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析高中學生歷史學科閱讀能力的培養

學問君 人氣:1.69W

一、加強導讀的重要性

試析高中學生歷史學科閱讀能力的培養

導讀即指導閱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閱讀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加強歷史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歷史學科要求培養的學 習能力包括: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礎的能力是閱讀能 力。閱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活動,而其他活動,如觀察、分析、思維等都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閱讀是培養 學習能力的載體。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則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他着重強調了閱讀對智 能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指明瞭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

從中學歷史教學的特點來說,加強導讀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學歷史教學的課時容量之大,閱讀記憶量之 多,遠勝其他學科。近年來教科書的改革,使課文內容富有彈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資料、圖片、歷史故事,使 課文的閱讀量進一步增大,而且教科書對閱讀的要求進一步深化。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已成爲提高歷史 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的重要步驟。

此外,根據高中學生目前學習歷史的狀況,加強導讀也是勢在必行。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基本上侷限 於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簡單記憶,以及對歷史觀點的一般瞭解。由於對歷史學科重視不夠或不重視,絕大多數學 生學習歷史只是爲了應付考試,依靠考前突擊記憶,談不上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也不瞭解歷史學科的特點。因 此,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絕大多數不具備與教材要求相適應的學習能力。帶着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 班,由於歷史教學深度、廣度的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與教學要求之間差距拉大。閱讀歷史書籍處於機械、無 意義狀態的學生往往成爲教科書的奴隸,爲記憶歷史知識背上沉重的包袱,漸漸失去對歷史的學習興趣。由於 不具備閱讀能力,學習中不能準確獲取有效資訊,識記、理解、運用都有困難,影響了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 ,積極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是促使學生由機械學習向有意義學習發展,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從而提高 歷史成績的一個極爲重要的教學環節,應引起充分重視,並與高中歷史教學同步進行。

二、導讀首先應立足於引導學生認識並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徵。

1.認識、掌握歷史重大事件是歷史閱讀的一大特徵

歷史記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它是由無數的歷史現象、歷史事實組成的,是歷史的客觀存在。歷史學 習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記憶這些客觀現象,不過,這是較低層次的閱讀能力。第二步的學習要求是,認識爲什 麼發生這些事?這些事件在歷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麼經驗和教訓?並能找出歷史的基本規律。這屬於較高層 次的閱讀能力要求。

記憶並掌握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是歷史閱讀的基本活動內容,佔去學習歷史的大量時間。如何幫助學生高 效、省時、牢固地掌握歷史事實是導讀的一項任務。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歷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經過 、結果、影響(意義)四個部分。其中經過和結果是歷史事件的客觀存在。歷史的經過又分爲時、地、人、事 四個基本要素。也就是歷史現象或事件的發生時間、空間、重要人物、基本過程。這四要素是歷史事件的精髓 ,記憶與表達歷史事件必須牢牢抓住四要素,並採用歸納法閱讀,要求做到準確、精要、完整。摒棄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記硬背課文的陳舊閱讀方法。

對歷史事件的認識還包含原因、影響或性質、特點、地位等。這是人類對歷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總結 而得出的結論,是基於客觀基礎上的主觀認識。掌握這部分內容必須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一定理論基礎 和分析方法。這是歷史學科高層次閱讀能力要求的體現。這方面內容的導讀,實質上就是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的 思維方式,學會帶着問題閱讀,學會思考和解決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對歷史事件的認識, 不同的階級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問題,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因此歷史又帶有階級 性的特點。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基本理論 爲武裝去解析歷史現象,並能掌握分析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和規律。導讀時,必須把闡釋歷史現象的鑰匙交給 學生。

2.認識並掌握歷史的基本結構,是歷史閱讀的又一特徵

人類社會是一個漸變的發展過程,許多看起來孤立的事件之間卻有必然的內在聯繫。往往A事件的結果是B 事件的原因,B 事件的結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類事件發展的進程就形成了歷史的基本線索。 人類社會的 發展又是立體的,多方面同時進行的發展過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約,雙互相影 響。因此必須把歷史發展過程看作一個整體,而且是動態的整體。認識並把握這個歷史發展的基本結構,是高 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於課本編排的侷限,學生難以在閱讀中認識歷史的整體結構。

