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淺談多元主體參與大學生的創業教育

學問君 人氣:1.81W

一、多元主體參與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淺談多元主體參與大學生的創業教育

(一)創業教育對象的普及化要求多元化主體參與

從1999年清華大學承辦首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八屆,每屆比賽吸引了全國千餘所高校參加,參賽學生達到數百萬人,以“挑戰杯”爲龍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日益提升。2004年,SYB在中國高校推廣,教育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聯合發文,決定在全國37所大學進行以SYB爲中心的創業教育。2005年,KAB創業教育項目在中國生根。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創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建立了以高教司、科技司、高校學生司、就業指導中心聯動的創業教育機制。2011年以來,全國有近50萬大學生參加創業培訓,有12.34萬高校畢業生實現自主創業。以創業教育較爲發達的浙江省爲例,截止2010年全省高校開展各類創業培訓570餘場,參與學生57700餘人次。39大學生創業活動日益增加,創業教育的普及範圍日益擴大的現實要求創業教育本身的多元化發展。

(二)創業教育形式的多樣化需要多元化主體參與

如果以2002年教育部確定清華大學等9所高校爲我國創業教育試點院校爲起點,我們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僅有12年的發展歷程。縱觀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從最初引進國外的競賽方式開始。如今,各高校紛紛成立創業學院(如黑龍江大學、溫州大學等)、未來企業傢俱樂部(浙江大學)、創業教育和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等,以“挑戰杯”、“賽伯樂杯”、“崑山杯”等爲代表的創業計劃大賽層出不窮;“天使基金”(上海)、“創業扶持基金”(武漢)等社會資本不斷涌入;“創業與企業家精神教育研討會”(2003)、“優秀民營企業家創業講堂進校園”(2005)、“浙江大學紫金創業論壇”(2009)等創業交流活動先後開展。

二、美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多元主體參與的特點及其啓示

創業教育誕生於美國1947年邁爾斯梅斯在哈佛大學第一次開設課程“新企業的管理”,標誌着創業教育作爲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此誕生。

(一)美國高校創業教育多元主體參與的特點

1.政府發揮強有力的主導作用,創業教育實現網絡化覆蓋。20世紀80年代美國頒佈了《貝多法案》,鼓勵社會各方力量支援創業培訓和小企業孵化。1953年,聯邦政府成立了中小企業管理局,並在1958年被美國國會確定爲“永久性聯邦機構”,這些強有力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機構設定爲美國創業教育的整體推進起到了強有力的保障作用。此外,美國政府專門設立了國家創業教學基金。可以說,創業教育已在美國形成一個相當完備的社會體系,涵蓋了從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規教育。

2.非營利組織積極參與,創業教育服務體系完善。成立於1992年的考夫曼創業領導中心是衆多非營利組織中的代表,其經營理念是“爲創業者提供充分的知識和資源,並且鼓勵創業者回報社區與社會”,涵蓋了小學到大學的所有階段,很多世界權威的大學生創業研究數據均來自於該中心。較爲典型的非營利組織還有創業家學會、智囊團、家庭企業研究所等。

3.社會力量與學校力量相互融合支援,創業教育整體氛圍濃厚。在美國約有1176所社區學院,大多數社區學院提供的課程包括有關商業的資訊課程。有些社區學院提供了小商業、寫商業計劃或者創業精神方面的課程。社區學院把爲了促進勞動力提升而提供教育機會視爲自己的天職,創業課程或小商業課程旨在幫助個人建立適合他們自己才能的小商業。

4.高校主體作用發揮明顯,創業教育資源豐富。美國高校不乏創業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百森商學院、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創業教育的先進經驗被無數學者所研究,在此不予以贅述。概括而言,美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成功可以歸結爲以下幾點:高素質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完善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專業化的創業教育組織機構;廣闊的校企合作平臺;高效率的技術轉移中介。

(二)美國高校創業教育對我國的啓示

在西方的經典文獻中,創業又被稱作“企業家精神”。從廣義上說,創業教育就是培養學生養成“企業家精神”的過程。而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的傳統觀念中一直將創業教育視爲“精英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創業教育的發展。

1.重新審視創業教育的功能定位。縱觀美國等發達國家創業教育的成功經驗不難得知,創業教育不應該僅僅侷限於培養創業家,那樣只會使我國的創業教育進入“功利化”的惡性循環。創業教育應該更多地從精英教育向大衆化教育過渡,雖然我國高校接受創業教育的人數逐年增加,但接受創業教育的人數比例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創業教育不應該簡單地爲了增強學生的創業意圖,而應該定位在如何讓學生更多地瞭解自身的創業才能,更好地認識自我環境和客觀環境,評估自身特質與創業活動的匹配度。

2.優化創業教育的知識轉化機制。創業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多的應該是實踐的體驗和實戰能力的提升。美國高校創業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很多教師都有過在高新技術企業從事創業活動的切身體驗,他們在過程中經常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幫助學生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將創新和創業的思維更多地轉化爲創業的具體項目和實際行動。

