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魯迅故鄉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4.42K

魯迅先生寫的故鄉一課應該怎麼說呢?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魯迅故鄉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魯迅故鄉說課稿

魯迅故鄉說課稿一

一、教材分析

魯迅的《故鄉》是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小說。上一單元側重“思想風采,哲理性較強。本單元選編的是一組寫少年生活的小說。

結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學重點在於讓學生把握”閏土”“我”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對作品主題的理解。而教學難點在於讓學生掌握人物所蘊含的意義,以及“肖像描寫”、“對比”等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學目標

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把握“閏土、楊二嫂、”人物形象,作爲知識目標;把培養學生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等描寫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能力,理解小說運用重複、對比來刻畫人物,展現主題的寫法,作爲能力目標;把理解魯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幫助學生樹立爲遠大理想併爲之奮鬥的決心和信心,作爲情感目標。

三、學情分析

《故鄉》寫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貼近學生的心理,但是魯迅的小說內涵深刻,哲理豐富,且十三四歲學生對生活的體會不夠深刻,要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現的主題,對於初三學生來講,存有一定的難度。

四、教學流程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課文內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題的理解,應透過個性化的閱讀和合作交流來體驗和創新。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導、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讀課文,讓學生自主學習,利用工具書解決文中的生字詞以及瞭解作者、時代背景。

第二步:通讀課文,整體感知。主要運用引導的方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這主要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提高學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讀課文,理解文意。主要運用引導和對比分析的方法。由於學生對作家、作品及時代背景已有所瞭解,我將以引導、啓發爲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積極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內涵。如在師生一起探討分析閏土的形象之後,讓學生依據此方法分析楊二嫂的形象,讓學生掌握對比的分析方法。同時,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討論中明確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學會從人物形象上升華到文章主題的理解。

第四步:擴展教學。從《故鄉》入手,對學生人物寫作上進行指導,重點是“肖像描寫”、“對比”等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以“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順序、以及我的情感變化爲縱向線索,以典型人物“楊二嫂、閏土、我”爲橫向線索。簡單明瞭。

故鄉

過去 —————— 現在 —————— 未來

豆腐西施       楊二嫂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水生(廿年前的“閏土”)

迅哥兒        “我”

宏兒(當年的“迅哥兒”)

期望 —————— 失望 —————— 希望

魯迅故鄉說課稿二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故鄉》爲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選自《吶喊》,寫於1921年。當時辛亥革命雖然過去十餘年了,但軍閥各霸一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混戰不已。各地軍閥自設關卡,自立稅局,自訂稅額,對老百姓橫徵暴斂,層層盤剝,生活在這種社會現實中的廣大勞動人民,身受雙重壓迫,在飢寒交迫之中痛苦掙扎,農民生活日益貧困農村經濟衰敗。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當時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寫出了中國農民在“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層層逼迫下的深重災難。

《故鄉》以敘事主人公“我”回故鄉遷居的經歷(見聞和感受)爲線索,描述了那一時代中國農民的生活遭際與精神病苦,寫“我”眼中的“故鄉”與兒時的“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真實狀況,抒發了對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相互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小說共寫了“我”、水生、宏兒、母親、閏土(少年、中年)、楊二嫂等形象。着重刻畫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透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2、教學目標

(1)、透過對小說人物形象的前後對比分析來揭示文章主題。

(2)、對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語句的理解感悟。

說明:這篇小說寫故鄉,主要透過描述故鄉及故鄉人(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來表現作者對舊中國愚昧、落後、貧窮代代相傳的悲哀,對變革舊中國、建設新生活的強烈渴望。因此,本節課主要是抓住人物形象的對比分析來揭示文章主題。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透過對小說人物形象的前後對比分析來揭示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

對文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的語句的理解感悟。

說明:

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小說抓住一個“變”,透過“變了的故鄉”、“變了的閏土”、“變了的楊二嫂”等內容具體表現了作者對故鄉二十年來物非人亦非的感慨。因此,透過對對比手法的分析,梳理人物關係,探究人物命運的變化原因,分析把握文章所要反映的主題,當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

另外,文中一些富有哲理、充滿辯證哲學意味的語句,含蓄寄託了作者變革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讓學生反覆咀嚼,學會透過字面讀出文字背後的深義與情懷。

5、課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二、說教法

1、組織方式

本節課主要採用“讀——找——比——賞——悟”的教學組織方式,首先讓學生讀課文,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找出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區別的句子,並透過對比分析人物的性格,在人物的分析中感悟文章的主題,把握文章的主旨。

2、多媒體的運用

本堂課主要是運用多媒體把整堂課串起來,重點內容運用展臺展示出來,也便於同學們理解,從而思路也比較清楚,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說學法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爲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在分析造成閏土變化的原因時,讓同學們透過討論來分析。

3、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4、講析法: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5、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四、說教學程序

(一)課前預習

閱讀課文,看看閏土二十多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爲什麼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二)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已經分析了小說的情節,理解了文章的梗概,並分析了第一部分。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閏土的人物形象。

(三)分析人物形象。

閏土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寫了他的變化。請細讀課文.摘錄關鍵詞語填寫下邊的表格。

小結:小說成功地塑造了閏土這個典型農民形象。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得滿臉愁苦、麻木遲鈍,但善良忠厚、勤勞樸實。

說明: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共同研讀文字,旨在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並能在合作中取長補短,活躍思維。後面的交流則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在訓練中形象地感受小說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

(四)再讀文字,感悟主題

曾經是那樣充滿生氣的閏土,人到中年卻活得這樣麻木、悲慘。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由於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勞苦大衆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小結:小說塑造的閏土這個人物形象,透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他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說明辛亥革俞前後農村生活的破產,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窮困,以及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說明:以上環節透過對人物二十年前後的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對比 ,學生形象地感受到閏土經濟生活和精神狀態的巨大變化。在此基礎上,本環節透過探究閏土變化的原因,從而讓學生感悟小說的主題。

(五)讀讀議議,深入理解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結尾充滿了哲理。它告訴人們: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逾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會迎來新生活。

說明:這一段是全文的難點,透過對這富有哲理性的重點句子的朗讀、分析、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我”變革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六)課堂總結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着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衆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真切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希望有新生活的熾熱感情。

(七)佈置作業

楊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畫的一個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透過對比,寫出楊二嫂的變化。細讀課文找出楊二嫂的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的關鍵詞語,分析一下楊二嫂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說明:本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在讓學生透過學習這堂課的基礎上,能自己運用對比手法來分析人物形象,達到舉一反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