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物理論文精選

學問君 人氣:1.07W

物理論文初中篇一:初中物理小論文範文

初中物理論文精選

初中物理小論文範文

摘 要: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隨着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物理學存在於物理學家的身邊;物理學也存在於同學們身邊;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經歷觀察、思考、實踐、創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不久你就會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爲自己今後驚歎不已的發展,爲今後美好的生活打下紮實的基礎。

關鍵詞:物理 滲入 人類生活 各個領域 存在 物理學家 同學們 身邊 科學意識 科學學習方法

科學思維方式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物理科學作爲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哲學,到牛頓時代的經典力學,直至現代物理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都是物理學家科學素質、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維的有形體現。隨着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車中的光學知識就有以下幾點:

1. 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

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範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2. 汽車頭燈裏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

它是利用凹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爲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成的。

3. 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

汽車頭燈由燈泡、反射鏡和燈前玻璃罩組成。根據透鏡和棱鏡的知識,汽車頭燈玻璃罩相當於一個透鏡和棱鏡的組合體。在夜晚行車時,司機不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況,還要還要看清路邊持人、路標、岔路口等。透鏡和棱鏡對光線有折射作用,所以燈罩透過折射,根據實際需要將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勻柔和地照亮汽車前進的道路和路邊的景物,同時這種散光燈罩還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標和里程碑,從而確保行車安全。

4. 轎車上裝有茶色玻璃後,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反射足夠強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於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射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車外,絕大多數汽車的前窗都是傾斜的

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車內乘客經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國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現在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即使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像與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個例子:

五香茶雞蛋是人們愛吃的,尤其是趁熱吃味道更美。細心的人會發現,雞蛋剛從滾開的滷汁裏取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急於剝殼吃蛋,就難免連殼帶“肉”一起剝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訣竅,就是把剛出鍋的雞蛋先放在涼水中浸一會,然後再剝,蛋殼就容易剝下來。

一般的物質(少數幾種例外),都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質受熱或冷卻的時候,伸縮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說來,密度小的物質,要比密度大的物質容易發生伸縮,伸縮的幅度也大,傳熱快的物質,要比傳熱慢的物質容易伸縮。雞蛋是硬的蛋殼和軟的蛋白、蛋黃組成的,它們的伸縮情況是不一樣的。在溫度變化不大,或變化比較緩慢均勻的情況下,還顯不出什麼;一旦溫度劇烈變化,蛋殼和蛋白的伸縮步調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滾燙的雞蛋立即浸入冷水裏,蛋殼溫度降低,很快收縮,而蛋白仍然是原來的溫度,還沒有收縮,這時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殼壓擠到蛋的空頭處。隨後蛋白又因爲溫度降低而逐漸收縮,而這時蛋殼的收縮已經很緩慢了,這樣就使蛋白與蛋殼脫離開來,因此,剝起來就不會連殼帶“肉”一起下來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我們很有用處。凡需要經受較大溫度變化的東西,如果它們是用兩種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麼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它們的熱膨脹性質,兩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師在設計房屋和橋樑時,都廣泛採用鋼筋混凝土,就是因爲鋼材和混凝土的膨脹程度幾乎完全一樣,儘管春夏秋冬的溫度不同,也不會產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十分堅固。

另外,有些電器元件卻是用兩種熱膨脹性質差別很大的金屬製成的。例如,銅片的熱膨脹比鐵片大,把銅片和鐵片釘在一起的雙金屬片,在同樣情況下受熱,就會因膨脹程度不同而發生彎曲。利用這一性質製成了許多自動控制裝置和儀表。日光燈的“啓動器”裏就有小巧的雙金屬片,它隨着溫度的變化,能夠自動屈伸,起到自動開啓日光燈的作用。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着極爲密切的聯繫。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

談到物理學,有些同學覺得很難;談到物理探究,有同學覺得深不可測;談到物理學家,有同學更是感到他們都不是凡人。誠然,成爲物理學家的人的確屈指可數,但只要勤於觀察,善於思考,勇於實踐,敢於創新,從生活走向物理,你就會發現:其實,物理就在身邊。正如馬克思說的:“科學就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們的一門學科,更重要的,它還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存在於物理學家的身邊。勤於觀察的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做禮拜時,懸掛在教堂半空中的銅吊燈的擺動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後來反覆觀察,反覆研究,發明了擺的等時性;勇於實踐的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爲認清“天神發怒”的本質,在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險,利用司空見慣的風箏將“上帝之火”請下凡,由此發明了避雷針;敢於創新的英國科學家亨利 阿察爾去郵局辦事。當時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郵票,準備裁下一枚貼在信封上,苦於沒有小刀。找阿察爾借,阿察爾也沒有。這位外地人靈機一動,取下西服領帶上的別針,在郵票的四周整整齊齊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後,很利落地撕下郵票。外地人走了,卻給阿察爾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並由此發明了郵票打孔機,有齒紋的郵票也隨之誕生了;古希臘阿基米德發現阿基米