3.積極構建創業教育的多元化體系。我國的創業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應該更多地置於廣闊的社會發展大背景之下,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地發展創業教育。雖然高校是創業教育的主陣地,但我國大多數高校還是較爲封閉的組織,很難實現創業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只有充分調動政府、社會、高校和非營利組織等社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實現創業項目、創業資金、創業人才、創業平臺和創業資訊的資源共享,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創業教育多元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頂層設計不夠,創業教育難以形成系統

教育部雖然確定了9所高校作爲我國創業教育的試點高校,但整體力度依然不夠,缺乏全局性和整體性的創業教育發展規劃,導致各個地區創業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我國的創業教育還沒有納入全民教育計劃內容,還遊離於“正規教育”之外,缺乏相應的學科支撐和課程體系,這往往使得創業教育流於形式、後勁不足。

(二)社會整體支援不足,創業教育文化缺失

由於受中國傳統社會“重農抑商”觀念的影響,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對創業教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鼓勵創新、接受失敗、容納失敗的文化氛圍缺失。雖然政府對於大學生創業在銀行貸款、場地租賃、費用減免等方面有衆多的鼓勵政策,但審批難、落實難的問題依然存在,加大了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風險成本。

(三)高校依賴性較強,創業教育主動性不夠

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作用發揮不明顯。缺乏獨立創造性,缺乏統一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業培訓師資標準、創業教育評價與反饋體系等。一方面,高校創業教育只是透過講座和創業計劃競賽等表面化的操作,缺乏學科和理論知識體系的教育和研究;另一方面,創業教育評價機制不健全。對於什麼樣的纔是成功的創業教育、大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創業教育、創業教育對於學生創業素質的提升是否有效等缺乏相應的衡量標準和反饋機制。

四、推進創業教育多元主體參與的政策建議

我國高校自1997年正式開展創業教育至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考夫曼基金會對中美大學生的調查顯示,美國大學生中想創業的人數達到70%,實際創業的人數佔到20%,而中國大學生中,想創業的人達到80%,但真正創業的只有0.01%。要提升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提高大學生創業的能力,就必須從政府、社會、高校、非營利組織等多方面入手,完善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多元主體參與機制。

(一)政府完善規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機制

政府在創業教育的整個系統中起着重要的引領作用。

1.不斷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規章制度體系。政府不僅要從宏觀性的戰略層面提出指示性的要求,更要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對全國大學生創業教育進行實地調研,及時修改不適宜的規章制度;重點抓好相關政策的落實行和可操作性,避免讓政策流於形式。

2.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良好的創業環境需要健全的社會信用保障體系,創業大學生往往社會經驗不足,很容易上當受騙。各級政府應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對背信棄義的違信行爲的處罰力度,保障創業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3.推進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創業教育要想整體推進、形成氛圍就必須引導全體社會轉變“鐵飯碗”的傳統思想觀念,改革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薪酬體系、聘用管理、選拔制度等,引導年輕人投身到創新創業、創造社會財富的偉大事業中去。

(二)社會廣泛參與,提供廣泛的社會支援體系

1.改變傳統的社會評價標準,營造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目前社會各界往往以“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爲評價一所高校好與壞的重要指標,這些評價標準明顯與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是不符的,創業文化的缺失不僅埋沒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和鬥志,也對具有協作精神、創新精神和進取精神的大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創業教育要想真正發展下去,必須團結一切力量,在整個社會孕育出濃郁的創業文化氛圍。

2.整合社會各方資源,爲大學生創業教育提供各種中介服務。創業教育的成功需要其他支撐服務體系的互動與配合,比如:各方組織機構(如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培訓機構、資質評定機構、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等)、非營利組織、項目基金、新聞媒體等,爲大學生提供創業擔保基金、小額貸款、創業實務指導以及創業能力提升等服務。

(三)高校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搭建廣闊的實踐平臺

1.加強課程體系設定和師資隊伍建設。美國等國外發達國家先進的創業教育經驗告訴我們,課程體系和師資力量是高校創業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要努力開發適合我國本土特色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設定衡量標準,借鑑國內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先進高校的做法,統一研究,整體部署。高校應加強創業師資培訓投入,大力引進具有實戰經驗的人才,避免“游擊戰”式的創業培訓,推進創業教育的有效、落地、可持續發展。

2.發揮學科優勢,加快“政產學研用”的對接轉化。高校應該明確自身定位,發揮自身的專業和學科優勢,積極加快大學生創業園、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的對接合作,促進研究成果轉化爲產業成果。如上海交通大學2001年與閔行區人民政府、紫江集團等七家股東單位共同集資建成上海紫竹科技園區,透過校企聯動,使得其學科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3.調動高校各方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實現創業教育的“多級聯動”。創業教育離不開二級學院、學生、教師、家長、校友等各方面的參與和支援,可以透過“校-院”兩級管理制度、“家校互動”項目、“校友會”等實現創業教育的“多級聯動”。2007年12月,《光明日報》專門報道了溫州大學構建的“三級聯動”創業教育平臺:根植於以自主創業爲核心的溫州經濟模式,溫州大學構建了“學生創業工作室、學院創業中心、學校創業園”三級聯動的創業實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