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普職結合思想在生物教學的滲透論文

學問君 人氣:8.34K

一、巧用課堂資源,樹立職業意識

普職結合思想在生物教學的滲透論文

職業意識是學生對職業的認識、意向以及對職業所持的主要觀點,是支配和調控全部職業行爲和職業活動的調節器。職業類型的介紹有助於學生職業意識的形成,爲進行生物學習的學生開啟職業天地的一扇窗。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六章第四節《細胞的癌變》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資料並製作“癌症的確診和治療”的課件。課上,教師在介紹癌細胞特徵、致癌因子及其種類和癌細胞形成的機理等知識點後提出問題:“癌症的發生總是不可避免的,那麼癌症是否是不治之症呢?”之後,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課件並得出“癌症不是不治之症”的結論。日常生活中,患癌的人很多,醫生利用病理切片的顯微觀察、CT、核磁共振、內窺鏡和癌基因檢測等先進手段加以診斷,然後透過手術切除、化療、放療等手段使患者得到治癒。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引出“醫院裏的檢驗師”和“腫瘤科醫生”這兩個職業,並進一步拓展與職業相關的資訊,爲學生提供諸如就業單位、學歷要求、素質要求、工作方式、職業價值等材料,以便於學生閱讀。又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第一節《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中,教師先提出問題:“現有兩個品種的小麥,高杆抗病(AABB)和矮稈不抗病(aabb),如何獲得所需品種(矮稈抗病),可以採用哪些方法?”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對問題展開討論並在全班彙報。在對每個小組彙報給予引導和點評後,教師指出育種上比較常用的方法是雜交育種,進而引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介紹,並向學生提問“關於袁隆平院士,你瞭解多少”。在學生討論後,教師向他們播放關於袁隆平院士的視頻資料,然後提出與生物相關的職業——育種工作者,請學生閱讀教材,瞭解育種工作應具備的學歷、崗位職責和任職資格等。

二、善用校本課程,培養職業興趣

職業興趣是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和適應能力,表現爲有從事相關工作的願望和興趣。擁有職業興趣將增加個人的工作滿意度、職業穩定性和職業成就感。天津市復興中學一貫注重校本課程建設,生物校本課程“應用生物技術與實踐”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內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應用、生物技術在生物加工中的應用和生物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四部分。該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爲主體,透過實驗設計和操作實踐學習科學探究、瞭解與生物相關的職業資訊並培養職業興趣的選修課程。它從現實生活出發,在考慮學生興趣和可操作性的基礎上設定了一系列課題,使學生在課題研究中逐漸掌握某項生物技術、培養自身對某職業的興趣。例如,與生活相關的課題“果酒和果醋的製作”,教師首先透過展示酵母菌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的應用來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然後讓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迅速理解實驗原理並主動學習酵母菌的代謝方式,使他們在體驗感悟中輕鬆地記憶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基本過程。本課題使學生在品味美酒和美醋的同時掌握了傳統的發酵技術,也瞭解了生物過程和食品科學與工程等相關的職業前景及就業機會。又如,與生產相關的課題“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分離”,教師向學生介紹纖維素和纖維素酶的基礎知識後指出,“纖維素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多糖類物質,人類可應用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將秸稈等廢棄物轉變爲種類繁多的生物燃料,甚至是航空燃油”。這種變廢爲寶的理念很容易讓學生看到該課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然後,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分解微生物的菌種分離實驗,使學生掌握培養基的製備、滅菌操作、菌種接種、分離及純化等微生物方面的操作技術,爲學生以後從事醫藥工業、食品工業和環境科學等領域研究或工作打下了基礎。再如,與新興科技相關的課題“轉基因大豆分子檢測研究”,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透過查閱資料來了解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的區別,課上向學生介紹大豆基因組DNA的提取、DNA序列PCR擴增及相關序列的電泳檢測等分子生物學技術,使學生從基礎入手學習有關DNA和蛋白質的技術。

三、活用生物科學史,形成職業素質

職業素質是指從業者在一定的生活和心理條件基礎上,透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作用、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與生物學相關的很多職業都需要從業人員具備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因此,除了掌握科學知識之外,學生還要學會科學的思維和方法,這些素養的培養可以透過科學發現史的學習得以體現。例如,在講授《DNA複製》一節中,教師並沒有將DNA半保留複製的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按照“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帶領學生重溫了DNA半保留的實驗過程,透過設定問題串來引導學生一起思考並得出實驗結論。這種講授方法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是怎樣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並得出結論的,有助於學生對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理解及良好職業素質的形成。又如,在《酶的本質研究》一課中,教師以諾貝爾科學獎爲線索,提出葡萄酒莫名其妙變酸的問題。教師首先向學生講述巴斯德與李比希對引起發酵物質的爭論、畢希納設計巧妙的實驗來證明釀酶可將糖發酵爲酒精的故事,以教育學生在科學事實面前不要盲目相信權威,要有敢於質疑、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這也是日後很多工作必需的職業素質。而後,教師介紹薩姆納身殘志堅,利用八年時間分離出脲酶結晶,使學生明白科學研究要有堅持不懈、不畏艱苦的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科學史的形式介紹相關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素質,這種呈現方式使學生意識到職業素質在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中的重要性,從而更加積極地去培養自身的職業素質。

四、妙用科學熱點,塑造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是人們在職業上依據社會要求和個人條件,藉助想象而確立的.奮鬥目標,即個體渴望達到的職業境界。生物學科蘊含着豐富的科學技術資源,在課堂教學中關注科學熱點,能夠使學生較全面地瞭解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現狀和發展前景,能夠使學生了解現代生物科技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進而使他們對相關的科學技術產生興趣,塑造初步的職業理想。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科學熱點,可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擴充他們的科學知識,還可以爲將來想要從事生物專業領域工作的學生提供就業指導。例如,在《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中,教師引入“酶爲生活添姿彩”專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並瞭解酶在醫藥衛生、食品製造、日用品產業等方面的應用,然後介紹能改造自然界存在的酶、製造更符合人們需要的酶工程。又如,在《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片段》一節中,教師在講述DNA結構的特徵時適時引入DNA指紋技術,學生在輕鬆掌握DNA具有特異性時也瞭解到該技術在親子鑑定、死者遺骸鑑定和刑偵領域的職業前景。再如,人教版高中生物選修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一節,如果教師單純講授PCR擴增技術、各種雜交方法及電泳技術,那麼教學內容會顯得非常枯燥,也不利於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親自參與DNA提取與分離技術、核酸分子雜交技術、核酸凝膠電泳技術和DNA序列分析技術的實踐操作。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又實現了生物基礎知識與科學熱點的有機結合。對於未來有興趣投身於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學生,可以開展一些延伸性課題研究。例如,在課題“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研究”中,學生透過文獻檢索、市場調查、問卷調查和實驗操作等步驟,逐步瞭解了轉基因食品的基礎知識及消費者的認知現狀和購買意願,初步掌握了轉基因片段的分子檢測等技術。該課題的市場調查和實驗環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明白職業不只是一個人謀生的手段,更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途徑,從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職業觀,塑造正確的職業理想,更有效地追求個人的職業生涯目標。[2]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EB/OL].(2011-01-06)[2017-04-15]://_1z1/201101/t20110106_.

[2]王紅梅.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J].中學生物教學,2016(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