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9.86K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是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提倡的課程理念,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要聯繫生活與社會,一方面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情境,幫助學生建立準確的物理概念,並應用它解決社會問題;另一方面要轉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錯誤的前概念,幫助學生用科學概念重新認識世界。

初中物理前概念探討論文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中,筆者感受到,在以下力學和電學方面形成的錯誤的前概念對初中物理教學影響較大。

關於力的前概念

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動物)才能施出力來,或只有人(或動物)及發動機、磁鐵、帶電體等幾種特殊物體才能施出力來。

2.力的作用是單方面的,如人、動物或磁鐵等施力於某物體時,並不受到受力物體的反作用力。

關於牛頓第一定律的前概念

1.運動必須要有力的維持;要使物體運動,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2.要使物體做勻速運動,必須有大小不變的力作用在它上面;要使物體做加速運動,作用力要不斷增加。

3.人或動物只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克服阻力做勻速或加速運動。

關於電流的前概念

1.電流是從電源出發的電荷像流水一樣定向移動而到達用電器的.過程。

2.受到電流概念中“流”的影響,學生認爲越靠近電源正極的地方,電流會越大;電流透過電路元件時,後面的電路元件得到的電流是前面用完剩下的;電流被認爲是依賴於時間、空間順序的一個事件,當電流經過電路元件後,它剩下的部分回到電源負極……

當然,關於電壓、電阻的的前概念也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例舉。錯誤的前概念是一種生活經驗,是在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自發形成的,沒有經過嚴密的科學分析與實驗證明,錯誤的知識結構對新的知識結構的建立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並形成負遷移。

也有一些物理前概念與科學概念接近,它們有助於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形成概念和掌握物理規律,是學生進行物理學習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可把前概念這種“資源”作爲讓學生理解新知識、新概念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前概念中“生長”出新的科學概念。

前概念轉變的教學策略多種多樣,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感覺到下列兩個策略對初中學生的概念轉變效果明顯。

1.初中物理前概念的顯性化

針對前概念現象,在物理概念教學中,瞭解或設法去發現學生中可能存在的相關的各種“前概念”,將其顯性化,然後從物理學研究問題的需要,針對學生中的前概念,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讓學生自己發現已有經驗的不足甚至錯誤,激發認知衝突,使學生自覺地對前概念修正、完善甚至放棄,並進一步轉變爲主動學習科學的物理概念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創設前概念情境,將物理前概念顯性化。教師可以採用設定形成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而匯入:一般應注重設定能充分暴露學生錯誤前概念的情境,針對性強,能透過學生的表達充分暴露其前概念的錯誤,也就是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讓學生清楚自己原來是怎麼想的。當新奇、生動的現象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時,好奇的心理驅使他們積極地思索。教師要及時地抓住學生閃現出的認知矛盾,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究、解決問題。

2.初中物理前概念的轉變

轉變學生的前概念,就是要改造和重組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認知結構的改造和重組的過程就是認知發展進行同化和順應的過程。教師應該利用教學,使學生的前概念經過同化和順應的過程轉變爲科學概念。

例如,如何讓學生摒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點,可以創設衝突性教學情境。分別呈現生活中力和運動的關係的兩種情況的現實情境:一種是物體在一個外力的作用下運動,停止用力,運動也停止,比如情境1:用手推粉筆盒在水平桌面上移動,一鬆手粉筆盒就停下來。

結論1: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另一種是物體在一個外力的作用下運動,停止用力,運動仍然維持一段時間,比如情境2:踢球時,球離開腳,腳對球不施加力了,球還能繼續前進。

結論2: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讓學生解釋上述兩個矛盾事件,運動到底要不要力來維持?引起學生原有的錯誤觀念和當前面臨的客觀事實產生認知衝突,從而導致舊知識結構的解體和新知識結構的形成,透過自主探究,總結得出科學的概念。

總之,對於物理前概念,並不能全盤否定,必須一分爲二地分析對待。學生基本正確但不全面的前概念,可加以利用、生成新概念;錯誤的前概念,應轉化爲科學的概念。對中學物理教師來說,瞭解和研究學生已經具備的前概念,充分地挖掘、恰當地利用或轉化這些前概念,教學工作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