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故都的秋》說課稿2篇

學問君 人氣:2.05W

以下是《故都的秋》的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

《故都的秋》說課稿2篇

《故都的秋》說課稿一

一、說教材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的一篇典範的抒情散文,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描繪了“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等幾幅畫面,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故都的秋》是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自讀課文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大標題是“走進自然”,透過學習本篇散文,引領學生領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二、說目標:

散文的魅力,來自作家的真見、真知、真性、真情,來自文字和諧的色彩、自然的節奏、沖淡而雋永的韻味,因而,本單元的學習必須反覆閱讀,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景,所言之情。此外,着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還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據此,我設定了一課時內容,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品味文章語言,體會故都的秋的特點。

(二)能力目標:

誦讀課文,領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觀情感。

(三)德育目標:

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讚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三、說重、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語言鑑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難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讚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四、說教法:

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爲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散文,必須透過誦讀才能讀出文字的內涵;只有透過反覆的吟誦,學生才能愈來愈深刻的體味作者的情感。

2、研討法。對於文章所描寫的景物特點和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組研討進行分析,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給予點撥提示,促使學生往深一層想。

五、說學法:

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因此我引導學生運用如下方法來學習本文。

1、預習法。學習一篇課文,預習是必不可少的。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初步瞭解文章大意,聽課時對文章重難點的把握就會事半功倍。

2、誦讀法。“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生學散文,實際上就是爲了讓學生學會自己讀懂散文。《故都的秋》選景典型,描寫細緻,用筆細膩,感情深沉。透過誦讀,便於學生理解品讀文字,更有效的把握作者的情感。

3、探究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動性,透過誦讀、思考、討論、探究歸納文言知識現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促成學生的有效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約3分鐘)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讀以下詩句,你能體會詩人的感情嗎?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寒蟬悽切,對長亭往,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

明確:在以上的詩句中,毛澤東讀到的是秋日的壯麗,杜甫讀到的是秋風的悲涼,柳永讀到的是秋雨的淒涼。面對秋景,詩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學作品中的客觀景物和作者的主觀感受是統一的,和作者的個性、經歷和情趣是分不開的。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進而體會蘊涵在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面對“故都的秋”,他讀到的是怎樣的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故都的秋》。

(設計依據:《課標》與“教學大綱要求”中提出要求“透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鑑賞,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匯入,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奠定學習散文的感情基調。)

(二)一讀文字(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文字。(5分鐘)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請你找出本文的“神”是哪一句話。

明確:

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輕,來得靜,來得悲涼。

(設計意圖:透過整體閱讀,把握散文的“神”,也就抓住了散文的綱,便於學生有效解讀散文。)

(三)再讀文章(學生自由讀),深入解讀文字。(約15分鐘)

作者是藉助哪些“形”怎樣來表現“神”的?請你找出相應的段落,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由於預習充分,在課堂上可給學生少許時間(2分鐘左右),整理一下思路,學生之間分組討論、交流、補充、訂正,相互答疑,老師從旁予以糾正。

明確:

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這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涼。)

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裏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秋雨----息列索落、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裏有境地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設計依據:本環節採用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來突破教學目標。心理學家認爲,合作與交流,可以使學生的大腦活躍,有利於互相啓發,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啓學生的探究思維。本節透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透過分組合作探究,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整理散文取材特點,從而實現知識目標,突破教學重點。)

(四)三讀文字(學生誦讀),進一步涵詠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約10分鐘)

請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12自然段,其他同學完成一項任務:這一段可否去掉?爲什麼?

學生思考、圈畫、交流、討論,然後小組發言,其他小組補充,教師從旁予以點撥,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思想情感。

明確:

作者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於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這裏是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這一段採用議論,透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爲了突出故都之秋。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充分把握本文的教學內容,深刻體悟作者的情感,瞭解作者對秋的禮讚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五)四讀文字,賞析散文語言,獲得審美體驗。(10分鐘)

請你選擇一段你認爲寫的較好的文字,從語言和手法的角度進行賞析。

明確:

1、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解析:這裏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緻,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閒、愜意。總的來說表現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解析:這裏寫了視覺、觸覺形象。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寫觸覺給讀者逼真的感受。這裏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3、仿照下列句子的格式,各寫一組句子。

①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水並不是名茶,也不是佳釀,那是一種半有半無的狀態,在品味水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②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比起江南的水來,正像是森林之與樹木,天空之與飛鳥,小草之與野花,山川之與大地。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對精彩段落的賞析,可以把握散文語言的韻味,深切體會作者蘊含在語言中的細膩情感,同時學習本文運用語言的手法,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六)小結:(1分鐘)

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情感細膩,分外感人。

(七)作業:(1分鐘)

寫作訓練:正值金秋,對於我們家鄉的秋天,你也一定有着深厚的感情,就請你拿起自己的筆,仿照《故都的秋》的寫法,爲家鄉的秋也寫一曲讚歌吧。

(設計意圖:進一步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徵,在仿寫的過程中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同時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秋院

秋槐

秋蟬 形————————神:清、靜、悲涼。

秋雨

秋果

預期效果和問題:

1、 本課以探究爲主,在學生的合作交流研討中,讓學生充分解讀文字,體味散文的語言特點,深刻把握作者對於故都的秋的深沉情感,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修養,得到美的薰陶和愉悅。同時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2、 在解讀文字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限制和學生預習的程度的限定,以及學生自身解讀文字的能力的高低不齊,可能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不太準確,不太到位,因此需要教師給以積極、正確的點撥和引導。

