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數學中學具使用的策略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33W

數學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兒童的思維又以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小學生認知特點和小學數學的抽象性,決定了學具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學具本質上就是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題等應有的智力活動方式“外化”爲動手操作的程序,透過學生的操作,從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藉助學具可以使學生手、口、腦等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在感悟,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認知結構,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想像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小學數學中學具使用的策略研究論文

一、科學選擇學具使用的內容

恰當地指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就必須選擇好操作的內容。操作內容的`選擇需要注意兩點:

1.精選材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具使用的材料的課前準備尤爲重要。材料的選擇標準,要看材料是否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是否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操作材料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選取學生所熟悉的實物,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越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用可伸縮的天線製作活動角、用卡紙製作可活動的平行四邊形等等,這些簡便易行的材料的使用,教師減負了,學具使用的實效卻提高了。

2.深挖內涵。在40分鐘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所能使用的學具材料的種類和時間是有限的,在精選材料的前提下,還要用好材料,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作用。

二、準確把握學具使用的時機

1.在認知的生長處。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的認知結構類似於一個倒置的圓錐形的螺旋圖,它意味着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識建構過程。毫無疑問,這個認識螺旋中佈滿了很多結點,這些結點就是認知的生長點,它起着承上啓下、構築兒童知識大廈的基礎作用。如果當這些結點正在生長時,就讓學生實施學具使用,參與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將靜態的結論還原成動態的生成過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應用的發展處。美國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要使學習具有意義,就要讓整個人(包括情感、認知等)投入學習活動,而不能讓學習活動成爲只是“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除了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準備好足夠的學習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氛圍外,重點就要指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數學應用的發展處經歷操作活動的過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在學習中“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羅傑斯語),從而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

3.在思維的偏差處。學生的探索雖然只是再現已有的知識或規律,但也應讓他們經歷當初科學家那樣的探索,經歷“失敗”。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在探索中積累經驗,抓住問題的關鍵,培養良好的探索品質,從而達到有效的操作,促進思維的飛躍。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有利時機,利用各種有效手段,在思維的偏差處開展學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