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以學生爲核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學問君 人氣:9.27K

摘要: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以學生爲核心,以學生爲本:實施教育時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其次要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爲,更重要的是信任學生的力量和價值;教育導行時要熱情激勵學生,與他們共同分享悲喜,還要主動關心學生,學會寬容與耐心,更要真誠地提醒犯錯的學生和他們一起分擔錯失。只有時刻把學生擺在心中,多爲他們着想,學生們纔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主動提高自己,教師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才能爲祖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以學生爲核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尊重、理解、信任、激勵、寬容、提醒

爲人師者往往有一種想法:認爲學生們只是一羣不懂事的孩子,教育者教什麼他們就會學什麼,就一定能把學生們塑造成理想中好學生的模式。如果這樣做孩子們會怎麼樣呢?他們有的會把教育者的話“奉爲聖旨”;有的在學校會是好學生,走出校園卻變了樣;還有的會根本不把你的教育當一回事。導致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是教育者在實施教育的時候忽略了人的因素造成的。正如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學說中所強調的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主體地位和人的個性的充分、自由的發展;哲學家詹姆斯也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這些對人的本性的科學揭示,就給教育者一個啓迪:在實施教育時就必須要以學生爲核心,以學生爲本。也就是必須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必須隨時隨地激勵他們,寬容他們和提醒他們。只有時刻把學生擺在心中,多爲他們着想,學生們纔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主動地提高自己。

一、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

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從教者的角度看,優秀者的可愛,使對他們的尊重就很容易兌現,但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處於弱勢的所謂“差生”的人格尊嚴更應維護。差生長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卻很容易使內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教育者決不能冷落、歧視“後進生”,而應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更大的關注。真正從內心接納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使學生感受到人與人的平等,以及被關注、被理解的溫暖。

尊重,其次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尊重他們的個性心理。要堅持發揮學生的特長,揚長避短,使其主要方面能夠“大有所爲”,這往往是開拓傑出人才脫穎而出的必由之路。那種課上課下、校內校外一律要求平均發展的作法,那種用強制手段去勉強形成學生興趣愛好的作法,用心雖好,效果卻很差,那是不可取的'。這就要教育者在實施教育時培養學生的“個性化 ”,或者說是發展學生的“多樣化”。素質教育強調給學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機遇,當然這就不等於要求每個學生必須 “面面俱優”。相反,這 “全面性”的教育機遇恰恰是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開闢了多種選擇的可能性。某個學生在這一方面缺乏“天賦 ”,而另一方面卻可能極具“潛能”。我有一個學生小林,他天資聰慧,但不大愛出聲,上課經常走神,做什麼事情總是拖拖拉拉的,作業的質量更不用說了,所以他的學習成績經常是勉強及格。在一次下課的時候,我無意看見小林正對一本攝影書看得津津有味,後來我瞭解到小林的爸爸是搞攝影的,小林對他爸爸非常崇拜。自始,我經常找小林談心溝通,鼓勵他發展自己的興趣。小林對攝影有着濃厚的興趣,我就鼓勵他成爲學校的小記者,學校有什麼活動我就提醒他帶相機回來。當學校進行校運會競賽時;當少先隊大隊部舉行儀仗隊檢閱的時候;當班裏開展插花比賽時……總有一個拿着小小照相機的身影在跑動,那神情是那麼專著,儼然就像一位攝影師。我不但鼓勵小林學習攝影,還鼓勵他去投稿,經過不懈地努力,皇天不負有心人,小林的作品終於在《嶺南少年報》上發表了。投稿的成功激活了他內心的上進心,煥發了他學習的動力。我抓緊這個契機,鼓勵小林學好文化知識,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奠下堅實的基礎。從此,小林好象變了一個人似的,上課認真了,學習專心了,做事不拖拉了,後來他因文筆好,圖文並茂而被報社吸收爲小記者。家長老師們都感到欣慰。能夠“面面俱優”的學生是極少數的,而“一無所優”的學生也是極少數的。只要教育得法,給學生提供發揮所長,獲得成功發展的機會,大多學生都會成爲有用之才的。

