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職稱論文>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科的閱讀能力

學問君 人氣:4.05K

摘要:在閱讀過程中,充分把握關鍵詞以發掘隱性知識爲基礎,從閱讀中發現問題,探究原因,領悟規律,形成能力。只要我們真正將這些認識同閱讀實踐結合起來,定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持續發展”,終生受益。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科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高中學生;閱讀能力;歷史

長期以來,許多歷史課教師教學觀念落後,教學方法陳舊,沿襲幾十年一貫的“講―聽―背”直線型教學格局。課堂上教師唱獨角,“黑板、粉筆加嘴皮”,教師牽着學生鼻子走,學生越走越沒勁,完全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一些學生感到歷史課枯燥無味,產生“厭史”情緒。大多數學生則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記得快,忘得也快,教學目標流於形式。根據這種形勢,老老師在課堂中加強對學生的導讀非常重要,導讀即指指導閱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閱讀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則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他着重強調了閱讀對智能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指明瞭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從中學歷史教學的特點及根據高中學生目前學習歷史的情況,加強導讀也是勢在必行。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已成爲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的重要步驟。

進入高中的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他們思想活躍,喜歡追根溯源,這一時期正是歷史學科培養學生閱讀習慣,訓練閱讀能力的最佳時期。老師應抓住契機,有意識有計劃按步驟地利用課堂教學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並使之形成良好習慣,又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這不僅能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樂趣,成績提高,而且終身受益。我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粗淺經驗,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帶着目標仔細閱讀

課本本身有着非常明顯的優點。章、節、母、段之間有着內在聯繫。指導學生認真仔細閱讀課本是閱讀的最重要的環節。閱讀前教師應對課本進行深入鑽研。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精心巧妙地編選幾個知識性、思想性都比較強,提綱擎領的思考題,課前寫在小黑板上,或上課後迅速簡要地寫在黑板旁邊,好讓學生閱讀時心裏裝着問題,又有目標。可採取默讀與朗讀相結合的方法。因爲長時間朗讀會產生疲勞,影響讀的質量。如果長時間閱讀,又往往會“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學生會“走神”或搞小動作。隨時抽一個同學朗讀可提供讀的效果。再者,朗讀也可消除錯別字,不認識的字,難懂的詞,可以及時指出或糾正。這種讀法,既有學習活動,又有老師抽查,能使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因爲有思考題引路,絕大多數同學能及時準確地抓住課文的中心、重點、特點及難點。歷史課本除正文外還有小字部分作爲閱讀材料,但不作統一要求,只要求學生明確正文與小字的關係,徵文猶如筋骨,小字猶如血肉。

二、提問討論受啓發

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後,教師就前面給學生的思考題想學生提問檢查閱讀的初步效果。同時讓學生就不理解的問題向老師提問,由老師解答。透過互問互答指導學生對帶有一定難度的綜合題進行梳理歸類,找出解答問題的論據和方法。

對於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行討論:討論通常是分組進行的,討論時間爲10分鐘左右。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講自己的觀點,大家擺事實,講道理,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這樣,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重要問題的理解和記憶;對於那些引起激烈爭論的`問題,教師可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爲什麼,引導學生課後再擴大閱讀範圍,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將課堂閱讀自然延伸到課外,促使教與學進一步結合,深化了教與學的效果。

三、思考歸納求深化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閱讀”和“討論”兩個環節中學生接觸和理解到許多課本知識,掌握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材料和方法。進一步提高,就要求學生對閱讀了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綜合,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和前因後果,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將知識的各部分按一定邏輯順序歸納成系統和有機整體。這樣,有助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利於學生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化,鞏固已掌握的知識。在“閱讀”這一最基本最簡單的教學環節上多用些心思功夫,這應是一個最實際的考慮。

歸納一般也控制在10分鐘左右,教師以啓發、點拔、釋疑、小結的形式和學生一起整理歸納,一些難度圈套的也可由教師歸納總結。教師的歸納要注意兩點:(一)化:將基本的理論原理具體化,化爲對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評價,切忌理論、史實的“兩長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話要講在點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長,拖泥帶水。這兩點,高考題的“要求”和“參考”或“標準”答案值得反覆揣摩,體會,爛熟於心,舉一反三,加以運用。平常備課,就要用規範的最經濟的書面語言把答案寫出來,並反覆修改、推敲,講時“避免摻水分”。試着會考高考中,不少同學寫了一大篇,卻使人不得要領導,找不出“關鍵詞”、“得分點”,這個教訓,平時在課堂中就要總結、汲取。

四、讀書筆記不可缺

法國思想布韋說過:“讀書不做記號等於不讀書。”高中學生在課堂閱讀的同時應認真做好筆記。課堂筆記由三部分構成,即書上劃符號,書旁寫評註,本上寫筆記。

高中歷史課就應向學生提出閱讀筆記的具體要求,如上課需備有紅筆或彩色筆專門用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符號可統一規範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語句下面畫劃。必須準確記憶的用表示。……表示關鍵性詞。①②③表示幾個並列內容要。Ⅱ表示課文內容的層次。

寫評註即閱讀時在課本有字裏行間、四周空白處做解釋寫評語。如讀到美國獨立戰爭經過時在書上相應的空白處寫6條批註:①萊剋星頓槍聲(開始);②大陸會議召開(建軍)③《獨立宣言》發表(建國);④薩拉託加戰役(轉折);⑤約克鎮投降(勝利);⑥英美簽訂和約(結束)。這6條正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經過提綱及6件大事。在書上作符號寫評註可以使同學閱讀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讀“薄”;還有利於今後複習。

課堂上學生還要在筆記本上記教師的板書。板書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在讀書方法上可以給學生良好的示範。一面艱的板書,能提示教材的內在知識結構,使知識系統化、立體化、微型化,可視爲教材的“再創造、再濃縮”。也可視爲教師鑽石教材的讀書筆記。所以這種板書不僅是一堂優質課的一面鏡子,也是教會學生做讀書筆記,開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樣板。抄板書也是閱讀課本不可缺少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