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數學教學評價方式論文

學問君 人氣:5.1K

“以人爲本”是教學的核心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現代教學的主流精神。以人的和諧發展爲核心理念的價值觀被確立後,傳統教學評價欲益顯出弊端。教學評價的主旨必然從遊離於人的發展之外迴歸到對人自身的關注,教學評價也必然要走出“一元化”的藩籬,邁進“多元化”的世界。它主要表現爲評價功能、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淺析數學教學評價方式論文

一、評價功能的多元化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發展,而決不是簡單地進行優劣高下的區分。評價不應成爲“篩”,而應成爲“泵”,所以評價除了基本的檢查和固有的選拔、篩選功能以外,還具有反饋調節功能、積極導向功能,另外還具有以下功能:

其一,展示激勵功能。現代評價更多地把評價活動和過程當作是爲評價者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和機會,鼓勵被評價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同時所配合的恰當、積極的評比方式和反饋方式,換個角度看,在很多時候也將成爲一種積極、有效的激勵手段。

其二,反思總結功能。現代評價更看重個體的參與。參與評價通常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有助於調動其內在動機,成爲自覺的內省與反思的開始,將有可能促使其認真總結前期行爲,並思考下一步計劃;這將有助於養成個體建立反思與總結的良好習慣,使其一生受益。

其三,記錄成長功能。現代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尤其重視質性評價方法,如成長記錄袋可以較清晰、全面地記錄下個體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這對於以發展的眼光來客觀評價個體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也是評價注重過程這一核心特點的具體體現。

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學習結果有意義但學習過程本身就具有價值,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所獲取的遠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還有豐富的情感體驗,還可經歷一個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總結經驗的過程,《新課程標準》特設了過程性目標,用“經歷、體驗、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過程。所以評價要到過程中去考察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否樂意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良好的數學意識,探索精神如何?數學思考的過程又怎樣等多方面內容。如在“測一測,你能將實心球投多遠”?這一活動中,首先要考察學生的參與程度,瞭解學生能否獨立地提出測量的方案,能否與他人合作共同解決問題,能否將自己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他人進行交流。同時也要了解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和進行數學思考的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上述表現進行分析和評價。

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爲此,評定的重要標準之一是實踐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數學知識,或靠題海戰術取得的熟能生巧的解題技能。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考察:能否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能否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能否與他人合作;能否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結果;是否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等。可以設計一些具現實意義的、具挑戰性的問題,如:“對同學喜愛吃的水果進行系計,設計安排一次茶話會”、“爲學校設計一個花園”等。

三、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方式要多樣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能增進教學生機,促進學生髮展。

筆試仍然是評價學習情況的一種重要方式,筆試評價應把學生引向:要理解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要靈活、綜合運用知識,而不是機械做題,要開放思想而不是滿足於一種思路,筆試評價需要改革試題的'內容與形式,塑造生動活潑的真面目,使學生不再懼怕它“冰冷無味”的舊容顏。試題內容要具真實性、情境性。傳統試卷中那種孤立的問題或測驗條目,缺乏與真實生活的相似性,學生在這種測驗中所得的分數,對他們未來在真實生活中的表現很少有預見價值,而教育價值更在於學生解決真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求評定問題的設計具有真實性、情景性,以便於學生形成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能力、解釋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可考慮一些開放問題與綜合問題,試題形式要靈活多樣,可用文字式、圖畫式、表格式、操作式等。

四、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現代教學評價應使評價主體與客體從二元對立中擺脫出來,消解“評”與“被評”的矛盾,並將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社會有關人員評價結合起來。

首先有教師“持尺”。教師作爲評價主體,其評價實質在於校正和激勵學生的學習認識活動,並透過教師的評價活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一定的標準,掌握一些評價活動的形式和方法。再有學生“持尺”,包括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教學評價主張讓學生成爲教學評價的積極參與者,增進學生對教學的參與程度,激發創造和自我評價的功能,如檔案袋評價方式就給了學生自我選擇、自我評價的機會,“只有能夠對自己的活動做出正確評價的人,學會並善於分析自己活動的人,才能稱得上獨立自主的人”評價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因此,採用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讓學生自己“持尺”,更有利於發展他們的自主意識、反省意識和交往意識,並能培養其合理作出價值判斷的能力。還有“第三者”持尺。若把教師、學生看作教學活動的當事雙方,則可把家長、社會有關人員統稱爲教學活動的“第三者”,充分利用家長評價和社會有關人評價能使教師、學生更清醒地反省、評價自己,如在檔案袋中可裝有家長評價的內容,平時可透過家長開放日、社會調查等活動收集一些“第三者”的評價。一旦評價成了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有關人員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持尺人”不再單一時,評價將更科學、更能促進學生髮展。