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張岱年倫理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

學問君 人氣:2.69W

論文關鍵詞:張岱年 倫理思想 和諧社會

張岱年倫理思想與構建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張岱年先生的倫理思想,其一以貫之的核心要素就是提倡和諧統一。從提出“兼和”命題,到規範社會主義新時代人們的道德行爲,都在繼承、改造、創新祖國豐富的倫理資源和和諧精神。他的和諧倫理思想將無疑會爲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撐。

張岱年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在學術上一貫堅持如何正確處理中國傳統文化、西方近現代文化和社會主義新型文化的相互關係問題。他在晚年更加註重倫理學,融會中、西、馬,創造新文化,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綜合創新之路。本文試探討張岱年在倫理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繼承中國自古有之的“和合”文化傳統,大力發展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和諧倫理問題。

一、“兼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倫理基礎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張岱年先生就提出了“兼和”思想。在《天人簡論》中,張岱年先生提出“大化三極”,斷言:“宇宙大化有三極:一元極,二理極,三至極。”所謂“宇宙大化”是中國哲學傳統的宇宙觀,認爲宇宙是一個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生生不息、日新不已、永遠變易的宏大流程。“極”指頂端,最高之義。“元極者最根本的物質存在。理極者最根本的原理,即最普遍的規律。至極者最高的價值準則”,把哲學思維與倫理準則緊密地結合起來。張岱年先生在解釋“元極”時肯定宇宙是物質的,“宇宙大化”是物質的發展和變化;“理極”則認爲,宇宙“最根本的普遍規律曰兩一,即對立而統一。凡事凡物,莫非兩一。物莫不兩,兩莫不一。凡物皆有其兩,凡兩皆有其一。《易傳》:‘生生之謂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者,陰陽對立而統一”;“至極”則是“最高的價值準則日兼賅衆異而得其平衡。簡雲兼和,古代謂之曰和,亦日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易傳》:‘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惟日新而後能經常得其平衡;惟日新而後能經常保其富有。”由此可見,“兼和”是在“至極”中提出的,“兼賅衆異”的“兼”可釋爲同時涉及或具有多種事物集於一體之意。“賅”具有完全、完備之意,“衆異”當然指衆多的差異。這樣,“兼和”的文意便可理解爲衆多的差異會合在一起並處於平衡狀態之中。“和”在這裏不是指單純的“和”,而是衆多差異(矛盾)的均衡、統一。“富有之謂大業”中的“富有”不是指財富,而是指事物發展的不斷充實,‘舊新”指與時俱進,不斷革新。以上引文的文意即:宇宙事物發展的最高價值準則是什麼呢?就是使事物發展中衆多差異(矛盾)會合在一起,並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簡單說就是“兼和”,即古代謂之和,也就是事物的發展與不斷革新是一以貫之的。而事物中“兼賅衆異”所得的“平衡”,並非是永恆的。如果要保持其經常的平衡,只有不斷革新才能保持平衡,如果要保持事物發展的不斷充實也只有“舊新”才能不斷充實。

張岱年先生已經認識到中國古代哲學在對立與統一、鬥爭與和諧的關係上,己形成重統一、重和諧的傳統。他提出的“兼和”思想,是對我國傳統哲學的提煉和繼承。“兼和”就是統一,“兼賅衆異”就是對立。在對立和統一的關係上,統一(兼和)之中存在對立(“兼賅衆異”),對立(“兼賅衆異”)存在於統一(“兼和”)之中。對立和統一是互相依存的,不存在沒有對立的統一,也不存在沒有統一的對立。他的“兼和”思想正確地表達了事物發展的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中國哲學傳統的結合。“兼和”思想同時也是張岱年先生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他主張,“科學的倫理學,應建立在哲學唯物主義之上。……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應是道德的性質、起源與標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唯物主義,在倫理學方面,大都陷人於唯心主義……克服舊唯物主義的缺欠,不但要貫徹唯物主義的觀點,而且要運用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來觀察道德問題,要重視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辯證關係,重視現實與理想的關係,把倫理學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

“兼和”也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倫理基礎。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一是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加快,政治多元化,世界各種力量搏弈加劇,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如何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一個關鍵的前提就是要搞好自身的建設,讓社會、經濟、文化取得平衡發展。二是我國正面臨社會轉型,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指數己超過一千美元,這是一個發展的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上,社會的各種矛盾呈現顯性狀態,要求國家重建公共生活領域的秩序,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三是精神文化本身也正處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先進文化、有益文化、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時並存,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交織。各種思想文化有吸納有排斥,有融合有鬥爭,有滲透有抵禦。這種交流、交融、交鋒發生在人們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這種衝突、碰撞、磨擦,如果不注意協調,妥善解決,就會造成思想混亂,甚至導致社會危機。所以,我們只有在“兼和”思想的引導下,強調各種健康思想的相互借鑑,相得益彰。在堅持核心價值體系的原則基礎上,尊重思想文化的多樣性,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二、改鑄傳統道德,構建和諧社會新道德

張岱年先生在《天人簡論》中指出“道德隨時代之不同而變遷,隨社會生活之改易而轉移。當今之世,社會生活與往昔大異,而如仍沿用舊德之目,勢必無效,甚且有害。是故當審時代之需要而建立新道德。”即“擬議新德”。怎樣“擬議新德”呢?他認爲處在社會大變革之時,“能促成社會之前進者爲道德,反之即反道德。道德之標準,以最大多數人民之最大利益爲依歸。道德之基本原則是:凡合乎最廣大人民之最大利益者,爲之;凡違乎最廣大人民之最大利益者,舍之。”第一次提出了“道德之根本準則惟一,日公而已矣。”這爲我們黨提出的“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繫,鋪下了厚重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