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500字>

故都的秋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2.53W

看完故都的秋這篇散文之後,你們感覺怎麼樣呢?有什麼樣的感悟?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故都的秋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故都的秋讀後感

故都的秋讀後感【一】

一年四季我獨愛秋,愛秋風的繾綣,愛秋雨的纏綿,愛秋野裏的金黃色,愛秋山上的楓葉炫,愛秋雁歸的呢喃,愛秋天藍藍的悠遠···一切都是那樣的養眼,讓人心情愜意欣然。 —— 前言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的靜,來的悲涼···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的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郁達夫運用了各種手法把一副含煙的水墨風情畫勾繪的淋漓盡致,真的讓人身臨其境,使人回味無窮。

感受着大作家筆下的風韻之美,在書中品味着活現的神韻,又讓人有種餘興未盡的感覺。都知道不同的地域帶給人的秋色當然是不同的,北方的秋就是比南方來得快,當南方的人們正腳踏涼拖,身着紗衣短裙埋怨夏季走得太慢的時候,北方已是落葉飄然、長褲毛衫了。

郁達夫筆下的秋從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月夜到晴天下訓鴿的飛聲。再寫到槐樹葉底的牽牛花,聞秋蟬聽秋雨···一切來自秋的情形動景都被他描繪刻畫得惟妙惟肖。“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本來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蕭瑟之景被老鬱的筆勾出了千般味道。“下得更象樣”?是濛濛,是霏霏,是繚繚繞繞,是綿綿纏纏,還是磅礴跌宕?僅此一句就足以讓你品味半個世紀。又用棗子、柿子、葡萄把北國的果樹勾勒得千奇百媚。“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老鬱爲了看故都的秋會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過青島趕到北平,這就是作家最高的寫作境界吧,我不是作家所以也不需要從這裏跑到哪裏去盡攬秋之美,更何況也沒有那些時間和餘錢去遊山玩水。但也的確是北方的秋真的更能讓人領略到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漸漸的始終過程,凡是北方的人真的都能感受得到,不是這樣嗎?

我沒有老鬱那博大深邃的境界去描寫這秋,而我也會在這秋風中感受到一種滌盪人心的愜意,在這秋雨中放飛自己雜亂無章的思緒,天高雲淡,一縷風輕,沒有了夏的灼熱,在清涼的感覺裏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靈魂境界,用這秋的美去擴拓自己的單調和狹隘,把自己陰暗的心境揚撒在這秋光裏然後讓自己的思想變得寬廣、遼闊!

去看這秋吧,只要你用一顆快樂的心去感受,那絕對不是蕭瑟肅殺的,看到的只能是讓人振奮的金色之美,到處都是成熟的聲息。“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份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老鬱這句沁人心脾的字句也成爲了描寫秋景中的千古絕句。美麗的秋景在他的筆下已經攬盡了獨有的風韻,那我們去看什麼寫什麼呢?大可不必理會這些,我們眼裏的秋也有一種獨有的魅力,因爲感秋又不是他老人家一個人的專利。

一年四季我獨愛秋,愛秋風的繾綣,愛秋雨的纏綿,愛秋野裏的金黃色,愛秋山上的楓葉炫,愛秋雁歸的呢喃,愛秋天藍藍的悠遠···一切都是那樣的養眼,讓人心情愜意欣然。

走了夏的炎熱,這秋,用心去感觀吧,依然如此美麗。

故都的秋讀後感【二】

我喜歡的季節是秋天。最近我在讀秋雨主編的《名家散文集》,其中有好幾篇是描寫秋天的散文,所以讀來感覺親切。在我看來,散文就是要用最平實的語言表達最深切的情感,我看的這幾篇都是抒情散文,意境很美。

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不寫皇家宮殿、園林,不寫優美自然風光,他寫的是與老百姓生活很近的秋味、秋色,我被文章裏那種濃濃的秋意所吸引,那裏的秋雨,那裏的秋蟬,那裏的秋,那麼迷人,那麼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雨聲“息列索落”,使人置身於雨境,下雨後,都市閒人在雨後的斜橋影裏,遇見熟人,說一句“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在此描寫得非常細膩,從他們那“緩慢悠閒”的聲調中,我們不難品出一個“閒”字來,那是一份閒適,一份瀟灑。從那簡短的對話中,便開始了感情和心緒的交流。一個“唉,天可真涼了——”另一個“一層秋雨一層涼啦!”從彼此的嘆答中,使我們感覺到他們已陶醉在彼此說話的腔調和韻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傷之中。

林語堂筆下的《秋天的況味》,描寫的也是身邊的瑣事,生活中的細枝末節,讀來卻能品出作者的人生態度。“然而秋確有另一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於枯槁凋零。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時中,我於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明媚妖豔,夏日的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爲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概,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是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懍烈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那時的溫和,如我煙上的紅灰,只是一股薰熱的溫香罷了。”從這段文字中,我品味出作者是以一種怡然的心態,寫秋的綿延細節的意味,我們也看出了“人的一生無論成敗,他都有權休息,過悠哉的日子”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灑脫地飄逸出來。

名家筆下的秋自有他們的韻味,讀來總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我們暫不去研究作者的寫作背景,單從文字上就能領略名家的寫作功夫,這一點值得我們去賞析。

故都的秋讀後感【三】

那麼,“清”“靜”“悲涼”到底應該怎樣理解呢?文章的情感主旨到底是什麼呢?

“清”字當爲“純淨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之意。“來得清”,即是指這秋來得純正,來得徹底。你看,且不說“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玉泉的夜月”,也不說“西山的蟲唱”“潭柘寺的鐘聲”,就說故都的任何一所院落,任何一處“破壁腰中”,不全都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嗎?正因此,這故都之秋,纔會被稱爲具有“十分的秋意”而令人“想飽嘗一嘗”。

“靜”字當爲“沒有聲音”之意。“來得靜”即是指這秋來得悄無聲息,既不像春天的到來有“春雷”作“鳴”(明)證,也不像夏天的到來有“瓢潑的大雨”相伴隨,更沒有冬天到來時吼叫的北風、整夜的風雪。秋的到來是無聲的,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從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不再刺眼了,也不知道哪天早晨那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會鋪得滿地……總之,這故都的秋,就在你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你的身邊,使你聽得見,摸得着,嗅得到。

“悲涼”的確是人的一種感覺。“來得悲涼”是說這秋的到來能夠使人產生悲涼之感。請注意,只是“能夠”使人產生悲涼之感,而不是人們一定都會產生悲涼之感。因爲草木本無情,喜怒哀樂,皆源於人之多情。

因此,郁達夫在這篇文章中所表現的並不是“悲涼”之感,而是一種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一種對閒適生活的嚮往。

開篇第一句“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而對五幅秋景圖的描繪,無不充斥着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和對閒適生活的嚮往之情。你看,即使住着“一椽破屋”,卻有心情在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去聽那“青天下訓鴿的飛聲”,去細數那“從槐樹葉底”“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這不是一種閒適嗎?如果說作者描繪的“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四幅圖還能勉強和“悲涼”搭上界,那麼第五幅圖畫“勝日秋果”卻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悲涼”的影子了。在這裏我們只能看到一種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且看作者對棗樹的描述:“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竈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生活在這樣的庭院中,面對着觸手可及的秋果,享受着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讚美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說這是一種令人嚮往的閒適生活呢?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摯地讚歎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由此看來,作者要留住的是這北國的秋天,更是與這北國的秋天緊密相連的閒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