在實施教育時,正如素質教育強調的讓學生髮展“多樣化”,要允許學生以發揮“天賦”潛能的優勢去帶動整體素質的提高。教育者這時就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心理,不能盲目地千篇一律。不僅要注重學生現在的一般發展,還要重視學生現在的一般發展對於未來的發展價值和遷移價值,而且更要重視直接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能力。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和資訊加工能力。

二、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爲

理解,就是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和行爲。在與他們交往中,我們應當善於置換角色、將心比心;應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應當對任何人都不要求全責備。對學生來說,首先是要把他們當人看,不僅如此,還要進一步把他們當兒童看。只有這樣,纔會對他們的所作所爲有所理解,不致於橫挑鼻子豎挑眼,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

有一次,我們班週末進行學雷鋒做好事活動,要去幼兒園打掃衛生。班上的小超就非常爲難了,爲什麼呢?因爲他爸媽是拍電影的,今天剛好首映,小超很想去捧父母的場,但又偏碰上這事,於是他兩頭爲難。小超找我商量這事,我就對他說:“這樣吧,我安排一下你提早去幼兒園幹一會兒,到點了你就去吧。”小超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這就是按人的需要來做工作,只有理解了學生的思想和行爲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深入到人心。

又如我們的教育模式多是告戒學生“不許什麼”可“許”什麼就想得很少。比如,不許吃零食,不許看電視,不許打遊戲機……我們教育時應該注重引導,不要嚴禁,這樣,學生就會容易接受,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就會致使學生有反感的情緒。例如我們班的學生有一段時間迷上了香港電視連續劇《小寶與康熙》,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在討論劇情,這樣就直接影響了整個班的學習。作爲班主任的我並沒有直接要求學生們不許看,而是就這個問題展開了一些活動。首先,我要求學生們在家裏舉行一個家庭討論會,論題是“學生追電視連續劇好嗎?”並要他們做好記錄。透過家長和學生們反饋回來的資訊,發覺他們基本上都是反對的聲音。接着,針對有些學生還不願意接受意見的思想,我在班中舉行了一次小小辯論會,辯論的內容是:“你支援看《小寶與康熙》嗎”。一小部分支援者是正方,大部分的反對者是反方,雙方各出五名辯手來辯論,教師是裁判。經過一輪激烈的論理,反方以絕對的優勢壓倒正方,結果支援者都心悅誠服地承認失敗。我趁這一教育時機立刻對學生們進行指導,引導他們要看有意義的、有科學性的、有趣味性的電視節目。總之,我們在教育時要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爲,就必須透過看、想、聽等多種形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否則就談不上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更談不上塑造和教育學生了。

三、信任學生的力量和價值

信任,就是要相信每一個人的力量、價值。學生的智慧、才能的發展需要有一種環境、機會和條件,作爲教育者要透過各種方方面面來激發學生的熱情、責任感和成就欲。讓學生認識到目標價值和個人經過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實現目標價值。

教育者就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創造條件,給學生各種表現的機會。就算是“差生”也要信任他們,讓他們懂得自身的力量和價值,知道自己也有閃光的機會,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心理。我們班的小胡,曾患中度兒童多動症,一直以來,上課紀律差,由於不能自控,無論什麼場合都是胡亂吵鬧,調皮搗蛋,學習跟不上。經過觀察,我發現小胡很愛勞動,於是我抓住這點經常表揚他,還選他做班的衛生員,放手讓他管衛生,這大大增強了小胡的信心。我抓緊教育時機讓小胡樹目標,這樣,學生在追求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使其產生一種責任感和取得成就的慾望,他自然就求進步了。當然,這是始終離不了老師對學生的信任。