所以,歷史導讀的又一任務,就是教會學生認識知識的結構體系,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和橫 向聯繫,明確每一歷史事件在歷史發展全過程中的特定地位。透過把握整體知識結構的閱讀,使學生對歷史知 識的認識不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整體的,動態的.、有聯繫的,使知識的認識水平能夠由表及裏逐步提高 。因此,掌握歷史知識結構的閱讀,採用結構式的記憶法,能夠有效地促進有意義學習,增強學習興趣,提高 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三、引導學生採用層次閱讀式學習歷史

在掌握歷史事件記憶方法與認識歷史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採用層次閱讀法學習。所謂 “層次”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歷史時間的發展過程從粗到細,從大階段到小階段不斷分割的層次;另一是 把歷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內容從宏觀到微觀層層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個知識點。在歸納和分割的過程中,尤 其要注意史和論的結合,我們往往採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階段的歷史知識及其聯繫展現出來,例如中國近代 後期國民大革命時期的知識表解爲:

附圖{圖}

(這樣的閱讀方法一般適用於期末複習或高三第二輪複習)

採用表解輔助的層次閱讀法,具有要點突出、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等優點。既能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歷史基 本進程,又能突出各個階段特點,能落實每一個基礎知識點。實踐證明,採用層次閱讀法複習,很大提高學生 認識知識的準確性和學習的效率。

四、加強導讀的基本做法

1.開設閱讀方法指導課

利用新學期導言課或專門開設學法指導課指導閱讀方法,學法指導課應注意介紹歷史學科特點,把記憶歷 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給學生。介紹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和社會橫向面貌的基本內容,使學生對 歷史結構有初步認識,然後結合教學內容反覆強化認識。

學法指導課的另一重要任務是介紹學習歷史的基本理論武器,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 義的基本原理和觀點,並指導學生運用理論武器去觀察、思考、解決歷史問題。

2.加強教師的導讀示範活動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有一個過程,而且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與知識的積累逐漸培養起來的。因此導讀活動必 須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滲透於課堂教學之中,並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徵,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在課堂教學 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作導讀示範,以教師的思維活動帶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透過反覆強調和不 斷實踐,逐步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例如:講授新課內容時,應注重講授教材中的章、節、子目的標題含意 ,講清它們之間的聯繫。注意引導認識教材中史實與結論的關係,突出歷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性質、影響等。帶動學生由淺入深,由 表及裏地閱讀課文。在掌握課文內容精髓的同時,開拓思路,進行較高層次的思維活動。這樣,由於教師的反 復示範,促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特點的認識不斷強化,閱讀能力也就逐漸隨之提高。

3.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閱讀能力

要使教師傳授的閱讀方法轉變爲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需透過大量的思維訓練活動來完成。導讀必須重視學 生的實踐活動,包括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

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需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觀點。採用活潑多 樣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在思維訓練中提高閱讀能力。筆者就這一方面作了 一些嘗試。具體做法有:①強調歷史課的預習作用。學生依照教師的預習思考題預習課文,透過預習,認識課 文內容的基本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②發動學生設計板書標題,教師對他們設計的小標題進行評論、評比 。培養閱讀概括和提煉觀點的能力。③講授完某個歷史事件後,要求學生根據“四部分”、“四要素”,用簡 煉的語言概述歷史事件,培養歸納、概括能力。④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不侷限於課文結論,不簡單灌輸觀點。而 是開展課堂討論,發動學生廣開思路,根據歷史的客觀情況,作合情合理的分析。這樣,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 時,使學生得到閱讀能力訓練的機會。

閱讀能力訓練的另一個渠道是課外的習題訓練。適當的、高質量的練習題能夠起鞏固知識,彌補閱讀缺漏 ,培養閱讀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科學設計習題,透過練習、考查,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4.利用複習課培養閱讀能力

複習課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總結和深化認識,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複習課決不 是簡單的重複,而應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對知識進行梳理、編排。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培養運用結構閱讀 法、層次閱讀法進行復習的能力。比較有效的做法是,指導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知識結構表格,理順歷史知識的 縱橫聯繫與層次關係。透過動手找出知識聯繫,有助於深化理解課文,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

導讀的過程,實際上是以培養閱讀能力爲基礎,帶動各方面學習能力培養的過程。近年來,由於重視學習 能力的培養,落實導讀的具體措施,我校高三畢業班的歷史科高考連連取得可喜的成績。

本文管窺之見,希望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