德原理;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研究身邊的瑣事並有大成就的物理學家的事例不勝枚舉。

物理學也存在於同學們身邊。學了測量的初步知識,同學們紛紛做起了軟尺。有位同學別出心裁,用透明膠把制好的牛皮紙軟尺包紮好,這樣更牢固。然後,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裝盒作爲軟尺的外殼,在盒的中心利用鐵絲做一搖柄中心軸,軟尺的末端固定在軸上,這樣一個可以收拾並反覆使用的捲尺誕生了。同時,這位同學受軟尺自作的啓示,用實驗解決了一道習題:用軟尺測量物體長度時,若把軟尺拉長些,測量值是偏大還是偏小?他做了這樣一個模擬實驗: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標上刻度,然後用透明膠粘貼,再扯下來,便做成了“軟尺”,用“軟尺”不僅找到了上題的答案,而且還清楚地看到分度值變大了,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學了電學的有關知識後,同學們對蚯蚓能承受的最大電壓進行了探究:當給它加上1.5V的電壓時,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奮力掙扎,從瓶內跳出瓶外。當給它加上3V的電壓時,蚯蚓被電爲兩截;有同學在測量“2.4V、0.5A”的小燈泡的功率,並研究其發光情況時,不滿足於給燈泡加上2.4V的電壓,而是用自己早已準備好的小燈泡做破壞性實驗,不斷加大燈泡兩端的電壓,直至電壓高達9V、燈泡燈絲燒斷,才停止探究;有同學在學習蒸發的知識時,不厭其煩地座在桌旁觀察相同的兩滴水(其中一滴水灘開),進行聚精會神地觀察,然後進行分析、對比,得出影響蒸發的因素;……同學們捕捉身邊的瑣事進行探究的事例屢見不鮮。

身邊的事物是取之不盡的,對與現實生活聯繫很緊密的物理學科來說,更是時時會用到的,用身邊的事例去解釋和總結物理規律,學生聽起來熟悉,接受起來也就容易了。只要時時留意,經常總結,就會不斷髮現有利於物理教學的事物,豐富我們的課堂,活躍教學氣氛,簡化概念和規律。新課標告訴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並將其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今天,人類所有的令人驚歎不已的科學技術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網、核電站、航空技術等,無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學家們對身邊瑣事進行觀察並研究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經歷觀察、思考、實踐、創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不久你就會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爲自己今後驚歎不已的發展,爲今後美好的生活打下紮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實驗稿)

邢紅軍:《論科學技術發展與中學物理課程改革》《中學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李榮明 張雲生:《用原型啓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物理教學探討》2000年第8期

[美] L.愛波斯坦 [美] P.哈威特 《趣味物理尋答集》

物理論文初中篇二:初中物理教學論文

初中物理教學論文:利用“資訊”激發學生探究物理的

活力

有人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只有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併成爲真正的教學主體,才能使課堂教學成爲一系列學生主體性活動的展開與整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又可以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同時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透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一些日常資訊,如“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會中的有趣事例??”,它們都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和學習的激情,而濃厚的興趣能激勵人不斷的'進行探索,從而產生探究的動力。

那麼在物理教學中如何利用資訊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活力呢?對此我進行了以下的教學嘗試:

一、 借鑑“生活世界”的資訊,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

俗話說:“生活是最好的教師”,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應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世界”,細緻入微的滲透生活觀念,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近生活,並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見的場景和問題,而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出發點,問題能誘發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

例如在學完初二內容《大氣壓強》後,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先提了一個問題:“你們在打吊針的時候,有什麼發現嗎?”

問題一出,學生們就議論開了,透過了幾分鐘的討論、歸納,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們總結出了以下幾個發現:

(1)輸液瓶口插了兩根管子。

(2)藥瓶要吊在高處。

(3)輸液瓶如果掛得太低,或輸液瓶裏沒有了藥液,血會倒流

(4)藥瓶中的藥液是勻速滴注的

對他們的發現我作了高度的評價,並對此原因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可能是受我的影響,學生的探究熱情也很高漲。爲了更好地解決這幾個問題,我把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先透過組內討論共同拿出一個最佳的答案,然後進行組際交流,隨着討論甚至爭論的不斷展開,他們很快就解決了一個個的疑問。