信任,是尊重和理解的集中表現,只有相信一個人,纔會談得上對他有所尊重和理解;否則,一切都會落空。

四、熱情激勵共同分享

教育者經過長時間與學生們的相處,就不難發現學生的素質不一,性格各異,也自然會發現學生們的長處、短處和與衆不同之處。這時候,我們就要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加以激勵,而且是熱情的激勵。如果別人說這孩子沒有優點,那麼我們就要去發掘他潛在的優點,看一看孩子有什麼進步,就算是點滴進步也有激勵的價值;或者給孩子製造一個表現優點的機會。我曾聽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新語文教師發現班裏有一個學生上課無精打采,學習積極性非常差,經過了解,老師找到了原因:該生的學習能力比一般學生差,是同學經常取笑的對象,他對自己也失去信心,成績更是一落千丈。於是,老師想了一個辦法,他事先花了很多時間幫那個學生背一篇課文。當上完這篇課文的那節課,老師讓全班同學把課文背下來。要在短時間內背下整篇課文確實有點難度,結果前面背的幾個學生都無法背下來,當老師點到那個學生背的時候,他基本能把課文流利地背了下來,同學們都讚歎不已,並報以熱烈的掌聲。老師就趁着這一時機熱情地激勵那個學生,讓他在同學們面前重樹信心。從此他從自卑中找到了自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也有被人賞識的地方。這件事激勵了他奮發向上的勇氣,於是被動就變爲主動了,那教育效果自然就是事半功倍了。 

激勵不僅是要表揚、也不止是物質獎勵,更重要的是和學生們共同分享成功、勝利、進步甚至是失敗。讓學生們感受到你因爲他而快樂,而自豪,和他們共同承擔痛苦,這會是學生們受到的最大激勵。

五、主動關心學會寬容

教育者要主動關心學生的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一視同仁地愛護他們。要對學生們實施“愛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活都沐浴在“師愛”的陽光中。不僅要學生們感受到母親般的愛,而且應該成爲他們的朋友,更要從教育中體會到朋友般的關心。

作爲年輕的教育者,我和學生們“打成一片”,經常和他們在輕鬆的氛圍中交談,始終關心着他們的學習、生活。這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我還學會了寬容與耐心。“人無完人”哪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會有錯誤呢?就算是我們大人也會有錯誤的時候,何況他們是孩子!所以我們要以一種寬容的心態面對學生們所犯的錯誤。而且看待學生不能絕對化,因爲我們所關注的優點和缺點大概不會超過學生平時行爲的10%,而學生們的表現大多數時候都是中間狀態。我們就要給孩子一個廣闊的心理空間使孩子的求知、成長成爲自發的內在需求,那需要我們做的就是耐心地接納,再接納。古語云:“愛人者人恆愛之”,倘若教育者做到事事處處主動關心學生,對他們寬容與耐心,那麼學生纔會在你的行動中受到啓迪、感染,從而達到如期的教育效果。

六、真誠提醒一起分擔

教育者要尊重、理解與信任學生們,要時時激勵、寬容他們,那是不是要否認批評與懲罰呢?當然不是,教師們要走出這個誤區,否則,我們的教育將變成嬌縱。那在這兩者之間如何找到天平呢?其實我們只要擺正位置,注意策略,就可以大膽地批評、懲罰。在《賞識教育》一書裏周弘告訴我們:人們往往會把“好朋友的提醒”特別是真誠的提醒作爲是生命的珍貴禮物加以接受。批評時講究點“幽默”是個好辦法。應該在充分鼓勵的前提下批評。例如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批評—“太好了,除了不對的地方”,或者是“太好了,還可以更好嗎?”

與學生們一起分擔他們的失誤或錯誤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況下,學生們在學習上出現失誤考低分,或者犯錯誤,他們的內心已經是非常憂慮、傷心。這時候,如果我們還在上面抹鹽,雪上加霜,那將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脆弱的心靈是最容易接近的,如果這時候我們真誠地安慰他們,與他們一起分擔痛苦,共同解決難題,孩子們的心就會和我們緊緊地相連了。那麼,教育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學生們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理想,有情感,有個性。他們渴求知識,具有潛在的創造力,各人生活經歷也不一樣,形成了不同的知識經驗,不同的性格氣質,不同的興趣愛好,因而教師要善於洞察學生的心理,瞭解學生,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千萬不能錯誤地認爲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是教育者恩賜給他們的,其實這是他們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權利。作爲教育者,我們更要端正每個人的態度:教育時應該誠心誠意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在教育導行時應該隨時隨地地激勵、寬容、提醒學生們。只要做到時時以學生爲核心,處處以學生爲本,就能使所有的孩子快樂成長,就能爲祖國培養出高素質的人。

論文出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