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問君 人氣:3.1W

學生在解有關聯繫實際或現代科技方面的物理應用問題時,由於敘述題目情境或插圖用的篇幅較長,過程相對複雜,不少人無法快速地提取題中的有效資訊,因而無法下手解題。其實有時並不是問題本身過難,而是考生在快速閱讀後不知題中所云,無法找出解決此題的關鍵資訊,這與考生自身閱讀能力有很大關係,由《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理科綜合考試說明》的物理部分可知,高考要求考生掌握五種基本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實驗及探究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包含學生對於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理解及應用,且能透過閱讀圖、表找出該問題的主要資訊及特徵的能力。同時也應包含對於物理語言,科學描述,資訊提取,材料取捨等一系列相關能力的考查。由此可見,教師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在物理學科中的閱讀能力是尤爲重要的。筆者認爲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究其根本,無外乎就是幫助學生解決兩個棘手問題,分別是“閱讀什麼”和“讀出什麼”,以下便是筆者對這兩方面問題做出的闡述: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選擇恰當的閱讀內容

1.閱讀什麼

“閱讀”二字可分爲“閱”和“讀”來理解。何爲“閱”?筆者認爲可理解爲“閱讀什麼”:

首先當然是讀教材,以人教版物理教材爲例,本套教材語言規範準確,可說字斟句酌。閱讀難度偏易,而且知識指向性明確,不易產生歧義。因此以閱讀課本作爲閱讀能力的基礎性訓練是最簡單易行的,筆者在後文對此提出了提綱式閱讀法,可供參考。

其次是側重於訓練學生在閱讀類試題中的快速閱讀能力。通常此類習題起點高,落點低。解決這類題目關鍵是要耐心,能否快速篩選出有效資訊,不能被長篇的敘述、新的名詞和公式所嚇倒,學會類比轉換。將實際問題轉換爲理想的物理模型,將新情景下的問題與學過的知識相關聯,很多問題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最後,學生可閱讀與科技前沿密切相關的報道性文章,以及與社會、科學、人文相關的物理材料,如:神七上天,天宮對接,流星雨等科普文章。

2.讀出什麼

那麼“讀”又應如何理解?筆者認爲可理解爲“讀出什麼”:

①抓中心。讀過一段材料後,首先應該抓住中心思想。如讀課本時,學生能否抓住本節課有幾個中心點,每個中心點又有哪些關鍵點,聯繫點,引申點。

②資訊篩選。在獲取資訊時,學生是否可以鑑別出哪些是有用資訊,哪些是干擾資訊或無用資訊,即有目的去閱讀。

③對於物理語言的理解,特別是對於關鍵字詞的'理解。在進行閱讀時,學生能否讀出話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提到“平衡狀態”一詞時,學生能否根據所學知識,反映出文中涉及的是哪種平衡狀態:運動平衡,靜電平衡,抑或是共點力下的動態平衡等相關問題。又如:“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學生是否能夠從這個“間”字中,反映出產生力的前提是必須要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同時存在,即二者缺一不可。物理學科中文字敘述是極其嚴謹精練的,應讓學生在閱讀中,仔細琢磨某些關鍵字詞的含義,這是有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的。

④對於數學語言的理解。數學是學好物理的必要基礎,而且隨着物理學習的愈加深入,對於數學能力的要求也就愈高。因此,在高考大綱中明確指出考生應有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考查學生能否利用中學階段所學過的簡單數學知識來解決物理問題,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例如:對於動量定理I=△p理解, 學生是否能透過這個簡單的數學表述,分析出外力F在△t時間內對物體的持續作用效果是促使物體的動量發生變化的原因。因此,動量定理反映了外力在這段時間裏的時間累積效應,與牛頓第二定律中力的瞬時作用效果不同。又如,在處理斜面問題時,經常要求學生透過比較μ與tanθ的大小,來判斷物體的受力狀態和運動狀態。因此,學生能否讀出隱含在數學表述中的物理含義及關係,是極其重要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在物理學科中的閱讀方法

1.提綱式閱讀法

高中階段,學生時間緊,任務重。學習物理時間不可能獨佔鰲頭,因此安排閱讀學術文獻、科技新聞報道顯然不現實。如何在不給學生增加課業負擔的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認爲就地取材,選擇物理教材作爲學生的第一閱讀材料是最合適不過的!在中學實習階段,筆者經常發現很多學生有超前學新課的情況,學過之後,致使學生在正式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高。對知識一知半解,似會非會,造成了學習“夾生”的惡果。最可怕的是學生對於物理知識已經失去了 “新鮮感”,很多學生只是被動地等着教師講,而不去思考,很多學生只是機械地記住了幾個規律公式,幾種典型題,卻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這是得不償失的,因爲 “思考的本事最重要”。針對此情況,筆者設計了提綱式閱讀法,把閱讀訓練安排在學生的預習階段,只要提綱編制合理,應該會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起到較大作用,會對實際教學提供較大幫助。

在學習新課之前,讓學生先行閱讀教材(應在課前進行)。在教師精心編制的提綱指導下,首先訓練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如在預習牛頓第一定律這一節新課時,教師可根據本節主幹知識設計提綱,如下: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什麼?你知道他的觀點錯在哪嗎?

(2)請簡述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的過程?這個實驗有哪些理想條件?你知道理想實驗的特點嗎?

(3)牛頓第一定律是如何表述的?想想這與初中所學的牛頓第一定律的表述有何區別?

(4)啥叫慣性?慣性的唯一量度是什麼?

要求:限時25min完成,可用自己的語言作答。

編制原則:

①目的性明確,在提綱編制過程中要在極大程度上突出本節課的主幹知識,但不能以定義或規律的簡單填寫作爲問題答案。問題設計應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即問題雖易但仍需思考。進行閱讀時不怕學生不讀就怕學生不想,因此鼓勵學生儘量用自己的語言作答,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對於該問題確實已經做過思考,並且內化爲自身語言。同時,訓練學生邊讀邊想,問題層層深入,使閱讀既走“眼”更走“心”,也培養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資訊的能力。

②所謂“三年一盤棋”,筆者認爲提綱式閱讀法可以隨着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適當加大難度。比如,高一是閱讀能力培養的初期,教師可根據本節課的中心內容設計提綱,讓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地去閱讀。但在高二階段,可嘗試讓學生獨立閱讀,即放手讓學生以模仿老師編制提綱的方式,自己去找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同時,教師從旁指導,不斷修正學生在閱讀時所出現的問題。進而完成學生從教師主導到自主閱讀的能力過渡,最終達到學生能夠在讀完一段文字後,可以快速篩選出文章有效資訊、主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