這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傳統的教學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再由學生來回答,學生的思維方式、範圍都受到了限制,而這種由學生提出問題,再由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它能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而當他們的思維產生困惑時,他們就會主動地與別人進行合作與交流。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學提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每個人都爭着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整堂課就在學生討論、探討中進行着,採用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並從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給他們帶來的無窮樂趣,從而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活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沒有興趣,學習就會變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難以維持。但如果興趣沒有發展成爲穩定的求知慾,學生就不可能對科學真理的追求產生理智感。

二、 利用資訊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沒有疑問就沒有思維,積極的思維往往是由疑問開始的,教師可根據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心理髮展規律,在教學的關鍵處設定疑問情境,教師創設的情境越新穎,刺激性越強,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認知的衝突和探究的慾望。

在學習初二《摩擦力》內容時,我首先播放一段錄像:“一個清洗工坐在一塊僅依靠一根繩子吊着的木板上,他正清洗着高樓模牆,並透過鬆放繩子的一頭使自己能自如地移動。”當看完錄像後,馬上就有學生問到:“爲了不使自己掉下來,他是不是要用很大的力來拉住繩子?”

沒等我開口說話,就有學生反對說“不對。”

另一個學生也接着說“我看他的神態的動作,不象是要用很大力的樣子。” ??

透過同學們七嘴八舌的爭論、猜測,大部分同學都有了共識“是不要用很大力”,但緊跟着又有同學提出了新的疑問“那他爲什麼不會往下滑呢?”這時的同學們正處在一種“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境界,都想躍躍欲試,但也都欲言而不能。趁勢我展示了本堂課的課題《摩擦力》。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維最活躍是在新的有趣的問題亟待解決之時。我這樣把知識和情景有機地結合起來的,目的是讓學生帶着疑問去進行新一輪學習,它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並能很好地喚起學生的探究慾望,同時使學生的探究慾望達到最濃烈狀態。 學生有了探究的興趣,探究的慾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動力,而教師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把這種探究動力長久的保持下去。

三、 利用最新的科技資訊,激起學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速度都很快,許多高新技術如通信技術、現代交通技術、納米技術等的發展都與物理學密不可分,隨着21世紀的到來,一個嶄新的智能化、資訊化的高新技術時代已經來到,隨着資訊量的日益增多,教師不只要教學生知道過去,尤其要教會學生如何去關心並認清明天。

因此教師在平時除了悉心備課、認真鑽研教材外,還應時時注意物理科學的新動向,醒≡竦馗檣芤恍┫喙氐睦礪坌畔⒑褪率擋牧稀2⒗靡磺心芪頤牆萄玫氖侄危繽緙際酢⒃凍探逃際醯齲醚笆繃私夤詡骯噬系淖鈈驢萍夾畔⒍傭醇し⒀苛業那籩?/P>

如在學習“磁現象的應用”時,我先結合磁極間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紹上海磁懸浮列車的建成情況,並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學生作了簡單的介紹。當學生聽完介紹後對磁懸浮列車很感興趣,課後他們還不斷向我提出問題,這時我靈機一動,沒有馬上給出他們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勢引導他們,教他們透過哪些方法、透過哪些途徑去查閱相關的資料。還做出一個決定,讓對此感興趣的學生利用課餘的時間寫一篇有關磁懸浮列車的小論文,兩

個星期後,大部分學生交上了他的作品,我對他們所寫的每篇論文都作了肯定,還評出了各種的獎,過後我發覺我的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變得更濃了。

用這種設定懸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探究性活動中去,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把探究內容由書本知識向社會事件延伸,並把探究活動由外在興趣轉化爲學生的內動力。

當然當我們在大談如何利用資訊激發學生探究活力的同時,還應該利用好資訊讓學生在平時教學中潛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德。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能力,而且還在於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德。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師的說教能完成的,我們應把它跟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教學資源、社會事件,抓住一切時機進行教育,讓學生透過體驗自己去領悟。例如我透過一段資料“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和聯合國環境計劃組織聯合發表的《2000年地球生態報告》顯示,人類依照目前的速度繼續消耗地球資源,那麼所有的自然資源會在2075年前耗光。”的應用,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好好利用、節約能源的重要性,我從他們臉上看到了擔憂,這則資訊引出了他們很多的感慨,由此他們發出了發自內心的 “我們應爲子孫後代節約能源”的感嘆。這種教育方法比純粹的說教有效得多,他們將忘不了這些數據,這段資料將伴隨他們走上社會。 總之,在探究活動中我們應該很好地利用資訊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同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並從中獲得學習上的獨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豐富學生成功的體驗,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對自我價值得到體認。

物理論文初中篇三:初中物理小論文

初中二年級物理小論文

----陸志德

摘 要: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隨着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物理學存在於物理學家的身邊;物理學也存在於同學們身邊;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經歷觀察、思考、實踐、創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不久你就會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爲自己今後驚歎不已的發展,爲今後美好的生活打下紮實的基礎。

