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學問君 人氣:5.1K

摘要: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在我國進行教育改革的進程中,歷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在培養素質人才的今天,歷史發揮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教學觀念;自主學習;多媒體

素質教育已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新的歷史課程標準,突出了以學生爲中心,真正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想。面向全體學生,重新整合了歷史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歷史教師用教學新理念武裝自己,透過優化教學方法,將素質教育融入在教學中,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下面筆者粗略談談課堂教學的感受。

一、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課是以書本教材爲指導的形式,按教學課程來教,是書本的執行者,嚴格按照課程規定設計教學內容和方式,不能發揮教學的靈活性。學生是學習的接受者,一切以教師的講學爲指導,學習死板、生硬。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成了固定的模式,使教與學都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的實施,促使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緊跟時代步伐。擺脫以往一本書,一根粉筆就能完成的教學,必須思考如何教。教師要把書本作爲學習的材料,對內容合理利用,優化教學方法。改變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狀況。蘇聯着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係來確定的。”

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改變過去一言堂的教學,讓學生參與到講學中,雙方形成良性的互動,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圍繞學生來展開教學, 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統一。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同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讓學生認可自己。常有學生對某老師有反感,就不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因此,教師要愛學生,把他們當成朋友看待,語言要有親和力,家長式的教學讓學生有壓抑感,不能激發學習興趣。要平等看待每個學生,尤其對學習較落後的學生,多輔導、多鼓勵,樹立其學習的信心。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教師有好感,自然在學習中感到學習的樂趣。教師更新觀念,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才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髮揮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師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放手給學生自行探索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自我發展中發現,在自我發展中創新,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成長有重要的作用。

1.引導學生能夠設疑提問。積極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處理的方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提問是教學的重要一環, 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思考能力。學生首先要能掌握基本知識,進而加深對內容的'深入理解。教師要培養學生思維縝密,善於分析課文,發現問題能力。對不懂的知識點要做筆記,有疑問才能引起學生思考。教師教學並不是無懈可擊的,要鼓勵學生質疑,共同交流探討,加深理解。當前的學習參考資料,學習輔導資料類書籍很多,質量參差不齊,教師要慎重選擇,讓學生在學習時注意分析鑑別。要多思考,對輔導資料與教材的不協調之處,要敢於質疑,不能死讀書,思維要靈活。透過學生提問,補充了教學中的欠缺之處,教師在教法上能更加完善。提問促進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2.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式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和歷史創造思維能力。在課堂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交流合作,借鑑他人的知識,能從不同的角度汲取豐富的知識,拓展思維。學生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取長補短。同時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和所蒐集的資料就一定的問題進行爭論,透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透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活躍了課堂氣氛,鍛鍊了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

3.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閱讀,不能讓學生盲目地閱讀,給出一個範圍、目的,學習才能提高。比如,在預習時,課前讓學生預習教材,閱讀教師印發的有關材料和課外讀物,課上教師只需講重點知識,從而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體現了教師教育、教學的主導地位。教師對學生能看懂的就不用花費太大精力,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時,能養成蒐集文獻資料的能力和甄別資料的能力,同時,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初中歷史課文有圖文說明,很適合學生自學,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放手讓學生去學。透過欣賞圖畫,來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總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創造性地學習,將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三、將多媒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爲了適應教育發展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多媒體已廣泛地運用於教育領域。傳統的教學中學生透過聽來獲取知識,而多媒體是視聽結合、圖文並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有利於創設歷史的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加強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這些都超越了傳統的教學媒體。一個歷史教師的語言描述能力再強,總是難以使原本單調的歷史事實變得生動有趣。如能讓歷史再現,就可打破課堂的侷限性,大大加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其感性認識,使理解更深刻。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極大促進了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因此,多媒體技術是中學歷史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將教師、學生和現代資訊傳播技術結合起來,構成三者互動的教學方式。教師若在課堂上創造一種氛圍,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爲主動參與,學生就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就會產生一種學習的責任感,這就是一種獨立性。只有具備這種獨立性,學生才能真正地成爲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者,而多媒體技術正是學生由聽講者變成參與者的真正媒介。

四、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歷史課是中學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源泉,是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具。在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爲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多樣化功能,認真落實歷史教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學歷史教育有着其他學科無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利用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更具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