的社會支援力量,爲學生儘快適應新生活、新環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目前,所在院系還計劃建立學校—家長互動平臺,以期建構學校和家庭良性互動的機制。

6.舉辦新生讀書會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爲了發揮書對新生成長的影響和作用,在新生中舉辦了讀書會,要求同學們圍繞着相關問題,進行充分準備和仔細閱讀,在此基礎上,分別介紹各自的讀書情況,在書籍中尋找解決各種問題的答案。

三、案例研究的效果及啓示

上述措施是案例負責人在承擔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探索總結,一系列的措施爲公共事業管理2009級專業新生順利度過新生適應期,迅速進入新角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專業的新生沒有出現一例新生心理障礙或其他不適應問題。在短短的幾個月內迅速的投入到新的學校生活中,並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績。在喜迎建國60週年的活動中,以本班同學爲主組成的合唱團舉辦了“慶祝建國60週年專場演出”活動,在學校引起了較好的反響;在學校秋季運動會中,本班在全校300多個班級中脫穎而出,榮獲綜合評比第9名的好成績。部分學生還成爲學校和系裏一些組織的新骨幹。新生讀書活動也得到了學校領導的充分肯定,學校主管領導還專門撥款1萬元經費支援同學們把讀書堅持下去。

總結整個案例研究過程,在新生適應性教育問題上,可以得出以下五個方面的啓示。

1.高度重視入學適應教育

大學入學教育是幫助大學新生進行角色轉換的一個重要環節。科學而有效的入校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儘快認識其所處的新環境,爲他們開始新的生活提供積極的引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除了常規的一些教育外,如:形勢政策教育、學校歷史教育、校紀校規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教育、軍事訓練等,針對新生適應性障礙,大學的入學教育還應該包括適應性教育。各級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之一。要透過生活適應、環境適應、心理適應、學習適應等適應性教育,幫助大學新生認識大學、認識自我,融入到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中去。

2.創建學校全員參與模式

新生入校時最先認識和日常接觸最多的就是輔導員和班主任,因此他們在引導新生角色轉換及適應大學環境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此,學生工作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要加強與新生的溝通、交流和了解,及時把握新生的思想動態和特點,真誠的去關心和幫助新生,增強學生對輔導員、班主任的信任感。同時還要認識到,在入學教育的實施者上,不應該只是學生工作者、班主任(輔導員)唱“獨角戲”,要嘗試多種管理模式,要引導建立全員參與模式,形成全校教師對大學新生教育的全員參與,切實有效地提高大學新生的適應性。另外,學校要注意創造條件調動高年級優秀學生的積極性,選拔一批學業優秀、素質全面、有奉獻精神的優秀學長分配到新生中。透過高年級學生對自身經歷、規劃、認知的介紹,引導廣大新生儘快適應大學生活,使其成爲有效的新生輔導員。

3.密切家庭與學校的合作

良好有效的適應性教育是各個方面的合力作用結果,需要學校、家庭等多方面齊抓共管。對於新生的適應性教育需要學生家長的積極配合,各位家長不能因爲考入大學,而對孩子放手不管,相反由於孩子外出上大學,家長們更要了解和關注孩子的情況。透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注重對孩子的引導,運用自己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傳授給子女一些有關獨立生活的常識和爲人處事的原則。家庭的幫助,既能滿足新生因第一次遠離家鄉而必然產生的思念父母親友的心理需要,又能儘快提高新生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學校也應當與學生家長建立一種經常性聯繫機制,使學生家長時刻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的動態,有的放矢的進行勸導和教育。

4.做好班集體建設

團體歸屬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良好的團體能讓其成員感受到歸屬感。而高校學生班集體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的基本團體單位,也是高校學生管理的最基層組織,是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加強班集體的建設在入學適應過程中的作用尤爲重要。班集體建設得好,能使大學生克服自我中心傾向,較快適應高校的學習和生活,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完善。班主任及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多到班級教室和寢室,組織建設宿舍公約、班級公約等,並透過這些活動達到指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與他人共處的目的。同時,幫助班級組建班委會、團支部,並對其工作給予關心和指導,使班委在班級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要引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其廣泛的興趣,努力形成奮發向上、團結和諧、互助互愛的班風,從而增強班集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這樣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就會形成。新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會充滿樂趣,一些不適應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5.活躍新生的課外生活

課外生活是大學生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於增強大學新生的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等具有重要作用。豐富多彩的課餘文化生活,能提供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機會,能增強大學新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對於遠離家鄉到外地求學的學子來說,課餘活動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歸屬感,減少學生由於遠離家鄉和親人帶來的孤獨感、寂寞感。此外,在課餘活動和社會實踐中,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有助於降低學生對社會的恐懼感,培養學生經受挫折的能力和麪對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

四、結語

大學新生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所處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以及所需要處理的人際關係與高中時期都發生了極大變化,進入大學後,他們往往會產生嚴重的“生活、學習不適應症”。如何實現成功的過渡以儘快適應大學生活,這將成爲大學新生教育所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作爲一名大學思想政治工作者,筆者進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新生適應性教育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工程,本案例只是侷限於華北電力大學一個專業進行了一定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日後的工作中繼續完善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