關鍵詞:物理 滲入 人類生活 各個領域 存在 物理學家 同學們 身邊 科學意識 科學學習方法

科學思維方式物理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自然學科,物理科學作爲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哲學,到牛頓時代的經典力學,直至現代物理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都是物理學家科學素質、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維的有形體現。隨着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

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車中的光學知識就有以下幾點:

1. 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

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範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

2. 汽車頭燈裏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

它是利用凹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爲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成的。

3. 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

汽車頭燈由燈泡、反射鏡和燈前玻璃罩組成。根據透鏡和棱鏡的知識,汽車頭燈玻璃罩相當於一個透鏡和棱鏡的組合體。在夜晚行車時,司機不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況,還要還要看清路邊持人、路標、岔路口等。透鏡和棱鏡對光線有折射作用,所以燈罩透過折射,根據實際需要將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勻柔和地照亮汽車前進的道路和路邊的景物,同時這種散光燈罩還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標和里程碑,從而確保行車安全。

4. 轎車上裝有茶色玻璃後,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反射足夠強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於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

的光透射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車外,絕大多數汽車的前窗都是傾斜的

當汽車的前窗玻璃傾斜時,車內乘客經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國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現在上方的空中的,這樣就將車內乘客的像與路上行人分離開來,司機就不會出現錯覺。大型客車較大,前窗離地面要比小汽車高得多,即使前窗豎直裝,像是與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所以司機也不會將乘客在窗外的像與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個例子:

五香茶雞蛋是人們愛吃的,尤其是趁熱吃味道更美。細心的人會發現,雞蛋剛從滾開的滷汁裏取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急於剝殼吃蛋,就難免連殼帶“肉”一起剝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訣竅,就是把剛出鍋的雞蛋先放在涼水中浸一會,然後再剝,蛋殼就容易剝下來。

一般的物質(少數幾種例外),都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質受熱或冷卻的時候,伸縮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說來,密度小的物質,要比密度大的物質容易發生伸縮,伸縮的幅度也大,傳熱快的物質,要比傳熱慢的物質容易伸縮。雞蛋是硬的蛋殼和軟的蛋白、蛋黃組成的,它們的伸縮情況是不一樣的。在溫度變化不大,或變化比較

緩慢均勻的情況下,還顯不出什麼;一旦溫度劇烈變化,蛋殼和蛋白的伸縮步調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滾燙的雞蛋立即浸入冷水裏,蛋殼溫度降低,很快收縮,而蛋白仍然是原來的溫度,還沒有收縮,這時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殼壓擠到蛋的空頭處。隨後蛋白又因爲溫度降低而逐漸收縮,而這時蛋殼的收縮已經很緩慢了,這樣就使蛋白與蛋殼脫離開來,因此,剝起來就不會連殼帶“肉”一起下來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我們很有用處。凡需要經受較大溫度變化的東西,如果它們是用兩種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麼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它們的熱膨脹性質,兩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師在設計房屋和橋樑時,都廣泛採用鋼筋混凝土,就是因爲鋼材和混凝土的膨脹程度幾乎完全一樣,儘管春夏秋冬的溫度不同,也不會產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十分堅固。

另外,有些電器元件卻是用兩種熱膨脹性質差別很大的金屬製成的。例如,銅片的熱膨脹比鐵片大,把銅片和鐵片釘在一起的雙金屬片,在同樣情況下受熱,就會因膨脹程度不同而發生彎曲。利用這一性質製成了許多自動控制裝臵和儀表。日光燈的“啓動器”裏就有小巧的雙金屬片,它隨着溫度的變化,能夠自動屈伸,起到自動開啓日光燈的作用。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着極爲密切的聯繫。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

談到物理學,有些同學覺得很難;談到物理探究,有同學覺得深不可測;談到物理學家,有同學更是感到他們都不是凡人。誠然,成爲物理學家的人的確屈指可數,但只要勤於觀察,善於思考,勇於實踐,敢於創新,從生活走向物理,你就會發現:其實,物理就在身邊。正如馬克思說的:“科學就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們的一門學科,更重要的,它還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存在於物理學家的身邊。勤於觀察的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做禮拜時,懸掛在教堂半空中的銅吊燈的擺動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後來反覆觀察,反覆研究,發明了擺的等時性;勇於實踐的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爲認清“天神發怒”的本質,在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險,利用司空見慣的風箏將“上帝之火”請下凡,由此發明了避雷針;敢於創新的英國科學家亨利 阿察爾去郵局辦事。當時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郵票,準備裁下一枚貼在信封上,苦於沒有小刀。找阿察爾借,阿察爾也沒有。這位外地人靈機一動,取下西服領帶上的別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