《故都的秋》說課稿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就從八個環節來說說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說教材

《故都的秋》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鑑賞中國現當代散文,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本課又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着領啓、示範作用。(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2、培養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與價值目標:

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培養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立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二)、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內涵。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

(四)、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散文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層面不夠深入,教師要適當引導、培養人文意識,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二、說教法

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爲此我考慮到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心理特徵 ,我主要採用了朗讀法和設疑討論法兩種方法。

1、朗讀法。朗讀有助於學生品味本文的語言美,有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採用多媒體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以助於學生情感的把握)

2、設疑、討論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感,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透過精巧的構思,優美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的。設疑、討論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三、說學法

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加強學法指導尤爲重要。

1、我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順利地拿到開啟鑑賞小說之門的金鑰匙。

2、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以形成常規;

3、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課前佈置預習題:利用網絡或參考書瞭解作者的思想和創作風格、作品的寫作背景,

1、匯入新課:我們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古往今來,吟秋的佳作也實在太多太多,但人們描寫秋的角度各有不同: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霜葉黃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雲淡,北雁南飛,秋有形。但大體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頌秋。現代作家郁達夫也是頌秋,他會怎樣獨運匠心,另闢蹊徑,纔不落窠臼呢?好,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共同學習他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屏幕顯示課題和作者。)

2、 初讀課文,讀出感受

我想呢,作爲一篇美文,它是不厭百回讀的,所以呢,這節課我們就做一次感受型的閱讀,首先我來讀,我讀的是第四段文字:“北國的槐樹…”我讀完之後又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讀他們最喜歡的一段文字。

最後,全班同學一起來讀一段文字,我們讀了倒數第二段文字。

由於本文的寫作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結合作者思想和寫作背景,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3、再讀課文,讀出畫面

我們讀完了這篇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就問學生你最大的感覺是什麼?學生可能回答不出全部特點,可以讓其他學生補充。大部分學生都能答出:清、淨、悲涼。師板書。

郁達夫他不遠千里從杭州趕上青島,又從青島趕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想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味,下面我們一起跟隨作者快速地瀏覽第三到第十一自然節,跟隨作者一起來神遊故都,觀秋色,聞秋聲,品秋情。試着歸納畫面,每幅畫面最好用四個字來歸納:

秋院晨景

秋槐落蕊

秋蟬殘聲

秋雨話涼

秋果奇景

作者用富有詩意的筆觸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富有詩意的畫面,都是跟秋有關的,五幅畫面都帶着濃濃的秋味。

4、品味文章、品出秋情(合作探究階段)

下面我們進入合作探究階段,同學們任選一幅畫面進行賞析,賞析的時候注意抓住修飾語,來分析文章中哪些地方時怎樣體現出故都的秋清淨悲涼的特點的?下面前後六個同學爲一組,前面的同學可以轉到後邊來。

學生討論,老師做指導。

學生討論結束,一起展示討論結果。

這一過程着重解讀其人文內涵,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是教學難點。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與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爲單位,互相交流課前收集了解到的資料,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

畫面分析完了,我們都學過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我試着選取文章中的景物,做了一個曲子,我們來齊讀一下:

破屋 濃茶 小院

漏光 鴿聲 碧天

秋草 藍朵 殘垣

槐蕊鋪地

落寞人在故都

5、走近作者

有人說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從作家的生命的根裏流淌出來的,文章和人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繫的,而不是嚷出來的,喊出來的。我們可能對作者筆下故都的秋清淨的特點比較容易理解,爲什麼作者筆下的秋又是悲涼的呢?請同學們試着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來分析一下:

學生回答,師點撥

跟文章的寫作背景有關,跟作者的文藝觀審美追求有關,還跟中國文人傳統的悲秋情節有關,與作者的經歷有關。

我們分析文章的時候都應該本着知人論世的原則,就會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結合作者生平和背景分析他並非真正沉淪,而是在內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表達了對國事的隱憂,他不寫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淪的表現。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師板書:)眷戀嚮往之情,憂思孤獨之感。

6、拓展訓練

那麼假如讓你用幾句話來表達對故都的秋的讚美之情,你怎樣寫呢?仿寫句子:故都的秋是一首詩,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畫,美麗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憂傷而蒼涼;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澀而清醇。

7、結束語

文學的語言是生命的符號,今天,我們回到文字,回到七十多年前,隨着郁達夫一道,去感知故都秋的風物,去體驗一箇舊時代文人的雅趣,去欣賞一曲生命的悲歌,去觸摸那個時代令人傷懷的文化記憶。所有這些,都給我們帶來了難得的審美享受和愉悅,豐富了我們的審美經驗和生命的層次,課外請同學們進一步走近郁達夫的作品,走近他的精神世界。

8、佈置作業

(1)、做《金版新學案》上這一課的習題;(必做)

(2)、以“校園秋景”爲題寫一篇短文,不少於300字。要求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繪聲、繪色、繪形。(選作)

9、板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故都的秋

郁達夫

客觀實景 主觀情感

秋晨院落 “清”

秋槐落蕊 “靜” 眷戀嚮往之情,憂思孤獨之感

秋蟬殘聲

秋雨話涼 “悲涼”

秋果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